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本部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它填涂在答题卡上。) 1.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由此可知,“义”旨在确立 A.礼仪规范 B.价值准绳 C.处世之道 D.施政之术 2.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以“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史记》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 A.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 B.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3.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4.汉代太学的建立,以公元前124年汉武帝置博士弟子员为标志,从数十人增加到汉成帝时的3千人,东汉太学生最多时达3万人。太学教育的发展 A.宣扬了黄老“无为”学说 B.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C.提高了官员执政能力 D.缓和了西汉以来的阶级矛盾 5.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 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 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 6.“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A.有所为有所不为 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7.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8.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9.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王守仁的话 A.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B.反映了因果报应源于良知 C.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 D.体现了天理良知自在人心 10.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 A.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 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 11.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12.磁针是铁打磨成的,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样,磁针既要眷顾母亲,又要留恋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介绍了我国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 B.借用了阴阳学说的某些思想 C.科学地解释了磁针指南的原理 D.该理论促进了指南针的发明 13.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推断,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 A.儒学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危机 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C.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D.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14.新文化运动时期刘师培在作品中提到“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由此可知刘师培强调的南北文学风格 A.折射了文化的区域特色 B.本质上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 C.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没有认清文学特色的复杂性 15.“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下列观点与此精神相符的是 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C.“任何人都不愿成为一个不幸者,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D.“万物都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16 .苏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代表,当时不存在明确的生活准则使他深为忧虑。……(他)发起一套辩证科学……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或者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因为它会为人生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是 A.人是万物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 B.希腊的政治腐败阻碍哲学的进步 C.人们不重视辩证法导致道德标准失控 D.希腊人不理解人生追求是真善美 17.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 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B.古代希腊人缺乏人民主权观念 C.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D.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18.泰勒斯因为见到水有三态的变化,进而联想其他物质的形成也是依据相同的原理,提出“万物皆为水”的理论;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节制肉身的欲望,解放灵魂,以唤起因肉体牵绊而被遗忘的知识”;柏拉图认为“所有人类感官感受到的知识和价值,都源自于理性世界”。综观这些希腊哲学家们的言论,我们可归纳出希腊哲学的共同特色是 A.就个别的表象,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B.以隐晦的神谕来解释各事物的原因 C.通过研究表象,进而探索事物背后的真相 D.针对不同事物和现象提出个别答案 19.达·芬奇在绘画、人体研究、人体解剖、机械、妇女生理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就。这些成就从本质上说明达·芬奇 A.创立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C.反教会特权和专制君权,寻求思想解放 D.成为新时代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巨人 20.李贽被称为明代“文艺复兴”的领路人,其思想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思想的相似点有 ①挑战正统权威 ②反对神权统治 ③提倡个性解放 ④批判君主专制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21.“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既伟大又阴暗的时期……许多有进取心的个人主义者对犯罪事件的频发、重现的社会问题等熟视无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靡一时。”这一评价 A.注重了对历史史料的考据 B.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D.否定了人文主义思潮 22.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23 .右图是16世纪漫画《灵魂的运输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分别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依靠神职人员帮助,灵魂才能得救 B.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C.人们要求摆脱宗教束缚 D.主张通过苦行升入天堂 24.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人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25.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26.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运动,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7.在研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时,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的“大兴土木”是指 A.摧毁蒙昧和专制主义 B.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C.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D.创立民主法治社会 28.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 A.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 B.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9.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 B.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人非工具” 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D.资本主义萌芽——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30.18世纪某位西欧思想家说:“全体公民既然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全体就可以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同时又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做的事。这是使政治体得以活动与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权利;主权者在创立政府时赋予君主的,也正是这种权利。”他阐述的是 A.社会契约说 B.三权分立说 C.君主立宪说 D.法律至上说 31.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批判。”这里的“批判”的准确含义是 A.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B.批驳错误,判断是非 C.自我批评,相互批评 D.批斗异端,打倒反动 32.“托克维尔定律”认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们,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要好些。据此分析法国大革命的背景,正确的是 A.社会发展催生革命的热情 B.社会上层的变革愿望突出 C.暴力革命破坏社会的良性发展 D.权利平等可能威胁个人自由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33题24分,34题28分,共52分,根据题目要求作答,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信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官吏们必不可少的一门官场哲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学说为什么在其生前没有被普遍接受?(2分)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的原因。(2分) 材料二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8分) 材料三 自西汉刘向开创《列女传》这一妇女传记著作体例之后,历朝历代正史中大都设立《列女传》。 中国古代主要朝代《列女传》人数统计简表(单位:人) 内容 朝代 贤明 忠勇 仁义 孝道 才慧 贞节 节烈 东汉 2 1 3 4 5 2 5 唐 3 10 7 16 1 7 13 宋 1 3 4 6 3 33 元 7 22 34 140 明 1 15 22 48 300 清 12 49 48 83 23 100 400 (贤明:指品行端正,明察有识者。忠勇:指忠君报国,英勇赴难者。仁义:指仁爱睦亲,舍己为人者。孝道:指孝敬尊长者。才慧:指有才学技艺者。贞节、节烈:对女性独有的要求,节烈特指以死维护贞节者) ——根据高世瑜《历代〈列女传〉演变透视》整理 (3)根据材料三,提取两项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地位和价值观念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孔子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4分) 材料二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认识有何不同,(4分)并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三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3)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2分)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请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2分) 材料四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4)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并分析这种“大破大立”对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8分) 高二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10 BCDBB CAADD 11——20 CBBAC ADCBB 21—— 30 BDBCD ACABA 31——32 AA 二、材料题 33、(1)未被接受的原因:孔子的主张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者的需要。(2分)被接受原因: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强调道德原则;提供一门官场哲学。(2分) (2)相同: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制度。(4分) 不同: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感受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心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4分) (3)(答案不唯一) 信息一:贞节观念日益强化,明清时期达到极致。(2分)说明:南宋以后理学的统治地位确立、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等因素使明清时期对女性的束缚达到极致。(4分) 信息二:女性的社会角色日益淡化,从社会与家庭双重角色向单纯的家庭角色转变。(2分)说明: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忠勇、才慧类所占比例减少,妇女承担的社会责任减少;孝道、仁义类所占比例渐增,体现了对家庭伦理和家庭责任的重视;儒家思想的影响。(4分) 34、(1)相同之处:都重视道德、知识并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关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4分) (2)不同: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文艺复兴思想家弘扬人文主义,倡导个性解放。(4分) 主要原因:封建社会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4分) (3)相似之处: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2分) 作用: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转型发挥重大作用;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或: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4分) 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2分 (4)破: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条主义。(2分) 立:追求民主政治、权力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2分) 影响: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法国大革命);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4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