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成都外国语学校 2018—2019 学年度高二下期入学考试 高二历史 命题人:荣俊 审题人:荣俊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 100 分钟,满分 100 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的答题卷上,并使用 2B 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32 小题,满分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 有善恶。”由此可推知朱熹( ) 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 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 C.强调纲常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 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 2.西汉中期以后,董仲舒等人提倡将《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凡是法律中没 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的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 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这种做法 A.否定了先秦以来依法治国的理念 B.保证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C.使法律丧失调节社会矛盾的作用 D.维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3.孔子创办私学;论性,主张“性相近”;论政,把“举贤才”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这表明孔子 ( ) A.具有改革社会现实的思想诉求 B.否定职官世袭制度 C.将“仁”作为理想的道德标准 D.反对贵族等级制度 4.宋儒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 正。该观点( ) A.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 B.对女性的道德贞操要求更加严苛 C.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 D.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 5.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掠取女子,终被霍光所废;近年对刘贺 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有人据 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据此 可知( ) A.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B.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 C.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 D.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 6.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 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 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7.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 29 000 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 82%;宋代印 书有地可考者 1 500 种,该五路即占 80%。反之,内地的夔州路仅有进士 103 人,而所印之书 只有 2 种。这表明印刷术 A.推动了教育和学术的繁荣 B.仅在沿海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C.不利于国家选拔优秀人才 D.阻碍了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 8.“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 事毕矣”。材料说明唐代文学艺术 A.风格多样,兼收并蓄 B.面向现实,关注社会 C.市民文学,全面繁荣 D.发展兴盛,名家辈出 9.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 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 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 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 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 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 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10.“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这一批评针 对的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1.有史家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 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 思想解放花了 20 年的时间”。下列选项中促使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向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转变 的主要因素是( ) A.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想的涌现 B.义和团运动和清末“新政”开始实施 C.戊戌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 D.袁世凯独裁和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12.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诠释儒家经典,将儒 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这一行为 A.打击了孔子的思想权威 B.不利于传统思想文化的转型 C.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 D.使晚清的保守思想大行其道 13.《国民党一大宣言》:“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故 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 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 其耕作。”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B.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D.与中共革命思想部分一致 14.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 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 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 A.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防止产生私人资本主义 15.《中共党史的“黄金时代”: 延安 13 年改革开放 30 年》一文指出:延安 13 年是中国共产 党历史上的一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 的新局面。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黄金时代”提出了( )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6.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共同点是( ) A.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冲破了“个人崇拜” D.促进了思想大解放 17. 1965 年 6 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 的观点,但无处发表。后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光明日报》和《文物》杂志先后刊载了高 二适《<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和影印的手稿。随后,郭沫若又针对高文发表了两篇文章, 与之辩论。这说明( ) A.史界泰斗的鉴定更具权威性 B.学术问题百家争鸣得到提倡 C.学术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 D.辨析《兰亭序》真伪没有价值 18.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调整大专院校。“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进 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1960 年,中国的 25 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 90%是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这一史实说明 A.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专业人才 B.“双百”方针得到顺利实施 C.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D.“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19、1977 年 12 月 10 日前后,各省区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 570 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 了他们陌生而又备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 的实行( )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完全满足了建设人才需要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20.表 1 1876 年、2010 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表 时间 国家 代表性展品 1876 年 中国 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器等 1876 年 美国 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 2010 年 中国 载人航天技术,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等 2010 年 美国 将日光转化为电力,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 表 1 两届博览会展品的变化表明( ) A.中国国际地位有较大提升 B.中国传统手工业凋零 C.环境保护引起更多关注 D.两国产业结构逐渐趋同 21.公元前 5 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 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 4 世纪,悲 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 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 ) A.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B.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 C.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 D.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 22.16、17 世纪欧洲思想家高举“回到希腊去”的大旗,18 世纪末思想家们又提出“回到中世纪” 的口号,提倡人道主义。这两次文化“回归”的出现都主要是因为( ) A.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B.工业化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C.思想家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D.科技发展拓宽了民众的视野 23、“没有钱花的人既不是自由的人,也不会风度翩翩。有道德的人应当追求财富,使自己能 够过上好日子……只要不损害别人,凭熟练的技艺增加自己财富的人是值得称赞的。”该观点 最早源自( ) A.启蒙思想家 B.宗教改革者 C.人文主义者 D.古代儒学大师 24.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 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渗透到教育领域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领域摆脱了宗教束缚 D.教育抛弃了传统文化 25.他们面临着双重使命: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免滑向纵欲主义; 既要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当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既要正视古典美德共同体一去不复 返,又要展示现代社会是一个 “全民嘉年华”的年代。“他们”( ) A.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 B.恢复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 C.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开辟了否定权威的理性新时代 26. 18 世纪中晚期英国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爱德蒙·伯克认为,理性主义是有限和不可靠的, 革命政治的致命缺陷是假设对政治制度的变更是以满足抽象理论模式的需要,而法国政局的 频繁变更便是不可靠的理性主义政治的产物。这说明他( ) A.赞同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B.尊重法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C.反对法国激进的革命政治 D.赞同英国式的共和国政体 27.《时间简史》中写道:“他(爱因斯坦)提出了革命性的思想,即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 它只不过是时空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结果,而早先人们假定时空是平坦的。”文中的“他” A.建立了以推理为方法的理论科学 B.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理论大综合 C.奠定了现代物理科学研究的基础 D.开创了物理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研究 28、阅读下表,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1601— 1605 年 1631— 1635 年 1651— 1655 年 1696— 1700 年 宗教(教士和 神学家) 7.0% 6.3% 5.4% 1.9% 科学 1.7% 4.6% 7.0% 5.2% A.放弃宗教信仰的人数增多 B.科学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C.宗教改革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D.科学的进步彻底批驳了宗教神学 29.1827 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19 世纪末,瑞典科学家 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这些科学理论 A.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B.引发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C.因内燃机的创制使用而产生 D.有利于全面认识工业化的影响 30.观察下图,可以推知( ) A.初级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持续下降 B.国际组织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 C.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D.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31.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 想世界的追求,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下列属于这种思潮的作品是 A.《悲惨世界》 B.《人间喜剧》 C.《老人与海》 D.《等待戈多》 32、“在欧洲(最早在法国)唯美主义与自然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主要 表现在绘画上,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 作艺术表现……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成果。”此评论适用于( ) A.表达情感的“浪漫主义”绘画 B.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艺术 C.穿透历史的“印象派”艺术 D.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美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 分) 材料一 1872 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 30 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 的序幕。甲午战争后,留日学生从 1896 年的 13 名迅速增加到 1904 年的 2400 余人、1906 年 的 12000 多名,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日热潮。民国时期,封建的教育宗旨被否定,留学政策 有较多改进,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留学的自由度较大,规模空前,成就显著,培养了 一大批近代化人才:如留美学生茅以升,留法学生邓小平,留苏学生刘少奇,留日学生郭沫 若,留欧学生李四光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定的国际环境和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出国留 学大多局限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直到 1965 年,才批准 50 名人员向资本主义国家学 习自然科学。改革开放后,留学潮出现了开放和谐的新格局,从 70 年代中期到现在的近 20 余年时间即有 30 万余人出国留学。 ——摘编自《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现代留学生群体的特点。(4 分) 材料二 20 世纪 20 年代,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出现了以留美、留法、 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留美热”从 1911 年美国设立留美预备校——清华学堂开始,至 1925 年,在美学习科学与文化的中国留学生已达 2500 多人。“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 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和传播。国民革命期间又出现“留苏热”,国 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为此,1925 年苏联当局设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门培养 中国留学生的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1950 年教育部规定,留学生直接归所在国中国大 使馆领导,要定期汇报学习成绩及生活情况。从 1950 年到 1966 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 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余人,其中 80%是留苏生。“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 1978 年,随着 50 名留美学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至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至 2004 年 更达 70 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1992 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 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 20 世纪 20 年代与 50 年代“留苏热”的不同影响。 (4 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留学热潮重现的背 景。概括与新中国初期相比,新时期留学热潮的主要变化。(8 分) 34.东西方的文化价值体系都曾出现过自身的迷失,但在相互的碰撞与融合中又共同推动了 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 分) 材料一 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超出了旧的经济制度所能够承载的范围;随着社会变 革的推进,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新式出版机构与介绍西方知识的图书增多。面对日益深重的 民族危机,仅靠教化的作用和世道人心的固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洋务派面对“数千年未有之 变局”所采取的解决之道,客观上越来越背离儒家的治国之道,虽说洋务派非有意为之,但它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传统的一元文化模式逐渐解体。 ——摘编自齐艳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元文化解体的时代背景及其带来的影响(6 分) 材料二 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状况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主 要表现在,现代社会不再像传统文化那样去追求正义与美德,相反,享乐主义与纵欲主义、 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大行其道。个人意志强加于人,单边霸权凌驾一切。……为了克服和弥 补人性缺陷而所做出的各种尝试和努力,一场旨在“克制人性放纵、构建和谐社会”的至善主义 文化运动正在悄悄开始。这和当初中国的孔子及其弟子所发起了一场同样性质的,以克己复 礼为内容的文化运动有类似之处。 ——摘编自《论现代危机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主流价值观在古、今有何不同?(2 分)中国传 统文化能否克服当今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缺陷?说明理由(2 分) 材料三 王守仁是弘治时进士,历官南赣巡抚、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受封为新建伯, 谥文成,从祀孔庙。他一生经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面对社会危机,深感于“天下 事势如沉疴积痿”,已到了“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所以决心要寻求一种能使天下事势“起死回 生”的良方。他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只作为饵名钓誉之阶,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 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提出与朱熹理学相对立的主观唯心论的理论,著成《传习录》、《大学 问》。继承和发挥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观点,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他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是人心发生的意念活动的 结果,没有心就没有客观事物,所以心是宇宙的本体,是第一位的,从而形成他的主观唯心 主义的宇宙观和心学体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 路德是神学博士,威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威滕贝格修道院院长。1510 年,他带着 虔诚的心情朝拜罗马城,看到的事实却是一片腐败。他痛感个人无力无助,再研读《圣经》, 发现保罗的训诫有“义人必因信得生”;《福音书》中说,耶稣基督之死已经代替人类在上帝面 前赎罪,只要相信耶稣,就可以得救;还有基督教义的平等精神。他顿觉彻悟,认为信仰的 唯一依据是《圣经》,罗马教廷的一整套制度和神学理论已经背离了基督教教义。此后他开始 倡导“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 帝沟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可以通过《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不用神父做 中介。这就否定了教会的权威。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王守仁和路德思想产生的背景。(6 分)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思想的相似之处和不同本质。(8 分) 35.(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艺术作品反映的历史面貌包括三类情况:一类是后代描述前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 艺术作品,如历史小说、音乐及舞蹈史诗、历史戏剧及影视片等;一类是历代记述或反映当 时人物、事件和社会生活等的艺术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成为后代认识前代历史的资料, 如历代记述和反映当时人物事件的诗文、书画、音乐、照片等;还有一类是历代描述自然景 物等的艺术作品,如写景诗、山水画、花鸟画等,虽非直接记述人物、事件,却也能折射出 当时人们的习俗风尚、情趣爱好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艺术中的历史” 围绕材料,提取一个观点,并给予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高二历史答案 ADABC BADAA DCDAB DBADC ACCAD CCBDC AC 33(1)特点:留学生数量由少到多;留学地区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产生众多杰出人才;受 政治因素和国际环境的影响较大。(每点 1 分,共 4 分) (2)不同影响:20 世纪 20 年代的“留苏热”主要着眼于民主革命的需要,为中国革命培养了 大批革命理论和军事骨干力量(2 分);20 世纪 50 年代的“留苏热”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为新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2 分)。 (3)背景:“文革”造成人才的断层(1 分);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1 分);邓小平复出整顿文教(高 考制度的恢复);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西方国家关系逐步正常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 艾(后面三点每点 1 分,任答两点 2 分,本小题共 4 分)。主要变化:规模越来越大;留学目的 地更加广泛;自费留学比重增加;个人的自主性增强(每点 1 分,共 4 分)。 34(1)背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洋务运动的推 动。(1 分一点,4 分) 影响:为中国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一定程度上 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答出 2 点即可,2 分) (2)不同:古代:崇尚正义和美德。(1 分)现代: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强调强权和霸权。 (1 分) 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克己复礼,和而不同,仁与兼爱非攻等思想有助于克服西方现代主流 价值观的缺陷。(2 分) 不能: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历史因素等密切相关;中西社会环境差异巨 大,不同价值观可以互相借鉴,但未必会产生预期效果。(2 分) (能和不能择其一阐述即可。) (3)王守仁:明朝政治黑暗;理学逐渐僵化;陆九渊思想影响;小农经济占主导(3 分) 路德:罗马教会的腐败;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教徒保罗思想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 教会对德国的压榨。(3 分) (4)相似:强调人的心灵自由;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敢于挑战正统思想,反权威。(2 分一 点,4 分) 本质:王守仁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为封建统治服务。路德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为资 本主义发展服务。(4 分) 35.(12 分)示例: 观点:艺术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反映。 论证:艺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政治情况,如文学作品《红楼梦》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而衰 的变故,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衰落的必然历史命运。艺术也反映一定历史 时期内的经济情况,如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的日常生活与习俗 风情,反映了北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坊、市分离,市民阶层壮大等社会经济现实。艺 术还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思想文化情况,如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第五(命运)交响曲》表达了 斗争胜利后的快乐,激发着人们的斗志,激励着人们与命运斗争。体现了工业革命时期向往 民主,追求自由、平等的时代精神。 总之,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具在鲜明的时代特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