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年江苏省天一中学十二月份调研考试 高三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 ‎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 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 有利于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说明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礼乐制度受到冲击,排除A;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但不是标准化生产,排除B;西周王室对诸侯国实行间接统治,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分封制的影响分析解答。‎ ‎2.王袆在《送申巡检之官序》中记载:“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省以镇外服,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这说明元朝行省 A.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 B.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C. 一直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D. 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可知行省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故选D 项根据。“天子命勋日大臣"可知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的说法有误,故排除A项。元代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与中央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故排除B项。题意主要反映了至正十一年以后行省的权力内容,无法说明至正十一年以前行省一直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故排除C项。‎ ‎3.明初规定,“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洪武九年,山西平遥主簿成乐“恢 办商税”成绩突出,州府褒奖他进京朝见皇帝,结果反遭朱元璋的批评惩处。朱元璋说, 各种税皆有定额,若过于强调征收督办,这是剥削民众,是官员失职。朱元璋此举意在 A. 废除抑商政策 B. 强调以法治国 C. 规范商税征收 D. 放任商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明初坚持“凡商税,三十而取一”,如果超过,官员就是失职,就会受到惩处。由此可知,朱元璋在规范商税征收,以维护统治,故C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时代的国策,不可能废除,故A错误;中国封建王朝都是人治,没有以法治国,故B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放任商业发展的信息,故D错误。‎ ‎4.《甲子语溪闵雨四首之一》云:“塘中龙骨高数层,龟坼田中纵复横。青裙箬笠倚车卧,但有空车无水声。”该诗句中提及的灌溉工具是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材料描述的是一种超大型踏车,这是一种很高大的龙骨车,实际上就是翻车,这种工具高达数层,置于塘边汲水,克服了地势的限制,增强了灌溉效果,故D项正确;A项是曲辕犁,排除;B项是播种工具耧车;C是利用水力的筒车,排除。‎ ‎5.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不务去天理上着功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这位思想家应是 A. 朱熹 B. 王阳明 C. 黄宗羲 D. 顾炎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认为求理的方式是发明本心,不需要格物致知,B选项符合题意。朱熹主张格物致知,A选项排除。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C选项排除。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D选项排除。‎ ‎6.唐代科举进阶后,吏部选官以书判人,“故人竞学书”;北宋时期为了防止考官识别字迹,采取誊录制度,科举进阶后直接授官。故欧阳修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今文儒之盛,其书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非皆不能,盖忽不为耳。”材料可表明 A. 书法艺术受选官制度影响 B. 文人士子审美情趣改变 C. 书法艺术在唐代达到巅峰 D. 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吏部选官以书判人,故人竞学书;北宋时期为了防止考官识别字迹,采取誊录制度,科举进阶后直接授官”、“今文儒之盛,其书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非皆不能,盖忽不为耳”可以看出书法艺术受选官制度影响,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是在汉代,排除。‎ ‎7.“中国军队此战拖住日军主力近5个月,推迟了日军向武汉的进攻,为中国政府机构、工厂企业等的西迁赢得了时间,并且粉碎了日军企图聚歼中国军队主力数十万于鲁南苏北地区的计划,为持久抗战创造了条件。”此战 A. 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B. 体现了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C. 显示了敌后战场的伟大力量 D. 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徐州会战发生在“鲁南苏北地区”,与材料中“此战拖住日军主力近5个月,推迟了日军向武汉的进攻”相符,故选D项;A 是淞沪会战,与材料中“鲁南苏北地区”不符,排除A项;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徐州会战,排除B项;徐州会战是正面战场,排除C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中徐州会战的基本史实来分析材料。‎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刘伯承对某一军事行动后的战争形势进行展望:“东瞰合肥、南京,西逼武汉三镇,威胁敌人长江防线……”这一军事行动应为 A. 百团大战 B. 渡江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挺进大别山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东瞰合肥、南京,西逼武汉三镇,威胁敌人长江防线”来看,这一军事行动是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故答案为D项。百团大战是在华北地区进行的,排除A项;渡江战役突破敌人长江防线,而不是威胁,排除B项;淮海战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9.1954年10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召开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其中包括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订新的《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经研究协商,一致同意。这一建议表明 A. 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日程 B. 《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延续 C. 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 D.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订新的《共同纲领》”可知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了日程,故选A项;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共同纲领》不再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故排除B项;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故排除C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的完成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故排除D项。‎ ‎10.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与中央同志谈话说,“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他同时还指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邓小平的看法旨在 A. 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 B. 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C.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D. 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答案】B ‎【解析】‎ ‎【详解】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故排除A项;根据“1977年5月24日”、“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邓小平的看法是对文革期间教育乱象的拨乱反正,故选B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在20世纪50年代,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11.本世纪初,在伊拉克问题从危机向战争的演变过程中,欧盟国家法国和德国都是反对美国单方面解决伊拉克问题的主要力量。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生,法国和德国都强调要加强联合国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 A. 欧盟成员国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B. 美国综合实力大幅衰弱 C. 欧盟成员国对美政策相对独立 D. 美国霸权主义严重受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欧盟国家法国和德国都是反对美国单方面解决伊拉克问题的主要力量”可知,欧盟国家在伊拉克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结合所学,欧洲的联合增强了欧洲整体实力,在外交事务上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C正确;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已经开始摆脱美国控制,A错误;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综合实力最强,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欧盟国家和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无法体现美国霸权主义严重受阻,排除D。‎ ‎12 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 总额(千两) ‎ 田赋(%) ‎ 厘金(%) ‎ 关税(%) ‎ ‎1885 ‎ ‎78276 ‎ ‎38.6 ‎ ‎17.9 ‎ ‎18.8 ‎ ‎1887 ‎ ‎85787 ‎ ‎36.4 ‎ ‎19.6 ‎ ‎24.3 ‎ ‎1889 ‎ ‎86187 ‎ ‎35.5 ‎ ‎17.4 ‎ ‎25.7 ‎ ‎1891 ‎ ‎95394 ‎ ‎33.4 ‎ ‎17.1 ‎ ‎25.1 ‎ ‎1892 ‎ ‎88816 ‎ ‎35.2 ‎ ‎17.2 ‎ ‎26.0 ‎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 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 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数据变化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表中的数据变化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结论。关税在清政府年收入中所占百分比逐年增加,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而田赋、厘金所占比例的下降,更是说明了商品经济发展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重要性。D项正确。‎ ‎13.严复发表《原强》一文,指出:“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由此可见严复更主张 A. 倡导富国强兵 B. 学习西方制度 C. 突出中西差异 D. 关注民众启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富国强兵和学习西方制度都属于严复所说的“标”而非“本”,严复所说的“本”指的是“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根据“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可知严复更注重“本”而非“标”,即更关注民众的启蒙,与突出中西差异更是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是本题的关键信息,由此可知严复更关注的是“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的“本”。‎ ‎14.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 A. 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C.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D. 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苏维埃阶段”“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指的是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进行完整的论述。故答案为A项。B项,论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题干中“苏维埃阶段”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是巴黎公社革命,排除;D项,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与“苏维埃阶段”不符,排除。‎ C.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15.雅典法律规定,每年初从每个部落抽选出六百名有资格的公民组成陪审员名单,集体宣誓之后,颁发陪审员身份牌证作为预备陪审员。审判当日,由临时抽选出来的插票员,将牌证任意插入抽签机。最后,由执政官用掷骰子的方式选出的陪审员。这一规定 民众法庭实物:抽签机(后)投票球(前右)陪审员牌证(前左)‎ A. 确保审判结果公平公正 B. 降低腐败和作弊的可能性 C. 有效避免了权力误用滥用 D. 体现了小国寡民的优越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意反映的是陪审员的产生方式和过程,不是审判过程,不涉及审判结果,故排除A项;随机抽签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腐败和作弊的可能性,故选B项;随机抽签的方式无法保证陪审员的素质,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排除C项;随机抽签的方式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是小国寡民的弊端,而不是优越性,故排除D项。‎ ‎16.麦迪逊说:“在政府中最需要的东西,就是将主权加以改造,使之足以在不同的利益和派别之间釆取中立的立场,控制社会的一部分不去侵犯另一部分的权利,同时又足 以控制其自身,不去建立一种对立于整个社会利益的利益。”麦迪逊在此强调政府运行 应遵循 A. 联邦制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 C. 共和制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将主权加以改造,使之足以在不同的利益和派别之间釆取中立的立场,控制社会的一部分不去侵犯另一部分的权利,同时又足以控制其自身”说明麦迪逊强调政府运行应遵循分权制衡原则,故B正确;联邦制原则调整的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故A错误;共和制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指的是美国公民通过投票推选出政治代表来行使他们的权利,故CD错误。‎ ‎17.罗斯福认为,民主社会最可贵的品质是“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最契合“免于匿乏的自由”理念的是 A. 恢复金融秩序 B. 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C. 规范企业竞争 D.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免于匮乏的自由”指的是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故D正确;A是对金融的调整,B是对农业的调整,C是对工业的调整,三者均不符合“免于匮乏的自由”,排除ABC。‎ ‎18.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说: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超越”民族国家的越位,指的是欧盟发行统一的货币——欧元,D项正确;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都没有要求超越民族国家对国家主权进行分解,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9.有学者对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评论道:“科学的探讨与实证,代替了过去神学的教条与武断:民约论及法律观念也替代了君权。从此以后,一般平民尝试用选票决定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这场运动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代替了过去神学的教条与武断”“ 民约论及法律观念也替代了君权”等信息可知这场运动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崇尚理性,反对君主专制,构建资产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与材料“一般平民尝试用选票决定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这一信息主旨也是相符的,故D正确;ABC三项的运动中并没有涉及到反对君主专制,“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 这些主张,故排除。‎ ‎20.下图是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建筑艺术一朵奇葩的朗香教堂。它突破了历史上所有的教堂样式,不再遵循建筑由墙面、屋顶等构成的传统形式,而是以扭曲怪诞的造型、变化自由的构图,创造出一个令人惊奇、难忘的教堂形象。与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拾穗者》‎ C. 《日出·印象》‎ D. 《格尔尼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不再遵循建筑由墙面、屋顶等构成的传统形式,……扭曲怪诞的造型、变化自由的构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建筑风格带有现代主义的特征。《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拾穗者》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日出·印象》是印象画派作品,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C项。《格尔尼卡》是抽象派作品,带有现代主义风格,与“扭曲怪诞的造型、变化自由的构图”的风格接近,故选D项。‎ ‎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题12分,共60分。‎ ‎21.婚姻关系的变化带有很强的时代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际上几乎所有有钱人家的婚姻就好像生意买卖一样结婚的第一步就是双方男性亲属对财产安排达成一致的协议,但也有因为宗教或因而结婚的,夫妻相亲相爱,理应就会携手营造幸福的家庭生活,在当时,离婚是非法的,但女子可能遭到抛弃大多数的家庭夫妇白头到老。在工匠的家庭中,妻子是家庭和家庭作坊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摘编自玛格丽特·L·金著《欧洲文艺复兴(插图本)》‎ 材料二 在欧洲的婚姻史上,宗教改革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在此之前,欧洲人择偶和结婚的自由度很大,甚至到了几乎可以任意的地步,男女双方只要表达了结婚的意愿就能结成了一桩合法有效的婚姻,但是到了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订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有一条规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这几乎是当时欧洲社会各界普通提出的二个要求后,欧洲人的结婚就变得不如从前那么随意了。‎ 摘编自俞金尧《亲教改革前后欧洲人的婚姻自由问题》‎ 材料三 婚姻要有道德和原则约束,如果为了两个人的婚烟而做出道德败坏的事情,甚至毁坏国家的规章制度,那么这样的婚姻最终的意义又何在?婚姻需要理性,从《社会契约论》可看出,婚姻最终构成家庭,而家庭则是社会不可分制的部分,因此,守婚姻中的道德法律,就是在融入社会。‎ 摘编自曾梦清《从卢梭(爱弥儿)看启蒙运动时期的婚姻观》‎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婚姻关系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宗教改革时期欧洲人婚姻观念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时期婚姻关系的关注点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西方婚姻关系的变化趋势。‎ ‎【答案】(1)特点:重视男女双方的家庭财产;婚姻关系比较稳定;妇女是工匠家庭的重要劳动力。‎ 原因: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的复苏,人们更加追求财富,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世生活和人生乐趣。‎ ‎(2)变化:婚姻的自由开放到受婚约规则的约束。‎ 影响:宗教改革前婚姻自由开放,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宗教改革后婚姻规则的缔结有利于维系稳定的婚姻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3)关注点:关注道德法律。‎ 趋势:侧重婚姻的个体属性(自然属性)到强调婚姻的社会属性。‎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双方男性亲属对财产安排达成一致的协议”得出重视男女双方的家庭财产;根据“大多数的家庭夫妇白头到老”得出婚姻关系比较稳定;根据“妻子是家庭和家庭作坊不可或缺的劳动力”得出妇女是工匠家庭的重要劳动力。‎ 原因:根据所学,可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文主义的复苏、人们更加追求财富、追求现世生活等角度分析总结。‎ ‎(2)变化:根据“在此之前,欧洲人择偶和结婚的自由度很大……但是到了宗教改革时期……都致力于重新制订缔结婚约的规则”得出婚姻的自由开放到受婚约规则的约束。‎ 影响:根据“欧洲人择偶和结婚的自由度很大,甚至到了几乎可以任意的地步”分析得出宗教改革前婚姻自由开放,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根据“都致力于重新制订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分析得出宗教改革后婚姻规则的缔结有利于维系稳定的婚姻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3)关注点:根据“守婚姻中的道德法律”得出关注道德法律。‎ 趋势:综合材料得出,近代西方婚姻关系由侧重婚姻的个体属性到强调婚姻的社会属性。‎ ‎22.英国是西方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之一,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革命(1640—1688年)建立了公然反对王朝的议会权威,并把一个寡头政府强加给这个国家。……到18世纪中期,英国对议会负责的新型内阁制政府开始令欧洲大陆的观察家们刮目相看,它竟能同时成功地对外进行战争和对内保持自由和秩序,最重要的是,英国议会坚持认为有产者在制定法律、确定政府的政策以及管理地方事务中起积极作用。……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为经济技术创新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天地。‎ ‎——【美】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材料二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则意味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议会都享有最高权力,君主君临国会,统而不治。议会主权原则确定议会拥有如此至高无上和不受限制的权力,以至于不存在独立于立法权的违宪审查权。此为英国特色……在这种议会君主制,尤其是英国这样实行多数选举法的制度中,在理想情况下,议会可以发挥有效的“领导者任用择优”机制,事实上,在19世纪,英国从未产生过一个不称职的政府,这是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又一优势。从根本上来说,以议会和内阁为权力中心的优势还在于,君主个人的品行禀赋比较无关紧要。‎ ‎——【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Ⅱ)》‎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的“议会主权原则”“新型内阁制政府”和“多数选举法”确立的标志性事件。‎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英国历史,以“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标志性事件分别是指:确立“议会主权原则”的是:“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颁布)。‎ 确立“新型内阁制政府”的是:责任内阁制。‎ 初步确立“多数选举法”的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2)‎ 论点 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相互推动。‎ 论据 制度创新促进国家发展 ‎①英国通过“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等确立并发展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使英国在对内保持自由和秩序、保障有产者权利的同时成功地对外进行战争,推动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②英国比较自由的制度,为英国经济技术创新和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天地。③英国实行多数选举法的议会君主制,议会可以发挥有效的“领导者任用择优”机制,产生对议会负责的称职的政府,提升了英国的国际竞争力。‎ 国家发展推动制度创新 ‎①随着英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有产者通过在议会的竞争推动政府政策制定和制度创新。②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出现新兴工业城市和工业资产阶级,在此基础上,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制度改革,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推动了英国代议制的创新与发展。‎ 论证 立论完全错误,没有运用史实论证,或字数特别少。‎ 结合1个层次或仅有2个史实的普通论证。‎ 结合2个层次且2个以上史实进行论证,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表达流畅,语言准确。‎ ‎【解析】‎ ‎【详解】(1)依据“议会主权原则确定议会拥有如此至高无上和不受限制的权力,以至于不存在独立于立法权的违宪审查权”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的议会主权原则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依据“18世纪中期,英国对议会负责的新型内阁制政府开始令欧洲大陆的观察家们刮目相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新型内阁制政府”确立的标志指的是责任内阁制的建立;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多数选举法确立的标志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2)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责任内阁制的完善和议会改革在推动英国政治制度的创新的同时,也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从而推动的整个英国的发展。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立论准确,引用史实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23.自由是人们的普遍追求,近代西方对自由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史不是艺术史或科学史,抑或文学史,甚至民族史。它是欧洲人在精神方面鲜明地获得自我意识自由的历史。‎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在自由之路上,唯有通过信仰、成为基督徒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在这一过程中,基督徒通过信仰而获得的自由使其成为了 “众人之主”。然而马丁•路德同样提出,每个基督徒同样也是“众人之仆”,要通过爱上帝、爱邻人来荣邪上帝,实现自我救赎。从这个意义上讲,马丁•路德将自由与道德和行善联系了起来,劝诫 世人通过遵循耶稣基督的教导积德行善以获得自由。‎ ‎——肖樊《马丁•路德的自由观》‎ 材料三 孟德斯鸠认为,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于被压迫与统治,奴性也已经渗透到当时人们的心里了,若想要启蒙,真正有效的方法还在于呼唤人们的理性,从而由内向外进行彻底的改变。当人们呼唤理性之时,专制政体的压迫统治与宗教神权不合理的迷信统治将 会溃不成军。在理性启蒙后人们重新找到的自由,并不是广义上的属人的自由而总是限定在一个团体内,法律就成为了自由背后的必然概念。人类寻找的自由就不应该是站在法 的对立面而是被法包含其中。‎ ‎——摘编自刘斌、贺如璋《法律规范下的理性启蒙与自由》 ‎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我意识自由”的含义,并指出其产生的根源。‎ ‎(2)据材料二,简述马丁 •路德主张的获得自由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孟德斯鸠所说的自由的本质及阻碍自由实现的障碍。‎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自由的认识。‎ ‎【答案】(1)含义: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肯定人的欲望);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根源: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途径: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道德修养(行善)。影响: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3)本质:是法律范围内的一种权利。障碍:专制王权;宗教神权。‎ ‎(4)认识:自由是自然的权利;追求自由应遵循道德;追求自由应恪守法律。‎ ‎【解析】‎ ‎【详解】(1)“含义”,据材料一信息“它是欧洲人在精神方面鲜明地获得自我意识自由的历史”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角度分析。“根源”,依据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角度分析。‎ ‎(2)“途径”,据材料二信息“在自由之路上,唯有通过信仰、成为基督徒才能获得真正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讲,马丁•路德将自由与道德和行善联系了起来,劝诫世人通过遵循耶稣基督的教导积德行善以获得自由”得出:因信称义、道德修养。“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等角度思考。‎ ‎(3)“本质”,据材料三信息“在理性启蒙后人们重新找到的自由,并不是广义上的属人的自由而总是限定在一个团体内,法律就成为了自由背后的必然概念。人类寻找的自由就不应该是站在法的对立面而是被法包含其中”得出:是法律范围内的一种权利。“障碍”,依据材料三信息“当人们呼唤理性之时,专制政体的压迫统治与宗教神权不合理的迷信统治将 会溃不成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专制王权、宗教神权等角度分析。‎ ‎(4)“认识”,依据材料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自由的阐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由是自然的权利、追求自由应遵循道德、追求自由应恪守法律等角度分析。‎ ‎24.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建国7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 篇章一 中国的伟大革命 ‎ ‎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概括40年来伟大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在道路发展和理论建设中走出的“中国特色”。‎ 篇章二 苏州的多彩蝶变 场景1:从“低洼农田”到“现代化产业新城”‎ ‎2019年4月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迎来建设25周年,中新两国总理为园区致贺词: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 ‎……自1995年至2019年8月底,苏州园区境外投资项目数量不断突破,对外协议投资总金额达106.5亿美元。实现了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化配置资源”的创新转型。‎ ‎—— 2019年苏州工业园区发布 ‎(2)据材料概括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征。‎ 场景2:从传统农业县到“华夏第一县”‎ 昆山堪称改革开放的缩影。2019年9月29日晚,昆山市举行撤县设市三十周年主题活动,正如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所介绍,改革开放以来,2018年昆山地区生产总值已超3800亿元,经济总量甚至超越了个别省份,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昆山不等不靠、敢闯敢试,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在经历了发展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两次高潮后,昆山迎来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发展高潮,“昆山制造”正在迅速向“昆山创造”“昆山智造”转变。‎ ‎—— 人民网 ‎(3)据材料分析“昆山之路”给我们带来的精神财富,并指出当前昆山的发展体现的特征。‎ 篇章三 中国的新起跑点 美国《时代》周刊在2017年11月13日发售的杂志,除美国本土版外,封面都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写上“中国赢了”(China Won)。据封面文章作者伊恩·布雷默介绍,这是《时代》周刊封面第一次出现两种语言。已有70年历史的德语世界老牌政论性杂志《明镜周刊》,于2017年11月11日推出了重量级的封面文章《醒来!》,对中国崛起的现状进行了多方位评述。‎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外媒对中国的评述?‎ ‎【答案】(1)成就: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建成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特色”: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特征:注重境外投资(境外投资项目数量不断增加,投资额不断增长);实现在全球化配置资源;特别注重对第三产业投资。‎ ‎(3)财富:解放思想;不等不靠,主动发展;敢闯敢试的改革创新精神。‎ 特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特征。‎ ‎(4)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解析】‎ ‎【详解】(1)‎ ‎ 成就:据材料一中“国内生产总值……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信息,从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民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概括40年来的发展成就。“中国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道路方面,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建设方面,走出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特征:据材料二2019年苏州工业园区发布的数据,中新两国总理为园区致贺词以及“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 “自1995年至2019年8月底,苏州园区境外投资项目数量不断突破”,“实现了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化配置资源’的创新转型”等信息可得出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注重境外投资(境外投资项目数量不断增加,投资额不断增长)、实现在全球化配置资源、特别注重对第三产业投资等发展特征。‎ ‎(3) 精神财富:据材料三中分析的“昆山之路”特点是其提到的“经济总量甚至超越了个别省份,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昆山不等不靠、敢闯敢试,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等信息,我们可得到的启示有必须解放思想、不等不靠,主动发展、敢闯敢试的改革创新精神等。特征:综合材料三的信息和相关问题,可知当前昆山的发展体现的特征是以科技创新为主。‎ ‎(4) 评述:综合材料四“ ‘中国赢了’ (China Won)。据封面文章作者伊恩·布雷默介绍,这是《时代》周刊封面第一次出现两种语言。已有70年历史的德语世界老牌政论性杂志《明镜周刊》,于2017年11月11日推出了重量级的封面文章《醒来!》,对中国崛起的现状进行了多方位评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媒对中国的评价主要是从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展前景等方面加以阐释的。‎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必须教导他们(指苏联)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 ‎ 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 ‎——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 ‎(1)根据材料一,杜鲁门的主张体现了什么目的?举例说明战后初期美国是如何在经济领域实践这一主张的。‎ ‎(2)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材料二中“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包含哪些主要内容?这一时期尼克松政府“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亨廷顿的观点,并对其作简要说明。‎ ‎【答案】(1)目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实践:推行马歌尔计划;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内容: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表现:从越南撤军、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3)观点:美国在处理国际问题时,应寻求国际合作。‎ 说明:①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单极世界不符合实际也违背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意愿。②美国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但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综合考虑自身与他国利益,走和平发展之路。‎ ‎【解析】‎ ‎【详解】(1)第一问目的,依据材料“教导他们(指苏联)如何知行而止”“ 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得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第二问实践,依据材料“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结合所学,得出推行马歌尔计划;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第一问内容,依据材料“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和题干要求,明确是20世纪70年代外交,结合所学从国际形势分析,从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发展和美苏争霸的力量对比角度回答。第二问,联系美国70年代的外交举措,结合所学知识,从越南战争和中美关系的角度回答即可。‎ ‎(3)第一问,依据材料“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概况归纳即可。第二问,依据材料“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得出理由①,“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 “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得出理由②。‎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