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十二 第33讲 汉代儒学学案
第33讲 汉代儒学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对郡县制。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称之为“灭学之祸”。 (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1.背景 (1)政治上: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董仲舒的主张 (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 (2)主张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重用儒生。 (3)教育上: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 4.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1.教育体制: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和儒学传播。 汉代儒家思想的作用 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 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核心论点: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被赋予了神秘色彩,成为后世政府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 1.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 (1)含义:隋唐时代开始,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2)影响 ①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②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 ③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④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汉代儒学成为主流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诸子百家的学说就被当作邪辟之说受到压抑,而儒家学说则被当作天经地义的真理提升到一尊的地位”;郭志坤认为: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翦伯赞《中国史纲》 核心论点:儒学地位独尊,其他派别也让其继续存在,汉武帝的这一做法对于儒学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图解历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信息提取: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漫画解史】 太学的影响 信息提取:太学的建立,有利于巩固儒家思想的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地位。 【知识点拨】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 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 【漫画解史】 科举制的实质 信息提取:科举制将读书人纳入统治者的控制之下。 【教材补遗】 1.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因时制宜”,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无为”。 2.秦汉的官学和私学:秦朝,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倡导官学,私学衰落;汉代尤其是汉武帝以后,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国学,官学仍然十分发达,但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私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的、民事的、婚姻家庭的、行政的、诉讼的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也就是说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重点 王道霸道糅合与儒学独尊——董仲舒新儒学与汉武帝独尊儒学 【解读】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比原来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君主权力来自上天的赐予,使皇权神化,主张实施仁政,强调法制,在被汉武帝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结论】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史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春秋繁露》 史料三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第一句话强调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第二句话说明董仲舒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第三句话和第四句话说明了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教化”和“正法度”的作用。 (2)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3)史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最鲜明的特征,是给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 【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一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试答: (2)根据史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作简要评价。 试答: (3)史料三是如何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试答: 【提示】 (1)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思想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评价:神化君权,维护君主专制;规劝君主,缓和矛盾。 (3)评价: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的形成。看法:从本质上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但从维护封建统治角度看,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巩固了国家统一。 【历史追问】 依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根本原因。 试答: 【提示】 新儒学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 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思想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全国卷Ⅱ·T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命题点:董仲舒新儒学确立的背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解析:选C。先秦时期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自然不可能被统治者接受。但长期战争,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老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所以汉初采取以道家为主, 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两大社会问题(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对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形成严重威胁,强调“贵贱有序、严格等级”的儒家自然就派上了用场,于是儒家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便形成了新儒学。由此得出结论,学术思想呈现相互吸收的特征是现实统治的需要。故答案为C。王国势力强大是汉武帝改变统治思想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学术思想呈现出材料中所述特征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百家争鸣局面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就基本结束了,故B项排除。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主要出现在唐朝,排除D项。 2.(2019·高考全国卷Ⅲ·T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命题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解析:选D。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与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逐渐融合,表现在佛像的面部和服饰方面,即时代较晚的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逐渐整齐,故D正确。 3.(2016·高考全国卷Ⅰ·T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命题点: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选C。汉代崇尚儒学,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注重历史传统,并不“迷信”孔子个人,“五经”也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汉代儒学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而是强调寻根溯源,B项错误。儒学并没有因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它于西汉时重新兴起,故D项错误。 4.(2014·高考全国卷Ⅰ·T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命题点:汉代儒学对治国理念的影响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由材料中皇帝以“天子”的名义祭天,官员、百姓祭拜祖先可知政治统治与人伦秩序的结合、政治统治借助人伦秩序而得到稳固,B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拜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的结论,排除D项。 5.(2014·高考全国卷Ⅱ·T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命题点:汉代儒学的影响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张,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独尊儒术的影响)下表是某学者对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的分析。由此可见,“独尊儒术”( ) 序号 原因分析 一 原来的宗法社会并没有被完全破坏,汉初的平民乐于使用昔日贵族的礼教制度 二 汉完成统一之后,制定各种新制度,离不开儒家学者的帮助,在这方面,其他学派远不能与儒家相比 三 儒家六艺兼容并包,儒家独尊后,其他学说仍可在六艺的大帽子下,改头换面,保持存在 A.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 B.适应了贵族政治需要 C.使诸子百家实现了充分融合 D.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 解析:选D。据材料“汉初的平民乐于使用昔日贵族的礼教”“制定各种新制度,离不开儒家学者的帮助”“儒家六艺兼容并包”可知,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故选D项。 2.(命题点:儒家正统地位的影响)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说明( )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 C.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 D.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 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孝道向忠君观念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孝道,这说明汉代儒家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故选D项;“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朝,排除A项;“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 3.(命题点:儒家思想对史学影响)《史记》中没有记载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的事,但《汉书》和《后汉书》对此却有记载。这表明( ) A.司马迁对董仲舒的评价更客观 B.《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更准确 C.汉武帝时期儒士参政成为常态 D.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了史学家的写作 解析:选D。汉武帝时代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从此以后儒学地位上升,《汉书》和《后汉书》记载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表明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了史学家的写作,故选D项。 4.(命题点: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下图所示。这表明汉代( ) 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 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 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 解析:选B。儒家思想经过西汉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广泛,于是出现了“长袖乐舞”“讲学传经图”“养老图”所示的社会现象,故选B项。 5.(命题点:儒家思想对吏治的影响)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反对宦官专擅,纠劾奸佞。由此可见( ) A.东汉中央集权败坏 B.太学生具有责任意识 C.太学教育宗旨剧变 D.东汉监察制度的阙失 解析:选B。材料体现东汉时期群聚京师的太学生议论朝政、品评人物的现象,这反映了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太学生的责任意识,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A项;太学生的行为体现其担当意识,太学教育没有发生剧变,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太学生的行为,且从材料无法得出东汉监察制度阙失,排除D项。 6.(命题点: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中国自唐代起就有茶道,下表是对唐代茶事过程的诠释。这反映了当时( ) 泡茶时 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 待客时 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浓茶意表浓情” 饮茶时 表现为“饮罢佳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 A.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 B.儒家思想渗入社会生活 C.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 D.饮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解析:选B。“太和”“适中”“礼”体现的是儒家文化,故选B项;题中并未涉及市民阶层,排除A项;道家养身更注重清心寡欲,平心静气,排除C项;从题中对茶事各个阶段的诠释,并不能推断饮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排除D项。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南充三模)孔子是无神论者,“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地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 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C.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D.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 解析:选D。根据材料“孔子是无神论者,‘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地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可知,儒学从无神论到提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这一变化反映了儒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做出调整,故选D项。 2.(2020·滨州期末)《春秋公羊传》相传为子夏的弟子公羊高所作,成书于汉初。书中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不久之后,被汉代统治者定为官学经典。由此可见,当时汉代( ) A.统治者赞同实行分封制 B.儒学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迫切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D.孔子地位已被统治者神圣化 解析:选C。根据材料“书中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不久之后,被汉代统治者定为官学经典”可知,《春秋公羊传》所宣扬的“天下共主”思想符合汉代大一统的需要,故选C项。 3.(2020·湖北名校大联考阶段性测评)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这说明他( ) 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 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解析:选C。材料“以教于国……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体现了儒家的教化特色,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汉代教育与秦代灭亡的关联性,故A项错误;材料“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强调仁和礼,带有鲜明的儒家色彩,不体现法家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突出人的社会责任感,故D项错误。 4.(2020·成都二模)右图所示是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护臂。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它( ) A.证实了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 B.体现了汉代的“天人感应”观念 C.展示了汉代蜀锦的工艺流程 D.反映了汉代长途贩运的兴盛 解析:选B。据材料“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可知,该护臂将自然现象与国家兴衰结合起来,这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选B项。 5.(2020·泸州质检)汉代,尽管帝王在“罪己诏”中罗列了诸多罪责,并反复强调“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但他们永远不会引咎辞职或将皇位禅让给别人。帝王的“罪己诏”实质是( ) A.“天人感应”思想的反映 B.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 C.体现民本的治国原则 D.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 解析:选B。B项表述与题目中“但他们永远不会引咎辞职或将皇位禅让给别人”相符,故B项正确;汉代帝王的“罪己诏”是“天人感应”思想的反映,但这并非实质,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民本思想,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加强君主专制,并非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6.(2020·德州模拟)下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据此推测他叙述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 B.汉代儒学的发展 C.宋明理学的兴起 D.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 解析:选B。材料“经学传承系统的延续与宇宙支持系统的建立”“凸显君王的意义和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对君王的制约与对权力的超越”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故该学者叙述的是汉代儒学的发展,故选B项。 7.(2020·济南一模)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为博士。由此可以推知汉初( ) 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 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 解析:选A。材料“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为博士”表明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故选A项。 8.(2020·常州一模)西汉前期嫁过五次的女子不厌再嫁,寡妇的尊长不劝其守节,到了西汉中后期“从一而终”的观念才开始内化心中。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主流观念的变化 C.传统儒学的影响 D.自然经济形态的反映 解析:选B。西汉前期嫁过五次的女子还会再嫁,寡妇的尊长也不会劝她守节,但到了西汉后期“从一而终”的观念开始内化心中,这种思想观念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董仲舒儒学所倡导的三纲五常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选B项。 9.(2020·江门调研)《汉书》《后汉书》等记载了两汉时期许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他们在理讼中一方面坚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 仁恕断狱。这说明了汉代( ) A.实际上以法家为统治思想 B.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 C.司法制度不够健全 D.儒法结合思想渗透入司法 解析:选D。题目中的时间是汉代,由此可知,此时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故B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司法制度是否健全的问题,故C项错误;D项符合题目中“他们在理讼中一方面坚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断狱”的表述,故D项正确。 10.(2020·重庆期末)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南学简约,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唐初,太宗诏令文士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此举意在( ) A.促进南北学术的交流 B.构建统一的政治文化 C.确保选官取士的公正 D.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 解析:选B。据材料“魏晋时期经学有南北之分……唐初……撰成《五经正义》并颁行全国,该书考订异说而定于一尊”可知,唐代改变了魏晋时期南北文化差异的局面,构建起统一的政治文化,故选B项。 11.(2020·武汉调研)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 A.“天人感应” 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三教合一 D.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解析:选B。材料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比作昏晓相须而成一昼夜,春秋相须而成一岁,这说明《唐律疏议》强调法律与道德教化相互结合,故选B项。 12.(2020·株洲二模)郭沫若说:“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他意在强调( ) A.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B.儒学日益僵化禁锢人的思想 C.儒学精神被歪曲退出历史舞台 D.汉代儒学主要为皇帝一家服务 解析:选A。据“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可知,汉代以后的儒学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进行阐释,因而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0·泸州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后,引发了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使西汉的学校教育系统趋于完善,并为整个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自隋唐以后,国家教育制度是学校与科举并行。隋文帝开皇年间,奖励学术,重儒兴学。唐代的学校教育异常兴盛,教育行政机关也有系统可寻,较前代进步。北宋时期统治者为了更直接地控制教育,一方面大力兴办官学,一方面推重科举。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书院成为研究和传播理学的重要基地。到了明清两代,学校轻而科举重,当时国家全部教育差不多为科举所垄断,虽设立较多的教育机构,如中央的国子监宗学、武学、医学,地方的府学、州学、县学等,但政府以科举入仕为奖励,社会人士趋之若鹜,于是学校等于虚设,名存而实亡了。 ——摘编自程舜英《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则是面对平民的教育,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这些,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 ——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相比,19世纪英国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并分析19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后,引发了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自隋唐以后,国家教育制度是学校与科举并行”“书院成为研究和传播理学的重要基地”“较前代进步……学校等于虚设,名存实亡了”逐条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进行作答。(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从国家的作用、形式和内容、教育对象、所受影响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进行作答。 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主导;与科举做官联系紧密;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从逐渐完善到走向衰落。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教育为封建统治服务;思想上,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根深蒂固;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 (2)不同之处:没有国家干预;民众的行为和理念自下而上影响着英国教育;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较大。影响:思想上,提高民众的素养;有利于近代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上,推动英国工业化发展;政治上,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对英国后来和他国教育影响深远。 14.(2020·哈尔滨三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由于承借了最具繁衍性的阴阳家思想,而创出一套天人哲学的大系统,使他能在与各家的竞争中得到胜利,也使他成为前汉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大的思想家。但是,先秦儒家的真精神,以及思想最具创意的部分,由于无法和专制体制相整合,也断送在他的手中。这个真精神就是人文或人本主义,这个最具创意的部分,就是心性之学,这是儒学的大本大源,也是儒家最具特色的部分。 材料二 董仲舒思想主张简介(部分) 角度 主张 人性与教化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君民关系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以上材料均出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提炼材料一中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答案:观点:董仲舒的儒学体系丧失了传统儒学的人文和心性之学,逐渐变为维护专制体制的工具。 说明:教化论是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合理化建立人性的根据,孔孟强调的自觉、自发、自信的教化精神,在与现实专制的整合中,完全被扼杀。为了迎合专制君主,打破了孔孟时代君臣关系相对,君主权威受到挑战的观点,认为民众必须绝对服从君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