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A. “为政以德”‎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D. “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A“为政以德”即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要求统治者关注民众的愿望和要求;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意思是说为官者讲究礼节百姓中就没有不敢不尊敬的,说明孔子要求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名师点睛】孔子地位随着儒家思想的不断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孔子主张仁和礼,强调要关心和爱护他人,主张社会和谐。此外,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汉时期确立统治地位,唐宋三教合一后发展成宋明理学,明清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出现了批判思想。但是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成为了批判的对象。此外,儒家思想在每一个阶段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2.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墨家的兼爱思想 B.法家的法治思想 C.儒家的仁政思想 D.道家的无为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墨子的“兼爱”思想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积极倡导“爱无等差”是一种博爱思想,受到当时儒家和法家的攻击,所以答案选A,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点评:解答此类题型的一般思路是,先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在大体明白材料的主要涵义的情形之下,在联系诸子百家的主要主张进行仔细对照比较即可快速找出答案。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主张仁爱,忠孝和积极入世,道家则主张顺从自然,无为而治,法家强调依照严刑峻法来约束人的行为,墨家则反对不义的战争和强调无差别的爱护别人。‎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墨家思想 ‎3.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 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本题的材料是在强调荀子的思想在强调礼的同时,也肯定了法的重要性, 荀子这样做其实就是把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也就是说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名师点睛】回答本题时要具有高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全面准确的把握材料内容,然后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本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层次较高,突破了以往试题的考查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思维活跃,灵活而机动的利用知识。‎ ‎4.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无从体现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社会的要求,所以排除B和D。同时材料只是体现道家对现实绝望,而不是人类社会的绝望,C选项偷换概念,所以排除。材料中强调道家主张的“背反”式憧憬,无为实际上是希望社会有为,渴望人类社会有秩序可循,所以答案为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5.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A. 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 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国家政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得士者存,失士者亡”说明“士”这一阶层对战国时代国家存亡具有重大影响,因为春秋战国时代争霸兼并战争频仍,各国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进而能在战争和外交中取胜,这样各方面的人才便成为统治者关注的重要对象,C项正确,A B D三项含义材料文字不能直接体现。故选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6.《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 儒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法家学派 D. 墨家学派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学派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重农抑商,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联系本题材料的思想主张“军事力量清除旧的奴隶贵族”“强迫人民群众生产劳动”“商人和知识分子被歧视”等符合法家学派,这些主张应属于法家学派,C项正确,ABD三项均排除。故选C。‎ ‎7.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 法家思想的衰微 B. 黄老之学被推崇 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 程朱理学的盛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本题信息是“汉代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黄老之学被推崇”和士人政府无关,因此B项错误;D项出现于宋朝,故错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这为士人政府的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8.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表明 A. 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B. 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升 C. 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 D. 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注重“孝文化”的推行,体现的是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并在司法审判中有明显的体现,C项正确;A项“普遍”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也没有说道德提升,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以孝治天下”,是巩固皇权的措施之一但与皇权加强关系不大,排除D。所以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内涵及特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为传统文化有历史遗传性、发展变异性,又有现实性,所以高考命题时,可以考查某朝代、某阶段、某代表人物的思想,又可以考查某思想的现实意义,还可以考查中外思想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9.汉代儒学家认为“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这一观点 A. 体现了君主专制源于原始宗教权威 B. 继承了汉以前传统文化的精髓 C. 说明了儒家以探讨天人关系为目的 D. 迎合了汉武帝强化君权的需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体现上天设立君主的意志与原始宗教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天立君主,是为了老百姓,因此君主实行德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上天就会奖赏君主,如果君主对百姓实行暴政,上天就会惩罚,这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儒家思想的主要目的是君主要服务于民,故C项错误;材料意思是君主要实行德政,是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滥用,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学·特点 ‎10.《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效仿形成风气)”。该材料主要表明 A.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B.君主广泛吸纳人才 C.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D.民间儒学开始兴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孙弘竟以精通《春秋》步步高升,从一介平民荣居天子左右的三公尊位,封为平津侯。从此,天下学子莫不心驰神往,潜心钻研儒学了。看到“汉武帝”,会马上反映到时间信息,看到“《春秋》”自然也能联想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成为正统,地位空前提高。故从材料看,C项也是直接符合题意的。A项明显是西汉初年的现象,CD都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点评:此题的测量目标是依据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汉代儒学兴起的表现 ‎11.一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时写道:“……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这一“开启”始于 A.春秋战国 ‎ B.西汉 ‎ C.明清 ‎ D.宋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时写道:“……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结合所学,宋代儒学哲学化,故D项正确;A 是开创;B是确立;C是批判继承。‎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宋明理学·理学 ‎12.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为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 “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 D. “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ACD不对,这三项体现的是伦理道德方面;B符合,体现了朱熹的认识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读书、学习、考察等方法探究理,体现了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 ‎13.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这主要是因为 A. 理学思想从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 B. 陆王心学回答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 C. 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致良知”‎ D. 王阳明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答案】A ‎【解析】心学主张发明本心,普通大众也可以发明本心,即心学使理学思想从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陆王心学也未能回答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朱熹才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故AC排除.D由材料看不出,排除;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由题中“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15.尽管理学从北宋中叶便登上了思想舞台,但对政界的影响并不大,可以说有宋一代,理学一直受到朝廷的压抑。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在于 A. 理学主要研究哲学问题 B. 统治者深受佛道的影响 C. 理学提倡“正君心”‎ D. 理学尚未形成系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有宋一代,理学一直受到朝廷的压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提倡格正君心,对君主权力形成一定的制约,故受到朝廷的压抑,故C正确;理学主要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故A错误。理学本身糅合了佛、道思想,故统治者深受佛道的影响,故B项错误。理宋代学有思辨化、系统化的特点,已经形成系统,故D项错误。‎ ‎16.南宋时期,社会上流行很多通俗教育渎本,如《小学集注》《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等,以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和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当时 A. 理学逐渐普及到社会各层面 B. 学校成为理学传播的主渠道 C. 社会上存在长幼失序的乱象 D. 广大民众被迫遵守纲常名教 ‎【答案】A ‎【解析】”以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和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表明理学逐渐普及到社会各层面,故A正确;理学传播的主渠道应该是统治阶级的说教,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理学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思想,不会出现长幼失序的乱象,故C项错误;民众并不是被迫遵守伦理纲常,故D项错误。‎ ‎17.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 ‎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 ‎ ‎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黄宗羲)‎ 这一发展进程反映了( )‎ A. 仁政思想得到发展 B. 思想体系日趋完善 C. 社会矛盾走向缓和 D. 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战国到西汉武帝时期,到宋朝,再到明末清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要求;朱熹的“君臣关系”更是对社会中君臣父子等级秩序合理性的阐述,而黄宗羲“君主为天下之大害”的言论则更进一步说明当时君主专制的强化程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3、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 ‎18.李贽曾说自己“为县令博士,即与县令、提学触,为太学博士,即与祭酒、司法触”。主要反映的是李贽 A. 博学多才引起了各级官僚的妒忌 B. 对正统思想的挑战导致了统治阶级不满 C. 从县令博士做到太学博士,仕途辉煌 D. 与各级官吏接触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李贽是明朝著名的“异端”思想家。主张有:反对宋明理学,反对以孔子是非标准为标准;反对伦理道德,主张男女平等等。因此,李贽在做官时必然会遭到封建卫道士们的反对。故选B.A项说法错误,李贽遭到反对的原因并非别人嫉妒;CD明显错误。‎ 考点:明末清初进步思潮 点评: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 ‎19.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人们对皇帝敬仰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而是企图用一个“明君”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的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黄宗羲 D. 李贽 ‎【答案】C ‎【解析】材料旨在表述农民没有意识到君主专制的危害,只是寄希望于一个好皇帝来拯救众生。明清时期黄宗羲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思想家,对“这种意识”提出了质疑,C正确;董仲舒、朱熹的思想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李贽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排除A、B、D。‎ ‎20.黄宗羲“藏天下于天下”的思想与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的思想如出一辙。二者实质上都 A.抨击君主专制 B.反对君主制度 C.主张人人平等 D.继承传统儒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黄宗羲和王夫之思想的理解。由“藏天下于天下”和“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得出两人均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所以选A。黄宗羲和王夫之反对的是君主专制,不是君主制,排除B;作为封建知识分子,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没有主张人人平等,排除C;D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和王夫子的思想 ‎21.《清史稿》对顾炎武评价道:“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这段材料的核心是 A. 顾炎武的学风是务实的 B. 顾炎武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 C. 顾炎武反对专制统治 D. 顾炎武关心百姓疾苦 ‎【答案】A ‎【解析】根据“敛华就实”“穷原究委,考正得失”可知,顾炎武的学风是务实的,A正确;材料不仅仅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名师点睛】‎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敛华就实”“穷原究委,考正得失”即可。‎ ‎22.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 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 雨果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 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 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知,雨果承认当时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故A项错误;雨果认为“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含贬义,导致传统科技缺乏成为生产力的土壤,阻碍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故B项错误;雨果只是指出了西方科技不同于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不能得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雨果指出,中国古代创造的辉煌科学技术没有进一步的发展,而是“停滞在胚胎状态”,由此可知,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故D项正确。‎ 点睛: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未能发挥突破性作用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任何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巨大作用。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但是绝不能夸大其作用。欧洲社会的进步,其根本推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四大发明只是外部因素,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23.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中说“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下列对材料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的科技注重实用性 B. 重儒学轻技艺的传统思维阻碍了中国科技的现代化 C. 中国没有发展到现代的科技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逻辑推论思维 D. 中国的专制制度不利于科技的进步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作者认为中国古代重儒学,轻科技的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科技的进步,故B 项正确;作者分析的是中国传统科技没能向近代科技转变的原因而非古代科技的特点,故A项错误;“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可知C项所述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的专制政治到后来日益阻碍科技进步,故D项错误。‎ ‎24.历史学家樊树志认为,宋朝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下列属于宋朝时期“创造”的是 ‎①改革选官制度,破除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②抗衡佛老思想,建立和完善理学 ‎③放宽设“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 ‎④创制活字印刷术,推进文化传播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设问宋朝时期的“创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抗衡佛老思想,建立和完善理学④创制活字印刷术,推进文化传播都正确,因此选B。①改革选官制度,破除大族垄断官场局面发生在隋唐,③放宽设“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不符合知识,都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成就;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活字印刷术 ‎25.北宋时期,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主要的社会因素是 ‎①“重文轻武”使文人阶层不断壮大 ‎②理学兴起,文人更注意内心修养 ‎③政权偏安江南一隅,“残山剩水”画出现 ‎④商品经济发展,文化普及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宋代吸取前朝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策略,虽然降低了军队战斗力,却提高了宋代文学艺术发展水平,故①正确;思想上理学兴起,文人注重内心修养,反映到绘画艺术上来,故②正确;“残山剩水”画出现与政权偏安江南一隅无关,故③错误,文化普及说法绝对,故④错误。本题选择C项符合题意。‎ ‎26.“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了京剧 A.是戏曲融合演变的成果 B.已成为“百戏之祖”‎ C.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D.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可以分析出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艺术融合后而推陈出新,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和C不符合史实,D与材料不符,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的古代艺术·京剧 ‎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说明社会群体认同推动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发展,小说反映的是市民的利益诉求和代表了世俗文化发展,故D项正确;小说并不是宗教,故A 项错误;B和C项均不是材料中直接体现出的内涵。‎ ‎28.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京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唐诗、宋词、风俗画、元曲、话本、小说都是文化世俗化的体现,据此排除B、C两项;而高雅文化的代表是文人画,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京剧不符合题干“高雅文化倾向”要求,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宋元以后的概况 ‎29.关于元杂剧,元人胡祗说:“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这是说元杂剧 A. 产生的背景复杂 B. 反映的内容丰富 C. 演出的情态逼真 D. 刻画的人物生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的是元杂剧的特点。材料中的信息主要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各种人都会在元杂剧中表现出来,故根据材料主旨,B符合题意。A和题意无关,排除;CD流于表象,排除。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元杂剧 ‎30.《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曾大闹地府,修改生死簿,成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自由人。他这一行为反映的实质是 A.秉承传统维护等级秩序 B.坚持正义弘扬民族气节 C.挑战正统反对纲常伦理 D.锄强扶弱彰显英雄本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小说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实际是要挑战正统反对纲常伦理,故排除A,选C;材料和民族气节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扶弱的信息,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典文学·明清小说 ‎31.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儒学自诞生后,几经变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漫画论语》‎ ‎(图一: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别人。图二:孔子的“仁”是只限于自己这一边的“爱”,只爱亲人→家族主义→社会冲突。图三:战胜自己的食欲,回到“礼”上来,这就是“仁”。图四:根据情况的不同,孔子对“仁”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仁是这个,仁是那个。)‎ 材料二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三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并,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五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1)根据材料一,归纳漫画信息,并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的思想。‎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王阳明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其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4)材料五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 ‎【答案】(1)信息:图一:孔子思想核心“仁”。图二:孔子的“仁”是有局限的。图三“克己复礼”是实现“仁”的途径,体现孔子的民本思想。图四:“仁”具有复杂性,包括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美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评价:“仁”有利于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具有进步性;但认为仁爱有等差。‎ ‎(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3)主张:性本善,致良知;知行合一;发明本心。‎ 传承发展: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否定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4)新的思考: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 根源: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的萌芽)。‎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图画材料中的文字内容结合所学关于孔子“仁”的相关知识基本都可以描述出来;第二小问,全面和客观都体现在一分为二的评价角度上,答案也可以从提倡“仁”的思想有有助于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的角度考虑。‎ ‎(2)根据所学知识,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 ‎(3)材料三是他的“知行合一”思想;材料四中体现了他的“良知”观,其他的思想如“致良知”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王守仁思想的地位从“一是他对陆九渊心学的完善,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二是心学本身对儒学发展的作用。”来回答。‎ ‎(4)第一小问“新思考”依据材料五中“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思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明末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新现象回答即可。‎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 ‎(2)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释道三教。‎ 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4)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解析】(1)从材料信息“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可知统治阶级喜欢“赋”,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联系汉代大一统的社会现实回答“特征”。‎ ‎(2‎ ‎)结合材料信息“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再回忆宋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等知识回答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问从材料信息“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可知明清小说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欢迎,“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说明其影响力之大,据此回答“特点”;联系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特征回答“因素”。‎ ‎(4)第一小问注意概括中国古代文学流传的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第二小问认识,结合所学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考虑回答,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一种文化与思想要成为主流或是广为流传必须符合社会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要符合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需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