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南城二中2019—2020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荀子 A. 违背了儒学的基本信念 B. 关注现实充满事功精神 C. 实现了儒法完美结合 D. 政治诉求有理想化倾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荀子论风俗于秦,是关注秦国的社会现实及民情。批评其“无儒”则是为了儒学的发展需要,因此带有一定的事功精神,故B项符合题意;儒学是有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学问,荀子关注秦国的社会民情,并没有违背儒学的基本信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谈及荀子的政治诉求是什么,故D项错误; 2.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传统礼乐制度逐渐没落 B. 新儒学对经学的冲击 C. 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 D. 城市商品经济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经书”属于上层贵族的书籍,“子书”属于平民阶层书籍,这一变化体现出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C正确;此时传统礼乐制度并没有逐渐没落,A错误;新兴儒学是汉代时期,B错误;城市经济兴起和材料主旨不符合,D错误。 3.以下表中内容表明,礼乐制度在当时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出处 论述 《礼记曲礼》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左传成公二年》 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论语译注》 天子八佾(佾yì,古时乐舞的行列)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A. 界定亲疏和传承礼仪 B. 明辨是非和确定等级 C. 教化思想和规范秩序 D. 歌功颂德和教化百姓 【答案】C 【解析】 由《礼记》的记载可以得出,礼乐制度有利于人们明是非,变亲疏,《左转》记载表明礼乐制度有利于人的诚信,即规范人的行为;《论语》记载表明,礼乐制度有利于明确统治集团内部的尊卑等级,由此可知三则材料体现的是礼乐制度由教化和规范秩序的功能,C正确;ABD均比较片面,不能全部反映三则材料信息。 点睛:本题考查礼乐制度的相关内容,结合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可知,商周时期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同时,还制定实施了礼乐制度,以配合宗法制和分封制的,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此作答即可。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所提及的富民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自耕农阶级和小农经济的要求,说明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即由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小农经济的转变,故D正确;富民思想不等同于民本思想,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其成为主流思想,故A错误;提出富民思想的是思想家,非统治者,故B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缓和,排除C。 5.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B.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答案】A 【解析】 【详解】原始儒学主张民贵君轻,是一种民本思想,而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即天命高于君权,而君权高于民权,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可见董仲舒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因此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D项错误,A项符合题意;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所在,天子如果无道无德,上天便会降灾于他,可见他并未摒弃德治主张,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谈及“天、君、民”的关系问题,并未提及“仁爱思想”,故材料不能表明董仲舒是否背离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故C不符合题意。 6.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 A. 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 B. 反映了商业发展冲击儒家思想 C. 促进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D. 标志着中央政府推行改土归流 【答案】A 【解析】 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由材料“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有利于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故选A;材料无关商业发展,排除B;材料反映加强地方管理的信息,排除C。由“承袭土司之职”,可见无关改土归流,排除D。 7.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据此可知,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 ) A. 否定了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的理念 B. 标志着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 C. 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 D. 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汉代法律儒家化,以德教为主,兴办学校,提倡儒家教育,以教育和法律的手段相互补充,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正是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汉朝重视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并没有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联系所学西汉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的影响分析解答。 8.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A. 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C. 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 配合政治统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唐代设置道举的原因是唐代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唐代皇帝选择老子为其始祖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巩固统治服务,确立李氏王朝统治的正统性。故答案为D项。道举考试并不影响明经科,所以并未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唐朝此举的意图不在于推动文化多元发展,排除B项;科举制的确立已经冲击了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排除C项。 9.宋代建筑大量采用了以白墙黑瓦为主体的艺术形式,绘画常采用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形式,妇女服饰“惟务洁净,不可异众”。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风俗画的流行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理学影响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风俗画以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为主题,多取材于民间生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兴起,出现了话本、风俗画、南戏等艺术表现形式,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宋代理学强调封建伦理纲常,扼杀人们的自然欲,压抑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服饰美学上更趋向纤弱、拘谨,与当时建筑上“白墙黑瓦”、绘画上“清秀简洁”、妇女服饰“惟务洁净,不可异众”等艺术风格一致,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了中央机构对地方的控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对艺术的影响 10.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冈”,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在此,王阳明 A. 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B. 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 C. 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 D. 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等字眼体现的是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思想,即在此王阳明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王阳明反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王阳明并未摆脱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到“知行合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1.朱之瑜(1600一1682年)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一1704年)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A. 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 B. 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C. 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 D. 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朱之瑜“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和颜元“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可知,二人都抨击程朱理学的不务实和无益于社会,其本质意图在于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A项正确;通过题干可知,朱之瑜和颜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择击程朱理学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B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朱之瑜和颜元主要目的在于宣扬“经世致用”思想,与“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无关,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二者宣扬其“以民为本”的思想,D项错误。 12.梁启超在《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一文中评论某位思想家:“(他)所注重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能知有宇宙?’‘知识的来源在哪里?’‘知识怎么样才算正确?’他以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别的话都是空的。”这位思想家是 A. 王守仁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评论的是王夫之,王夫之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强调“理在气中”,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等,故D项正确。王守仁是明朝中期思想家,主张致良知,与材料不符,排除A。黄宗羲反对专制暴君统治,与材料不符,排除B。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与材料不符,排除C。 13.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这些不间的历史叙述反映出 李贽形象 形象特点 评论者(生卒年代) “异端”、“妖孽”、“罪人”、“小人” 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 黄宗羲(1610—1695) 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方以智(1611—1671) 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 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 侯外庐(1903—1987) 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 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 岛田虔次(1917—2000) A. 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B. 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李贽形象从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等人眼里的“小人”,到中国现代无产阶级史学家侯外庐认可的“斗士”,再到日本现代史学家岛田虔次认为的“近代精神的思想家”等,可见由于时代和立场的不同,导致了历史解释的多样性,所以正确答案为A 项,本题材料属于历史解释,目的在于透视历史现象,不只是史实陈述,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历史解释是建立在史实基础之上,且高于史实的,C项错误;四人所处的时代和立场不同,四个不同的历史解释不能揭示某个历史本质,而是体现历史解释的多样性,D项不符合题意。 14.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C.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政治的一统要求思想的一统,故B正确;汉初黄老之学适应汉代初期社会的发展,A错误;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统治思想变化,C错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适合不同时期的汉代社会,D错误。 1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A. 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B. 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C. 降低了生产成本 D. 提高了纸张质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说明还魂纸是将废纸作为原料重新利用,扩大了原料来源,“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降低了生产成本,C正确。“全省从前煮浸之力”,说明工序更为简单,B错误;“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还魂纸主要应用于北方地区,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纸张质量,排除D;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造纸术 16.宋书版刻风格多样,浙本多用欧体,蜀本多用颜体,江西刻本则欧、柳兼具。清末民初,西泠印社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据此可知 A. 宋代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 宋代书法崇尚唐楷法度 C. 宋体是书法和雕版技术结合的产物 D. 仿宋体具有多种字体字形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宋书版刻风格多样,……用欧体……用颜体……则欧、柳兼具”“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中可以分析,宋体是书法艺术和雕版印刷术的产物,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宋书版刻风格多样”说明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法倡导“有意无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故B项错误。 点睛:关键信息材料“宋书版刻风格多样,……用欧体……用颜体……则欧、柳兼具”“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 17.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 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B. 文化间的交流加深 C. 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D. 政治体制本质差异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列出的内容来看,此时期中西方科技发展的方向是有区别的,中国趋向于总结,主要注重的是经验方面,而西方则注重自然科学,尊崇理性精神,因此本题选择C现象。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的内容得出;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交流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表现出政治方面的内容。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从给出的表格中要横向对比,对比中西方的差异。此外要注意材料涉及到的主要是文化领域,不要过分解读。 18.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因为元代未设而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由此可以推断“士大夫画家”和“文人面家”的画风是 A. 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 B. 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准确刻画人和事物 C. 面向生活,朴实热烈,色彩鲜艳细腻 D. 崇尚写实,追求形似,且以工整为特点 【答案】A 【解析】 士大夫画又叫文人画,该画作主要特点是体现出作者主观意志及情趣,故A正确;B属于人物画;C属于风俗画;D属于工笔画。 点睛:古代文人画在创作方面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艺术特征,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活动。 19.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但实用数学普及程度却超越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公式和法则编成口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 A.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B.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推动古代数学向纵深发展 D. 表明明代数学成就落后于西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提到明代数学普及程度在民间很高,这说明现实生活中用得到,结合所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与数学相关的需求就大大增加,故选B;虽然明朝也确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因为其产生于江南的个别地区而且是在明朝中后期产生的,所以不完全符合题中的“民间”和“明朝”这两个限定词,故排除A。由“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可以排除C;题干没有提到中国数学与西方的比较,故D也不符合题意; 2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甲骨文及周代的金文中画人坐形,则席地,乃殷、周同俗。兵器戈、矛、弓、矢、刀等,甲骨文与周代金文无殊。殷、周同用贝为货币,“贝”字常见于甲骨文及周代金文中。这表明 A. 商周的风俗完全一致 B. 甲骨文是古老的成熟文字 C. 文化的发展有其渊源 D. 周代的文化水平高于商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周代的金文和商代的甲骨文有共通之处,这说明周代文化和商代文化具有继承性,故C项正确;商周的风俗不可能完全一致,故A项说法错误;甲骨文是古老的成熟文字,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周代的文化水平高于商代,故D项错误。 【点睛】概括材料信息是解答的关键,本题材料可概括为周代的金文和商代的甲骨文有共通之处,即商周文化的发展有其渊源。 21.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它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问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就创作而言,虽然没有出现过能与关汉卿相婕美的大家,但它的意义在于民众喜闻乐见,能寓教于乐。这里的“它“应是指 A. 宋词 B. 元曲 C. 明清小说 D. 京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北京戏曲舞台非常活跃,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推动了京剧的形成,符合材料中所说“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它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京剧没有出现关汉卿这样的大家,但仍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故D符合;A选项和C选项与材料不符合,依据材料“能与关汉卿相婕美的大家”推知主旨是戏曲而非宋词和小说,故排除;关汉卿是元曲的大家,但根据材料“没有出现过能与关汉卿相婕美的大家”,故推断是戏曲但并非元曲,为此B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京剧的形成与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它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虽然没有出现过能与关汉卿相婕美的大家,但它的意义在于民众喜闻乐见,能寓教于乐”。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22.北宋时,在与辽、夏等边境地区设置的贸易场所一一榷场里面,书画交易只是偶然出现,并未形成气候。到了南宋时期,宋金边境的榷场遂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兴盛起来。据此可知 A. 榷场是为了回购书画文物而设置的 B. 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 C. 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 D. 北宋时期北方的经济水平低于南方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南宋时期,宋金边境的榷场遂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兴盛起来”并结合南宋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南宋时期书画文物向南回流,体现了南宋人民对故土的依恋之情,B不正确;榷场是宋代边境地区设置的贸易场所,不是专为书画文物而设,A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是在南宋,D说法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宋代民族关系的内容,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对两宋时期民族关系有所掌握,南宋时期偏安江南,北方地区被金占据,宋人对北方故土的思念之情往往在文化领域体现的较为明显,结合材料回答即可。 23.与下列文本材料反映的朝代相符合的选项是 A. 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 B.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C. 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D.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代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制度,但是在地方的设置上,汉武帝时设置了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在经济上继续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文学上出现了汉赋,讲究排除、文采华丽;在书写材料出现了蔡伦改革造纸术,使书写材料得到了重大改进。综上所述,材料所讲的王朝是汉朝。A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施的,排除;汉武帝时采用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重视儒学和儒生,设立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所以答案选B;C是在宋朝;D出现在唐末宋初。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 24.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 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正统地位 B. 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C. 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主要原因 D. 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可知,嘉庆、道光皇帝都认为小说影响了民风,导致社会上违法乱纪现象增多,说明小说在社会影响力增加,故B正确;理学一直是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故A错误;材料只体现小说影响民风,并未体现社会混乱,故C错误;材料表达的是清代查禁小说的原因是影响民风,未体现文化专制阻碍小说发展,故D错误。 25.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A. 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 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 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 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反映了魏源既有进步的主张,又有落后的天朝上国思想,体现了新旧杂糅的特点,故B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不是主张全面学习西学,故A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不是固守华夏传统,故C错误;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不是魏源,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进步与落后并存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忘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阅读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为什么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并分析其主张没有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答案】(1)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2)胜利:汉武帝“罢剿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原因:提出了与近代民权思想类似的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法治;提出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权利和实现舆论监督;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等。 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程朱理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禁锢人们思想;小农经济为主,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明确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方案,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其实就是回答出儒家学派在和谐人际关系方面的主张,例如,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荀子的仁义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2)“儒家思想取得胜利”其实就是回答出儒学的独尊地位得以确立即可。 汉代学者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强调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主张即可。 (3)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主要强调《明夷待访录》涉及到民权方面的内容即可,而没有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则要从君主权力空前强化的政治制度、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的思想状况、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的经济状况多方角度分析即可。 27. 文化总会打上时代的印记。人文环境、政治变革以及经济发展无不反映于其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有学者认为“宋文化明显的具有务实性、普及性等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学、艺术角度举例说明此观点,并分析宋代具有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 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中国文字,迟早必废。而循之进化公例恐终无可逃。 ——摘编自陈独秀、钱玄同言论《新青年》(1918年)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钱玄同、陈独秀的共同主张,并简要予以评析。 【答案】(1)论证:文学上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话本出现等;艺术上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宋代南戏的出现等。原因:宋代重文;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城市生活的丰富多样;市民阶层对文艺的需求。(2)特点:注重总结继承(或缺乏创新);体现专制的色彩。影响: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对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思想上强化了专制统治,不利于近代科技的产生。(3)主张:废除汉字以开启民智。 评析:汉字用于记载旧文化;汉字笔画文法繁琐,使用汉字不利于西学传播;批判汉字有利于冲击传统礼教,推动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割裂民族传统;低估传统文化的价值;打击中国人民族自尊心,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成就、新文化运动。 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的论证,“务实性”就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普及性”在文学 、艺术上表现出来就是平民化。紧扣这两个词举例即可。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文字“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可知,清代文化注重总结继承(或缺乏创新)。依据材料文字“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可知,清代文化体现了专制的色彩。 第二小问,影响的分析注意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方面作答。 第(3)问,第一小问,主张,依据材料文字“中国文字,迟早必废”可知,钱玄同、陈独秀等主张废除汉字以开启民智。 第二小问,评析,先概括材料总结汉字的弊端,然后分析主张废除汉字的有利作用,最后揭示主张废除汉字的实质以及消极影响。 28.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年,在与后金交战不利的情况下,明廷接受徐光启建议,购买西洋新型大炮,并聘请西洋铸炮师参与火炮铸造。清朝康熙年间命传教士南怀仁监制的神威大炮质量颇佳,在平定三藩和雅克萨战役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全国平定后,刀枪入库,造炮高潮戛然而止,自南怀仁去世后就没有再招外国人协助发展中国的火器制造业。同时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对火器控制极严,1715年康熙帝严斥奏请自造子母炮的山西总兵:“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清廷满足于中国火器对周边国家或某些民族的暂时优势地位,乾隆年间将英国使团炫耀实力的礼品——八门野战炮当做摆设束之高阁,未加以研究和仿造。徐光启的遗篇长期被当做经典研读,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大约通过阿拉伯人再通过十字军东征带回欧洲,此后,频仍的战争和军事征服成为欧洲新文明的发动机和助产婆。罗宾斯的《新的射击学原理》和马勒的《火炮论》对火炮的后坐力、射程和炮弹的飞行速度作了详尽分析和修正,这是近代力学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这些理论,锥形炮弹取代了球形炮弹……大炮锉床技术后来被用于蒸汽机制造,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气密性和效率。而枪弹要求高度的可换性又开辟了近代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之先河。欧洲火炮的进步被运用到舰船上,配置成坚船利炮体系,有实力闯进任何它想征服的海域。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指出中西火炮技术进步的共同因素以及清代中国火炮技术停滞不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火炮技术的进步带来的社会影响。 【答案】(1)共同因素:战争的推动;文明间的交流;政府的重视;科学家的贡献。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战事减少,需求降低;维护满洲贵族在军事上的优势;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心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西科技文化交流。(15分) (2)影响:促进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革新和进步,进而刺激了工业革命的进展,创造了新的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军事力量,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和殖民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总之,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并确立欧洲在近代世界的中心地位。(10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东西方科技的发展。 (1)“与后金交战不利”“平定三藩和雅克萨战役”“频仍的战争和军事征服”,这些信息显示了战争对火炮的作用;“购买西洋新型大炮,并聘请西洋铸炮师参与火炮铸造”“通过阿拉伯人再通过十字军东征带回欧洲”体现了文明交流的作用;“明廷接受徐光启建议”以及欧洲战争的推动者体现了政府的重视;西洋铸炮师与罗宾斯等人的研究体现了科学家的作用。以上均为东西方火炮技术发展的共同原因。“全国平定后,刀枪入库”体现了和平环境对火炮技术停滞的影响;“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体现了满洲贵族的心理原因;“清廷满足于中国火器对周边国家或某些民族的暂时优势地位”体现了清朝天朝上国的心态;“束之高阁,未加以研究和仿造”以及徐光启著作的命运体现了清朝的自闭,这些因素导致了清朝火炮技术的落后。 (2)“这是近代力学的基础性工作”体现了火炮研究对科学发展的作用;“大炮镗床技术后来被用于蒸汽机制造,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气密性和效率”体现了它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欧洲火炮的进步被运用到舰船上,配置成坚船利炮体系,有实力闯进任何它想征服的海域”说明了它对军事扩张的作用;总体而言,火炮技术对欧洲的近代化有着极大的影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