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命题人: 周如萍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0小题,计60分) 1.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 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 3.《礼记·乐记》中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这最能说明礼乐制度( ) A.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 B.以礼乐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 C.成为维系西周统治的重要制度 D.礼中有乐,烘托崇高和谐的氛围 4.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人殉现象仍相当普遍,战国时期尚有余风,其中以秦国人殉之风最为兴盛,东周列国与秦国人殉较为接近的是保存了东夷人习俗的齐国,但人殉规模还是比秦国稍逊一筹,而与齐国一山之隔的鲁国,人殉现象就很少。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人殉制得以维持的关键 B.生存环境和社会阶段影响社会习俗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 D.周礼文化与儒家思想决定社会习俗 5.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西晋 东晋 南朝 宗室外戚 19%~38% 7% 19%~38% 世家大族 49%~64% 78% 49%~64%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6.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岭之险,虎豹之虞。……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这说明( ) A.唐朝县级官员的重要职责是征收赋税 B.唐政府未能对边穷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C.韩愈致力于边穷地区的开荒垦田工作 D.岭南开发在唐代已经受到政府的重视 7.《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8.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 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 B.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9.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 ) 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10.唐初,依《选举令》规定:若在职官员及其家属“亲自执工商,家传其业者,不得仕。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后听仕: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做官凭证),即以庶人例”。这一规定反映唐初( ) A.官员不顾禁令纷纷从事商业活动 B.维持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C.商人的经济地位远高于一般平民 D.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被打破 11.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 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12.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鞑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 B.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 C.郑思肖对元代读书人地位的认识存在偏见 D.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 13.唐御史中丞薛存诚查获僧人鉴虚犯法,当处死刑。权臣要官轮番在皇帝面前保护并解救鉴虚,皇帝宣旨将其释放,但薛存诚不执行旨意,依法予以处决。这事件说明当时( ) A.中央机构运行不畅 B.君权受到监察制约 C.朝野普遍信仰佛教 D.宽仁为法慎行刑狱 14.宋代张孝祥有诗中写道:“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江吴夸七蹋,足茧腰背偻。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文中记载的生产工具( ) A.运用了自然力 B.可调节水的流量 C.提高了耕作技术 D.此工具出现于宋朝 15.北宋元祐年间都水使者吴安持言:“ 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今元祐令自第一等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请除,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听州县从便。”北宋李元弼在总结自己当县令的经验时说:“差夫役,总计家业钱均定;遂无偏曲。”这说明宋代( ) 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赋役负担不断加重 D.劳役制度发生变化 16.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据此可知当时( ) 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 B.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C.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D.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 17.据《韩非子·外储说右》记载,战国初吴起的妻子“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曰:‘诺。’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出之”。为什么纺织品的幅要合于度呢?因为“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礼记·王制》)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 ) A.使用花楼机织成的 B.有严格的尺寸标准 C.主要用于贵族使用 D.被官营手工业主导 18.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这说明了( ) A.官营工商业发展情况 B.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 C.国家的商品专卖政策 D.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 19.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在《数学九章》中设计了一道算术题,大致意思是:甲乙丙丁四人一起合作出资到海外做贸易,个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金、银、盐等,相互之间互有假借。“海外赴务抽毕,除纳主家货物外”,剩余的商品有沉香、胡椒和象牙,那么,他们应该得到多少回报。材料表明南宋( ) A.数学高度发达 B.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已有分离 C.贡赐贸易兴盛 D.海外市场的扩大盛行以物易物 20.1960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一名叫卜天寿的12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明朝是贾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证实( ) 《论语》上升为经的时间是在唐代 B.五言诗起源于唐代西北地区民间 C.儒家文化在当时吐鲁番地区流传 D.科举制与唐诗繁荣存在因果关系 21.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两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 ) A.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B.“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深远 C.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刻探讨 D.经典著作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 22.《孟子·离娄上》中指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23.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24.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这反映出(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 C.儒道思想逐渐融合 D.一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义 25.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 )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2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 B.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C.宋代科考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 27.吕思勉说:“在商业兴起,广大的分工合作日日在扩充,每一个地方自给自足的规模,业已破坏净尽,含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亦不复存在之时,宋儒还要根据这一个时代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种方案,而强人以实行,岂非削足适屦?”作者是在强调( ) A.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 B.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C.自然经济已不复存在 D.理学不能满足统治需要 28.《白鹿洞学规》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的创设精神是( ) A.协助士子应举 B.建立道德典范 C.支持经学研究 D.赞助社会事业 29.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这一变化反映( ) A.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 B.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C.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30.三国时,吴国攻打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硝 石,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蜀军大败。这一记载说明( ) A.三国时火药已经发明 B.武器优劣决定战争的胜负 C.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D.人们对火药材料有所认知 二、材料解析题(共三大题 31题18分,32题12分 33题10分,共40分) 31.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5分) (2)结合秦朝至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5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后,钱币形态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阶段 时间 特征 钱币萌芽 商朝晚期到春秋初期 形态上比较原始;开启后世铜铸币先河;没有出现文字。 纪地钱币 春秋初到战国晚期 钱币上出现文字,以纪地为主;种类进一步增多;钱币的标准化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出现圆形化趋势。 铢两钱币 秦统一到唐中期 由纪地变为纪重;钱币的形制初步统一;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 年号钱币 唐中期到清朝覆灭 钱币的质地多样,宋朝出现纸币,明清时期以银为主;少数民族铸币深受汉族铸币的影响;对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摘录自张宏明《钱币》 提取材料中关于钱币的任意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唐朝的监察制度,经过众多思想家的引导,并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 度的经验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的监察体制。在地方监察体制上,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全国为十五道,监察御史亦增至十五人。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唐朝的监察法以《监察六法》为代表,是“道察”体制的产物。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张晋藩《察吏是治国之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镜鉴》(2018年3月5日《北京日报》) 材料二 英国议会是政府施政的监督者,议会监察专员署是议会的代理办事 机构。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中国监察》2004年第15期)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监察制度改革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监察制度的相似之处。(4分)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秦社会矛盾尖锐,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秦国建国之初,地处偏僻,社会文化较为落后,不被诸侯所看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正是由于秦国受到周代礼制的约束较小,更加有利于实施新的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兄终弟及、立孙、嫡庶,依旧是贵族世袭特权的体现,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明确君臣等级,与材料中“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相符,故A项正确;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但材料中“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皇权,故B项错误;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材料中“殷周制度”尚未出现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主体未能体现材料中“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可知,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有利于确保以“大宗”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相对稳定的等级制度对于维系一段时间内的社会和谐又有着重要意义,故A项正确;在西周的政治体制之中,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等级关系的是血缘的亲疏而非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礼乐制度)成为维系西周统治的重要制度”,该表述虽然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材料中并没有直接对“维系西周统治”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礼中有乐,烘托崇高和谐的氛围”,这显然并没有切中材料的主旨,氛围只是表象而等级才是关键,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经济发展是人殉制最终崩溃而非得以维持的关键,故A项错误;材料中秦国、齐国、鲁国人殉制差异巨大,生存环境(崤山和泰山)和社会阶段正是影响这一社会习俗的重要因素,故B项正确;人殉制度是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遗留的产物,它与中央集权制度并没有必然和直接的关系,故C项错误;决定社会习俗的只能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而非是周礼文化与儒家思想等上层建筑,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西晋到东晋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在官僚体系中占比降低,而世家大族占比在增大,说明这一阶段王权弱于世族;从东晋到南朝时期,宗室外戚比重占比逐步增大,而世家大族占比缩小,说明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故选B项;材料既然对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进行比较,说明此时依然为官僚体系,且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东晋到南朝的宗室外戚比重增大,说明皇权有增强,排除C项;材料仅对宗室外戚与世族在官僚体系中的比重进行对比,没有提供经济、军事、文化等信息,无法体现整个社会发展严重倒退,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表明官员的职责是征收赋税,故A项正确;“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表明唐政府对边穷地区进行有效管理,故B项错误;韩愈致力于边穷地区的开垦荒田工作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官员的职责是征收赋税不符,故C项错误;岭南开发在唐代已经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材料的内容强调官员的职责是征收赋税不符,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说明当时的法律与道德约束结合在一起,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题不是司法判决的一些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关系,不是立法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对道德的法律规范,不是说明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并不等于“保证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和所学不难知道,北宋政府被迫采取的教育政策,正是为了回应自中唐以来伴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来的文化重心南移,故B项正确;南北卷制度并不意味着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故C项错误;北宋政府这种被迫的临时考试制度,正是为了遏制而非提升南方士人日益不断攀升的政治地位,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宋代设置通判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转运使的审计和监督体现了政府对地方财政权的控制而不是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宋朝始终……财赋运转的审计权,南宋还……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中央通过掌握地方财权来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即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央对地方财政权的严格控制,并没有说明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官员不顾禁令纷纷从事商业活动与材料的内容商人不得做官不符,故A项错误;“亲自执工商,家传其业者,不得仕。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后听仕: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做官凭证),即以庶人例”表明商人不得为官,故B项正确;商人的经济地位远高于一般平民与材料的内容商人不得做官不符,故C项错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被打破与材料的内容商人不得做官不符,故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可知,钱穆先生认为九品中正制的施行,是受到当时动乱的社会形势的影响,说明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不符,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博弈,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无关,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经济水平与制度设计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不能反映其对人才选拔有何积极作用,并且九品中正制推行到后期,不利于国家广泛地选拔优秀人才,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提到儒户不能参与考试做官,没有提到废除科举,故A项错误;“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没有体现并未实行的信息,故B项错误;“鞑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可见郑思肖对元代读书人地位的认识存在偏见,故C项正确;虽然元朝儒生地位低下,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故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材料讲“僧人鉴虚犯法,当处死刑”“依法予以处决”,说明机构依法运行,故A项错误;“权臣要官轮番在皇帝面前保护并解救鉴虚,皇帝宣旨将其释放,但薛存诚不执行旨意,依法予以处决”体现了监察部门在合法的情况下,对君权有一定的约束,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所有人都信仰佛教,故C项错误;材料“僧人鉴虚犯法”可见与宽仁无关,故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转此大法轮”“甘泽高下普”可以判断是灌溉工具筒车,筒车利用水力来进行农田灌溉,故A项正确;筒车节省了人力但不能调节水的流量,故B项错误;筒车是灌溉工具并没有提高耕作技术,故C项错误;筒车出现于唐代而不是宋代,故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自第一等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不能体现商品经济是否繁荣,故A项错误;“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可见主要讲到了差役,没有涉及土地兼并问题,故B项错误;“差夫役,总计家业钱均定;遂无偏曲”没有体现差役的轻重问题,故C项错误;从“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今元裙令自第一等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请除.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听州县从便”可得出差役从“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到“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的变化,故D项正确。 16.【答案】B 【解析】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客户与主人的关系,没有体现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故A项错误;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可知材料体现了客户与主人在收田结束时进行协商,反映出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不能体现出统治者抑制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租佃关系在北宋是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但不是居于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花楼机的出现是在明朝,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可知当时的纺织品有严格的尺寸标准,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纺织品是否为贵族所享用,重点在突出纺织品能否卖出去,故C项错误;材料与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无关,故D项错误。 18.【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给鄂君使用船只的通行证,不能体现官府管理控制工商业的状况,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可知这些免税通行证可以适用的路途远历时长,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国家控制商品买卖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免税的运输船只和车辆的数目规定,不能体现水路交通设施完备,故D项错误。 19.【答案】B 【解析】材料提及宋朝数学算术题,并未展现出宋朝数学的突出成果,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宋朝对外贸易过程中主家出资,最后收益需要除去经营对外贸易人员的劳务费,体现出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故B项正确;贡赐贸易特指具有政治性质的对外经济往来,是宗藩关系在经济上的表现,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双方的贸易交往的方式,故D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东汉时儒家经典形成“七经”,即五经加上《孝经》《论语》,因而《论语》上升为经应是东汉时期,故A项错误;被并称为“乐府双璧”的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北朝民歌《木兰辞》都是五言诗,说明五言诗早在汉代即已出现,故B项错误;学生抄写《论语》说明唐朝时儒家文化已在吐鲁番地区流传,故C项正确;科举制与唐诗繁荣存在因果关系,但本题材料未提供科举制信息,亦未提供唐诗繁荣信息,故D项错误。 21.【答案】C 【解析】从材料“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可知没有涉及辩证法思想,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虽然在封建社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流思想,与材料中强调道家思想地位不符,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是古代思想中最早涉及世界本原的思想,与材料中“而道家则其体”、“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相符,故C项正确;古代诸子学说都是智慧的结晶,D项体现不出道家为文化之源的特点,故D项错误。 22.【答案】B 【解析】根据“天下之本”、“天下平”可知儒家思想的目标是使天下太平,而不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二者都把身和家与国和天下联系起来,说明个人、家庭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故B项正确;《孟子·离娄上》中没有提到知识的作用,《礼记·大学》中虽有提及但也不能说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故C项错误;根据“国之本在家”、“家齐而后国治”可知治家是治国的重要基础,故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体现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的儒学均未确立儒学的独尊性,故A项错误;陆贾与叔孙通的儒学中融入了阴阳家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贾谊的儒学则融入了道家思想,而后来董仲舒儒学正是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因而汉初儒学奠定了汉代董氏儒学的发展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供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C项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思想,但无法体现开始融合,故D项错误。 24.【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汉朝治国以儒入法体现了礼法并举的治国思想,故B项正确;魏晋时期,儒道思想逐渐融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及汉朝两位统治者的治国思想不能说明一直奉行慎刑主义,故D项错误。 25.【答案】B 【解析】朱熹强调“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即日常生活应该遵守儒家伦理道德和礼节之道,王阳明强调普通人在良知的指导下从事日常实践活动也可以成为圣人,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材料并没有提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体现的是儒学呈现世俗化的特点,并不是强调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故C项错误;朱熹和王阳明要求普通人也要遵守伦理道德并为此进行行为实践,并没有强调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故D项错误。 26.【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不是道德品质修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得出理学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故C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在商业兴起,广大的分工合作日日在扩充,每一个地方自给自足的规模,业已破坏净尽,含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亦不复存在之时,宋儒还要根据这一个时代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种方案,而强人以实行,岂非削足适屦?”得出作者是在强调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经济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关系,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作者在材料中说的含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不复存在,而不是说自然经济已不复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理学不适应经济发展,而不是说理学不能满足统治需要,故D项错误。 2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可知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完善道德,完善道德的方式是读书(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自身的修养,不涉及社会事业,故D项错误。 29.【答案】A 【解析】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思想较为开放,所以女服也不拘一格,而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理学家提倡的三纲五常等道德观念逐渐普遍化,女服也随之变得内敛拘谨,故A项正确;理学南宋以后才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风气应该更为开放,女服不会变得内敛拘谨,故C项错误;市民阶层扩大,女服应该更加世俗化,而不是内敛拘谨,故D项错误。 3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唐代发明火药,故A项错误;武器的优劣,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火药于唐末应用于军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当时人们就已经对火药的制作材料有一定的认识,故D项正确。 31、(18分)(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从授土授民到取消封地。(5分) (2)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秦朝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任答两点,共4分) (3)理由: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5分) (4)作用: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4分) 32(12分)示例1:钱币形制逐渐走向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满足战争需要,铸造了形态各异的货币,如刀形、铲形币等;随着秦朝的统一,货币随之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此后历朝所铸金属货币沿用这一形制。货币形制的统一,反映了中央集权的确立和演变,可能也反映了古人的宇宙观的变化。同时便利了携带,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钱币形制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示例2:钱币命名范式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春秋以后,钱币命名范式主要经历了“纪地”到“纪重”再到“年号”范式。 春秋初年,钱币上出现文字,以纪地为主;秦朝开始到唐朝中期,钱币逐渐以重量命名,如半两钱、五铢钱等;唐朝中期出现“开元通宝”,但这里的“开元”不是年号而是“开辟新纪元”的意思,此后钱币逐渐以年号命名直至清朝覆灭。钱币命名范式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等。 示例3:古代中国金属货币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钱币质地逐渐多样化。 宋朝之前,我国货币主要为金属货币;北宋四川地区开始出现纸币“交子”,但在金属货币仍然占主导地位。纸币的出现,反映了金属货币有缺陷,如易磨损、不便于携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比金属货币容易携带,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和纸币同时流通,且金属货币占据主导地位,而纸币流通范围有限,这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不利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纸币未能取代金属货币占据主导地位,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水平。 示例4:钱币顺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革。 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交换增多,货币开始出现,但因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钱币形态比较原始简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商品经济得到发展,钱币的作用不断增强;社会分裂割据,钱币有明显的其余差异,为满足诸侯争霸需要,统治者更加重视钱币的作用。从秦汉到隋唐,统一已是中国社会发展主流,社会经济总体持续发展,钱币形制、规格、兑换比例统一并逐步形成。唐朝之后一直到晚晴,商品经济持续发展,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使得货币体系逐步完善,钱币形态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纸币;随着内外经济联系的增多,中国钱币对少数民族和海外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见,钱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推动者钱币体系的不断完善。 33.(10分)(1)意义:(6分,任答三点) ①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监察制度的经验; ②整顿吏治,防治腐败,保障了国家机构正常运转;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 ④为后世监察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相似之处:(4分,任答两点) ①政府高度重视; ②监察体系多元,监察机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③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 ④制定监察法规,规范监察权力运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