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
兵团二中 2018 届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2016.12.28) 兵团二中历史备课组命题 范围:必修一 选修一 选修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 579 年,宋国约集晋楚两大国召开消除战争的弭兵会议。会上晋楚约 定: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公元前 546 年,宋国再次约会晋楚 及一些中小诸侯国在宋结盟,盟约规定除齐秦两大国外,各国都要向晋楚进贡。 这些历史现象可以说明 A.各诸侯国之间争霸、混战的局面宣告结束 B.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 时的政治秩序 C.周天子权威削弱,分封制走向瓦解 D.宋国代行周天子职权,成 为天下共主 2.《礼记·曲理下》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 死。”这种规定的不同反映的是 A.宗法等级制 B.皇权专制 C.中央集权制 D.分封制 3.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 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秦统一六国后这 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满足皇帝的私欲 B.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 C.强化君主的权力 D.彰显皇帝的权威 5.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7.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 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 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 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 原因 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8.1934 年 7 月,国民党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已经持续了半年,并已突 破了苏区四周的防线。而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已很匮乏,粮食紧张,弹药更是紧 缺。在这种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险恶形势下,红军及时实行了战略转移,避免了 更大的危险,走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路。据上述材料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 ①国民党进行第五次“围剿” ②苏区物资匮乏,兵力减少 ③敌强我弱,实力悬殊 ④王明推行“左倾”路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匪夷犯 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鸦片战争 B.中英战争 C.通商战争 D.匪夷犯 境 10.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以前,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 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 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可能源于 A.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B.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1946 国民党发动内战 11.19 世纪 60 年代,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了洋务运动,史 称“同光中兴”; 1898 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 年“皇族 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主阶级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B.权力结构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 程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 D.统治集团对西学的认识逐步 加深 12.天津历史档案馆现存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朱批原件中,针对日本提出在内 蒙古课税、开埠、合办工农业等要求,袁批:“办不到”;他还写道:“各条内多 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但最终部分接受,签订《民四条约》。这 反映出 A.袁世凯拒绝接受“二十一条” B.日本侵华的野心被遏制 C.民国初年外交受制于实力 D.北洋政府对日政策强硬 13.1942 年美国《财富》杂志声称,事实证明中国的确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伤 亡,“在战略战术特别是防御性的战略战术方面中国做的非常出色。”美国媒体高 度评价中国抗战的背景不包括 A.中国人民坚持抗战,赢得国际社会尊重 B.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重新认识中国抗战 C.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美成为盟友 D.美国准备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支援中国抗战 14.在 1985 年拍摄的电影《血战台儿庄》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国民党师长王 铭章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主持了追悼会。这时,天空上有日本侵略 者的战机飞来扫射轰炸。面对危险,蒋介石临危不乱,发表讲话,镇定自若。这 说明 A.中共彻底推翻了原来对蒋介石的历史评价 B.“一国两制”已经得到两岸人 民的共同认可 C.肯定蒋介石在抗战中的贡献 D.国民党放开台胞探亲政策产 生了重大影响 15.1939 年 12 月,英国的民间团体“中国运动委员会”开办了一个专门出售中 国珠宝、丝织品、扇子、瓷器以及儿童玩具的市场。这一活动也得到《泰晤士报》 很大的帮助。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手工业制品享誉英国 B.欧战爆发英国急需中国物资 C.英国各界掀起援华抗日热潮 D.中国抗战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16.“这些年来,正是这个叛逆集团把大清帝国的统治推到了被颠覆的边缘”。然 而,“这两兄弟”却“扮演了希腊战神阿伽门农和斯巴达王的角色”,“各种荣誉 和官职像流星雨般落到他们头上”,“如此高贵的爵位一直是属于满族独享的荣 耀,在满族人征服汉人以后,还没有把这种称号授给汉人的任何先例”。这段材 料可以佐证 A.晚清中央集权危机出现 B.选官制度发生重大改变 C.“民族主义”的巨大作用 D.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 17.1949 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 人中有 3 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 63 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 30 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 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18.1954 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 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 出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 存在 19.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 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0.《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规定:如果于夜间行窃,(就地)被杀,则杀 死(他)应认为是合法的。这一规定说明 A.《十二铜表法》维护雅典公民利益 B.古罗马帝国注重保护公民私有 财产 C.同态复仇法在法律中仍有具体体现 D.公民法以维护公民个人利益 为目的 21.《十二铜表法》规定,狱官或仲裁者收受贿赂要被处以死刑。这表明 A.公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习惯旧俗得以保留 C.贵族滥用权力受到限制 D.法律程序过于严格 22.柏拉图建议的理想公民人数是 5 040 人,亚里士多德也强调城邦人口不宜太多 或太少。他们这种构思的主要依据是 A.雅典土地与资源匮乏 B.雅典生产力水平低下 C.政治运作的客观需要 D.殖民扩张会带来灾难 23.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 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人会议与五百人会议的区别是 A.前者按部落选出,后者按行政选区选出 B.前者按等级选出,后者按部落 选出 C.前者注重家庭出身,后者注重财产多寡 D.前者适用于所有公民,后者 适用于部分公民 24.“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 务,是按照他们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 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这里恩格斯的论述针对的是古希腊改革中 A.财产等级制 B.“解负令” C.“陶片放逐法” D.行政选 区的重划 25.1875 年法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 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对此理解不 正确的是,当时的法国 A.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B.实行民主共和制 C.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 D.奉行分权制衡原则 26.近代美国和法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以后,逐渐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但也各 有特色。下列有关近代美国和法国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总统都是国家元首 B.总统都可以解散国会 C.总统都必须对国会负责 D.总统都由选民直接选出 图 5 27.《威廉二世》一书描述道:“他(威廉二世)冲动鲁莽的性格,以及在对待问题 或别人时显出傲慢的态度……(这一)性格肯定造成他的施政弊病,例如革退俾斯 麦的事件。”这些描述从侧面反映了 A.领袖的个人素质决定国家的施政效果 B.君主立宪制之下,政府的矛 盾难以调和 C.德国的代议制不够成熟与完善 D.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得以保存 28.彼得格勒爆发了罢工暴动,原因是运输工具不充足,从而导致了食品和燃料 的极度缺乏。沙皇当局命令军队前去维持秩序,但士兵们却同示威者亲近起来。 以上材料反映的事件引发了 A.彼得格勒起义 B.二月革命 C.七月流血事件 D.四月提纲 29.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法国戴高乐政府提出了“缓和”、“谅解”、“合作”的 对苏外交策略,同苏联进行合作达成缓和;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联邦德国勃兰 特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这些事例表明 A.法德两国外交自主性有所增强 B.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遭到西欧抵 制 C.冷战时期的美欧联盟关系瓦解 D.苏联对法德两国的威胁已经解 除 30.1947 年 7 月 7 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了参加马歇尔计划的会议邀请, 并见诸报端。7 月 10 日,该国政府又发表公报,拒绝了这一邀请。这反映了当 时捷克斯洛伐克 A.完成战后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B.警惕接受美国援助的政治代价 C.已经获得“经互会”的援助 D.力图在两大阵营之间保持中立 31.有学者描述二战后的某一现象“从本质上否定了雅尔塔体系,在地缘政治舞 台上作出了另外的选择,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最终都得屈服于这种选择。”作者 描述的现象是 A.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B.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 C.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 D.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 32.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有学者绘制成图 5 所示,其所代表 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A.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B.美国主导,多极格局形成 C.冷战结束,美国独霸局面形成 D.多极合作,联合遏制美国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41 题 20 分,第 42 题 10 分,第 43 题 10 分,三道 题均为必做题。 33.(14 分)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对两国及世界产生重大影响。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京欢迎尼克松来访既有实际原因,也有心理原因。虽然中国人以前谴 责尼克松是帝国主义战争贩子,但现在他们发现他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 力。中国人正是要同这个人讨论联合国席位、美国的承认、台湾问题的解决、日 本潜在的重新武装、购买美国飞机和科学仪器等事项,最重要的是要同他讨论改 善国际地位,以遏制苏联可能的进攻。无可置疑,这次访问还将给中国人民带来 巨大的心理满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 国的奋斗》 材料二 从物质利益的角度看,美国最显著的收获是中美贸易的增长,这帮助缓 解了美国的逆差问题。中国渴望得到美国科技和农产品的愿望远远超过美国对中 国产品的需求,因此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下表显示了中美和解带来的中美贸易的趋向: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国出口(百万美元) 1972 年 60 32 1975 年 304 156 1980 年 3,755 1,059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在尼克松通过电视广播,宣布他要访问北京正好一个月之后,他又在广 播中宣布了有关另一重大措施的消息,这一回是拯救美国经济。的确需要想想办 法了。美国已开始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货币危机。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 年美国 社会实录》 材料四 20 世纪 70 年代初正是中美关系缓和给朝鲜半岛带来一股强劲的缓和 潮流,双方对南北关系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经过双方高级官员秘密互访,双方 于 1972 年 7 月 4 日发表联合声明,就实现国家统一的三原则:自主统一、和平 统一、民族大团结达成协议, 这是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大转变,表明双方都开 始承认对方是一个客观存在, 是对话对手, 这为双方的对话交流奠定了法律基 础。 ——菅广峰《20 世纪 70 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对朝鲜半岛局势 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尼克松“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中 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4 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中国渴望得到美 国农产品的原因。表格显示 1980 年中美贸易急剧增长,其直接原因是什么?(2 分) (2)综合材料二、三,中美和解对“拯救美国经济”有何作用?(4 分) (3)据材料四,概括中美关系缓和带来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从中美关系和 解中能得到什么启示?(4 分) 34.(11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土司是元朝开始封授给边疆少数民族部族头目的官职。云南土司积弊已 久……雍正时期土司势力膨胀,目无官法,严重威胁到云南社会的稳定……大量 汉人与满人进入云南,云南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交流更加频繁。土司与 云南的夷人、汉人的矛盾十分尖锐,与清朝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激化。……经过顺 康两朝的发展与休养生息,清朝国力逐渐强盛。……雍正帝时期,采纳前代做法, 政府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大量委任流官代替当地世袭的土司,历史 上称这一做法为“改土归流”。 魏源曾对雍正朝改土归流作如是评价:“功在西南,至今百年享其利。”余 以为魏源之说对雍正朝改土归流的评价并不过分,雍正朝在云南改土归流在很大 程度上推进了云南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将许多危害国家分裂与民族团结的因素 消灭于未萌,改土归流已经事过境迁几近三百年,若无雍正朝之功,今日,或许 云南的领土问题与民族问题将为另一种情形。 ——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 归流再探》 (1)据材料,概括雍正时期在云南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原因。(4 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有哪些?(7 分) 3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新政大事记 时间 进程 1901 年 4 月 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 1903 年 9 月 设立商部,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 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1905 年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度,鼓励留洋。 1906 年 度支部颁布《清理财政明定办法六项》,负责统一各中央地方 衙门收支、 统筹外债借还以及规定对各省越时造报财政之惩处,实现全国 预算。 1906 年 9 月 颁布《仿行立宪上谕》,“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1906 年 改兵部为陆军部,编练新军,开办西式军事学校。为了筹饷, 清政府还不惜巧立名目,多方搜刮。 1908 年 8 月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 条,其中“君上大权”14 条,“臣民 权利义务”9 条,“议院不许”干涉君.主,臣民需在“法律” 范围内行使权利。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7 分) 36.(12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交了由顾维钧参与起草的三个重要说帖,依据国际 法理之“情势变迁”原则,对须加以修仃的各种特权提出废约要求。西方列强拒 绝中国要求,且决定支持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并载入对德和约,顾 维钧推动中国代表团多次据理力争,“力争保留,完全失败之后拒绝签字”,以“得 到国内外典论的支持”。参加和会的外交家金问泗评道:“我国已往外交,常居被 动地位,至是,而始渐进于自动外交阶段。”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进而提出基 于国际法的十项原则,为具体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莫定一个列强难以反对的法理上 的基础。这十项原则中的一部分出自顾维钧的建议。最后各国签署“华盛顿公约”, 其字面上明确规定“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以及领土与行政完整”。 ——摘编自岳谦厚《顾维钧废约 外交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顾维钧外交活动的特点。(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顾维钧的外交活动。(7 分) 兵团二中 2018 届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2016.12.28) 兵团二中历史备课组命题 范围:必修一 选修一 选修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A B B A C D A B C B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C D A B D A D C C A A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 A A C B A B B A 33.(14 分) (1)改善国际地位、保障国家安全、解决内政问题、促进国家发展。(4 分) (2)人民公社体制下,农业发展缓慢,农产品短缺;(1 分)中美建交。(1 分) (3)通过中美贸易,实现贸易顺差;(2 分)打开中国市场,缓解经济危机。(2 分) (4)影响:稳定朝鲜半岛局势,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和平。(2 分) 启示:合作才能共赢。(2 分) 34、(1)(4 分)云南土司势力膨胀,威胁清朝统治;经过清初的恢复,国家实力增强;云 南与内地联系日益密切,提供了有利条件;土司与民众和清政府的矛盾日益激 化。(任选 3 点即可) (2)(7 分)历史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改变当地闭塞和落后 纷争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当地与内地的联系,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文化交流,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任选 3 点即可,言 之成理即可得分。) 35.(15 分) (1)中央统筹领导;依靠立法推动;渐进性;改革内容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具有保守性, 专制色彩浓厚。(8 分,任答 4 点即可) (2)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为民主革命创造条件;推动了经济、行政、教育、 军事领域的近代化;筹饷摊派,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7 分) 36.(15 分) (1)特点:通过外交谈判途径维护国家主权;重视对国际法原则的运用;注意获取舆论支 持。(6 分。若答“讲究策略”可给 2 分,但总分不超过 6 分) (2)简评:开创了中国主动外交先例;推动了近代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进程;有利于中 国国际法学发展;(6 分)但其努力无法根本改变近代中国的外交局面。(3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