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段考历史试题
广东二师附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测试题 高二历史 姓名 :班别: 学号: : 考试范围:必修一第一至5单元;考试时间:75分钟;命题人:霍桂香;审题人:孙金枝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 A. 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B. 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 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D. 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2、学者徐增阳在《流动与农民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中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 ) A.宗法血缘关系 B.家国同构观念 C.中央集权意识 D.民族传统美德 3. 《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 ) A.由秦王赢政创立B.春秋战国已出现 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 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关于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表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机构完善皇权顶峰 5、台湾学者许倬云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官员任期制相结合 C.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6、下表是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叙述,材料中的“它”指的选官制度是( ) A.禅让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7、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 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8、票拟作为内阁的一项基本职权,皇帝可以干预,但不能废除;皇帝可以改票,但他在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内阁票拟。内阁常常在与皇帝意见不一时,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亲自票拟批出。以下内容与材料符合的是( ) A.票拟对谕旨形成有一定约束力 B.票拟使内阁取得等同宰相的权力 C.内阁是皇帝的顾问与决策机构 D.内阁是明太祖基于政务繁冗而设 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C.元朝实行行省制度D.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 10、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 A.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 不了解世界形势C. 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 不懂得国际公法 11、“他以地域结合的体系取代了人身结合的体系。作为一种政治方式,它奠基于必须永久固定的地域、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财产之上,这一体制通过地域来和它的公民打交道。公民已经定居在各个乡区中了。一个人要成为雅典公民,首先必须成为一个乡区的公民。……氏族或胞族的关系不再支配他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了。”这里的“他”指的是( ) A.梭伦B.克里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苏格拉底 12、古代雅典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一规定( ) A.体现了轮番而治的原则 B.限制了雅典人的生活自由 C.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以法律形式规范公民参政 13、柏拉图曾这样评论雅典民主:“在这种国家里自由到了极点……这里什么东西都充满了自由精神……只要有谁建议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此现象( ) A.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B. 凸显了间接民主制存在的弊端 C. 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D. 导致了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14、《世界文明史》载:“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他在涉讼之时可不受刑罚或粗暴对待,罗马法最值得赞美的是它保护个人对抗国家。”材料表明,罗马法的价值主要在于( ) A. 防范公权力侵害私权利B. 保护罗马公民享有特权 C. 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D. 个人权益高于国家利益 15、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 ) A.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 B.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C.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 D.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 16、《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主要有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二是“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三是“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 维护了私有财产B. 维护了罗马帝国境内平民的利益 C. 实现了社会平等D. 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17、1640— 1660年革命期间,尽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处死了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了共和国,但仍有学者认为,与前者相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1688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更强。这是因为( ) A.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 B.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 C.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D.后者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 18、美国学者洛威尔指出,英国1688年的政变使詹姆士二世失去了王位,议会逐渐把王权纳入自己囊中,可是并没有因此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所以国王在法律上仍旧具有他的前辈们所具有的权力。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英国君主立宪制正式建立 B.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 C.政变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 D.英国政治变革具有渐进特征 19、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美国联邦宪法采取了在同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即横向分割和纵向分割。下列原则或制度属于政府权力“纵向”分割的是( ) A.邦联制 B.人民主权原则C.联邦制 D.三权分立原则 20、在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引发了个人、民权组织乃至州政府的起诉。有数据统计,自特朗普2017年1月20日就职至2月3日,他的名字已经出现在17个州的52起联邦法律诉讼之中,其中多起诉讼都缘于这一入境限制令。这反映了( ) A.联邦司法程序混乱B.州权主义重新抬头 C.个人自由高于一切D.分权制衡政治特点 21、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后,所有年满25岁的男性都有权参加帝国议会的选举。而英国在1884年议会改革后,选民权的比重也才上升到成年男性的60%。由此可见19世纪的欧洲( ) A.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和公开B. 英国拥有更加强大的贵族寡头政治传统 C. 选举权的广泛程度不等于民主化的水平D. 秘密选举会使处于依附地位的人受胁迫 22、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 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23、 《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个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这里的“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4、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道光洋舰征抚记》等史著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遂北犯定海。当代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中英军事实力、军事行动后,认为“英军有着制胜的武力,绝非害怕林的武备”。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 时人记载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 B.历史原因的探讨很难有定论 C.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 D.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25、《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戊戌变法 D. 义和团运动 26、上谕“各省匪徒……开罪邻邦,贻误大局……尔百姓食毛贱土,具受国恩,乃敢逞其好勇斗狠之私,习为符咒邪妄之术,拒捕戕官,杀害各国人民,肆无忌惮,遂尔肇此奇祸,上贻君父之忧,追念之余,尤深痛恨”。“此奇祸”即为(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7、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促进了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 B.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 C.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D.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 28、国民党方面明确提出具体条件:“停战自属目前迫切之要求,最好陕北红军经宁夏趋察绥外蒙之边境。……希望党的领袖来京共负政治上之责任,并促进联俄。”此条件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C.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D.渡江战役前国共谈判 29、1912年流亡于意大利的高尔基写信给孙中山:“予俄人也,现所争取之思想胜利与足下同:无论此种思想于何地获胜,予之以此胜为幸,亦与足下相同……我辈俄人所愿望者,亦足下所欲获得者也。我们在精神上为兄弟,在志愿上为同志。”“我辈俄人所愿望”实现于( ) A.二月革命B.七月事件C.十月革命D.反法西斯战争 30、某学习小组拟依据下列图片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主题最符合要求的是( ) A.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B.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C.巴黎公社及其影响 D.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2小题,满分40分,其中31、32题均为20分) 31、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不同的地区,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传统等因素,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 秦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图2 雅典公民大会碑刻 材料二:《权利法案》只是对王权加以限制,国王的权力依然很大,在某种程度上君主仍是权力的中心。到18世纪初,国王手中的特权越来越少,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在辉格党人长期把持政权、托利党人退居乡间时期,形成了内阁对议会下院负责的制度,君主“统而不治”的时代渐渐拉开了序幕。但议会下院的这种“中心”地位在事实上是虚假的,因为下院受上院控制,政权牢牢地控制在贵族手中,所以18世纪也被称作是“贵族的世纪”. 18世纪早期的农业社会中,土地是英国主要的财产形式,由土地贵族集体掌握政权,因而克服了专制的王权,显然具有某种合理性。但这种贵族政治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就越来越不合理了,由此而引发了议会改革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扩大选举权,增加选民人数。伦敦和北部工业区的大中城市议席席位得以增加。改革法消灭了衰败选邑,贵族操控下院议员选举的影响力减少1832年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英国从贵族制向民主制迈出第一步。这以后,改革就在不断进行,直至20世纪完全确立现代民主制度。 ——以上材料摘编自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1、图2和材料二,分别指出所体现的政治制度(6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这三种政治制度的特点。(6分) (2)扼要归纳以上三种政治制度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积极影响。(6分)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2分) 32、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二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三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四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2分),并分析其目的。(2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2分)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4分)。 广东二师附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测试题 高二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B C D D A A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D A B D D D C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A C B D D C A D 31【参考答案】 (1)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雅典奴隶制民主政体;英国君主立宪制(6分) 特点:秦皇帝专制,皇权至上。(2分)雅典:人民主权,轮番而治。(2分)英国:议会至上,国王统而不治(2分) (2)影响: 中国: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分) 雅典:调动了古希腊公民的积极性,创造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 英国:使英国走上了政治民主化道路,促使工业工命在英国率先开展,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认识: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都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2分) 32【答案】 (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分)。目的: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2分)。 (2)基本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4分)。国际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4分)。 (3)实质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2分)。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2分)。 (4)影响: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了民族团结,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