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考点16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学案
考点 16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 ①发达的农业。 明朝中后期,外来物种的引进,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 原料。 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 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③发达的商业。 数十座较大商贸城市的出现,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 空前活跃。 ④充足的货币条件。 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⑤科技优势。 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 (2)标志:雇佣关系的出现。 (3)发展状况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有了缓慢的发展,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还处于 萌芽状态。 2.重农抑商政策 (1)概念 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以来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 展。 (2)实行的原因 ①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②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存亡。 ③通过发展农业,专制主义王朝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 束缚在土地上。 ④统治者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带来种种社会问题。 (3)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 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4)影响 ①积极影响 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影响: a.抑商的结果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 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b.到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的 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 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海禁 ①含义 由官府统一管理和经营对外贸易,禁止商民私自出海贸易和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②推行原因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③实质 是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中的体现。 (2)闭关锁国政策 ①含义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②推行原因 a.清朝前期自然经济比较稳定,生产的产品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自然经济这一经济基础 是清朝闭关自守的主要原因。 b.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夷”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而危及其统治。 (3)影响 ①积极影响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消极影响 a.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以沉重打击,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 工业化的契机。 b.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考向一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变化 1.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往往是与经济、政治、财政、社会等方面的变迁互为因果的,揭示其间的联系与规 律,是这方面研究工作的重要宗旨。目前,学界对于中国古代赋役基本结构与演变过程的主要线索已取得 共识。工商杂税暂且不说,就田赋和徭役的演变而言,夏、商、西周是赋役制度起源与初步变化的历史阶 段,人们基本上通过井田制,围绕孟子所说的“贡、助、彻”的形式与内容展开讨论。春秋战国赋役制度在社 会变革中形成“赋、税、役”三元结构。此后,随着经济与阶级关系、财政需求等多方面的演变,赋役结构不 断产生重大变化。秦制为田租(税)、口赋、力役。魏晋南北朝、隋及唐前期演变为计田(丁)征收的租、 计户或丁征收的调与力役(或庸)。唐中叶两税法改革后至清代,先是租调和部分力役并入田亩役,中经北 宋王安石变法,明中叶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力役最终全部并入田亩税。中国古代赋役结构在清代 最终完成由人头税向资产税的转化,同时也完成赋、税、役归并为田赋的转化。换而言之,中国古代赋役 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一是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二是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而这两条 途径的最终汇合点为田税。 2.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 【典例引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记载西汉的赋税制度说:“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于是约 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旧仪》记载:“民年(龄)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文 献通考》中说:“汉凡二十三以上为正卒(正式兵员),每一岁当给郡长官一月之役。其不投者。为钱二千 入于官,以雇庸者(代替服役的人)”。 材料二 康熙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于是在 1712年,他以康熙五十年 丁册为准,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 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 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摘自《清代赋税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并概括汉代赋税制度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较,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赋税制度改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 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认识。 【答案】(1)原因:汉初社会动荡,诸侯造反、农民流离失所、经济衰败,社会矛盾尖锐。 特点:轻徭薄赋;赋税征收因年龄而异;以庸代役。 (2)变化:汉代田租和人头税分开征收,而清朝从固定人头税,到又把丁税纳入田赋中统一征收,征收更 加简便。 认识:赋税改革要与时俱进;赋税改革要关注民生,减轻人民负担;赋税改革要简化税种、简化征收手续。 【解析】第(1)问,“原因”,由材料一信息“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得出:汉初 社会动荡、诸侯造反、农民流离失所、经济衰败、社会矛盾尖锐等。“特点”,由材料信息“轻田租十五而税 一”“民年(龄)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 “其不投者。为钱二千入于官, 以雇庸者(代替服役的人)”概括得出:轻徭薄赋、赋税征收因年龄而异、以庸代役等。 第(2)问,“变化”,由材料二信息“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 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与材料一相比较,得出:汉代田租和人头 税分开征收,而清朝从固定人头税,到“摊丁入亩”。“认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赋税改革要与时俱 进、要关注民生、要简化税种、简化征收手续等角度分析。 考向二 唐宋时期经济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是唐宋变革最直接的表征。唐宋制度史研究已经证明,唐宋时期几乎所有的基本经济制度, 包括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商税制度、市场制度、货币制度、专卖制度、对外贸易制度等都发生了显著的 变化。这些变化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也带有不同时代的鲜明烙印。具体表现: 土地私有 制的发展 唐初实行均田制,唐朝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在手工业和采矿业 中,官营规模不断缩小,民营规模日渐扩大也是私有制不断增强和发展趋势的反映 人身依附 关系的松 弛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佃农是 国家的编户齐民。在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在宋代, 雇募制更成为普遍的方式 国家干预 的减少 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 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 国家更多 使用经济 手段管理 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唐宋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 【典例引领】宋明时代,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 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经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 想、城市制度被打破。材料反映了 A.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 B.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商贸政策多元化促使抑商政策的松动 D.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 【答案】C 【解析】宋代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政府税收大部分收入来自商业,这些措施促使抑商政策的松动,C正确;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说法绝对,不符合事实,A错误;古代封建社会整体上一直是重农抑商 的思想,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B错误;材料中的“利农重商”的思想的盛行,并不是因 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D错误。 考向三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外贸政策 由开放走向闭关。明中期以前以开放为主,明后期至清以闭关为主。 (2)外贸路线 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以海路为主。 (3)外贸性质 朝贡贸易,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 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典例引领】宋朝从海上常有庞大的船队与东亚、东南亚或更远的国家等进行贸易,但是目前除了能看到 宋朝出使河西和西域的记载外,尚未发现宋朝有商队主动从陆路与西域进行贸易。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 因是 A.经济重心的成功南移 B.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 C.积弱致陆路交通受阻 D.政府外贸政策的转向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西向的陆地贸易受阻而海上贸易却有所发展,这主要和当时的民族关系有关,因 为当时北方民族政权并立,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处于被动状态,传统商路受到阻碍,因此宋朝只能从海路进 行对外贸易,C选项符合题意。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东南沿海海上贸易发达的因素,但并不是陆路贸易缺乏的 主要原因,A选项排除。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是海上贸易发达的重要条件,B选项排除。由陆地贸易转向海 上贸易无法体现对外政策的变化,D选项排除。 1.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 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对此描写判断合理的是 A.《红楼梦》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 B.政府严格控制当时的朝贡贸易 C.虚构的小说情节不具备史料价值 D.海禁政策难以在地方有效实施 2.明朝嘉靖帝以后,私人海上贸易能够穿过法网的罅隙而急速发展,并形成各种可观的集团,这些私商与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都有贸易关系,由此,美洲的大量白银经吕宋流入中国。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海禁”政策已名存实亡 B.出超地位取决于贸易集团 C.受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明显 D.专制统治与外贸相得益彰 3.明代张燮《东西洋考》记载:“隆庆元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盖东洋若 吕宋、苏禄诸国,西洋若交阯、占城、暹罗诸国,皆我羁縻外臣,无侵叛。而特严禁贩倭奴者,比于通番 接济之例。”这说明涂泽民主张 A.通过贸易替代羁縻政策 B.有条件地开放海外贸易 C.政府严格实行海禁政策 D.严禁接济东西二洋诸国 4.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汉、唐两代经济政策不同,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不许社会有大富 之现象。但唐代每丁给田 80亩,每家 100亩,给予人民最低限度的生活……如欲富裕,则亦不加限制,听 任人民各自……发财。”这一变化说明 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封建大一统政权强化 C.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5.西汉政权建立后,一方面实行重本抑末政策,不准工商者衣丝乘车、不准工商子弟做官;另一方面”弛 商贾之律”“轻摇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明汉初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 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 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6.明朝以后,“生活”一词的内涵由耕织扩大到商业买卖。商业买卖被视作“治生”的合法手段,小说中出现 了“生意”一词,民间也将买卖之事视为“生理”。皇帝也在劝农诏谕中;鼓励农民利用农闲,去忙一些其他的 “生理”。这反映了当时 A.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B.朝廷放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民间弃农经商的现象发展普遍 D.传统思想观念已开始面临挑战 1.(2019 年北京卷)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 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 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2.(2017 年 4 月浙江选考)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 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 生了 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土总数的 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3.(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 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 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 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 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 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 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 19世纪 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 析其意义。 【考点冲关】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 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说明政府严格控制当时的朝贡贸易,尤其材料中的“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 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能够得出政府严格控制当时的朝贡贸易,故 B选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它既受到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也受到 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故 A选项错误;作为文学作品,《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多有虚构的部分,但《红楼梦》 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不能够说不具备史料价值,故 C选项说法有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当 时政府严格控制当时的朝贡贸易,没有体现海禁政策的实施情况,故 D选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并 不是名存实亡,选项 A排除;材料中说取决于贸易集团说法不符合史实,选项 B排除;材料中大量白银经 过吕宋流入中国,这是由于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选项 C为正确选项;明清时期的专制统治从本质上阻 碍了对外贸易发展,选项 D排除。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准贩东西二洋……而特严禁贩倭奴者”可知,福建巡抚认为应该有条件开放海外贸易,故 选择 B选项;结合所学,羁縻政策是指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聚居关系,以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 贸易只能辅助羁縻政策而不能替代,故排除 A选项;根据材料福建巡抚上奏请求统治者开海禁,准许部分 海外贸易,故排除 C、D选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汉唐对于人民富裕采取不同政策,唐代“如欲富裕,则亦不加限制,听任人民各自……发财”, 表明唐朝抑商政策略有松动,而不是强调商人政治地位提高,故 D正确;由汉代对大商贾重征商税到唐代听 任人民“发财”的变化,不能说明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也不能体现出封建大一统政权的强化,排除 A、B。 材料未体现商人地位,选项 C错误。 5.【答案】A 【解析】材料中“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这是为了稳定刚建 立的汉政权;材料中“孝惠、高后时”“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即松弛了对商人的法律、赋税,“使得工商 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说明汉统治者的政策促使汉的经济发展。综上分析可知,汉初统治者的政策 是以稳定与发展为要务的。故答案为 A项。B项,材料不能体现经济政策摇摆不定,排除;C项,重本抑 末政策失败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致富成为社会时尚的结论,排除。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明朝以后经商现象被惯以“治生”、“生意”、“生理”并合理化,反映传统农本商末思 想受到挑战,故 D项正确。A项,题干并未体现重商成为统治思想,排除。B项,封建国家重农抑商政策 长期以来并未改变,排除。C项,题干不能说明民间弃农经商现象普遍化,排除。 【直通高考】 1.【答案】C 【解析】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 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故 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 茶利的垄断,故 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 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 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 D项排除。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封建时代的“重农抑商”政策。由材料信息可知,在乾隆时期,商人家庭积极参加科举 考试并产生了很多进士,由于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尽管经济地位较高,但政治地位 依然较为低下,因而很多商人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故 A项符合题意;在乾隆时 期各个阶层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所以这一现象和盐商的经济实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B项;从盐商家庭 积极参加科举考试来看,士贵商贱观念在当时还没有被打破,排除 C项;盐商家庭所产生的进士占全国进 士总数的 1.88%,但材料没有提供其他阶层所占全国进士总数的比例如何,故不能推知商人得到政府优厚 待遇,排除 D项。 3.【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 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 70年代,列强 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 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第(1)问,政策的差异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 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等信息归纳出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的措施;根 据材料中的“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归纳出 19世纪 70年代 的政府允许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开采矿产的措施。 第(2)问,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 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 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 探工作”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其意义应当联系教材,从这种政策对“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影响来 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