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分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A. 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B. 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C. 用仁政恢复人的善性 D. 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犯分乱理”,荀子为了防止“犯分乱理”,主张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故A正确;材料符合儒家思想,B是道家思想,排除;材料强调“犯分乱理”,荀子主张用礼仪规范人们的行为,与“仁政”无关,排除C;D是墨家的思想,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犯分乱理”,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主要思想主张分析解答。‎ ‎2.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A. 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 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C. 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D. 统治政策开明开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孝道在唐朝法律中占据重要地位,充分说明政府对传统孝道的重视,选项B正确;四书名称出现于宋代,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A排除;选项C“开始”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未体现统治政策,选项D排除。‎ ‎3.“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行政出现过失、国家遭受天灾等状况下,检讨自身过错时发出的诏书。在《二十五史》中,共有89位皇帝下过264份“罪己诏”。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古代皇帝对自己要求严格 ‎②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 ‎③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统治 ‎④体现天人感应的政治理念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罪己诏”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统治,同时也是董仲舒服天人感应的体现,故B项正确;“罪己诏”并不能体现古代皇帝对自己要求严格,也与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没有太大关系,故ACD排除。‎ ‎4.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 A. 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 B. 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 C. 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 D. 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答案】A ‎【解析】‎ 材料“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反映了宋代理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加强了理论建设,适应了时代要求,故A正确;宋代之前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佛、道冲击,故B错误;理学形成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错误;佛教也有与时俱进,但其思想被理学吸收融合,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哲学,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学生可以从宋代理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5.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A. 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B. 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 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D. 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大量书籍传入朝鲜,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 拓展了中华文化圈,故选A。明朝时期,朝鲜是大明的属国,没有平等外交,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主专制的强化态势,故排除C。材料无法判断朝鲜“开始”接受,故排除D。‎ ‎6.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最一致的是 A.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B. 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C. 兼相爱,交相利 D. 我无为,而民自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行不忍人之政,即施行仁政,A简单明了地讲到要“行仁政”,故A正确;“用于古而不用于今”,表明主张改革的观念,是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C是墨家思想的核心,排除;“无为”是老子的思想,代表的是道家学派,也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联系所学孟子“仁政”的思想分析解答。‎ ‎7.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 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B. 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 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D. 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可知这是强调加强道德自律才能实现仁,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道德修养是成为圣人的关键,荀子认为“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意思是遵循道德才能实现“至德”的境界,由此可以看出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故C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需要加强个人自律才能实现“仁”“圣人”和“至德”的境界,并未体现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故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都是自觉追求道德自律,并未体现独立平等与个人道德自律的关系,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通过加强个人自律实现“仁”“圣人”和“至德”,并未体现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故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 ‎8.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B.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想悄然滋长,从而在价值观上重视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故答案为B项。A项“主流”说法绝对,排除;理学家认为没有被欲望蒙蔽的人性与天理是一致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学,排除D项。‎ ‎9.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他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 A. 全盘否定明代的学术成果 B. 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C. 强调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 D. 强调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材料“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说明其强调创新和独立思考,D符合题意。顾炎武只是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发表看法,A项表述绝对,排除; 材料主旨为学风和做学问的态度,未提及“经世致用”,选项B排除;“强调尊重前人研究成果”与材料中的“必古人之所未及就”不符,排除C项;‎ ‎10.王守仁认为土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 A. 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 B. 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需要 C. 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D. 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四民异业而同道”即古代的士农工商只是从事职业不同,他们的“道”是相同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是明朝心学的代表,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故答案为D项。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反对君主专制的内容,B项错误;材料中王守仁思想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思想,但不能够说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C项错误。‎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1.明末清初,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新的意涵”是 A. 提倡经世致用 B. 反对君主专制 C. 批判宋明理学 D. 追求个性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其中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提出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故“封建”的“新的意涵”的核心是反对君主专制,B项正确。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批判宋明理学的信息,而是强调“新的意涵”的核心是反对君主专制,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追求个性解放的信息,而是强调“新的意涵”是指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 ‎12.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曾经提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普罗塔戈拉阐述的核心思想是( )‎ A. 强调了城邦是人和法律的有机结合 B. 肯定人在城邦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C. 客观评价了法律对城邦的重要作用 D. 阐释了制定城邦法律的基本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实际上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从思想理论上论述了人的重要价值,肯定人在城邦中的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城邦与人、法律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人在城邦中的地位,故CD项排除。‎ ‎【点睛】材料“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是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人的作用。‎ ‎13.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这反映了 A. 重视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 B. 人类自我关怀的人文精神 C. 雅典的民主缺乏道德基础 D. 罗马法尚处于习惯法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德行可教”的主张表明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可以使人认识到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每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拥有美德,反映出一种人类自我关怀的人文精神。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思想自由,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雅典民主与道德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罗马法无关,排除D项。‎ ‎14.古希腊爱奥尼柱式建筑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优雅高贵的女人气质,又被称为女性柱,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如下图)。该建筑风格的广泛出现 A. 彰显了古典人文主义精神 B. 反映了希腊女性地位提高 C. 表明了希腊建筑艺术高超 D. 体现了雅典文化的世俗性 ‎【答案】A ‎【解析】‎ ‎“轻松活泼、优雅高贵女人气质”等字眼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所以该建筑风格的广泛出现也就彰显了古典人文主义精神,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希腊妇女并不享有民主权力,所以希腊女性地位并不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只是表面现象而非实质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体现了雅典文化的人文性而非世俗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5.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 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B. 挑战教会权威 C. 肯定王权高于教权 D. 否定信仰上帝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教并非废除宗教仪式,而是简化宗教仪式,故A排除;材料认为,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垄断教义,具有绝对的权威。宗教改革后,人们绕开了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王权高于教权,故C排除;宗教改革并非否定对上帝的信仰,而是否定教皇的权威,故D排除。‎ ‎16.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说:“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奥赛罗》)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之流。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 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 B. 出现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 C. 经济发展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D. 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严重打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及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过分推崇,造成了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故答案为B项。A项,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的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经济发展导致两极分化严重的表述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D项,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宗教信仰,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严重打击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7.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据此可知,该篇文章的主旨是 A. 赞美罗马共和制的诸多优点 B. 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 C. 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 D. 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孟德斯鸠强调“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的主旨是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不是赞美罗马共和制度的诸多优点,故A错误。材料“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 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 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 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 由的美德”由此可知,该篇文章强调“人人都是 国家的主人翁”,主旨是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 史渊源,故B正确。 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 马盛衰原因论》只研究了罗马共和制度,没有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排除C。 ‎ 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启蒙思想,排除D。‎ ‎18.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判断,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B.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 C. 为“理性王国”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提出民主制度构想,强调权力的制衡,为“理性王国”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启蒙思想对政治影响,故A项排除;BD项不属于启蒙运动的新发展,排除。‎ ‎【点睛】“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是关键信息。‎ ‎19.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负责,也有人指出启蒙自始至终的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这个彻底启蒙了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以下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理性成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B. 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 C. 启蒙主义思潮已发了精神危机 D. 教会不满批判进行疯狂报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负责……但是这个彻底启蒙了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说明了启蒙运动的消极意义,即启蒙运动由于过分否定权威,从而产生了社会性危机,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理性成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涉及到“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环境恶化”等,故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教会的疯狂报复,故D项错误。‎ ‎20.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多数是自然神论者,乐于赞同上帝存在并创造了世界,但坚决认为,上帝创世后,允许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则起作用而不加以干涉。这说明启蒙运动 A. 尚未形成完备思想体系 B. 认可天主教会干预世俗生活 C. 彻底否定对上帝的信仰 D. 理性看待传统的基督教信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启蒙运动时期”“上帝创世后,允许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则起作用而不加以干涉”可知,启蒙运动受自然科学的影响,这说明启蒙运动能够比较理性看待传统的基督教信仰,故D项正确;启蒙运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思想体系,故A项错误;材料“允许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则起作用而不加以干涉”说明B项错误;材料“乐于赞同上帝存在并创造了世界”说明C项错误。‎ ‎【点睛】关键信息是“启蒙运动时期”“上帝创世后,允许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则起作用而不加以干涉”。‎ ‎21.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 A. 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B. 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 C. 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 D. 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阴历”、“农历”、二十四节气都是服务于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古代历法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故B排除;中国古代历法体现了“天人感应”学说,故C排除;中国古代历法受到了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故D排除。故选A。‎ ‎22.杜甫是唐代历尽沧桑的“苦难诗人”和时代歌手,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如果以杜甫的诗歌作为研究唐代历史的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 ‎②杜甫的诗歌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可以拿来直接证实历史 ‎ ‎③诗歌体现了杜甫的主观情志,不具有客观性 ‎ ‎④在引用杜诗证史之前,要甄别研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①正确。杜甫的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不能说杜甫的诗歌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不可以拿来直接证实历史,②错误,排除ABD。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具有一定的客观性,③错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要甄别研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④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唐诗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需要掌握唐诗的时代特征以及对杜甫及其作品的理解,解题时注意对杜甫生活的时代和其作品的特点的理解。‎ ‎23.宋代开封流行的说唱作品《西厢记诸宫调》歌颂莺莺与张生冲破礼教,追求爱情;刘知远《诸宫调》描写书生刘知远从贫寒到显达过程中对待三娘的“负心婚变”。这说明当时 A. 说唱艺术迎合市民阶层趣味 B. 文化生活丰富多样 C. 程朱理学引起民众普遍反对 D. 城市商业高度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反映市民阶层文化和生活的作品逐步增加,两部作品正是说唱艺术迎合市民阶层趣味的反映,故A项正确;材料仅仅提到了两个说唱作品,体现不出文化生活丰富多样,故B项错误;仅两个作品无法显示程朱理学引起民众的普遍反对,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宋代城市商业的高度繁荣,故D项错误。‎ ‎24.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芒和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 营造纯真温馨的氛围 B. 刻意展现真实的艺术 C. 体现鲜明的儒道思想 D. 多用于表达政治观念 ‎【答案】C ‎【解析】‎ 古代绘画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据材料“含蓄”“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可知,山水画具有鲜明的儒家精神,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山水画不属于写实的风格,故B项错误;山水画与政治观念无关,故D项错误。‎ ‎25.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语矣。”据此可知作者强调元杂剧 A. 注重演绎历史故事 B. 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 C 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 D 具有伦理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君臣”、“母子”、“夫妇”、“朋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作者认为杂剧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伦理教化作用,D正确。作者强调元曲不仅具有演绎历史故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伦理教化功能,A错误。本题未涉及戏曲高峰,B错误。从“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可知作者认为金之院本有世俗化、娱乐化的功能,没有涉及杂剧,C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中国梦-民主路》解说词中说:“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已超越了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思想,开始走向民主、民治的新民本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二 ‎ ‎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补救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是中世纪末的产物”。‎ ‎【答案】(1)①批判君主专制,倡扬民族气节;②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学以致用;③重视工商业发展;④反对理学,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2)说明:‎ 背景:经济上,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政治上,中国资产阶级还未形成;理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张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未能有力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的信息并结合明清之际思想家主张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主张等角度回答。‎ ‎ (2)此题考查的是明清之际儒学思想产生的背景,依据材料二“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十分微弱、脆嫩”“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补救封建专制制度”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明清时期经济、政治、思想理论以及影响回答。‎ ‎【点睛】正确认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仍然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因此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诚信的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古希腊城邦公民德性和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即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因子。‎ ‎——李嘉莉等《西方的诚信观念》‎ 材料二 ‎ ‎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主忠信”,孟子说“诚者人之道也。”……东汉儒家经学汇编而成的《白虎通义》提出:“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 西方的诚信是建立在契约精神基础上的,与中国人道主义责任为主的伦理式诚信不同?道义的责任,不能靠法律约束,故靠自我的道德自律?当然也会存在道德声誉的压力,由此形成“礼治”传统;而契约责任靠的是法律约束,发生权利与义务的争议就要上法庭,由此产生了司法独立的雏形。‎ ‎——刘文武《伦理式诚信与契约式诚信》‎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诚信精神的来源。‎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西诚信观对各自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并就此谈谈你对诚信观念的看法。‎ ‎【答案】(1)古希腊民主政治与古罗马的契约精神;基督教教义与宗教改革的学说;资本主义商业信誉精神;‎ ‎(2)影响:中国社会重视人的道德,形成“礼治”社会;西方社会重视契约精神,形成法治社会。看法:道德与法律相结合弘扬诚信精神。(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西方诚信精神的来源基本可以直接照抄材料,主要包括古希腊城邦公民德性和古罗马的契约精神、因信称义、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2)中西诚信观对各自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主要强调中国的诚信观形成“礼治”社会而西方的诚信观形成了法治社会。对诚信观念的看法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回答出诚心的积极之处即可。‎ ‎28.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l—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l—1000年 ‎45‎ ‎32‎ ‎71%‎ ‎13‎ ‎29%‎ ‎67‎ ‎38‎ ‎57%‎ ‎29‎ ‎43%‎ 公元100l—1500年 公元150l—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3)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明清时期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答案】(1)明清(或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走向衰落。‎ ‎(2)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发达原因: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的支持和组织;民族融合,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等等(答出3个方面即给,其他观点,只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不能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文化专制;实行闭关锁国;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科举制度的束缚等等。‎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世界其他国家和中国科技发明的比重变化、材料二中“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等信息可知,明清(或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走向衰落。‎ ‎(2)依据材料三中“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推动欧洲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3)发达原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经济基础、政府环境和政策、民族交往和对外政策等方面指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 制约因素:结合所学从经济基础、经济政策、对外政策、文化制度和传统等方面说明制约明清时期中国不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的原因。‎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