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三(12月)历史试题 解析版
宁阳一中2017级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三 历 史 试 题 2018.12 说明: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请考生使用黑色签字笔认真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并规范答题的格式与序号!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一、 单项选择题:(52个,1分/个,共计52分) 1.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促进官僚政治的形成 2.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3.“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4.司马谈《论六家要旨》:“①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②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③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①②③处应分别填入( ) A.儒家、墨家、道家 B.道家、墨家、儒家 C.儒家、墨家、法家 D.儒家、法家、兵家 5.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确立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6.在古代“佛教对中国的哲学、艺术和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并不像基督教改造了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佛教教义很难得到普通百姓的接受 B.佛教的传播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压制 C.佛教教义很难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 D.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渗透 7.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经典。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 B.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人自觉阶段 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 8.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后裔张鲁以“大道”名义所发布的《大道家令戒》强调谨守伦常,要求道民“当户户自相化以忠孝,父慈子孝”。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儒学对佛道思想产生较大影响 B.儒学在道教冲击下趋势更新 C.道教官方化宣扬儒家伦理观念 D.道教自我调适吸收儒家纲常 9.“儒学自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只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为能弥补这一缺陷,儒学思想家做出的努力是( ) A.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B.董仲舒积极主张“大一统” C.明清之际出现经世致用思潮 D.把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10.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赢的这一做法( ) A.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11.“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12.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体制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新的意涵”之核心是( ) A.提倡经世致用 B.反对君主专制 C.挑战宋明理学 D. 弘扬唯物思想 13.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清代思潮”以“复古”为其职志,是相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粱启超认为,“清代思潮”与文艺复兴( ) A.同属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B.促成了当时的社会转型 C.都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D.借文化复古反对旧思想 14.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这反映了当时晚明时期( ) 名称 地点 主要活动 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反对八股取士 C.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1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求善而不存真 B.缺乏理性精神 C.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16.17世纪,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与来华传教士合作,翻译或编译欧洲科学文化著作,向中国人普及欧洲的科学理念、科学文化。晚明时期的“西学东渐”( ) A.推动中国人普遍接受先进科学 B.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 C.利于中国科学文化与世界接轨 D.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17.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重形似,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呈现出一种静穆、玄淡、中庸柔和之美。以下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有误的是( ) A.注重个人主观性情抒发 B.深受儒学、道家思想影响 C.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D.重在表达个人的政治理念 18.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19.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明代( )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民众生活 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中央集权制度全面走向反动 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20.“经济”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原意是“经邦(或国)济世”或“经世济民”。如《晋书•纪瞻传》有“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诗人杜甫的《上水遣怀》有“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等。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理解( ) A.反映了宽松的参政氛围 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理念 C.印证了小农经济的落后 D.衬托了士人的入世情怀 21.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侧面说明( ) A.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B.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22.明清时期流传的小说戏曲基本上都是包装很精美的插图本,有人认为,书中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正是出版商们销售出奇制胜的法宝。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区域文化色彩浓厚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文学作品的商业化倾向 D.商人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23.《儒林外史》中有一故事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意在( ) A.表现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B.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 C.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D.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 24.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说,“如果牛、马或狮子也跟人一样,有手,能用手画画,能从事艺术活动,那么,马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马,牛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牛。”色诺芬尼意在( ) A.批判教权主义 B.突出绘画的多样性 C.维护民主政治 D.强调人文主义思想 25.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 A.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B.肯定自然的人性和欲望 C.未对基督教文化进行斗争 D.对现世生活持悲观态度 26.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 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上述变化表明( ) A.人文主义思想传播迅速 B.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 C.古典作品受到高度重视 D.印刷术引入促进文化繁荣 27.“对于赎罪券的抨击,有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市民则到处传颂‘九十五条论纲’。人文主义者热烈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候,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材料表明德国宗教改革( ) A.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C.传播到广泛的社会层面 D.产生了众多的新教教派 28.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更重要的是,他们发起一系列革命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革命。”材料表明“他们”( ) A.提倡人身及个性解放 B.尊重一切外在的权威 C.受到科学革命的启蒙 D.主张法律应体现理性 29.孟子说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卢梭认为,统治者如果违背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据此可知,他们( ) A.反对君主专制权力 B.政治主张根本对立 C.实质反对君主制度 D.具有民主化的倾向 30.孟德斯鸠认为“荣誉”构成了君主政体的原则,这种荣誉原则一方面使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合法化,委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制和法律权限,另一方面也成为遏制君主权力过分膨张的有效手段。对“荣誉”理解最恰当的是( ) A.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 B.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 C.自由平等的公共人格 D.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 31.英国数学家怀特海说:“近代力学体系的全部发展过程刚好占了两个世纪……伽利略跨出了第一步,找到了正确的思维道路。”其中的“第一步”是指( ) A.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动摇了“神创论” B.开创了以实验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C.奠定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标志科学时代开始 D.改变了人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 32.有学者指出,培根所确立的实验观察和归纳推理法、牛顿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不但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而且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上述历史现象( ) A.促进地圆学说在欧洲普遍传播 B.导致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 C.成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来源 D.产生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流派 33.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他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巧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材料意在说明达尔文主义( ) A.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B.成为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借口 C.推动了亚洲国家的社会变革 D.加快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进程 34.“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一特点属于( ) A.古典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 35.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俄国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社会风气 36.到19世纪末,美国人的环境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原来对自然的敌视和厌恶逐渐被一种欣赏和亲近之情所代替。赞美自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巴罗斯的《人猿泰山》等充满野性的文学作品受到广泛的欢迎。著名的保护主义者约翰·缪尔指出:“成千上万的疲惫、精力衰竭和过度文明化的人们开始发现,到大山中去就是到家里去,荒野是一种必需品。”导致这一观念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浪漫主义思潮的延续和发展 B.煤和石油的大量开采和使用 C.自然科学发展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D.电视等新技术媒体加大了“环保主义”的宣传和传播 37.灾难片一直是好莱坞大片的主题之一,它以恐怖、惊慌、凄惨的情节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全球风暴》打造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各类气象灾难肆虚全球的场景如同世界末日,极致能撼又惊心动魄。该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说明影视艺术( ) A.具有商业性炒作的投机性特征 B.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C.渗透了大国强权意识和价值观 D.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易被人们接受 38.《战舰波将金号》拍摄于1925年,是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在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都被当局禁止上映,而在一些秘密放映会上,观众对它都表示热烈的赞许。禁映的结果,越发增加了各国电影资料馆收藏这部影片的愿望。当时除了卓别林的作品外,没有一部影片能赶得上这部影片的声誉。材料从本质上反映( ) A.电影有时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B.西方落后的电影技术害怕被暴露 C.电影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主要工具 D.西方国家极力维护本国电影市场 39.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 A. 魏源 B. 洪仁玕 C. 李鸿章 D. 严复 40.下表是从《西国近事汇编(1873—1899)》中整理出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英译图书的分类及数量的统计。这一统计反映了当时( ) A.国人仍坚持天朝上国观 B.洋务派“体用观”的局限 C.政府重视培养全面人才 D.维新派倡导的政治变革观 41.谭嗣同在他的著作《仁学》中提到:“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材料说明谭嗣同( ) A.批判纲常礼教,主张男女平等 B.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民主政体 C.主张废除君主,建立共和政体 D.倡导自由平等,反对宗法等级制度 42.1898年,戊戌变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这表明清政府( ) A.利用舆论加强监督 B.扩大普选权的范围 C.全面改革科举制度 D.调整政治参与方式 43.有学者评价新文化运动:“不再过多强调从制度上解决自由问题,而是更强调能使恰当的制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对自我和社会的态度。”这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否定制度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B.吸取辛亥革命政治失败的教训 C.认识到批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D.强调社会意识对制度深层反应 44.五四时期,胡适呼吁:“争取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争取你个人的人格就是为国家争人格。是呀,自由这东西从来不是谁给的,那是要靠自己争取的。”胡适在此表达了( ) A.家天下被推翻的必然性 B.政府保障人权的重要性 C.公民意识觉醒的必要性 D.建设民族国家的紧迫性 45.下表中五四运动前后流行话题的变化。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B. 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 C. 无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升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6.民国十三年,孙中山谈道:“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 A.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 B.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C.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指导国民革命 D.中共接受民生主义的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47.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 B.解决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问题 C.成为顺利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指导思想 D.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48.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下毛泽东的著作和内容不相符合的是( ) 著作 内容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探索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新民主主义论》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D 《论十大关系》 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A.A B.B C.C D.D 49.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 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50.1951年11月,年轻的芝加哥大学博士巫宁坤回国进入燕京大学担任西语教授,在学校的图书馆没有看到几本英美文学理论书籍,只找到几本苏联删减版翻印的美国小说,作为宣讲西语的教材。材料从本质上说明建国初期( ) A.大学教学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 B.外交意识形态影响国内教育 C.西方文化在中国受到严重封杀 D.教育受到国内经济建设影响 51.1961年,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采取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撤销停办)的方法。这一政策旨在( ) A.摆脱计划管理体制对教育的影响 B.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D.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 52.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重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 A.长期“左”倾冒进 B.具有时代性 C.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D.缺乏连续性 第Ⅱ卷(共2个材料题,共48分) 5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家训是指家庭或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传统家训有口头家训和书面家训等形式,有专著、散文、诗歌、家书、遗令等体裁。家训的内容主要涉及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之说,例如孝道、勤俭、谦恭、诚信、慎修、勉学、自省、向善、安分、积德、睦亲等诸方面的问题。我国传统家训始于先秦时期的周公训诫,发展于汉魏六朝,成熟于隋唐,鼎盛于宋元明清。最负盛名的有《颜氏家训》、《弟子规》等。先秦时期大多数家训还夹杂于各种文献之中,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贵族官宦及饱学之士把家训当作独立的著述来进行。宋元明清的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随着传统家族组织的日益完善,家谱中的家法、族规等具有极大约束性的家训普遍产生。家族制定家训以及训俗、乡约具有超个体家庭的、多点成面的社会普及型,也使传统家训转向了社会家训时代。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材料二 由于时代的急剧裂变,传统家训在近代发生了转型。由于“家庭革命”风暴的影响,大家庭数世同堂、同灶共食的局面逐渐被“小家庭”时代所取代。家训已经没有传统的家训专著、家诫、家范等专门形式,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最为著名的是曾国藩,他一生写了几十篇家训性质的家书,最后结集成专著《曾文正公家书》。由于受到外敌入侵,风雨飘摇中人们提倡经世之学,追求革新思想。近代家训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封建残余思想,还有无产阶级等思想并存。当今社会,家庭人际关系日趋平等,生活空气日趋民主。伴随着科学技术发达,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一般没有闲情逸致写什么家训了,这些都使传统家训在现代家庭中的地位下降。 ——摘编自周斌《实现传统家训创造性转化的原则与策略》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家训的特点(8分),并说明宋代以后传统家训鼎盛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传统家训的新变化,并浅谈对传统家训传承的认识。(10分) 5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 ,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12分) 宁阳一中2017级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三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18.12 一、单项选择题:(52个,1分/个。共计52分) 1.【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士”出现了较多的分层,这样的分层是适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这一趋势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导致士阶层分化,这有助于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故A项错误;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商鞅变法推动,故D项错误。 2.【答案】C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 强调社会等级制度与规范,故①是儒家思想;材料“强本节用”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故②是墨家思想;材料“严而少恩”“正君臣上下之分”强调君主的权势与威严,故③是法家思想;因此正确顺序是儒家、墨家、法家;所以答案选C。 5.【答案】A 【解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A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C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6.【答案】D 【解析】根据“它并不象基督教改造了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说明佛教不能从总体上改造了中国社会,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儒家思想的渗透与侵染,故D正确;佛教在中国传播,被很多普通百姓接受,在南北朝时期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故A错误;南北朝时期,历史上信佛好佛倡佛的皇帝很多,B错误;结合所学,隋唐时期出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局面,故“佛教教义很难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表述错误,排除C。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熹平石经”为人们校对版本、规范文字提供了准确的范本,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故体现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而是强调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排除A。“熹平石经”是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而不是书画艺术,排除B。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排除D。 8.【答案】D 【解析】题干说的是东汉末年道教主张要谨守伦常,强调忠孝观念,这说明道教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家伦理思想,故选D;题干体现了儒家对道教思想的影响,但是没有对佛教的影响,故排除A;题干说到的是道教自身的思想更新,而不是儒学的,故排除B;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当时没有成为官方化思想,故C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9.【答案】D 【解析】据材料“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故D正确;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但没有把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故A错误;董仲舒思想也没有把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故B错误;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批判宋明理学,故C错误。故选D。 10.【答案】C 【解析】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把理学思想融入《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中,促进儒学的世俗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A;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并非以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为标志,B错误;《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主要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D错误。 11.【答案】C 【解析】“万化根源总在心。” 考点: “心学” 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学” 的理论观点。 1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启蒙思想家的思想的一个共同之处即在于,均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由此可以得出“新的意涵”指的是反对君主专制,B正确;ACD均与材料无关,材料涉及的是政治问题。 13.【答案】D 【解析】“清代思潮”与文艺复兴其实都是打着文化复古的旗号来宣扬新思想、反对旧思想,但是“清代思潮”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也未促成社会转型,也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4.【答案】D 【解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苏南地区出现,在思想领域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材料表格中“匡时救世”“讲求实学”等各项活动正是这种思想体现,故D项正确;当时受到理学思想统治,不是自由,故A错误;B项反对八股取士,范围太小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材料没有反映反对八股,故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分化信息,故D错误。 15.【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缺乏理性精神,故B正确。中国古代科技没有求善,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具有很强的封闭性,故C排除。材料信息也没有反映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于西方国家,故D排除。 16.【答案】C 【解析】晚明时期中国科学家主要是从“欧洲科学文化著作、科学理念以及科学文化”传播到中国,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中国科学文化与世界接轨,故C项正确。A中的普遍书法绝对,排除;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并不是因为一两本书就会改变,故B项错误;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开启是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和魏源的新思想萌发,故D项错误。 1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山水画深受儒学、道家思想影响,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故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山水画注重表达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而不是“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8.【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的“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下功夫”可推断出元朝曾中断科举制,读书人开始转向元曲的撰写,反映了元曲的兴盛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故A项正确。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相矛盾。 19.【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不能体现“开始”二字,不选A;材料只涉及了文化方面的政策,不能体现“全面”二字,不选C。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不选D;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明朝的关于杂剧的禁令,一方面禁止扮演帝王将相,另一方面支持封建道德楷模,这些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故B项正确。 20.【答案】D 【解析】“济世、经世”等体现了入“世”情怀,所以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理解就是衬托了士人的入世情怀,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我国古代参政氛围并不宽松,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重农抑商的问题,也未表述小农经济的落后,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1.【答案】A 【解析】根据“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可知,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都认为小说是引起好勇斗狠和刑讼、奸盗频繁的主要原因,从侧面反映出通俗小说在社会上有很强的影响力,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信息,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C是材料直接说明的信息,不符合“从侧面说明”,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排除D。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书中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正是出版商们销售出奇制胜的法宝”,说明这些小说戏曲是以出售为目的的,反映出当时文学作品的商业化倾向。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项。 23.【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老秀才之女受封建礼教迫害而死,作者对该事情进行批判和揭露。故选C项。A、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4.【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马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马,牛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牛”可知,材料反映出神的形象与他的崇拜者是一致的,这说明神的存在与否由人的思想来决定,这也就提高了人的社会地位,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故D正确;材料信息主要体现否定神、肯定人的人文主义,无法体现批判教权主义,排除A;B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材料信息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C。 25.【答案】A 【解析】“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是因为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很小,他们的反封建斗争必然要披着宗教的外衣来减少反封建的阻力,是在以宗教形式来表现他们所要表达的人文精神,故选A;人文主义者当然也与基督教文化进行斗争,排除C;肯定自然的人性和欲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B;人文主义者对现世生活持乐观的态度而不是悲观的态度,排除D。 26.【答案】A 【解析】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等因素,14~16世纪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作用,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出现了题干中所叙述的现象。故A正确;B属于宗教改革影响;C和D与文艺复兴的思想核心不符合。 2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市民则到处传颂‘九十五条论纲’。人文主义者热烈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候,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可知,德国宗教改革传播到广泛的社会层面,故选C;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28.【答案】C 【解析】由材料“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革命”说明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受到科学革命的启蒙,故选C;A与材料无关,排除;启蒙运动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排除B;D与材料无关,排除。 29.【答案】A 【解析】孟子认为君主要实行仁政,否则会被推翻,卢梭认为统治阶级不要违背民意,都反对君主专制,A正确;主张基本相同,不是对立,B错误;卢梭是反对君主专制,孟子是维君主服务,C错误;孟子不具有民主化倾向,D错误。 30.【答案】B 【解析】“使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合法化,委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制和法律权限”说明“荣誉”就是遵纪守法的责任和集体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及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中“荣誉”并不是自由平等的公共人格,故C项错误;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显然不符合材料“荣誉”的含义,故D项错误。 3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故B项正确;A项是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作用,排除;C项是牛顿的贡献,排除;D项是达尔文的贡献,排除。 32.【答案】C 【解析】从材料“而且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 并结合所学牛顿力学的影响可以知道上述历史现象成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来源,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在新航路开辟之前,15世纪初地圆学说已经得到了广泛传播,地理大发现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故A项排除。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起点,故B项排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运动,故D项排除。 33.【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它还是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的意思是达尔文的思想之所以在西方有深远影响是因为他的“适者生存”“生存斗争”能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对外殖民扩张提供一个完美的借口。1859年这个时间刚好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段,迫切需要对外侵和扩张来满足迅速提高的生产力要求。故B项正确;启蒙思想在17、18世纪得到广泛的传播,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西方社会”,亚洲国家很明显不符合,故C项错误;资本输出加快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1859年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3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浪漫主义。根据“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可知描述的是浪漫主义流派。古典主义是将古典时代的品味作为标准,并试图模仿其风格;现实主义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现代主义文学是兴起于二战以后的反传统的一种艺术流派,均不符合题意的描述,故排除B、C、D项。故选A。 35.【答案】B 【解析】1836年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时期,俄国还依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钦差大臣》里的情节反映的是小官吏被误认为是钦差大臣而备受巴结和奉承以至于行贿,这是沙俄腐朽的专制体制的产物,故选B;当时的俄国处于封建制时代,故A中的“资本主义政治”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剧作表现的是现实主义创作的风格,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题干没有反映拜金主义,故排除D。 36.【答案】D 【解析】电视技术的产生是20世纪20年代,不符合材料时间,D错误,符合题意;19世纪末由于浪漫主义思潮影响,A正确。“美国人的环境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说明自然科学发展导致结果,B正确。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工业革命开展,煤和石油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导致材料中环境问题的关注,C正确。 37.【答案】B 【解析】根据“它以恐怖、惊慌、凄惨的情节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各类气象灾难肆虐全球的场景如同世界末日”,表明灾难片具有引发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的警示作用,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业性炒作的投机性”,排除A;材料与“大国强权意识和价值观”无关,排除C;材料只是说明好莱坞电影艺术的特点,没有涉及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得出电影艺术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易被人们接受,排除D。 3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在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都被当局禁止上映,而在一些秘密放映会上,观众对它都表示热烈的赞许”,说明《战舰波将金号》本身艺术价值很高,西方国家只是因为这部影片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拍摄的,才禁止上映。故答案为A项。西方电影技术与苏联相比不会落后,排除B项;C项说法夸张,排除;D项不符合题干中“本质上”的要求,排除。 39.【答案】C 【解析】“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属于洋务派的观点,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故选C;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洪仁玕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农民领袖,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三者的思想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40.【答案】B 【解析】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英译图书的分类及数量的统计来看,军事、工程类书籍比例高,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故选B;既然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英译图书的分类及数量的统计来看,无法体现政府重视培养全面人才,排除C;江南制造局属于洋务企业,不能体现维新派倡导的政治变革观,排除D。 41.【答案】B 【解析】材料“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说明“君”由“民”选举产生;“民”可废除“君”;这体现了谭嗣同发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民主政体,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封建礼教的态度,故AD项排除。 42.【答案】D 【解析】“戊戌变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说明清政府调整政治参与方式,允许民众参与政治,D正确;材料明显不是舆论监督,A错误;选举不符合题意,B错误;C中全面改革错误。 43.【答案】A 【解析】题中材料“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是解题的关键,即要求学生选出与材料无关的选项,材料“不再过多强调从制度上解决自由问题,而是更强调…”没有否定用制度解决中国问题,而是不再过多利用制度,故A正确;材料说明吸收辛亥革命失败教训,B错误。材料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C错误。材料强调社会意识对制度深层反应,D错误。 44.【答案】C 【解析】“争取你个人的人格就是为国家争人格”强调的是公民意识觉醒,C正确;A中必然性说法绝对;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对于人权的保障,B错误;国民建设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45.【答案】D 46.【答案】C 【解析】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民国十三年”可知此时间为公元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不是第二次国共合作;B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1921年,不是1924年;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孙中山指出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好朋友”关系,按照时间来看,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重新诠释了三民主义,而这次大会的召开也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始,新三民主义成为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因此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是在1924年,也不是受到民生主义的影响才开展的土地革命;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7.【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标志着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路。”可以看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实际上总结新中国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A项正确。《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而不是解决了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问题,故B项错误。三大改造胜利完成是在1956年12月,与题干时间“1956年4月”不符,故C项错误。三大改造胜利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故D项排除。 48.【答案】D 【解析】根据教材内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故A项正确,与题意不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B项正确,与题意不符;《新民主主义论》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故C项正确,与题意不符;《论十大关系》正确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基本国情,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故D项错误,与题意相符。 49.【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信息“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的内容,可知题意反映的是中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和所学知识判断可知是指中国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故选B项。AC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 5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没有看到几本英美文学理论书籍,只找到几本苏联删减版翻印的美国小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外交意识形态影响国内教育,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大学教学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而是强调外交意识形态影响国内教育,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文化在中国受到严重封杀,而是强调外交意识形态影响国内教育,C项错误。材料强调外交意识形态影响国内教育,没有体现教育受到国内经济建设影响,D项错误。 5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至196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大跃进”的狂潮中受到严重的冲击,为了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因此1961年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故C项正确,B项错误;当时的经济体制没有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误在“均衡发展”。 52.【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看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进行了多次调整,反映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共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育方针,以满足不同时期社会的需要,B符合题意;ACD表述不正确。 53.【参考答案】 (1)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起源早,阶段性明显;逐步发展为独立的专著;包含了一定的经济思想;家训社会化并具有一定约束性。(8分) 背景:农耕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儒家思想(理学)的影响;宗法观念和传统家族制度的发展。(6分) (2)新变化:家训形式以家书为主;家训内容主张救亡图存,提倡经世致用,追求革新;家训思想多元化,新旧并存。(6分) 认识:传承和发扬传统家训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实现传统家训的创造性转化,将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4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54. 【参考答案】 (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6分) 原因: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6分) (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联;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6分) 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6分)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作为治国政纲……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 ,即可从王朝正统性、尊孔崇儒、各族一家等方面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清朝统治、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儒家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本题根据材料二“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求民主潮流、现代民族国家等方面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再从思想解放、民主革命、民族凝聚力、国家统一等方面简析其历史意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