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1专题3第7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1专题3第7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

第7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独立自主,灵活多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至20世纪60年代的外交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外交方针 ‎(1)基本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基本政策 ‎2.外交成就:第一年与苏联等17国建交,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一边倒”外交方针 二、外交政策的成熟及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日内瓦会议 ‎(1)概况: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会议最终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2)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3.万隆会议 ‎(1)概况: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2)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形成“万隆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从屈辱到独立自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史料一 ‎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 ‎——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致辞(1949年11月8日)‎ 史料二 新中国确立了“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的外交目标,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投入到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事业中去。为了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划清界限,新中国政府决定“另起炉灶”,采取“谈判建交”政策……而对于西方在中国的种种特权,新中国则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按国籍、行业逐步彻底清除西方列强在中国所攫取和拥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权以实现彻底的独立,揭开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办外交的新篇章。‎ ‎——张胜军《比较视角下的新中国外交:独立、平等和责任》‎ 史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 ‎[解读]‎ ‎(1)史料一属于原始文献史料,说明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外交。‎ ‎(2)史料二属于评述类史料,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目标和外交政策,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目标是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3)史料三属于原始文献史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亚洲诞生及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新中国“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试答:                                    ‎ ‎                                   ‎ ‎(2)根据史料二,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试答:                                    ‎ ‎                                   ‎ ‎(3)根据史料三,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试答:                                    ‎ ‎                                   ‎ ‎(4)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因。‎ 试答:                                    ‎ ‎                                   ‎ ‎【提示】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基本目标: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影响: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维护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为国家顺利开展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3)原因: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体现了国际法治精神。‎ ‎(4)特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平等外交;积极发展与不同类型国家间的外交关系。‎ 原因: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国际局势带来的压力;维护新中国独立自主地位的需要。‎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2.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政策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性,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3.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就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感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保障新生国家的主权安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定地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积极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还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用来指导和平解决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内的所有国际矛盾和争端。‎ ‎——卢静《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 ‎(1)根据材料,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突出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求同存异”的内涵。‎ ‎[答案] (1)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平等性。‎ ‎(2)“同”一是指与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是指亚非国家当时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所谓“异”,是指与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关系、特点及作用 ‎1.关系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各国政治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2)平等互利是各国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国家间处理相互关系的政治基础。‎ ‎(3)和平共处是目标,前四项原则是实现和平共处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遵循前四项原则,才能实现和平共处。‎ ‎2.特点 ‎(1)包容性: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作用 ‎(1)为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提供了正确指导原则。‎ ‎(2)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 ‎(3)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发展和改善。‎ ‎(4)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中说:“是中国人民第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的意志的外交使节的出国……中国人民第一次为自己的大使送行。”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是(  )‎ A.中苏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B.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 C.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D.周恩来参加亚非会议 A [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第一次独立自主地派外交使节出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苏双方互派大使,“中国人民第一次为自己的大使送行”,故选A项;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1979年,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1955年,周恩来参加亚非会议,B、C、D三项均与材料所述背景不符,故排除。]‎ ‎2.1949年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这里周恩来强调的是(  )‎ A.“一边倒” B.“一大片”‎ C.独立自主 D.“另起炉灶”‎ C [“一边倒”指新中国在两极格局下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体现不出“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故A项错误;“一大片”外交政策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虽然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不是毫无 原则地倒向苏联,故C项正确;“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故D项错误。]‎ ‎3.(2019·青岛调研)1954年12月11日,毛泽东在同缅甸总理吴努的谈话中说道:“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方针,不是为了临时应付的。这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的情况的,我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五项原则也是适合亚洲、非洲绝大多数国家情况的。”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A.受美、苏两大阵营理论的影响 B.适应和平与发展的要求 C.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为基础 D.由平民外交转变为国家外交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而提出的,与美、苏两大阵营理论的影响无直接关联,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这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的情况的,我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适合亚洲、非洲绝大多数国家情况的”可得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要求,故B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而是适用于多数国家,故C项错误;材料中缅甸与中国的交往属于国家外交,但并未体现由平民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变,故D项错误。]‎ ‎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A [本题考查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指的是万隆会议,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选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 与时俱进,共谋新篇——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国际地位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2)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 ‎(2)过程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日本舆论的强烈要求。‎ ‎(2)概况: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3)意义: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推动了亚洲与世界的和平。‎ 对中国外交的认识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 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政策调整 ‎(1)1985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强调要坚持反对霸权主义。‎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现是不结盟。‎ ‎(3)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外交成就 ‎(1)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000年,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2)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活动:2001年10月,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促进了亚太经济合作。‎ ‎(3)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4)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理念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获得热烈反响。‎ ‎(5)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 作为一个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日益上升的发展中大国,在各个议题领域的国际机制的框架下进行的多边外交活动是当前及未来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维度。参与、创建和建设国际机制则是中国在广泛的世界政治事务中实现和增进国家利益所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史料一 下图为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史料二 “在这个世纪……实行过去失败了的任何政策都是不行的,遏制已过时。”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尼克松 史料三 1990年,中国军队首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解读]‎ ‎(1)史料一曲线图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 ‎(2)史料二从两个角度分析美国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原因,“遏制已过时”,意味着以前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在中国问题上找个可以依靠”,表明美国意图利用中国对抗苏联。‎ ‎(3)史料三信息体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思考]‎ ‎(1)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1972年前后建交高峰出现的国内外因素。‎ 试答:                                    ‎ ‎                                   ‎ ‎(2)综合三则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 试答:                                    ‎ ‎                                   ‎ ‎【提示】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根本目的不变;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没有变,‎ 但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和平共处的基本准则没有变。‎ ‎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与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国与国之间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纠纷和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中国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他国,也不允许他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中国。‎ ‎3.实行无敌国外交: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互利合作。‎ ‎4.全方位外交: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感悟外交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 时间 条约或事件 后果或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香港岛被强占,近代中国以空前屈辱的方式开放了自己的大门。“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宝岛蒙羞,中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危局 ‎1919年 巴黎和会 虽然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打破此前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但作为战胜国收回山东的正当要求被列强无理拒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高潮。‎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依据两段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解析] 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引用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答案] 示例一 论题: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 阐述: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清政府却坚持闭关锁国,导致制度落后、国力衰退,在列强的炮舰政策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一战中中国成为战胜国,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虽据理力争也因国力弱小而导致外交失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中国的外交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结论:国家贫弱、制度落后,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新中国,外交摆脱屈辱,走向独立自主,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示例二 论题: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 阐述: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在此背景下,《马关条约》的签订,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外交备受屈辱。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赢得民族独立;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使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20世纪70年代更是迎来了建交的高潮。新时期,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展多边外交等,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结论:丧失民族独立,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赢得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逐步发展;强势外交、主动外交使当今中国大国地位日益凸显。‎ ‎ 对国家间关系的规律性认识 国家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这错综复杂的关系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 ‎1.国家间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一切外交活动都围绕国家利益展开。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的相悖是国家间摩擦的根源。‎ ‎2.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变化还受到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形势的影响。‎ ‎3.国家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敌对和战争,也有各种形式的友好往来。‎ ‎4.国家间关系的演变还受制于各国的历史传统、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各国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美国作家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中说,当年周恩来和毛泽东为改善中美关系而会见基辛格和尼克松时,双方的动机都来自苏联的威胁。1977年,邓小平会见美国国务卿万斯时,有两个动机,其中之一是来自苏联的威胁。那么另一个最有可能是(  )‎ A.推动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思考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 C.取得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D.参加联合国下的多边外交 B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始于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故A项错误;抓住时间“1977年”并结合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邓小平此时思考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应该是如何实现现代化,故B项正确;1977年,‎ 邓小平思考的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经济如何走出徘徊不前的困境,这是最紧要的经济问题,故C项错误;积极参加联合国下的多边外交活动是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 ‎2.(2019·保定一模)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 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出现 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这些国家与中国建交之后,故A项错误;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故B项错误;1971年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故C项错误;中国与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建交,得到它们的支持,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故D项正确。]‎ ‎3.1979年7月7日,中美签订贸易关系协定。1990年底,美国在各国来华投资中居首位。199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增长到142亿美元,比1979年增长近五倍。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国成为日本对外投资的重要市场。1988年,日本在中国投资兴办三资企业共654家,协议总额21.94亿美元。这表明(  )‎ A.外交政策的调整利于经济建设 B.中国外交全面非意识形态化 C.美国、日本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D.中国的发展严重依赖外国 A [材料体现了20世纪70—90年代中国与美国、日本的经济联系增强,根据当时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可知,外交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国吸引外资,推动经济发展,故选A项;B项错在“全面”,当时仍存在意识形态冲突,故排除;材料虽然有美国、日本加大对中国的投资,但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主动引进外资的结果,因此不能体现美国、日本资本的新一轮扩张,故排除C项;材料虽然体现了美国、日本对中国的投资总额很高,但不能表明中国发展“严重依赖外国”,故排除D项。]‎ ‎4.(2019·烟台调研)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实现了从“中国之世界”到“世界之中国”和从世界体系的“局外者”到“局内者”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我国(  )‎ A.全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B.全方位地展开了多边外交活动 C.结束了与美国等国的长期对抗 D.开始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 B [材料体现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国际地位提高。这说明新时期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独立自主,全方位地开展多边外交活动取得重大成果,并非强调中国全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故A项错误,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结束了与美国的长期对抗,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D项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故错误。]‎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全国卷Ⅰ ‎2016·中苏关系 全国卷Ⅱ ‎—‎ 全国卷Ⅲ ‎—‎ ‎1.从考查趋向看,课标全国卷对本讲的考查集中在中外关系的变化,试题多结合背景或原因,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层次的阐释。‎ ‎2.从社会热点看,随着中国崛起步伐的加快,国际社会有关“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如何有效应对国际挑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时代任务。‎ ‎3.从预测角度看,横向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国际背景、纵向考查中国的外交历程和基本特征是很好的命题视角。‎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 (2016·全国卷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明立意:从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抓关键:“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 理思路:1965年与1957年相比,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大幅度增加。这是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调整以苏联为主要贸易对象的结果。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推行全方位外交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欧美国家对华经济封锁,故A、C、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19·绵阳二模)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更有人断言,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并且“一成不变依赖莫斯科”。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  )‎ A.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 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C.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 D.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C [中苏的结盟是由于都信奉马克思主义,这说明意识形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选C项;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可以体现出中苏之间有相同的意识形态,而非毛泽东对斯大林的崇拜,排除A 项;材料体现的是中苏结盟的原因而非影响,得不出B项结论;中苏结盟不一定会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排除D项。]‎ ‎2.下表中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A.取得了巨大外交成就 B.贯彻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贯彻的是“一边倒”外交方针 D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关系。A项表述与表中建交国家数量的变化不符,故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打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故D项正确。]‎ ‎3.新时期中国重大外交事件(部分)‎ 时间 ‎ 事件 ‎ ‎1980年 ‎ 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 ‎ 恢复在世界银行及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 ‎ ‎1988年 ‎ 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 ‎1996年 ‎ 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1年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时期中国(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C.积极参与多种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活动 D.坚持实施结伴不结盟政策 A [由表格信息可知,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很多是在联合国的框架内开展的,即是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多边外交,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排除B项;C、D两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4.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 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说明“上海精神”(  )‎ A.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B.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宗旨 C.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D.促进了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 A [根据“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可知,“上海精神”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故A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