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蚌埠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高三历史试题 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 1.在商代,占卜是商王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这种方式甲骨卜辞 A. 减少了商王决策的盲目性 B. 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C. 使王权充满了神秘色彩 D. 旨在调和贵族间的利益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商王利用占卜对国家重大活动进行决策,旨在通过神权神化王权以体现自身统治的合理性,故C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并不能说明占卜起到避免决策失误的作用,排除;B项,商代实行方国制度,并非集权体制,排除;D项,题干不能反映占卜对调和贵族矛盾的作用,排除。 2. 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这样,皇帝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该学者评价的是 A.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 B.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 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时,中央设三公,还没有中书和六部,故A项错误;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与材料中的“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不符,故B项错误;明初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材料中“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说明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故C项正确;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名师点睛】丞相与内阁的区别: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中央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A. 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 人地矛盾呈现不断恶化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陡增,这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大,说明当时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加之明清农业发达,开荒辟田、围湖造田等活动对生态环境也有巨大危害,导致了自然灾害的增多,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仅仅反映明清发生自然灾害的次数上升,而无法推断出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推断灾害与经济重心南移有关,排除;D项,题干信息不能明确反映自然灾害与人地矛盾的联系,排除。 4.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 A. 三纲五常 B 君权神授 C. 天人感应 D. 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政府,旨在限制君主暴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君权,故C项正确;A项,三纲五常旨在维护封建伦理等级秩序,加强君主地位,排除;B项,君权神授思想旨在通过上天意志神权君主统治地位的合法性,排除;D项,格物致知为南宋理学家朱熹格物求理的主张,与“限君”无关,排除。 5.雅典公民大会曾依据“陶片放逐法”将民主派领袖、执政官泰米斯托克利逐出雅典。后世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 只有贵族独享民主 C. 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D. 公民缺乏参政热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泰米斯托克利被逐出雅典反映陶片放逐的具体实施中出现舞弊与有意陷害现象,表明雅典直接民主存在操作上的缺陷,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未体现贵族独享民主的现象,排除;C项,题干与废除债务奴隶制无关,排除;D项,题干不能反映公民的参政热情缺乏,排除。 6.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 贵族完全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 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 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平民通过拒绝军事抵抗的方式要挟贵族妥协并出台了《十二铜表法》,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并未体现贵族对法律指定的主导地位完全丧失,排除;C项,题干并未强调贵族的决定作用,《十二铜表法》更多在于平民的争取,排除;D项,平民与贵族利益决定二者政治诉求并不相同,排除。 7. “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落伍 B. 中国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C. 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D. 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史实可知17、18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于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民主思想已经落后了,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西方人关注中国内容发生改变,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西方内部的变化,故B项错误;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增,故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故C项正确;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8. 马克思在评论某一历史人物时说:“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这里的“他”应是( ) A. 苏格拉底 B. 但丁 C. 马丁·路德 D. 洛克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人人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人人可以直接信仰上帝,这正好符合“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人物,排除。 9.1742年,英国首相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这反映了英国 A. 国家权力核心向内阁倾斜 B. 国王在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 C. 议会成为政党角逐的中心 D. 责任制内阁不断发展和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历程中首相辞职及国王解散议会重新大选组阁的惯例形成,推动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发展完善,排除;A项,国家核心权力在议会,排除;B项,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政党角逐现象,排除。 10.李鸿章在对《开平矿务局招商简章》的批示中指出:在用人上,“各厂司事人等,应于商股内选充,不得引用私人”;在财务上,“煤铁钱银出入,即派司事随时登注流水簿,每月一结,每年总结。”这一批示表明洋务运动 A. 生产经营不计较成本 B. 开近代中国机器生产的先河 C. 通过官商合股兴办军事工业 D. 采用近代方式管理企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提到,在用人上,“各厂司事人等,应于商股内选充,不得引用私人”;在财务上,“煤铁钱银出入,即派司事随时登注流水簿,每月一结,每年总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近代方式管理企业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生产经营不计较成本,故A项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开近代中国机器生产的先河,故B项排除;开平矿务局不属于军事工业,不能说明通过官商合股兴办军事工业,故C项排除。 11.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土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由此可见,他 A. 认为变法会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 B. 正确认识到维新变法群众基础 C. 没有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复杂性 D. 对中国的国情有正确深刻的认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若诏旨一下”可推测此时变法还没有开始,他认为只要光绪帝诏书一下,一切就都会如他所想的改变。可他没有考虑到变法新政会遭到顽固派的阻挠等因素,这说明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故C项正确;“海内耸望”并不涉及海外,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属于自上而下的改良,没有发动群众,所以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康有为对当时的国情与民情都不太了解,才会出此言论,故排除D项。 12. 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恩格斯的评价表明这次战争的受益者包括英国、法国和俄国,而俄国受益最大。据此可判断这次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因为俄国在这次战争后,除了获得英法所取得的特权外,还割占了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3.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A. 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 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 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 经济工作存严重保守倾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可知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新中国工农业迅速发展,初步的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故C项正确;A项,题干并未强调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体系的完善,排除;B项,已经实现说的法并不符合当时生产实际水平,排除;D项,题干反映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而非经济工作趋于保守,排除。 14. (2008年海南历史卷)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 民族主义思想 B. 民权主义思想 C. 民生主义思想 D. 国民革命思想 【答案】C 【解析】 “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企图解决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制度后出现贫富分化的的弊端。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义。故选C。 15.周恩来说:“五大国外长和其他有关外长们坐在一起来审查和解决最迫切的亚洲问题,这还是第一次。我们的任务是复杂的。但是举行这个会议本身,就意味着经过和平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可能性的增长。”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 A.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 C. 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D.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联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五大国外长和其他有关外长们坐在一起来审查和解决最迫切的亚洲问题”可知指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支持下,1971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A;结合所学,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故选B;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排除C;1955年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联系,与题意“五大国”无关,排除D。 16.某美国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这项措施是 A.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 制定公平竞争章程 C. 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D. 帮助银行恢复信用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可以看出这一措施具有强大的社会效益,对社会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项措施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故答案为A项。B项主要针对的是企业,C项是农业方面的措施,D项是金融方面,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和关键点,四个选项都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而我们要根据材料选择具体的措施和内容。结合材料中“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和“决裂”,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强调的是社会救助,社会负责,所以本题选择A项。 17.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后,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具体包括:掀起私有化浪潮、控制货币供给,削减福利开支等。这些政策 A. 维护了凯恩斯主义 B. 缓和了经济“滞胀” C. 加强了“福利制度” D. 壮大了“知识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掀起私有化浪潮、控制货币供给,削减福利开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政策缓和了经济“滞胀”。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是背离而非维护了凯恩斯主义,排除A项;材料是削减福利开支,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 【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 18.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指出:“共产主义者在现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毛泽东的该主张 A. 回归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B. 利于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C. 消除了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 D.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可知毛泽东主张,全面抗战时期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可以并存与合作。这有利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故答案为B项;二者是求同存异,并非是回归,排除A项;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始终存在,无法消除,排除C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D项。 【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 19. “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用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文中的他是 A. 达芬奇 B. 莫奈 C 塞尚 D. 毕加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变形、扭曲和夸张 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可以看出,该美术流派属于现代主义。上述四个选项中毕加索属于现代派画家,故答案为D。达芬奇的作品反映人文主义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A;莫奈和塞尚属于印象画派,排除BC。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美术的辉煌·现代主义美术 20.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部法律的颁布表明,我国 A. 开始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C. 继续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8年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要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故D正确;文革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完善和恢复,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无关,排除AB;1984年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 【点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联系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内容和意义分析解答。 21. 下图所呈现出的问题是自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 A. 构建更公正的制度框架 B. 寻求更先进的技术支撑 C. 利用更广泛的资源条件 D. 创造更民主的政治环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当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带来的弊端。当今国际经济秩序是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便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如果要解决这一现象最主要的是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故选A。BC项并不是造成材料中现象的根本原因;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问题。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当今国际经济秩序 22.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 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 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 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 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答案】A 【解析】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故本题应选A项;德国分裂属于冷战,故排除B项;华约诞生于1955年,与题目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故排除C项;德国于1990年实现统一,与题目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故排除D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美苏冷战。 23.英国工党秘书布克斯顿曾于1920年6月访问俄国,他在关于俄国农民态度的报告中写道:“他们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但是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捐献。他们抱怨它,咒骂它,但是,当有机会推翻它时,他们又说‘不’。”布克斯顿的描写反映 A. 苏俄新政权处于崩溃的边缘 B. 经济政策调整已迫在眉睫 C. 国外武装干涉危险与日俱增 D. 农民与新政权间渐行渐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但是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捐献”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后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以农民拥护,但同时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利益,引发国内矛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亟待调整,故B项符合题意;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了巩固苏俄新政权的作用,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外来武装干涉,排除;D项,题干反映农民对新政权较为认可,排除。 24.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提出:“……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从理论上揭示出 A. 美国经济衰落深刻影响世界 B. 贸易纠纷成为世界动荡的源头 C.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可逆转 D.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必然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美元固定汇率制度将会直接产生贸易逆差,而以美元为核心又要求美国实现贸易顺差,这实际上反映了布雷夜森林体系有其内在的缺陷和崩溃的必然性,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美国的衰落,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各国贸易纠纷,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发展兴盛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与传统书院相比,维新派开办新式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进入发展和成熟期,日益完善与规范;注重儒学价值观的培养(明辨义利价值观);课程以儒学经典为主;重视学术争辩与学术交流,体现学术自由;体现统治阶级对民众的教化。(答出四点即可)原因:政治上——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重文轻武,崇尚文治;社会相对稳定(任答两点即可)经济上——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2)变化:创办近代新式学堂;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学校专业化趋势明显;以培养变法人才,救亡图存为目的。(答出三点即可)影响:传播了西方文化;启迪了国人的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近代化人才。(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提到,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日益完善和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发展兴盛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提到,新式学堂的开办⋯⋯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维新派开办新式教育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其影响:启迪了国人的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书院教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近代新式学堂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订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答案】(1)相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走社会主义道路。 不同:①苏联一味片面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意识到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的重要性。②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新中国主张把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③苏联工业化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苏联的援助。 (2)变化: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 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发展模式的迷信;总结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发展工业化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从工业、经济体制、农业等方面与材料一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得出异同点即可。 (2)第一小问变化,结合1953年新中国效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到材料二“《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可知变化是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第二小问背景,结合1956年苏联经济、政治相关史实和材料二中体现出的中国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总结历史背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名师点睛】“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度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答案】主题方向:①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年和1934年—1937年)。 ②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少增多,选取任意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论证(1925年—1927年;1927—1934和1937—1940年等)。 ③选取增减各一个时期,进行分析论证。 ④从变化总的趋势,看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奋斗中不断壮大。 ⑤其它合理的论题 示例1:论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 论证: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错误,大革命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5.7万急剧减少为1万。 ②1934年,由于王明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加上长征路上,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巨大。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30万急剧减少为4万。 总而言之: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绞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本题属于典型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主要明确提供材料的内涵,本题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可以得出“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年和1934年—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依据所学从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绞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分析回答。 【规律与方法】开放试题答题方法: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再对材料中相关系信息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具体解题方法如下; 1. 变化、趋势类: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这类题在高考试题中是常考题型,值得关注。 2. 特点、特征类:这类的题目一般要求“从具体到一 般”,“从现象到本质”。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3. 归纳要点类: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