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 第3次月考文综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1.古罗马法学家说:“每个共同体为自己制定的法是它们自己的法,并且成为市民法。”这里的“市民法”是指罗马的 A. 自然法 B. 公民法 C. 自由法 D. 万民法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市民法又被称为公民法,故B项正确;自然法只是种理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故A项错误;自由法不是罗马法,故C项错误;万民法是帝国时期的法律,故D项错误。‎ ‎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 A. 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 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 C 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 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三省长官权力受到了限制,这说明了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C项正确。此时,三省议事仍存在,到宋朝才名存实亡,排除A项;新设官职与其并存,并非融入,B项错误;唐朝时官僚制度已经成熟,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3.‎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可以征税、征兵、发行纸币、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总统享有行政大权,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国会有权调整国际及州际贸易;最高法院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A. 限制地方自治 B. 加强国家权力 C. 避免专制独裁 D. 建立世界霸权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美国1787年宪法。A项材料中未提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主要显示了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机构拥有大权,这保证了联邦政府拥有强有力的国家大权,符合题意;C项材料未体现三权之间相互牵制,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名师点睛】《1787宪法》是美国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87年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其内容是:立法、司法与行政权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核心精神在于权力平衡.其学说来自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美国人把思想、理论转变为行动、实践。政府结构必须能使各部门之间有适当的控制和平衡.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通过分权、制约最终达到平衡,是宪政的最终目标。‎ ‎4.藏文史籍《萨加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管理这一省的中央机构是 A. 中书省 B. 西藏行省 C. 宣慰司 D. 宣政院 ‎【答案】D ‎【解析】‎ 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管辖全国宗教事务和藏区行政事物的中央机构,故排除B,选D;A是中央行政机构,排除;宣慰司管理军民事物,分道掌管郡县,为行省和郡县的承转机关,排除C。‎ ‎5.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其中“正式建立一个国事咨询机构”的影响是 A.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B.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 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D. 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国事咨询机构”是指内阁。明成祖设立内阁后,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故选A项。B项说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干材料无关;明太祖已经废除了丞相,取消了相权,C项错误;D项是清朝军机处的影响。‎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6.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 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 C. 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 D. 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的“封建政治”是指分封制度,而“郡县政治”是指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郡县制不是;郡县制维护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分封制维护了奴隶制度;分封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7. 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特征是 ‎①议会立法 ②三权分立 ③司法独立 ④选举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民选的代表组成议会,行使国家的立法权,制约政府的行政权,故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代议制 ‎8.现代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点不包括 A. 都实行两院制 B. 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发展 C. 上院权力都比下院大 D. 都拥有立法权 ‎【答案】C ‎【解析】‎ 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权力是平等的,故C项不是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点,选择C项符合题意。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都是实行两院制,故A项正确;四国宪法颁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四国立法权都属于议会,故D项正确。‎ ‎9. 亚里士多德:“多数人被少数人奴役,平民起来反抗贵族……直到后来他们才共同选择梭伦为调停人和执政官,把政府委托给他。”材料表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B. 废除债务奴隶制 C. 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D. 推行财产等级制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明平民与贵族之间有矛盾,有斗争,他们共同选择梭伦做调停人,目的是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故选C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 ‎10.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从两个方面发生着变化:一是权力的转移,二是兼并战争的发展。这两个变化 A.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B. 顺应了人民的普遍要求 C. 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力转移和兼并战争的发展,有利于打破贵族政治,以军事等才能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推动官僚政治的建立,故A项正确。兼并战争的发生并不是民众的期盼,排除B;权力的高度集中在秦朝才得以实现,排除C;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的变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D。‎ ‎11.“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材料反映了 A. 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 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 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 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明代制度 “和过去大体相似”到清代行政“成了私下的秘密”,不再像前代那样“有制度可循”,这一变化反映了清代随着军机处的设置等制度调整,行政成为私密,皇帝权力不再受制度的牵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发生了不同以往的重大变化,C项符合题意;材料探讨的是清朝政治的发展问题,A项错误;材料不仅仅分析军机处与内阁的不同,而是将其代表的清代行政与之前的政治比较,探讨的是清代国家管理上的变化, 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分析的是变化,不是内阁与军机上的相同之处,D项错误。‎ ‎12.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 宗法制的终结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D ‎【解析】‎ 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13.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问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方面,则是从宋代起中央集权就高度发达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千年来一直都在变化,都在不断地调整。‎ ‎——摘编自凤凰网: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像钟摆一样》‎ 材料二  美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通过代议制在广土众民范围内真正实行民主治理的国家,它建立了一整套模式,从而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中国改革论坛网:宣晓伟《美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安排的优点和缺点》‎ 材料三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北宋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分配”的背景。简要说明北宋主要是通过哪些官制的变化来实现“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实行哪一制度“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三“两种不同的政府””、“几个分立的部门”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 的理解。 ‎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 ‎【答案】(1)背景:接受唐代藩镇割据而造成五代分裂的教训。‎ 变化:①派文官任州郡长官; ‎ ‎②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归中央。‎ ‎(2)制度:联邦制。‎ 意义:①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同时也确保了各州的灵活性与独创性,这为美国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是近代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3)分别指:①中央政府与各州政府;‎ ‎②行政、立法和司法等部门。‎ 理解:①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相互制约;‎ ‎②政府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 ‎③既能维护国家统一,又能防止过度集权专制,保障民主。‎ ‎(4)认识: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 ‎②中央集权可以有效维护国家统一,地方权力过大则不利于国家统一与安定;‎ ‎③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等。‎ ‎【解析】‎ ‎(1)唐朝后期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地方权力膨胀,使国家自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呈现出分裂局面。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体现在削弱地方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三方面。‎ ‎(2)美国实行联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学生要回答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各自带来的影响。‎ ‎(3)“两种不同的政府”指的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几个分立的部门”指的是三权分立,学生要回答出具体的部门。“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指的是两种政府之间的制约及国会、总统、法院之间的三权分立,以此避免了专制,从两方面保障了人民的权利。‎ ‎(4)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影响到了国家的兴衰。在处理二者关系时,既要加强中央集权,也要保持地方一定的自主性。‎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请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XX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 ‎【答案】示例一: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历程。清政府在唐山创办开平矿务局,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示例二: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历程。“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中国开始政治近代化的探索。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民主共和成为历史潮流。北京青年学生掀起反帝反封建军阀的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政协召开、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示例三: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历程严复创办《国闻报》,维新派人士通过创办近代报刊、学会、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孙中山北上宣传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地方封建的主张,是国民革命运动的政治纲领,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解析】‎ 近代化包含政治、经济和思想及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近代化,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近代化,可从任何一个角度出发,找出材料中的史实,加以阐述。如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历程。清政府在唐山创办开平矿务局,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言之成理即可。‎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昨]‎ 材料 春秋及其以前,普通家庭亦有正夫、余夫之别。正夫从行投则为正徒,从军则为正卒,正夫实即小家长,余夫即在正夫之外的到达一定年龄而又不独立门户的诸子弟。在宗法制下,宗子继承产业。余子弟靠长兄过活,也养成了一种依賴性心理。在宗法大家破环之后,有些子弟,甚或一般庶民之家子弟仍乐游散而不治室屋。此类人往往成为政府所打击的对象。商软变法改革家庭组织制度,一方面细析家庭,使子弟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对不分异之家的“余子“要括出而令其与正夫同等服役,即所谓“均出余子之使令”。对于有特权者,要“高其解舍”的标准。使“余子不游事”以避役。秦于授田征役中本无正夫、余夫之别,而是同一标准,均列为编户齐民。家庭结构及家庭关系都简单化了。‎ ‎——摘编自张金光《商鞍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指出材料反映的秦家庭形式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商鞅变法中促进这种变化的举措。‎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积极意义。‎ ‎【答案】(1) 趋势: 水灾频率越来越高。‎ 举措:实行军功爵制破除宗法特权;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居的分异令。‎ ‎(2)进一步瓦解了宗法制;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保证国家赋役的征收;移风易俗。‎ ‎【解析】‎ ‎(1)变化:根据“在宗法大家破环之后”“细析家庭”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宗法大家庭到个体小家庭。‎ 举措:根据“要括出而令其与正夫同等服役”“细析家庭”“秦于授田征役中本无正夫、余夫之别,而是同一标准”,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概括得出:实行军功爵制破除宗法特权;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居的分异令。‎ ‎(2)根据第一问的商鞅变法中促进家庭形式变化的举措分析得出,进一步瓦解了宗法制;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保证国家赋役的征收;移风易俗。‎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战争刚一爆发,德国就展开了原子弹的研究计划。然而,德国并没能造出原子弹,它甚至连门都没有入。1942年6月,原子弹计划的总负责人海森堡向军备部长斯佩尔(AlbertSpeer)报告说,铀计划因为技术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产出任何实际的结果。在战争期间造出原子弹是不大可能的。斯佩尔将这一情况报告希特勒,当时由于整个战场情况的紧迫,德国的研究计划被迫采取一种急功近利的方略,也就是不能在短时间,确切地说是六周内见效的计划都被暂时放在一边。希特勒和斯佩尔达成一致意见:对原子弹不必花太大力气。这个计划在被高层放任了近2年后,终于到1944年又为希姆莱所注意到。他下今大力拨款,推动原子弹计划的前进,并建了几个新的铀工厂。计划确实有所进展,不过到了那时,全德国的工业早已被盟军的轰炸破坏得体无完肤,难以进一步支撑下去。而且为时也未免太晚,不久德国就投降了。‎ ‎——摘编自《上帝投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在二战期间未能制造出原子弹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抢先研制出原子弹的意义和影响。‎ ‎【答案】‎ ‎(1)大量尖端科技人才的流失;海森堡报告的影响;政府的不重视和摇摆政策;盟军的破坏以及缺乏稳定的生产环境。‎ ‎(2)当时有利于消灭法西斯、结束战争;战后有助于确立美国霸权地位;加剧军备竞赛;推动新科技革命。‎ ‎【解析】‎ ‎(1)根据“铀计划因为技术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产出任何实际的结果”“在战争期间造出原子弹是不大可能的”“希特勒和斯佩尔达成一致意见:对原子弹不必花太大力气”“终于到1944年又为希姆莱所注意到。他下今大力拨款,推动原子弹计划的前进”“全德国的工业早已被盟军的轰炸破坏得体无完肤,难以进一步支撑下去”概括归纳即可。‎ ‎(2)可根据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战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加剧军备竞赛的影响,以及在客观上推动了新科技革命进行回答。‎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前往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求取真经。西行路上,他走过八百里大沙漠,“上元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玄奘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他曾被高昌王阻留,但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到达目的地后,历经十七年学遍了当时佛教的大小乘各种学说。‎ ‎643年,玄奘载誉回国,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备载唐代西北边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产、风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他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逻辑学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脊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回国受到唐太宗热情接待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为何被誉为“中国脊梁”。‎ ‎【答案】(1)原因:唐太宗崇尚文治,推崇佛教;佛教思想利于巩固封建统治;唐初社会现实的需要;玄奘佛法精深且德行高尚(不畏艰难、志向坚定、忠诚爱国、虔诚和执着等)。‎ ‎(2)玄奘西行体现舍身求法的精神;玄奘翻译的佛经和著述为研究佛教、西域和印度文化提供了珍贵文献;玄奘的西行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解析】‎ ‎(1)‎ 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唐太宗本人崇尚文治,且佛教思想的传播有利于加强他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同时由于玄奘个人的品德学问,从而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 ‎(2)玄奘在西行过程中遭遇到无数的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西行,并最终“学遍了当时佛教的大小乘各种学说”,体现了舍身求法的精神;玄奘归国后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记》,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同时“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逻辑学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流做出巨大贡献,所以说玄奘是“中国脊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