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16/37/06d8bd8333386c90bcfcee7d3ad0a910/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16/37/06d8bd8333386c90bcfcee7d3ad0a910/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16/37/06d8bd8333386c90bcfcee7d3ad0a910/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普通班)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定远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普通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2分,计48分) 1.班固《汉书·艺文志》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这样的时代促成了哪一文化现象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国君喜好法家思想 C.学术多元,百家争鸣 D.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 2.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 A.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3.历史资料记载,朱元璋是瓦刀麻子脸(图1),但是他的宫廷画像(图2)则给人慈眉善目、仁德宽厚的感觉。据此推断中国古代宫廷人物画( ) A.受儒家伦理影响 B.强调个性和特色 C.注重写实和立体 D.强调情趣和写意 4.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5. 在欧洲文化史上,苏格拉底被誉为“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以下言论能体现其对真理矢志不移追求的是() A. “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人的” B. “人生而平等” C. “未经过考察的生活并不值得过”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6. 1521年,在沃尔姆斯帝国议会上,路德引用《圣经》宣称,“今天的基督福音仍然与古代一样引起纷争与动乱。这是上帝福音的特点,是早已预定的。耶稣基督曾经说过,我来并不是让人间享太平,而是动刀兵。”路德这番言论意在() A. 谴责德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 B. 激励新教徒应做上帝的逆子 C. 赞赏帝国议会保障了普选权D. 强调基督教蕴涵着反抗精神 7. 《西方文明史读本》载:“启蒙运动思想家质疑了传统对人的所有限制——而且确实挑战了传统本身的正当性。他们拥护普通人的权利、市民的权利、奴隶、犹太人、印第安人和孩子的权利,但是并没有拥护妇女的权利。……在哲学和艺术中,启蒙运动中的男人支持传统的妇女思想:沉默、服从、恭顺、谦逊和贞洁。”材料主要表明启蒙运动() A. 全盘否定西方传统文化 B. 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C. 捍卫所有人的基本权利 D. 哲学和艺术成就突出 8.1598年,汤显祖的《牡丹亭》塑造了不顾生死追求爱情的杜丽娘的经典形象。约三年后,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主人翁之口说出“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这一历史现象能够说明( ) A.爱情故事是中西方表达思想自由的共同题材 B.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都出现人性解放的追求 C.戏曲表演是中西方传播人文主义思想的首要方式 D.16世纪末17世纪初中英两国商品经济发达 9.在雅斯贝斯所谓的“轴心时代”,古代中西方思想有着极为相似之处,“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这句中国古话,在西方最为相似的观点是( ) A.“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B.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认识你自己”D. “人是万物的尺度” 10.对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共同之处的解读正确的是(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一件与他昨天处置臣民生命财产的那些暴行同样合法的行为。 A.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B.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C.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D. 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11.《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12.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 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理性化的思想诉求 D.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13.“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五湖四海”。这说明的是 A.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 B.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 C.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 D.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 14.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B.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C.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D.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15.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纺织机械不同 B.生产方式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 16.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17.1907年,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提醒“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黄金黑铁,断不足以兴国家”。这说明 A. 鲁迅对科学做出了批判性思考 B. 国人对科学思想推崇备至 C. 儒家伦理思想根深蒂固 D. 鲁迅否定“科技救国”论 18.梁启超说:“世之所谓温和改革者,宜莫如李、张矣……然则再假以十五年,使如李、张者……亦不过多得此等学堂洋操数个而已。一旦有事,则亦不过如甲午之役,望风而溃,于国之亡,能稍有救乎?既不能救亡,则与不改革何以异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梁启超全盘否定了李、张的改革 B. 学习洋操量少力弱导致改革失败 C. 革新制度才能改变中国全貌 D. 评价改革成败标准是战争的胜负 19.胡适说:“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但是我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这表明胡适 A. 坚决否定儒家思想 B. 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 C. 否定的是专制思想 D. 是新文学革命的代表 20.1919年,杜威访问中国时评论道:“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这一评论反映了 A. 五四运动推动青年对中国社会的探索 B. 杜威夸大了中国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C. 新文化运动对学生的影响 D. 稳定的社会有利于自由思想的传播 21.1977年,余光中在《蔡元培墓前》一诗中写道:“想墓中的臂膀在六十年前/殷勤曾摇过一只摇篮/那婴儿的乳名叫做五四/那婴孩洪亮的哭声/闹醒两千年沉沉的古国/从鸦片烟的浓雾里醒来。”材料中主要揭示蔡元培 A. 参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在北京发动了五四爱国运动 C. 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重大贡献 D.把北大变成为思想启蒙的基地 22.有学者认为:“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此处的“原始动力”指 A. 实业救国 B. 救亡图存 C. 学习西方 D. 民主共和 23.“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孙中山() A.强调国家垄断,反对私人竞争 B.强化国有企业,发展公有经济 C.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D.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24.下列中国近代思想主张出现最晚的是( )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 C.“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故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D.“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二、非选择题。(25题26分,26题14分,27题12分,总计52分) 25.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当时(1517年)还是维登堡大教堂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守仁的基本主张,并概括其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丁·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由此引发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社会思潮带来了什么影响?(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守仁和马丁·路德思想的相似之处。(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欧洲思想家们对待中国文化的两种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的理由。导致他们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26.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斌人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 (1)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异同点。(6分) (2)概括材料三作者对待学习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用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及实践结果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甲午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步加深,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无数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开始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 这种学习和探索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中,不同的时代面对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 一一摘编自杨顺益《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进》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知识,围绕“时代主题与思想理论成果”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开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分析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 参考答案 1-5 CAACC 6--10 DBBDB 11--15 DDDAC 16--20 BACCC 21--24 DBCC 25.(1)基本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知行合一;发明本心或致良知。 地位: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6分) (2)观点:“上帝之语”(或真理)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 人的灵魂得救无须教士作为中介,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 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对话;《圣经》代表着理性,代表着思想自由。 影响: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将西欧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6分) (3)相似之处:强调人的信仰的自由;敢于挑战正统(或具有叛逆的思想),敢于批判权威;促使社会的主流思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6分) (4)态度一:尊崇中国文化。 理由:认为中国儒学符合道德和理性。 态度二:批判中国文化。 理由:认为中国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 分歧原因:他们缺乏对中国儒学客观全面的认识,只是片面地借用儒家文化为各自的政治主张服务。(8分) 26.(1)同:都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寻求可用的思想;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异: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披着儒教外衣宣场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效仿欧美民主,在中国建立共和国。(6分) (2)观点: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论证:康有为假借孔子的名义、孙中山混淆了民权和民本的本质区别,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实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专制影响根深蒂固而脱离了中国实际,最终失败。(8分) 27.答案:示例一: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 甲年中日战争后,列强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康梁维新思想逐渐形成。维新派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在思想上提倡西学。他们的思想及实践活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和思想解放。(10) 示例二:民主革命浪潮的高涨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 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每况愈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丰富民主革命思想,逐渐形成了三民主义思想。他们主张推翻清政府和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理论基。之后,面对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主张,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10) 示例三:改革开放新浪潮推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完善(2) 十一属三中全会后,面对当代国际局勢的变化,即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依据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一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内涵深广,它明确了社会主义本质、重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10) 其它论题:中共民主革命实践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