-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高二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到了孔子的时代,儒者不仅懂得外在的仪礼的种种规则,而且更加重视阐发它所表现的思想和观念,以及这些思想观念对于社会秩序的意义。”由此可见 A. 儒学是一种关于秩序的学问 B. 儒学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C. 儒家思想是礼制的外在阐释 D. 儒学适应了当时社会现实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而且更加重视阐发它所表现的思想和观念,以及这些思想观念对于社会秩序的意义。”说明儒学重视社会秩序,故答案为A项;汉武帝以来,儒学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违背史实,排除B项;C项说法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学是否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排除D项。 【点睛】本题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 2. “春秋决狱”是指西汉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通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据此可知 A.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 司法判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C. 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 基本上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通德),附会汉朝法谭,作为审判的依据”可以得出,汉代审理案件的时候将儒家经义和法律融合,体现了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统一,故A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审判依据的变化,没有体现司法被破坏,故B不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儒家思想对法制的影响,没有涉及汉代立法以儒家为依据,故C不正确;由材料“西汉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可以得出D不正确。 3.朱熹曾说:“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这表明朱熹的思想 A. 具有主观唯物主义色彩 B. 实现了儒学的思辨化 C.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D. 包含一定的科学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可知,这一思路符合近代实验科学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因素,故答案为D项;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排除A项;材料中朱熹采用格物致知的方法,不符合思辨化的内涵,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儒释道思想相互吸收和融合的信息,排除C项。 4.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概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材料表明王夫之 A. 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 B. 擅长品评历史事件 C. 评史侧重历史事件之间的不同 D. 熟悉西域地区历史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论史可以“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从不任意评说”的做法符合唯物史观,A项正确;材料中王夫之从不任意评说与“擅长品评历史事件”观点不对应,只有王夫之基于汉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不同的一个观点,不足以说明其评史侧重区别事件差异,更不能得出王夫之熟悉西域地区历史的结论, BCD三项错误。 5.习近平在访问希腊时引用希腊文学家卡赞扎基斯的话说:“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两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苏格拉底和孔子共同追求的理性是 A. 知识与道德 B. 伦理与规范 C. 民主与人权 D. 救世与责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知识、道德是苏格拉底和孔子在追求理性方面的共同点,A项正确;伦理规范是孔子思想主张的特点,民主人权是苏格拉底的追求,救世与责任主要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信仰,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6.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写道:“上帝所允许的唯一生存方式,并不是要人们经过苦修禁欲主义来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们完成自己在现世中所处的地位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韦伯的精神最能体现 A. 知德合一 B. 人文主义 C. 自由平等 D. 社会契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不是要人们经过苦修禁欲主义来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们完成自己在现世中所处的地位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符合人文主义的内涵,故答案为B项;知德合一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由平等,排除C项;社会契约是指按照人民的意志来组建政府,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点睛】本题备考启示:理解每一个核心历史概念时空范围、典型特征和主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7.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文艺复兴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宗教改革对人民觉悟的提高表现在 A. 让人们开始追求现世生活享受 B. 使欧洲人放弃对教会的信仰 C. 打破了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迷信 D. 追求人权自由构建理性王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否定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使人们获得了信仰的自由,发展了人文主义,故C正确;文艺复兴主张追求现世生活享受,排除A;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否定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并非使欧洲人放弃对教会的信仰,排除B;启蒙运动追求人权自由构建理性王国,D错误。 8.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这表明 A. 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 B. 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 C.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 D. 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近代西欧各国的反封建斗争以及建立的近代民主政体,对本国的文人创作、思想启蒙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科学革命的领域,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发展的情况,与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制度构想的内容,也无法反映二者的吻合程度,故D项错误。 9.中国古代农书中有关于玉米、甘薯种植方法的记载,强调种植的密度、行距应因时制宜。此记载最早可能出现在 A. 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B.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C. 王祯的《农书》 D.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所提及的“玉米”“甘薯”明朝时才引入中国,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故选D项;氾胜之的《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排除A项;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成书于魏晋,排除B项;王祯的《农书》成书于元朝,排除C项。故选D 10.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当下,有学者认为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明清小说 A. 满足底层百姓的文化需求 B. 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追求 C. 充满现代主义的风格色彩 D. 满足了统治者的心理要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说的出现与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有直接的关系,小说通俗易懂的特点适合市民阶层的需求,通过小说更能够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且“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说明小说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故B选项正确;“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说明小说能够更具体的体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没有体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故A选项错误;明清小说为体现现代主义的风格,而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选项错误;小说是适应当时市民阶层的文学形式,而不是符合统治者的政治文化需求,故D选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明清小说的兴盛,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市民阶层的崛起。 11.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敦煌的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宝贵的艺术遗产,下面三幅敦煌壁画反映了该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A. 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 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D. 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三幅敦煌壁画的宣传内容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传善行悲苦体现了是魏晋的社会动荡,宣传幸福祥和体现了盛唐的强大繁荣,世俗场景渗入佛界体现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的活跃,这些变化突出体现了佛教艺术内容具有其时代性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合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在研究佛教艺术,不是市民生活,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出中外在“艺术”方面的交流和融合,D项错误。 12.历史学家们认为:“17世纪后期,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据此判断,启蒙运动在科学思想方面最重要的先驱者是 A. 达尔文 B. 伽利略 C. 牛顿 D. 爱因斯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后期,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而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创立了经典力学,为启蒙运动提供科学依据,故答案为C项;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在1859年,排除A项;伽利略的科学成就主要出现在16世纪末17世纪,排除B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在20世纪初,排除D项。 1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而且是由“遗传(繁殖)和适应(营养)的生理功能所决定的”,并提出了反映动植物演化关系的系统树。这表明海克尔 A. 首倡获得性遗传原则 B. 动摇了宗教的统治地位 C. 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 D. 挑战了生物进化论权威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说个体发育是由遗传和适应所决定的,也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优胜劣汰”思想,故答案为C。首倡获得性遗传原则是拉马克提出的,A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动摇了宗教的统治地位,不是海克尔,B错误。海克尔学说是符合生物进化思想,而不是与进化论有不同的见解,所以不能说挑战权威,D错误。 14.对以下三次工业革命进程图主旨的准确解读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没有突破 B. 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新经济的出现 C.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第三产业为主 D. 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三次工业革命的图示可以看出,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有新的工业部门产生。反之,新的工业部门也进一步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故D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是重工业领域,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新经济出现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第三产业、信息产业迅速发展,故C项错误。 15.鸦片战争,中西会面,三千年一大变局,西人面对是闭塞的中国,国人面对的是陌生的西方。为此,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搜集资料,编写书籍,如林则徐的《四洲志》、梁廷枏的《海国四说》、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这些书籍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A. 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动向 B. 积极探寻求强求富的策略 C. 全面展现救亡图存热情 D. 着力提升民众素养的意愿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主动认识和了解西方世界,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求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这些书籍只是部分知识分子主动了解西方国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能全面展现救亡图存的热情;D选项错误,这些书籍主张了解西方国情,学习西方的科学素质,以维护清朝统治,并非提升民众素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6.1919年4月,蔡元培说:“北大不但未提倡‘铲伦常’,而且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据此可知,蔡元培 A. 改造北大以服务政府的要求 B. 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 C. 认识到西方文化存在的缺陷 D. 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可知,这些内容是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可见蔡元培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选项B正确;北大当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服务政府,排除A;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材料只体现了蔡元培对传统文化中积极部分的支持,并不能得出其以儒学为主兼容其它思想的主张,选项D过度解读材料,排除。 17.孙中山认为:只有实行节制私人资本的政策,才可使社会分配做到相对公平合理;必须由国家管理资本,所得的利益归人民大家所有。还必须实行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解决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这一思想 A. 完全继承了儒家大同思想 B. 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目标 C. 与中共革命纲领完全一致 D.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节制私人资本”、“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信息可知这是新三民主义内容,这些主张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选项D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目标,而非孙中山提出,选项B排除;孙中山是资产阶级,其革命纲领不可能和中共革命纲领完全一致,排除选项C。 18.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出自《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②出自《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理论上的准备;③出自《井冈山的斗争》,发表于1928年,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④出自1956 年的《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故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②④,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19.“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这论断的意义在于 A. 纠正了长期“左”倾错误 B. 实现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C. 推动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D. 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邓小平的南巡谈话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指明了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论断对于接下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C选项正确。纠正长期“左”倾错误和实现工作中心转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本题要求分析的是这一论断的意义,而不是内涵,ABD三个选项错误。 20.“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他生前有不少人问:“原子弹成功后,你得到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直到1986年病危时,杨振宁看望他提起此事,他才回答: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邓稼先的这一事例反映出 A. 建国初期科技投入的不足 B. 新中国科技事业进展缓慢 C. 中美在国防上的巨大差距 D. 科技人员为国奉献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总是笑而不答。直到1986年病危时,杨振宁看望他提起此事,他才回答: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可知,邓稼先具有淡泊名利和为国奉献的高尚品德。故答案为D项;科技投入有限与科学家个人的报酬奖金不一定成正比,排除A项;“两弹一星”问世说明我国科技进步显著,排除B项;材料信息主要是强调邓稼先的高尚精神,而非中美国防差距,排除C项。 21.197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2836个,1980年增加到3566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2224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文艺领域的发展布局趋于平衡 B. 文化体制改革已深入开展 C. 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 D. “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艺术表演团体类型占比,传统类绝对主导,西式类很小。这是非正常现象,是不合理的。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左”倾思想影响仍然存在。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违背材料体现的发展不平衡,排除;材料信息反映了文化体制改革尚未深入开展,B项排除;过于注重发展本国传统类的文艺团体,出现极端不平衡,说明“双百”方针尚未得到全面贯彻,D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例如,材料核心信息是中国艺术表演团体类型占比,传统类绝对主导,西式类很小;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例如,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 22.1957年全国高校有229所,而仅在1958年全国新增高校达562所,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到2017年评选出140所双一流高校中,有11所创办于1958年。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成果显著 B. “教育大跃进”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C. 在教育领域仍取得部分突破 D. 为经济建设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1958年全国新增高校达562所,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到2017年评选出140所双一流高校中,有11所创办于1958年”可知,1958年所建立的11所高校成为目前140所双一流高校中一部分,说明1958年期间在教育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成就,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1958年所建立的部分高校成为今天140所双一流高校的一部分,没有体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方面的成就,故A选项错误;1958年时期建立的部分高校仍是今天双一流高校,这不是教育大跃进,而是教育领域中实实在在的部分成就,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1958年在教育领域取得的部分突破,无法得出为经济建设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23.著名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表现了对拿破仑侵略、英国干涉民族独立运动等各种暴政的愤怒:对莱茵河、阿尔卑斯山以及意大利建筑和雕刻美的喜爱和欣赏;对卢梭、伏尔泰等历史先进人物的尊敬;对反抗压迫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各国人民的赞美和鼓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厌恶和失望。与该作品风格相同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出自拜伦的长诗,根据材料中关键词语“对莱茵河、阿尔卑斯山以及意大利建筑和雕刻美的喜爱和欣赏”可以判断出是浪漫主义流派,《自由引导人们》属于浪漫主义绘画,故C正确;A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B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D是现代主义绘画作品。 24.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材料旨在说明,科技成果的普及 A. 加快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B. 提升了文化教育的水平 C. 开启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D. 推动了“新自由主义”流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收音机属于科技成果,收音机使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独裁统治国家。推行民主政治,在强调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埃及的政治民主化的进程,A项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在材料中无从体现,选项B不符合题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选项C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从材料的具体的内容来看,材料不涉及“新自由主义”思潮,选项D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类技术在总技术中的比较(%) 朝代类型 春秋 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魏晋 南北朝 隋 唐 北宋 南宋 元 明 清 农业 16 26 1 5 4 12 13 1 4 2 7 12 6 2 大一统 13 12 59 24 41 12 13 58 32 53 43 28 34 40 手工业 40 43 40 63 47 35 45 27 47 43 39 37 45 46 医药 20 18 0 8 8 41 10 14 16 2 10 3 13 12 其他 11 1 0 0 0 0 19 0 1 0 1 20 2 0 注:“大一统”指管理地域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需要仰仗的发达的通讯技术、强大的军事技术、体现皇权威严的皇宫建筑技术等等,这些与大一统国家密不可分的技术统称为“大统”技术。 ——据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中世纪时期,早期基督教神学坚决拒绝科学,在此期间,一些东方民族扛起了被大多数西欧人遗弃了的科学大旗。最初的贡献是波斯人,他们的文化中心荣迪沙帕尔在5—7世纪负有盛名:人们在这里翻译了许多希腊书籍,使得希腊哲学和印度、叙利亚、波斯的哲学得到初步融合。及至阿拉伯人征服中东和大片地中海地区、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保存和传递薪火的工作则主要由他们承担起来。近代科学的出现,既有对希腊理性科学的继承,也产生出全新的东西。有两个人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个是培根,一个是笛卡尔。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强调近代科学必须用来增进人类的物质财富。笛卡尔的名言叫“我思固我在”,指出了现代人类精神的基本诉求。 ——摘编自高毅《科学革命与科学思维传统的确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技术发展的特点。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科学思维形成原因,并说明这种近代西方科学思维的影响。 【答案】(1)特点:大一统技术和手工技术比重大;古代技术为大一统政治服务。原因:农耕文明的推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中国重实用的文化传统。 (2)原因:古希腊重视理论思辨影响;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贡献;资本主义兴起,市场的推动;笛卡尔和培根哲学思想的影响。 影响:重视理论试验推动了西方的科学革命;理性主义推动了启蒙运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过份追求物质财富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图表信息可知大一统与手工业技术在整体上占比较大,大一统技术占主导时其他技术类发展较弱反映了古代技术为大一统政治服务特点;二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及思想传统进行分析。 (2)一问根据材料二“东方民族扛起了被大多数西欧人遗弃了的科学大旗…翻译了许多希腊书籍,使得希腊哲学和印度、叙利亚、波斯的哲学得到初步融合….一个是培根,一个是笛卡尔” 从古希腊理论影响、各民族贡献、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及笛卡尔和培根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二问结合所学从推动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及工业革命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材料二“强调近代科学必须用来增进人类的物质财富”立足于社会可持续发展阐述其局限性。 26.材料 下表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 时期 口号 1861—1899 中体西用;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实业救国;变法自强,君主立宪 1900—1909 预备立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1919 尊孔复古;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920—1929 打倒列强除军阀;以俄为师;打土豪,分田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表中这一时期口号的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看法:这些口号反映了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的两大主题。(救亡或启蒙任选其一) 说明: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国人开始救亡探索。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救国;19世纪末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民族资产阶级以“变法自强、实业救国”、“民主共和”等的口号,创办实业并掀起变法及革命浪潮,以图挽救民族危亡。同时,这些口号也打破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启迪了国人救国、救民的探索。(基本史实,逻辑清楚,语言顺畅,主题密切结合) 因此这一时期的口号反映了国人挽救民族危亡与解放人民思想的两大主题。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为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解放人们思想的作用,由此可以从救亡和启蒙两个角度确定主题,结合近代中国探索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 材料二 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以上材料均引自《清华大学校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华大学初期的办学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点:中西兼容,渗透西学文化,但重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形成了著名清华学派。 (2)原因: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改革全方位进行;教育立法取得重大进展。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可知,其特点是中西兼容,渗透西学文化,但重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根据材料“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可知,其特点是文理渗透,古今贯通;根据材料“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可知,其特点是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形成了著名清华学派。 (2)原因:首先是时空定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其次,可以从经济、政策、教育改革和法制等方面来分析其原因,经济方面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政策方面的原因是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改革方面的原因是教育改革全方位进行;法制方面的原因是教育立法取得重大进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