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南省南阳华龙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南阳华龙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南阳华龙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5月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 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周平王东迁以后,王政衰微,霸政迭兴,甚至“陪臣执国命”。然而,这既不能证明西周分封制造成了城邦民主制,也不能证明专制程度的减弱。相反,正是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中国的君主专制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该学者认为西周时期(  )‎ A.君主专制制度业已形成 B.经历过城邦民主制阶段 C.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统一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 ‎2.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官僚政治的弊端 B.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 ‎3.唐朝贡举的实际主持人为知举官,达官贵人或社会名流得发“公荐”给知举官,知举官依据“公荐”推选名单、参考举人考试成绩决定录取名单,故有“通榜”之称,通常皇帝不参与录取之事。这说明当时(  )‎ A.注重才能是取士唯一标准 B.科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科举取士实现了公平公正 D.取士方式不利于选拔人才 ‎4.下表是根据《宋史》按籍贯统计的北宋入传(正传和循吏传)官员地域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 时间 官员总数(人)‎ 北方地区官员 (人)‎ 南方地区官员 (人)‎ 北宋前期 ‎329‎ ‎278‎ ‎51‎ 北宋中期 ‎429‎ ‎274‎ ‎155‎ 北宋后期 ‎300‎ ‎121‎ ‎179‎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渐进性 B.北宋时期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 C.北宋时期北方总人口数量日渐减少 D.北宋后期官吏减少缓解了财政负担 ‎5.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  )‎ A.小农经济有一定扩张性 B.商税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C.重农抑商政策已被摒弃 D.农民弃农从商现象比较普遍 ‎6.《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 ‎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7.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⑤汉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8.清人褚华在《木棉谱》中记载:“闽粤人于二三月载糖霜来卖,秋则不买布,而止买花衣(即皮棉)以归。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累。”这说明当时(  )‎ A.棉纺织业技术发达 B.商业资本特别活跃 C.棉花开始成为商品 D.棉布的交易量巨大 ‎9.近代某条约规定:赔偿军费1200万元,鸦片费600万元,商欠300万元,分四年付清。与该规定属于同条约的是(  )‎ A.进出口货物关税由双方协定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禁止国人成立反帝性质组织 D.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10.李大钊评价:“……禁止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文中“他们”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 B.洪秀全 C.李鸿章 D.康有为 ‎11.1866年, 奕䜣以洋人制造机器、火器,“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为理由,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延聘西人教习天文算学,招收30岁以下的秀才、举人等入学。这一主张(  )‎ A.减轻了顽固势力的攻击 B.适应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C.巩固了科举制度的地位 D.丰富了中体西用的内涵 ‎12.下列报道不可能出现在《申报》上的是(  )‎ A.清廷学部考试结果 B.张裕葡萄酒广告 C.汽车肇祸 D.新中国成立 ‎13.19世纪50年代,买办已成为中国社会上引人注目的一种职业。60年代后,随着外商洋行的急剧增加,买办队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到20世纪初,买办的总人数可能已经超过了10万人。据此推知(  )‎ A.传统义利观念被抛弃 B.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加剧 C.新社会阶层得到发展 D.传统经济结构受到了冲击 ‎14.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这是因为(  )‎ A.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 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 C.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 D.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 ‎15.1895年,上海繅丝业领城华商有8个工厂,资本总额135万两,每厂平均资本额168750两。1912 年,华商有47个工厂,资本总额282万两,每厂平均资本额6万两。这表明当时(  )‎ A.洋务企业渐趋衰落 B.清末新政成效显著 C.工业规模不断缩减 D.传统观念逐步转变 ‎16.1909年,革命气氛至为消沉,梁启超曾欣慰地说:“数年前革命之说遍天下,自预备立宪之诏既颁,乃如汤沃雪。夫一诏安能有此奇效?希望心有所寄,则民气不期靖而自靖。”材料表明(  )‎ A.辛亥革命缺乏应有的群众基础 B.维新改良再一次成为社会主流 C.梁启超始终坚持走改良的道路 D.部分仁人志士热衷于立宪改良 ‎17.维新变法时期,以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顽固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  )‎ 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 B.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 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 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 ‎18.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决心 B.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层面 C.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 D.护国运动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 ‎19.据统计,在1840—1911年,从中国迁出的人口在1000万以上,但每年平均20万的数字只占1亿总人口的0.5%,除了对集中输出的地区会有较大影响外,在缓解全国人口压力方面所易的作用模其有限。这主要是由于(  )‎ A.外国资本主义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 B.近代中国半封建化日益加深 C.自然经济仍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2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里程碑。从其内容看,它借鉴了哪些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  )‎ ‎①英国责任内阁 ②德国君主核心 ③美国三权分立 ④法国议会共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22.据下表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1913年-1918年上海从外国进口金属情况表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所: 《上海近代五金商业史》‎ A.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中国重工业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C.列强逐年递减对中国金属出口 D.抵制洋货、提倡国货成效显著 ‎23.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24.有人在上海警察局1919年5月的档案中,发现当时许多上海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学校校长发出的通知(如下图)。引发学生缺席的原因应该是(  )‎ A.民族工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淞沪会战爆发,急于逃避战火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25.据统计,整个《新青年》中,有关“科学”一词出现了1913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305次,加 上“德先生”之类的提法,也只有513次,由此体现新文化运动(  )‎ A.崇拜西方文明的科学性 B.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 C.宣传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性 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 ‎26.在中国近代学制中,1904~1922年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这种变化(  )‎ A.体现了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 B.印证了民国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C.说明新文化运动加速了思想解放 D.反映出平民人格与精神塑造被重视 ‎27.下列物证,可直接用于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  )‎ A.同盟会员证 B.“红军借谷证” C.“大跃进”邮票 D.“公私合营”照片 ‎2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  )‎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马列主义   D.爱国主义 ‎29.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初,中共中央组织了一次阅兵式,这次阅兵式最有可能是为了(  )‎ A.纪念南昌起义 B.纪念红军长征 C.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D.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30.某老师在讲“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这一主题时列出了三个史实: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②南昌起义;③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对这一主题的空间特征表述准确的是(  )‎ A.中共探索出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 B.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 C.农村革命根据地集中于黄河流城 ‎ D.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红色文化的诞生地 ‎31.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  )‎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 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18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道,“西安事变这样的收获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国民党已经开始动摇,酝酿了很久。他们内部矛盾发展到了最高度。所以西安事变便解决了这个矛盾,这是酝酿成熟、时局转变的焦点。”由此可推知,西安事变(  )‎ A.推动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平息了国民党内的派别之争 C.有利于抗日民族统-战线的形成 D.使中国抗日获取了外部支持 ‎33.《亮剑》中的李云龙有句台词:“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他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能有力证明这一台词的战役是(  )‎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淮海战役 D.远征军入缅 ‎34.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在剧中有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就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有如下议论,你认为正确的一组是(  )‎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一致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5.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装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36.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37.以下是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著作或讲话,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新民主主义论》 ②《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④《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③②‎ ‎38.据调查,山西晋绥边区某村,“ 1940年1月至1944年10月,地主占有土地总数的比重减少21. 3%,富衣占有土地总数的比重减少7. 3%" ,而贫农“买进、典人、赎回土地合计9 352亩”。当地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  )‎ A.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调整 B.日木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C.土地改革的兴起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39.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认为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之工具,消灭封建势力是反帝的必由之路;抗战时期,提出凡反法西斯、援华国家都不是帝国主义;“二战” 结束后,认为应联合世界民主力量与美帝国主义斗争。不同时期对“帝国主义”的认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根据时局调整策略适应革命形势变化 B.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断深化与成熟 C.主张联合民主力量建立反帝统一战线 D.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内涵不断变化 ‎40.1949年,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开始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但是,城乡必须兼顾,绝不可丢掉乡村。其意在(  )‎ A.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 B.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C.实现党工作重心转移 D.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三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6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分)‎ ‎42. 近代中国工业化不是对西方生产方式的原样移植,存在着一条立足本土、工农结合、土洋结合进而现代化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材料二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不过,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 材料三1913及1930年中国机器纱线产量及消费量统计表(单位:磅)‎ ‎1913年 ‎1930年 本国纱线产额 ‎200000000‎ ‎982070800‎ 进口纱线额 ‎358000000‎ ‎22616000‎ 出口纱线额 ‎∕‎ ‎43987064‎ 机器织机消费量 ‎15000000‎ ‎206913532‎ 手工织机消费量 ‎543000000‎ ‎753786204‎ ‎——摘编自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请问答:‎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5分)‎ ‎(2)近代工业化对传统农村经济具有解构与重建的双重作用。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具体表现,概括近代工业化对农村副业生产带来的有利变化。(4分)‎ ‎(3)据材料三,分析这一时期我国棉纺织业各部门的发展状况。综合以上材料,请你简要谈谈从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中得到的借鉴价值。(5分)‎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余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材料二 洋务运动重要教育实践一览表 时间 内容 ‎1862‎ 创办北京同文馆 ‎1863‎ 创办广东方言馆 ‎1866‎ 创办福州船政学堂 ‎1867‎ 创办天文算学馆 ‎1872、1873、1875、1887年 派遣留美学生共120人 材料三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普通教育,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摘自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四 2013年9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 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中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4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洋务运动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它对封建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冲击?(5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南京临时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进步性?(2分)‎ ‎(4)材料四对教育发展的认识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A【解析】‎ 根据“正是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中国的君主专制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在西周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程度了,故A项正确;根据“这既不能证明西周分封制造成了城邦民主制”可排除B项;材料强调君主专制,不是国家统一,也不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D项。‎ ‎2.A【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官僚政治下,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故B项正确。秦汉以后,分封制逐漸被废除,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强调地方对中央的影响,而是强调官僚借机建立自家封建领地,故C项错误。行政效率的低下包含在官僚政治的弊端里,D错误。‎ ‎3.D【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知举官能够自行决定录取的名单,这种方式容易形成腐败,不利于人才的选拔,故D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材料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选官方式并不公平公正,排除C项。‎ ‎4.A【解析】‎ 表格数据表明,入传的北方地区官员逐渐减少,南方地区官员逐渐增多,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故选A;BC不符合史实,排除;北方官员入传的人数减少,并不意味着北宋后期官吏减少,排除D。‎ ‎5.A【解析】‎ 根据“兼作商旅,太半在外”“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可以看出,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活力和韧性,相对稳定并有所扩张,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无法得出商税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的现象不能说明具有普遍性,排除D项。‎ ‎6.B【解析】‎ 试题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事务由六部执行,又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没有正式设置内阁;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仁宗时内阁地位不断提高,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六部百司依然归皇帝统率。 ‎ ‎7.D【解析】‎ 材料中的“市民文化”是指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的文化,是社会底层文化的代表。《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元曲和小说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为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条件下而产生的,均属于“市民文化”形态,故①、③、④项符合题意。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不是社会底层文化的反映,故②项不符合题意。汉赋是统治阶级上层的文化代表,反映的是当时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不属于“市民文化”形态,故⑤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②⑤错误,故排除ABC,选D。‎ ‎8.B【解析】‎ ‎“载糖霜来卖”,然后买皮棉裁回去卖,这体现了清代的商业贸易相当繁盛与活跃,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商品买卖,没有涉及到技术问题,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棉花成为商品是在清代,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9.A【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该条约赔偿款项总数为2100万元,且包含鸦片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为《南京条约》,A项正确;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为《天津条约》内容,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禁止国人成立反帝性质组织为《辛丑条约》内容,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为《马关条约》内容,D项错误。‎ ‎10.B【解析】‎ 根据材料中“采用了宗教”、“建设天国”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是此运动的代表人物,故B项符合题意;A、C项代表的是地主阶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代表的是资产阶级,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1.B【解析】‎ 洋务运动时期,奕䜣借鉴“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的经验,开设同文馆,“延聘西人教习天文算学”,适应了西学东渐的趋势,B项正确;顽固势力的攻击、反对“延聘西人教习天文算学”,排除A项;新式学堂的开办冲击了科举制,排除C项;洋务派创办近代学堂,是中体西用的表现,没有丰富“中体西用”的内涵,排除D项。‎ ‎12.D【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申报》是1872年4月在上海创立的报刊,于1949年5月27日停刊。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因此新中国成立的信息不可能出现在《申报》上。D正确;科举制于1905年废除,因此可能出现在《申报》上,A错误;张裕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在甲午中日战后已经崛起,可能出现《申报》上,B错误;清朝末期汽车已经传入中国,因此汽车肇祸可能出现在《申报》上,C错误。故选D。‎ ‎13.D【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买办既是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进行经济活动的桥梁和帮凶,又通过自己的方式在瓦解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知,买办人数的大量增加说明了传统经济结构受到了冲击,故D项正确;传统义利观念被抛弃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资本输出的加剧,故B项错误;材料只说买办职业没有提及社会阶层,故C项错误。‎ ‎14.C【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后攫取大量的侵略权益,激起了民族愤怒,C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可以排除。B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 ‎15.D【解析】‎ ‎1912年厂数约为1895年的6倍,每厂平均资本额却少了10万余两,说明中小企业增多,参与工商业活动的人增多,传统轻商、抑商观念的逐步改变,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洋务企业渐趋衰落,A项错误;清末新政是20世纪初才推行的,排除B项;平均资本额的下降是因为工厂数量增加导致的,不能说明工业的规模不断缩减,排除C项。‎ ‎16.D【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面对革命气氛至为消沉梁启超部分仁人志士是热衷于立宪改良的,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从史实上来看维新改良并未再一次成为社会主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始终坚持,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7.B【解析】‎ 维新变法得不到保守派、洋务派和大多地方督抚的支持,这说明维新变法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故B项正确;有些缙绅士大夫的观念比较进步,故A项说法错误;材料和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无关,故C项错误;制度变革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故D项说法错误。‎ ‎18.B【解析】‎ 维新变法运动是清政府从制度层面的自我拯救,B正确。清政府自我拯救是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所以A错误。洋务运动并没有实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C错误。护国运动护的是中华民国,是反对袁世凯复辟的运动,D项错误.‎ ‎19.C【解析】‎ 材料表明1840—1911年从中国迁出的人口较少,在缓解全国人口压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极其有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当时自然经济仍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安土重迁有关,C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与人口迁出没有因果关系,排除D。故选C。‎ ‎20.D【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法国议会共和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借鉴美国经验实行三权分立,借鉴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①③④正确,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是君主立宪,所以没有借鉴德国经验,排除②,故选D.①③④。‎ ‎21.A【解析】‎ 从材料中的“庚子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可知这指的是庚子年过了,还没有改变旧习俗,而这个旧习俗就应该是与女士的缠足有关,这从“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可看出来,故选A而排除C ‎;题干没有提到社会启蒙,而是在说一种习俗改变的过程艰难,故排除B;D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 ‎22.B【解析】‎ 由表格数据看出,1913年-1918年间,上海从外国进口金属总费用和价格不断上涨,而总量反而减少了,说明重工业发展很艰难,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上海从外国进口金属的情况,表格信息无法体现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排除A;上海从外国进口金属数量减少,不能说明列强逐年递减对中国金属出口,排除C;材料反映我国进口金属成本增加,不利于重工业发展,无法体现“抵制洋货、提倡国货成效显著”,排除D。‎ ‎23.C【解析】‎ 依据材料“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快速发展,但随着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又快速下滑,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一直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故答案为C项。A项,工业结构不合理是民族工业的分布特点,是民族工业所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的,排除;B项,地区分布不平衡是民族工业的分布特点,是民族工业所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的,排除;D项军阀割据混是近代中国社会环境的具体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本题结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及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的相关内容即可回答。‎ ‎24.B【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时间:1919年5月,发生了涉及全国许多大城市的五四运动,许多学校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等,出现了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故选B。A、C、D均与时间不符。‎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的地位与作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5.B【解析】‎ 根据材料“‘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可知新文化运动此时更认可科学而非民主共和,反映出在当时中国思想界认为急需科学扫荡封建保守愚昧的落后思想,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故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崇拜西方文明,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较为看重社会科学的价值,并非注重科学的普及,排除;D 项,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科学权威性,排除。‎ ‎26.D【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教育的改革内容进程体现了民主共和制度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即学校不再注重培养圣贤人格,越来越重视培养平民人格和公民精神,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故排除C项。‎ ‎27.B【解析】试题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结束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而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大跃进”发生在1958年,“公私合营”发生在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期间,所以排除A、C、D;1927年成立工农红军,所以红军借谷证可直接用于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红军 ‎28.B ‎29.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瑞金成立,故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初,中共中央组织的阅兵式最有可能是为了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C项符合题意;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不符合题意,排除A;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开始,不符合题意,B项排除;抗日战争胜利是1945年8月,不符合题意,D项排除。故选C。‎ ‎30.D【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发生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南昌起义及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均位于江西,可见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红色文化的诞生地,D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标志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中共探索出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排除A项;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是南昌起义的意义,排除B项;农村革命根据地多集中南方,并非北方黄河流域,排除C项。故选D。‎ ‎31.A ‎32.C【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安事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这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正确;华北事变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中日民族矛盾,西安事变并没有推动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A;西安事变只是暂时解决了国民党的内部矛盾,达成一致抗日共识,事实上国民党内派系仍然众多,排除B;D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C。‎ ‎33.A【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符合‘主动关照日本鬼子’的说法。A正确;台儿庄战役是一场阻击日本进攻的战役,不符合‘主动关照’的说法,B错误;淮海战役是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时间不符,C错误;远征军是由国民党军队组编而成,不符合‘被八路军打’的说法,D错误。故选A。‎ ‎34.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电视剧取材于国共合作抗日,说明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但是两党阶级立场不同。国民党是片面抗战路线,而共产党是全面抗战路线,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B、D排除。‎ ‎35.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1940年发表的,②是1927年3月发表的,③是1957年发表的,④是1928年发表的,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④①③,所以答案选C。‎ ‎36.A【解析】‎ ‎1940年1月至1944年10月,“边区”地主、富农占有土地总数的比重减少, “贫农‘买进、典入、赎回土地合计9352亩’”,得益于抗战时期“双交双减”等土地政策的实施, A项正确;日本侵略的加剧不会提高贫农经营和买进土地的热情,排除B项;材料中贫农“买进、典入、赎回”土地与土地改革不符,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不是农村中各阶级土地占有比例发生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 ‎37.  B 从材料“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可以看出此时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为了民族战争的需要,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地主阶级是打到的对象;C项错误,国民革命时期并未出现陕甘宁边区;D项错误,此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并非以反对国民党为主。‎ ‎38.D ‎39.A【解析】‎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认为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之工具,这是反封建斗争的需要;抗战时期,提出凡反法西斯、援华国家都不是帝国主义,这是团结抗日的需要;二战后,联合世界民主力量与美帝国主义斗争,这是反对霸权主义斗争的需要;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根据时局调整策略适应革命形势变化,故选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帝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无法体现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排除B;C不能全面反映不同时期对“帝国主义”的认知,排除;D项不能体现二战后对“帝国主义”的认知,排除。‎ ‎40.C【解析】‎ 根据材料“开始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国民政府统治的崩溃,毛泽东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即由乡村转移到城市,C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当时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没有强调消除城乡差距,并且表述过于绝对,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工作重心的转移,没有强调俄国革命经验的借鉴,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D项错误。‎ ‎41.(1)原因: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2)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3)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 ‎“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影响: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4)认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要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应着眼于实现稳定与效率的兼顾。‎ ‎42.(1)特点: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重工业;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并存。‎ 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2)表现: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变化:新的手工业行业增多;生产技术得到革新;手工织布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3)状况:机器纺纱业有了长足发展,基本实现自给;机器织布业和手工织布业共同发展;手工织布业的消纱量占主导地位。‎ 价值:工业化建设要立足国情;工业化要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 ‎43.(1)特点:官府重视教育;官方以儒学经典作为教材。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形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思想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方式: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目标:注重外语、军事和科技等实用人才的培养。冲击:冲破了传统的书院私塾教育;不再以封建纲常伦理为教育的唯一内容。‎ ‎(3)进步:注重民主精神的塑造;注重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4)认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