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时作业 3 宋明理学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56 分) 训练点 1 三教合一 1.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通晓儒、释、道三家 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沈重的个人 经历体现了当时( C ) 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 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 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 解析: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道的 精神,C 项正确;A、B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与题意不符。 2.三教并立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说法( D ) ①儒学受到挑战 ②儒、道、佛互相融合 ③促使理学形成 A.①③正确,②错误 B.①②正确,③错误 C.①③错误,②正确 D.①②③皆正确 解析:三教并立的局面使儒学受到挑战,为回应佛、道思想的挑 战,儒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从而形成了理学。故 ①②③皆正确。 3.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向,儒、佛、道三家互相吸 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 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 D ) A.佛教与道教的调和 B.儒学与佛教的调和 C.三教的调和 D.儒学与道教的调和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圣人”指的是孔 子,“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意思是儒家思想 虽然仍被视为统治思想,高高在上,但其内容已融入了道教学说,即 儒学与道教的调和。 4.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 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 之义,父子之情。”据此可知,韩愈主张( B ) A.授佛入法 B.反佛崇儒 C.融佛尊儒 D.三教合一 解析:由“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可以看出韩 愈是反对佛教、大力提倡儒家学说的,故选 B 项。 训练点 2 程朱理学 5.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D ) 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 B.存天理、灭人欲 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 解析:根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可 知,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以莲花特征比拟做人的高尚品格,即要抵制 各种诱惑和欲望,强调自我完善,君子气节,D 项符合题意。 6.程民生教授说:“程朱理学把自然、社会、人生融为一体, 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很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 后世有重大影响。”推动这种成就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 A.“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 性 B.把握“理”的方法主要是“格物致知” C.“存天理,灭人欲” D.“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解析:“程朱理学把自然、社会、人生融为一体”说明程朱理学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将人、自然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A 项符合题 意。 7.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 段。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 C ) 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理是人生来就固有的思想观念 C.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D.理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 解析:体现在社会上理是儒家伦理道德,是唯心主义;理是强加 到人身上去的道德观念,并非生来就有;宋明理学是维护封建伦理道 德的;理是体现最高统治者的意志的。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 错误。 8.陈献章(1428—1500,江门新会人)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 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开创“江门学派”,被誉为“真儒 复出”。这里的“彼”指的是( A ) A.程朱理学 B.陆王心学 C.佛教 D.道教 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陈献章追求“自然,自得”,即“舍 彼之繁,求吾之约”,自得即求之吾心,可以看出陈献章的思想是以 心为本体,这里的“舍彼之繁”应该是批评程朱理学支离破碎,故 “彼”指的是程朱理学,故 A 项正确;由前面的分析可知陈献章开 创的“江门学派”是与陆王心学不同的另一路心学流派,故 B 项错 误;佛教、道教与知识点论述的背景无关,故 C、D 两项错误。 9.“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北宋程颐答寡妇能否再嫁时所说 的。然《二程集》中程颐又云“大夫以上无再娶礼……自大夫以下有 不得已再娶者,盖缘奉公姑,或主内事尔”。程颐意在( B ) A.约束妇女婚嫁 B.勉励士大夫要守节 C.强调男女平等 D.反对儒家纲常礼教 解析:材料突出强调以大夫为界,来论述再娶之事,故 A 项错 误;根据材料“大夫以上无再娶礼”,强调了士大夫的守节意识,故 B 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寡妇不能再嫁,而男子可以再娶,说明程 颐强调男女不平等,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程朱理学进一步强化 了儒家的纲常伦理,故 D 项错误。 10.《清史稿·列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 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 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 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C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程朱理学 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解析:材料中人物明显抱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道德观念, 这是程朱理学倡导的。 11.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个正五品官员刘翀娶了一个再婚的 老婆,在重视贞节的当时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因此被人检举了,一直 告到了京城。就这么一件小事,就引得明英宗亲自干预,下令将刘翀 逮捕来京城,下狱审讯,最后将刘翀削职为民。这里的“道德规范” 应是( B ) A.民族气节 B.宋明理学 C.克己复礼 D.依法治国 解析: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娶再婚老婆的做法是 违背这一规范的,理学明确反对寡妇再嫁,认为这不符合“天理”。 训练点 3 陆王心学 12.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 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 A )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理解能力。王阳明认为良知就 是理,人天生就具有良知。故选 A。 13.理学和心学都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下面有关程朱理学和 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C )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解析: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都主张以三纲五常来规范人 们的行为,以消除人们的私欲,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C 项正确。 14.王安石提出:“贤者,鞠以立性者也;圣人,尽性以至诚者 也;神生于性,性生于诚,诚生于心,心生于气,气生于形。”与之 相对立的观点是( A ) A.“心外无物” B.“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 也” C.“天地为万物之本”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 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心生于气,气生于形”体现了唯物 主义思想,四个选项中只有 A 项属于唯心思想,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5 题 22 分,第 16 题 22 分, 共 44 分) 训练点 4 综合拓展 15.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历 了漫长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 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 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 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 材料二: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 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 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 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 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材料三: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 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 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 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8 分) (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6 分)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 影响?(8 分) 答案:(1)儒家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 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 原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 的统治地位。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 (2)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 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教。 (3)态度: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 此不如儒学。影响: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解析:第(1)问,“事件或现象”结合所学回忆相关时期儒家发 展演变的重大事件即可。“原因”从三教合一的角度来思考。第(2) 问,从“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使天 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等信息分析概括。第(3)问,“态度”要注 意辩证地表述。“影响”从理学形成的角度来思考。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 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 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二:“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 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 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 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 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材料三:王阳明:“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 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 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何影响?(10 分)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 的最终目的是什么?(8 分) (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阳明的什么观点?(4 分) 答案:(1)现象:三教合一。 影响: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 新儒学体系——“理学”。 (2)观点:格物致知。 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事物的最终目标。 (3)观点: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