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记载:子柳的母亲死了,没有钱置办丧礼用的器具。弟弟子硕提供主意:“咱们把庶弟的妈给卖了,就有丧葬费了”。子硕这种想法反映了战国时期 A.宗法观念盛行 B.贵族政治瓦解 C.王位世袭制强化 D.血缘关系松弛 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立皇帝制度,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由此可知皇帝制度的特点是 A.皇权至上 B.王权神化 C.皇位世袭 D.皇帝独尊 3.图1是古代福建的政区示意图。这一地方行政 制度最早实行于 图1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宋朝 4.西汉时期,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有大臣说这事应告诉丞相,霍光说:“这是内朝事,跟外朝无关。”材料说明当时的丞相 A.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的削弱 B.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 C.已完全失去了汉武帝的信任 D.开始接受外朝官员监督制约 ②品德 ③才学 ①血缘 5.《朱子语类》载:唐代,每事先经中书省,做定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奉行而已。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利于 A.提高行政效率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限制君主权力 D.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6.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不同标准的选官模式。与图2中 ②处相匹配的选官制度是 图2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 下列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反映出两宋时期 宰相人数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高级官员 中级官员 低级官员 无官职记录 北宋(71人) 20 15 12 24 南宋(62人) 8 10 8 36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8.《元史》载:“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由此可知,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征收赋税 B.监察官吏 C.行政管理 D.笔录政事 9.明代嘉靖中期,内阁官员“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宰相,压制六卿(六部尚书)矣”。这表明当时 A.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B.内阁严重威胁皇权 C.内阁与六部互相牵制 D.内阁官员权势很大 10.清廷重要文武官员之任免及各部尚书、侍郎、各省总督、巡抚等官员的补放,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应补人员名单,交皇帝选择任用。这表明军机处 A.能够制约皇权 B.负责官吏考选 C.充当决策顾问 D.成为权力中枢 11.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 B.传教士传教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13.图3中的两幅图片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同一战役的不同报道。这说明 图3 A.研究历史需要甄列史料 B.交战双方记载史事方式不同 C.画报不能客观反映史事 D.史学研究不能复原历史真实 14. 下列资料出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5. “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之奇勋,捍卫边疆之殊功,可与张骞、班超并驾齐驱!”材料评价的人物应该是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刘永福 介石先生慧鉴: 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 毛泽东谨启。 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16.观察图4,当时毛泽东致信并盛赞蒋介石,主要是因为国民政府 图4 A.出师讨伐北洋军阀 B.正面战场组织抗战 1940年 C.倡议国共两党合作 D.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7. 历史漫画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了历史知识,深受 学生喜欢。图5漫画反映的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图5 C. 太原会战 D. 百团大战 18. 下表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自成立到更名期间发生的重大史实。这一过程 A.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的曲折 B.见证了国共两党合作—对峙—合作的历程 C.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 D.反映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作为主要矛盾的演变 19.《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一书中说:“宗派、保守、安乐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太平天国“这些特性”的是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天京变乱 D.天京陷落 20.《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可见,太平天国 A. 描绘了小生产者的最高理想 B. 借鉴了西方的政治文明 C. 实现了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 D. 制定了科学的革命纲领 21.英国外交官员富礼赐在《天京游记》中说:“我不能不承认他是我所认识的最开通的中国人,他极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材料中的“他”是 A.洪秀全 B.石达开 C.洪仁玕 D.李秀成 22.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出访英、美、古巴等国家,13个月后回到上海。此时,它升起的国旗应是 A.大清王朝的龙旗 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C.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 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23. 武昌起义后,广东“无论老弱少壮男子以及士农工商,罔不争先恐后,纷纷将天然锁链剪 去”,台湾“一夜之间,所有人都把辫子剪掉了”。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移风易俗是革命的根本目的 B.崇洋媚外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C.武昌起义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 D.政治局势变化影响生活习俗 24.学者费正清说:“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弱小 D.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25.“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喊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该时期指的是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大革命时期 D.土地革命时期 26.毛泽东指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据此可知,井冈山道路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的社会性质 B.毛泽东的思想认识 C.三大起义的失败 D.无产阶级力量强大 27.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上认为,由于过去军事上的错误领导,使他们没能够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主力红军不得不退出苏区并遭受到部分的损失。该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28.美国史学家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的阻挠……边行军边打仗,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 A.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胜利 B.沉重打击了各方军阀的势力 C.促进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生 D.保存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火种 29.图6为解放战争示意图,请结合图中信息填出△所在位置的内容 图6 A.实现国家统一 B.推翻国民党统治 C.建立新中国 D.消灭国民党主力 30.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7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图7 D.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卷共3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任何一次中外冲突都会导致新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之后,清政府与十一国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并根据《辛丑条约》又与英、美、日分别订立通商条约……与此同时,由于义和团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列强又不得不吸取教训,有所顾忌,对某些条约特权采取谨慎态度,如在传教特权、领事裁判权等方面作出让步。 ——摘编自李育民《义和团运动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开创了东亚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状态一跃成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在其近代历史上,中国的国际威望从来没有像此刻那样崇高。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一个类似义和团运动的反侵略事件,并概括义和团运动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分析中国这场反侵略斗争的意义。(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帝国主义列强没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2分) 3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一事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上海地方风格的石库门楼房——历史在这里交汇。当时的中国,风雨如磐,列强蹂躏。然而,却有这样的一批年轻人承担起了国家的兴亡之责。在上海、北京、湖南等地,他们以“老西”相称(英语里共产党的简称CP)。在他们的书信中,出现了“00000—— 这不是密码,而代表‘共产主义者’”。 ——摘编自罗平汉《党史细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在这里交汇”的事件及其历史意义。(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2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部分) 朝代 地方管理 西周 分封制 秦朝 郡县制 汉初 郡国并行制 唐中后期 藩镇割据 宋 集中军、政、财权;设通判、转运使 元 ① (1)请填写①处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名称。(2分) (2)从上表中任选三个以上信息,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论述包含表中三个以上信息,史论结合)(10分) 宁德市高中同心顺联盟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A D B C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A D B B D D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D A C A B D B 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卷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14分) (1)事件:三元里人民抗英;反割台斗争;黄海战争;抗日战争等。(2分,答出符合题意的1点即可) 影响:成为西方列强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的借口;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不平等条约的进一步恶性发展。(4分) (2)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军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6分,国际国内两方面至少各1点,答出符合题意的3点即可) (3)中国军民坚决抵御外敌,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2分,答出符合题意的1点即可) 32.(14分) (1)特点: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斗争方式多样。(4分,答出符合题意的2点即可)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2分) (2)事件: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2分) 意义: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4分) (3)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分,答出符合题意的1点即可) 33.(12分) (1)行省制度(2分) (2)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论述:中央集权逐步强化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之一。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引发“七国之乱”,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到元朝设置行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 因此,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示例二: 论题: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论述:秦灭六国后,吸取分封制导致国家分裂的教训,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到了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度的实施,导致地方势力坐大,威胁中央。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逐渐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而唐中期设立节度使的举措又造成了“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北宋初年,集中军、政、财权;设通判、转运使,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虽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但总趋势仍日益强化。 (观点2分,论述3个以上信息6分,总结升华观点2分,逻辑关系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