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贵州省兴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贵州省兴义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卷 高二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礼被运用到政治领域,统治者希望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进而维系统治,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A项表述题干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B项中原有的等级秩序已经崩溃,不可能恢复;材料未提及孔子,故D项无从体现。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礼制社会化 2.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C.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答案】D 【解析】孔子认为天能影响四季万物;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天法道”;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故答案为D项。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排除A项;BD项反映的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排除。 3. 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 改朝换代建立全新制度 B. 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 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 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针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提出不同的见解,都是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D项正确。AC项属于法家的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针对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见解,不是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排除B。 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主张的共同出发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主张的分析得出相同出发点。 4.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答案】A 【解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A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C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董仲舒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5.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做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下列对理学“内在生命与动力”蕴意理解正确的是 A. 大力推行书院教育,广泛影响海外学派 B. 汲取佛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学形成成熟理论体系 C. 突出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 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精华,促进新儒学形成 【答案】B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特征及影响 6. 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他在这里强调 A. 教育应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B. 要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传统 C. 仁者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 须全面贯彻孔子的教育理念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人生八岁,皆入小学⋯⋯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教育应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的主张,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传统,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主张,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全面贯彻孔子的教育理念,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 7. 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说明他 A. 强调伦理道德 B. 主张心灵净化 C. 反对格物致知 D. 践行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陆九渊主张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心灵净化,以剥落、扫除“物欲”和“意见”,B项正确。题干强调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心灵净化,以剥落、扫除“物欲”和“意见”,而不是强调伦理道德,排除A。题干强调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心灵净化,而不是反对格物致知,排除C。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与陆九渊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剥落心蔽”、“发明本心”, 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等,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8. “自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体现了程朱理学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普及无关,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维护封建统治和压抑人的个性发展,B、C两项错误;“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说明程朱理学使人们的价值观得到重建,D项正确。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9. 史书记载:“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魏晋南北时期,编辑家法、谱牒蔚然成风,唐宋以降,这种风气尤其炽烈。这说明 A. 秦“焚书坑儒”不足信 B. 选官及婚姻取决于门第 C. 儒学成意识形态的主流 D. 儒家思想影响逐步扩大 【答案】C 【解析】“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魏晋南北时期,编辑家法、谱牒蔚然成风,唐宋以降,这种风气尤其炽烈“表明儒家思想影响逐步扩大,故D正确;A、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0. 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材料表明李贽 A. 全面否定程朱理学 B. 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C. 主张正确看待孔子 D. 努力追求个性解放 【答案】C 11. 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 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C. 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 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减轻了赋税,而不改变民间路后的习俗,不除愚昧,不改奢侈,仍然不可能是人民富裕起来,因此要让百姓富裕还需要使他们摆脱愚昧。故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 12.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文风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 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反映市民诉求的“异质”思想也就出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所说的“异质”突破了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说的“异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非“西学东渐”的产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说的“异质”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甚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脱离程朱理学的思想 【名师点睛】明清之际,近代前夜的中国历史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上,专制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风气云涌;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想上,西学东渐的趋势渐显,近代科技开始传人中国,开阔了人们眼界,而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一批进步思想家展开了反封建专制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批判斗争。其代表人物有明末的“异端”思想家李贽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13. 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原本是单色,到元末始用朱、墨两色,继而到明末发展为流行的三色、四色。明中期以后,版画发达,刊印书籍有“传奇行于世,无不冠图”之称。雕版印刷的不断进步折射出 A. 市场经济的活跃 B. 文化氛围的宽松 C. 社会需求的强大 D. 社会转型的缩影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印刷术颜色的变化,不能体现出市场经济的活跃,排除A。明清时期,政府实行文化专制,文化氛围并不宽松,排除B。明朝中期以后,印刷术颜色的变化和版画发达,是市民阶层壮大,适应社会需求的体现,C项正确。不能通过印刷颜色的变化,推断社会转型,而且当时的社会没有出现转型,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 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帝国统一文字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A项正确。秦帝国统一文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与材料强调后世的作用不符,排除B。统一文字和秦中央集权的建立是秦帝国统治的措施,两者并无关联,排除C。统一文字是在秦朝实现国家统一之后,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15. 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 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 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等信息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利于市民文化的兴起,推动了市民价值观念变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市民价值观念变化,与封建制度日益衰落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风气渐趋败坏,而是强调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排除B。理学是社会主流思想,没有发生变法,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需要掌握市民文化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结合市民文化的特点即可得出答案。 16. 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A.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 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 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答案】C 【解析】正统的社会秩序强调男尊女卑,而反映民间思想观念的小说却塑造出文武双全的女性形象,说明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故答案为C项。A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没有实现男女平等。 17. 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说:“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A. 中断了古希腊的法制建设 B. 促使了古希腊人个人意识觉醒 C. 阻碍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D. 使得神学思想逐渐绝迹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中以前只知“服从法律”到现在去“检验”法律的合法与否,可以看出智者学派促使了古希腊人个人意识觉醒,开始用理性思维去判断事物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故B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 18.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这表明苏格拉底 A. 倡导民主政治 B. 强调依法治国 C. 对理性的尊崇 D. 忽视集体利益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代价予以抵制”,这体现了苏格拉底崇尚人的理性和追求思想的自由,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所以答案选C。而A、B、D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考点:古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 19. 13—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手工业生产起飞,行会头目成为资本家,他们直接掌握城市政权;而热那亚海外贸易发达,由封建贵族和富商大贾控制城市政权。前者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后者与此无缘。这一现象说明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A. 取决于经济实力强弱 B. 延续并发展了中世纪的文明成就 C. 与城市政治状况相关 D. 符合了城市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主要考查文艺复兴。从题干信息可知文艺复兴没有在热那亚兴起的原因是封建贵族和富商大贾控制城市政权,而不是经济实力弱,故A项错误;文艺复习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并非是对中世纪封建文明的延续,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能否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关键是谁掌握了城市的政权,故C项正确;材料时间是13—14世纪,此时工业资产阶级并未产生,故D项错误。所以应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 20. 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这反映了他 A. 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B. 宣传“因信称义” C. 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D. 宣扬“先定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分析材料,“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他认为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并主张建立本民族教会,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A项符合题意;B项宣称“信仰即可得救”和C项“建立廉俭教会”的主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加尔文的宗教理论。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 21. 下列示意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西欧 A. 世俗王权的演变 B. 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 C. 教会势力的演变 D. 市民阶层力量的变化 【答案】A 【解析】中世纪时天主教会强大,王权削弱,15 至17 世纪,宗教改革,王权增强,17、18 世纪启蒙运动,王权削弱,故A项正确。资产阶级在8 世纪未产生,故B 项错误。教会势力8世纪到15世纪是上升的,故C 项排除。市民阶层力量在8 世纪不可能很大,故D 项排除。 22.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在此,孟德斯鸠认为 A. 法律有阶级性 B. 司法必须公正 C. 法律地位至上 D. 法律并非万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德斯鸠认为当一个不幸的人遭受不公,试图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时,司法者表面上装出维护法律道义的姿态,却在实际上干着违背正义的勾当,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暴政;因此,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出现,司法者必须秉持实事求是、公正至上的原则,绝对不能违背正义,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司法必须公正,而不是法律有阶级性,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法律地位至上,而是强调司法必须公正,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法律并非万能,而是强调司法必须公正,排除D。 23. “我们每个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一瞬间,这一结合行为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材料集中体现的是 A. 主权在民思想 B. 社会契约精神 C. 理性主义原则 D. 君主专制批判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社会契约的体现,B项正确。主权在民是指国家主权的真正掌握者是人民,政府权力由人民委托而得到;因此,立法者和政府机关必须按人民意志行使,与材料不符,排除A。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与材料不符,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批判君主专制,而是强调社会契约精神,排除D。 24. “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这一言论说明 A. 思想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B. 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 C.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D.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启蒙运动……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启蒙了的人们……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反映了启蒙思想与政治变革的关系,即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故A正确;B中必定说法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思想和政治作用,故C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理性主义,故D错误。 25. 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该分析说明进化论在当时 A. 并没有对传统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 B. 对论证资产阶级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 C. 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D. 顺应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进化论向传统宗教的“神创说”提出了挑战,排除A。进化论并未对论证资产阶级崛起提出理论依据,排除B。生物进化论的提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理论综合,也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进化论顺应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而是强调进化论符合资产阶级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两个大题、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学子多来自官宦之家。由于政治腐败,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中国古代教育史话》 材料二:不同于中世纪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多为个人、教会所办,注重人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此人文主义教育家对当时教育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革新,还增加了艺术、政治、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学校主要是贵族子弟,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古代希腊的体育传统为依据,主张通过一般体育和军事锻炼发展学生的体格。一方面仍然进行虔信上帝的宗教道德教育,同时又强调培养勇敢、勤勉等品质的世俗道德教育。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大学,不仅汇聚了一大批人文主义思想家,而且拥有一批一流的自然科学家在传递着近代科学思想。这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才产生了第谷、开普勒等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 ——《外国高等教育史论集》 (1)(1)比较清代的中国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向、管理体制上有哪些不同? (2)造成中国明清时期教育不同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因素有哪些? (3)分析清代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在教育发展的差异对欧洲和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答案】(1)不同①教育内容:中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欧洲则引进了人文主义的新知识。②教育方向:中国—培养官吏;欧洲——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③管理体制:中国—属于官办;欧洲—民间 (2)因素:①经济:中国仍然是封建自然经济,缺乏改变教育的土壤和社会力量②政治:中国政治上厉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施行文化高压政策。 (3)影响:①欧洲:开启了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先河;为西方培养了一批近代化的人才,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促进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 ②中国:本质上为封建统治服务,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禁锢了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制约了社会进步。 【解析】(1)根据材料“学子多来自官宦之家。由于政治腐败,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多为个人、教会所办,注重人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等信息可从教育内容(中国:儒家思想;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方向(中国:培养官吏;西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管理体制(中国:官办;欧洲:民间)等方面概括不同即可。 (2)关于造成中国明清时期教育不同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因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回答政治因素、可从中国仍然是封建自然经济,缺乏改变教育的土壤和社会力量方面回答经济因素。 (3)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育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不仅汇聚了一大批人文主义思想家,而且拥有一批一流的自然科学家在传递着近代科学思想。这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才产生了第谷、开普勒等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可从培养近代化人才、推动近代科学的产生、促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产生等方面概括,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开启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先河方面概括。关于清代教育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学子多来自官宦之家。由于政治腐败,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为封建统治服务,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禁锢思想,制约了社会进步等方面思考作答。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改变西汉前期的主流价值观,树立忠孝风尚,汉武帝把以前的举孝廉制度化。《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汉武帝也推广文翁的做法,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在西方学者看来,文艺复兴时存在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从中世纪时代对灵魂全神贯注的得救,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生活的挑战比天国的许诺更激动人心。”当时诸如布鲁日、阿尔伯蒂和马基雅维里等人文主义者,都相继从不同角度论证和阐述财富不仅仅能给人以生活的幸福,更重要的是确立社会的尊严地位。同时,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生的目的是现世的享受而不是死后的永生。 ——摘编自梁民愫、吴佳娜等《近代西欧转型时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武帝宣扬的主流价值观及其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人文主义价值观与同一时期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1)价值观:忠孝之道。 途径:改革选官制度,将孝廉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制度化;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宣扬忠孝之道。 作用: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内容:提倡追求财富、追求现世的享乐。 关系: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为人文主义价值观奠定了经济基础;新的价值观念又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精神条件。 【解析】(1)第一小问价值观,根据材料“树立忠孝风尚”即可概括价值观为忠孝之道。第二小问途径,根据材料“汉武帝把以前的举孝廉制度化”“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等信息可从选官制度和教育方面思考作答。第三小问作用,可以从对当时和后世两方面考虑,当时来讲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后世来说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可以总结出追求物质财富和现世的享受;第二小问,人文主义价值观与同一时期西欧社会经济发展为双向促进,互相发展的关系,分别指出即可。 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价值观、途径、作用”“内容、关系”。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树立忠孝风尚”“汉武帝把以前的举孝廉制度化”“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等,运用所学知识可从汉代儒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背景等方面思考。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