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07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提升)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07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提升)学案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突出考查雅尔塔体系的形成、美苏“冷战”的相关政策及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着重考查欧共体的形成、演变及影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突出考查多极化趋势下当今世界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1、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马歇尔计划的本质内涵、美苏争霸的阶段特征、“一超多强”的内涵 ‎2、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华约成立的起因、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条件 ‎3、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比较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归纳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形成 ‎4、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创设展览会情境,考查美苏争霸、创设观看世界杯情境,切入90年代初的国际形势 ‎ ‎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01.(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1)‎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A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德国的统一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以两德的统一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的能力,学生可以运用排除法进行,因此在备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学习和解题方法。‎ ‎02.(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4)‎ 图4‎ 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前叫察里津,斯大林上台后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而十月革命后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0年,排除A;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可见这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片中“‎ 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漫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材料和情景新颖,以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学生对苏联经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本题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可以巧用排除法,如苏俄与苏联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可排除A;题干中没有体现二战,而且二战属于选修内容,按理不可能是答案,可排除C;“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可说明“实现工业化”的说法以偏概全,因为工业化实现毕竟还需要一个过程,可排除B, 所以答案只能是D。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加强对图片等材料分析能力的锻炼,要擅于运用排除法,切忌出现主观臆断的情况。‎ 考点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2017·海南高考·20)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答案】A ‎02.(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冲刺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下表(数据杨国昌著《(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所反映现象的合理推论是 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A. 经济多极化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B. 强化了美国对西欧和日本的同盟关系 C. 促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D. 加速欧共体变成经济兼政治性质的组织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1950到1973年,美国与日本、西欧的贸易从顺差变为逆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日本、西欧与美国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经济多极化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故A选项正确;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不利于美国对西欧和日本的同盟关系的加强,故B选项错误;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早在布雷顿体系时期已经建立,故C选项错误;欧共体变成经济兼政治性质的组织,应该指欧盟的建立,在1991年,故D选项错误。故选A。‎ 考点三: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01. (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七国集团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现代世界经济的认识和理解。如果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本题不难回答。B错误,今天的全球化怎么可能仅仅是贸易金融这么一个狭隘的领域呢?C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非洲。D错误,什么是区域经济集团?区域经济集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 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分布于好几个大洲的部分国家,显然不是区域集团化。‎ ‎02.(2017·全国新课程高考仿真信息卷一·34)学者胡鞍钢将美国二战后历史分为顶峰时代(1945~1955年)、强势时代(1955~1990年)、独霸时代(1990~2000年)以及衰落时代(2000年之后)对其确切的阐释是(  )‎ A.“顶峰”根植于先进经济体制         B.“强势”表现为两极格局终结 C.“独霸”反映在一超多强发展         D.“衰落”意味着资本主义衰落 ‎【答案】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50年代中期)‎ ‎【归纳总结】‎ ‎(一)背景 ‎1、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成为主要矛盾;‎ ‎2、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 ‎4、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二)具体表现:‎ ‎1、政治:‎ ‎(1)美国: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美苏关系公开破裂,标志着“冷战”的开 始;‎ ‎(2)苏联:成立情报局 ‎2、经济:‎ ‎(1)美国:1948年“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2)苏联:成绩经济互助委员会,与美国抗衡 ‎3、军事:(1)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 ‎ ‎ (2)苏联:成立华约(1955年: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三)影响 ‎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使世界分为两大阵营 ‎2、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3、使近半个世纪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爆发了局部“热战”——朝鲜和越南战争,引起了世界的动荡,威胁了世界的和平。‎ ‎5、在两大集团对峙的夹缝中,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方法技巧】‎ ‎(一)冷战中的热战 ‎1、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国家也卷入这场战争。朝鲜战争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一场战争 ‎2、越南战争:1961年~1973年。‎ ‎(二)美苏争霸过程中与中国的关系 ‎1、50年代中期:‎ ‎(1)美国鼓励和敌视新中国 ‎(2)中苏争霸 ‎2、20世纪60~70年代:‎ ‎(1)中美关系改善 ‎(2)中苏关系恶化 ‎3、20世纪80年代:‎ ‎(1)中美关系时好时坏。‎ ‎(2)中苏关系改善 ‎(三)部分历史概念 ‎1、冷战:指美苏两强为首的两大阵营通过不诉诸武力而进行的对抗形式 ‎2、政治格局:指政治力量对比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形势 ‎3、两大阵营: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4、两极格局:指世界政治出现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势均力敌、对峙的局面 ‎5、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没有定型,仍然是一种趋势。‎ ‎(四)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基础:雅尔塔体系。‎ 两种对抗形式:“冷战”和“热战”。‎ 三大对抗领域:政治、经济、军事。‎ ‎(五)“冷战”可归纳为“一、二、二、三”‎ 一个序幕:“铁幕”演说。‎ 两个国家:美国与苏联。‎ 两个标志: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开始;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冷战”正式形成。‎ 三大领域:政治: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军事: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六)易混易错 ‎(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为两极格局奠定基础。‎ 正确。二战后期,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 ‎(2)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错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3)美苏冷战时期,世界不太平,仍然有局部战争。‎ 正确。冷战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对抗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如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七)理解“两极格局”“冷战”“雅尔塔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 ‎(1)区别:‎ ‎①所谓雅尔塔体系,简而言之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 ②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3)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2)联系: ‎ ‎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 “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③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八)杜鲁门主义VS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提出 针对“希土危机”‎ 针对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表现形式 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以此来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 影响 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同时也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典题探究】‎ ‎01.图10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1处应填写 A.罗斯福新政 B.“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 D.欧洲煤钢联营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名师点睛】基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斗争和加强对西欧的控制的需要,美国在欧洲推行了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又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于1948年4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 ‎ ‎02. 112.(2017·重庆一中高考考前热身·35)1963年,法国总统戴髙乐发表谴责美国侵略越南的讲话;中法建交前夕,为了保密,戴高乐派遣特使富尔绕道柬埔寨、印度前往中国访问,商讨建交事宜。这表明当时(  )‎ A.国际形势逐渐缓和               B.法国意图脱离资本主义阵营 C.法美关系面临崩溃               D.国际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中“为了保密,戴高乐派遣特使富尔绕道柬埔寨、印度前往中国访问,商讨建交事宜”‎ 得出此时的国际关系局势依然很紧张,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并未交代法国脱离资本主义阵营,中法建交并非代表法国脱离资本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处于美苏两极格局之下,法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法国是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做出了中法建交的决定,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时间,此时西欧、日本的崛起,使得世界经济趋势出现多极化趋势,故D项正确。‎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考点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60、70年代)‎ ‎【归纳总结】‎ ‎(一)根本原因:各国经济发展 ‎(二)表现:‎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形成原因 ‎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要求改变战后初期受美国支配的局面;‎ ‎③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 ‎④思想渊源:远源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2)形成过程 ‎①1952年法、意、德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还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和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⑤1991年,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⑥‎1993年11月1日欧盟正式诞生。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和军事领域 ‎⑦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 ‎(3)影响 ‎①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冲击,被迫调整对欧政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④随着欧共体的扩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随之发生变化。‎ ‎2、日本崛起 ‎(1)原因 ‎① “冷战”爆发后,美国的大力扶植和朝鲜战争提供的机遇。‎ ‎②战后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③高度重视科技、教育;‎ ‎④注意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出“贸易立国”;‎ ‎⑤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⑥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 ‎(2)过程: 从1956——1972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3)影响:‎ ‎①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②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宗旨与原则:独立、自主、不对盟、非集团。‎ ‎(4)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 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冲击着两极格局。‎ ‎【方法技巧】‎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趋势:多极化趋势。‎ 两个衰落:美国受到挑战、苏联的衰落。‎ 三股势力: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新兴力量出现。‎ 四个崛起: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 ‎(二)欧共体的形成可归纳为“一、二、三、三”‎ 一个目的:共同发展。‎ 两个原因:国际地位的下降、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个组织: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三大影响: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冲击了两极格局。‎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可归纳为“一、二、四”‎ 一个标志: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两个原因:新兴独立国家诞生、谋求维护自身利益。‎ 四项原则与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四)易混易错 ‎(1)国际格局就是国际局势。‎ 错误。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 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 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转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2)不结盟运动就是参加国不与任何国家结盟。‎ 错误。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只是不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 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 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 ‎(五)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1)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的振兴,这些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2)多极化趋势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 ‎(3)两极格局虽然受到多极化的冲击,在当时仍是国际关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因而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4)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虽然瓦解,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也没有最终形成,直到今天,仍处于向多极化演变的过程中。‎ ‎(六)美国与日本关系的演变 ‎(1)二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并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改造日本,在日本实行民主改革。‎ ‎(2)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改变对日政策,结束对日占领,并开始大力扶植日本经济。‎ ‎(3)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实力的增长,日本在经济和外交上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 ‎(4)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美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七)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演变 ‎(1)二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以此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2)随着冷战的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分裂德国的政策,在德国的西部扶持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3)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随后,苏联便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最终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从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欧国家不愿再受到美国的控制。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使西欧成为一支能与美苏抗衡的力量。‎ ‎(八)欧、日崛起的原因比较 ‎(1)相同点:‎ ‎①二战前就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基础。‎ ‎②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和日本采取扶植政策。‎ ‎③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受到美国的保护,减轻了军事负担,可以集中精力和财力进行经济建设。‎ ‎④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进行社会改革,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和外资,发展新兴产业和外向型经济,重视科技和教育。‎ ‎(2)不同点:西欧走向联合,1967年,成立欧共体,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战后的日本在美国占领下被迫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本战后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军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九)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霸权的衰落 内容 链接点 政治 西欧、日本的崛起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霸权受到了苏联、西欧、日本的严重挑战,经济上与西欧、日本形成竞争局面,军事、科技上受到了苏联的挑战,迫使美国调整外交战略 军事 侵越战争失败 外交 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 经济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科技 苏联航天技术的发展 ‎(十)比较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的不同 不结盟运动 欧共体、日本崛起 性质 不同 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民压迫,他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 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宗旨 不同 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 形式 不同 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斗争 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 ‎(十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个根源”: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两个影响”:挑战美苏霸权地位、冲击两极格局。‎ ‎“四个表现”:走向联合的欧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 ‎【典题探究】‎ ‎01.1960年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法国总统戴高乐对外执行独立的民族主义政策,力图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他提出了“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主张西欧联合。这反映了(  )‎ A.法国主张东西方联合制美          B.法国力图对抗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C.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D.法国恢复欧洲霸主地位的战略目标 ‎【答案】C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02.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  )‎ A.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 C.欲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D.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 ‎【答案】D ‎【解析】材料内容未体现美苏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争夺,A项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结盟运动反帝反殖到反霸,并未专指美国,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不结盟运动国家要求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故C项错误;70年代美苏推行霸权主义,因而60年代的只针对西方国家的反帝反殖的斗争目标不适合国际形势的变化,因而调整为反霸权主义,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了斗争目标,故D项正确。‎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考点三、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归纳总结】‎ ‎(一)原因: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 ‎(二)表现:‎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2)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和冷战的结束 ‎2、多极化趋势加强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建立以自己的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 ‎1998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轰炸南联盟。‎ ‎(2)恐怖主义活动频繁,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三)实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四)影响 ‎(1)世界多极化趋势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 ‎(3)有利于解决全球化问题,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有利于各国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特色的 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方法技巧】‎ ‎(一)关于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原因:‎ 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其它因素:受到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2)表现: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巨变的东欧国家 ‎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国同意 ‎(3)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苏联解体:‎ ‎(1)原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其它因素:美苏争霸 ‎(2)过程:1991年“8.19”事件 ‎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二)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归纳为“一、二、三、三、四”‎ 一大特征:“一超多强”。‎ 两大政治形势:缓和与动荡并存。‎ 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美国、欧盟和日本。‎ 三大过渡特点:和平过渡、竞争过渡、长期过渡。‎ 四大发展中力量: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 ‎(三)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极”的构成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明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 ‎(四)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 阶段 世界格局 主要表现 认识 二战后至50年代中期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 ‎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③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不可逆转。④多极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50年代后期至 ‎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两极格局下,表现出多极化 趋势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欧盟、日本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五)多极化发展的认识及影响五点认识 ‎(1)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直接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2)当前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多极化趋势在加强,但不能说形成了多极格局。‎ ‎(3)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被定型为一种固定的世界格局。‎ ‎(4)多极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方面去理解。‎ ‎(5)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 ‎(六)易混易错 ‎(1)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则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2)两极格局结束,美苏对抗不存在了,所以世界也就太平了。‎ 错误。两极格局结束,原有的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失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矛盾或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方面的矛盾显露出来,频繁发生局部战争。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 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频繁用兵,也给世界带来了新的不稳定的因素。‎ 故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3)当今世界格局是多极格局。‎ 错误。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但它只是一种趋势,并未最终形成,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七)当代国际格局变化的特点 ‎(1)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2)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意志,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 ‎(3)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避免。‎ ‎(4)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 ‎(八)比较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的不同 不结盟运动 欧共体、日本崛起 性质 不同 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民压迫,他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 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宗旨 不同 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 形式 不同 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斗争 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 ‎【典题探究】‎ ‎01. “新兴国家”是近几年广泛流行于国际舆论和学术界的概念,在国际经济政治领域,与“新兴国家”‎ 相关的概念还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等,这些“新兴”概念表明(  )‎ A.第三世界开始走向终结           B.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C.国际关系主导力量的变化          D.世界经济一体化被所有国家认可 ‎【答案】B ‎【考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02.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主要说明(  )‎ A.国际政治的新秩序已经建立起来        B.“冷战思维”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D.各国围绕国家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答案】D ‎【解析】当今世界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尚未形成稳定的国家政治新秩序,故A项错误;“伙伴关系”的频繁出现不意味着冷战思想造成的对立消失,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区域集团化,故C项错误;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变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故D项正确。‎ ‎【考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巩固微练习】——查漏补缺、检验复习效果 ‎01. 1947年7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经过激烈争论,终于通过决定:“由于一系列国家都拒绝参加(讨论马歇尔计划的)巴黎会议,其中包括斯拉夫各国和东南欧各国,这样,同这些国家保持紧密经济政治联系并依据条约义务的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能参加巴黎会议”。决定表明捷政府拒绝巴黎会议的原因是(  )‎ A.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控制欧洲        B.冷战局面导致欧洲呈现分裂状态 C.周边国家已拒绝参与马歇尔计划        D.捷克斯洛伐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02. 1946年2月22日21时,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了一份长达数千字的电报。在这份“长电报”中,凯南凭借自己多年在欧洲、俄国外交的观察和思考得出了美苏之间并无妥协共存的可能。这封电报(  )‎ A.导致反法西斯同盟的破裂            B.推动了“冷战”政策的出台 C.顺应了全球化时代的趋势            D.标志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答案】B ‎【解析】按照材料的逻辑是这封电报导致发法西斯同盟的破裂,是不符合史实的,导致反法西斯同盟的破裂是多种因素的产物:二战的结束,反法西斯同盟使命的结束,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美苏之间并无妥协共存的可能”,从而刺激冷战的相处方式的产生,故B项正确;“美苏之间不妥协的共存”不利于经济的正常交流,故C项错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D项错误。‎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03.二战后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控制权。此表透露的正确信息是(  ) ‎ ‎  ‎ 罗马尼亚 ‎ 希腊 ‎ 南斯拉夫 ‎ 匈牙利 ‎ 保加利亚 ‎ 苏联 ‎ ‎90% ‎ ‎10% ‎ ‎50% ‎ ‎50% ‎ ‎75% ‎ 英国 ‎ ‎10% ‎ ‎90% ‎ ‎50% ‎ ‎50% ‎ ‎25% ‎ A.苏联与英国企图避开美国瓜分东欧    B.冷战事实上在二战后期已经开始 C.苏联与英国势力相当          D.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答案】D ‎【解析】希腊不是东欧国家,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英国和苏联划分势力范围,不涉及双方冷战,故B项错误;苏联与英国势力相当在材料无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英国和苏联划分对某些欧洲国家的战后控制权,践踏了这些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故D项正确。‎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04.1958年,戴高乐当选法国总统后,提倡东西方“缓和与合作”,推动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1964年,戴高乐将军与毛泽东主席以超凡的战略眼光,毅然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历史性决策。这表明(  )‎ A.法国在外交领域逐步摆脱美国控制    B.法国抵制美国在西欧的冷战政策 C.欧共体成立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    D.法国拉拢社会主义国家对抗美国 ‎【答案】A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05.1949年联邦德国建国后,在与苏联以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中奉行强硬的政策。1969年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西德对外政策的转变(  )‎ A.受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影响         B.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C.受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制约         D.体现出两极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美苏冷战的重心一直在欧洲,故A项错误;材料中德国对外政策的转变说明当时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B项正确;从1949年到1969年,苏联对外政策并未作出调整,故C项错误;从二战到1991年两极格局一直存在,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06.有学者认为:“农业文明行政体制驱赶下的工业化国家与工业文明国家的冲突是异常惨烈的,败退也是符合了文明竞争规律的。即便是在二战中左右逢源,善于钻阵营空子的前苏联,也在冷战中衰亡,崩溃于一条腿走路下自身竞争力的无以为续。”材料表明苏联衰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发展水平长期滞后          B.冷战中美国的竞争 C.体制与生产力水平脱节          D.政治经济制度落后 ‎【答案】C ‎【考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07.表2是美国亚瑟莱维特公共事务中心1993—2012年就“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反映了俄罗斯人(  ) ‎ 咨询答案 ‎ ‎1993(%) ‎ ‎2004(%) ‎ ‎2008(%) ‎ ‎2012(%) ‎ 非常敌对 ‎ ‎3 ‎ ‎2.2 ‎ ‎17.8 ‎ ‎6.3 ‎ 中立态度 ‎ ‎29 ‎ ‎48 ‎ ‎25.3 ‎ ‎30.8 ‎ 相当友好 ‎ ‎55.5 ‎ ‎17.8 ‎ ‎3.7 ‎ ‎23.3 ‎ 很难回答 ‎ ‎3 ‎ ‎2.8 ‎ ‎0.4 ‎ ‎1.7 ‎ A.试图化解与美国的根本分歧         B.希望被西方认可和尊重 C.认识到北约军事威胁的减弱         D.延续了战后的冷战思维 ‎【答案】B ‎【解析】材料是“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的调查,与化解美俄根本分歧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大部分人都认为美国对俄国态度持中立观点,说明俄国精英希望被西方认可和尊重,故B项正确;材料是“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的调查,与北约对俄军事威胁无关,故C项错误;分析材料数据可知,俄国精英对美国认识,总体上趋于缓和,而不是延续了战后的冷战思维,故D项错误。‎ ‎【考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08.一般来说,决定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早在1943年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授意他人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了《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提出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 ‎ ‎——人教社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 ‎ 材料二 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凯南认为,苏联是“深厚强大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潮流孕育出来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必须把苏联看作是政治的对手,而不是伙伴。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 ‎(2)概括材料二中凯南对于美苏关系的认识;并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原因。‎ 材料三 尼克松主义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尼克松的伙伴关系是要加强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在亚洲要加强同日本的关系以及世界上“自由”国家和独立国家的关系,解决它们共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对付苏联的扩张。 ‎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 ‎ ‎(3)概括材料三中尼克松政府的“伙伴关系”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府在这一时期的对苏政策。‎ 材料四 里根政府准备在6年内耗资1803亿美元实现核力量现代化,并提出和实施战略防御计划。里根政府调整核战略的目的在于:打破美苏在核力量对比中的均衡态势,谋求对苏联的核优势;把苏联拖入一场新的军备竞赛之中,迫使苏联拿出更多的资金进行军备建设,借此拖垮苏联经济;给苏联在经济、政治、军事以及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打击,使苏联在国际竞争和争夺中陷入不利地位。 ‎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 ‎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里根政府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的目的。‎ ‎【答案】(1)措施:建立美国起主导作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建立由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构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 ‎(2)认识:苏联是美国的政治对手。 ‎ 原因: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不断增强;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 ‎(3)内涵:加强同西欧和日本的伙伴关系。 ‎ 政策: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在争夺的同时,希望用军事协议和经济关系束缚苏联;并积极推行“和平演变”的策略 ‎ ‎(4)目的: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提高核威慑力量;带动其自身的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苏联施加压力,进而拖垮苏联。‎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即可:政治上(建立美国起主导作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经济上(建立由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构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 ‎(3)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三“尼克松的伙伴关系是要加强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在亚洲要加强同日本的关系以及世界上‘自由’国家和独立国家的关系”得出加强同西欧和日本的伙伴关系;第二小问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用军事协议和经济关系束缚苏联、积极推行“和平演变”的策略的角度进行作答。‎ ‎(4)根据材料四“里根政府准备在6年内耗资1803亿美元实现核力量现代化”得出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提高核威慑力量;根据材料四“打破美苏在核力量对比中的均衡态势,谋求对苏联的核优势”得出带动其自身的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四“给苏联在经济、政治、军事以及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打击,使苏联在国际竞争和争夺中陷入不利地位”得出对苏联施加压力,进而拖垮苏联。‎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国际外交主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