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2017-2018学年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36*1.5=54分)‎ ‎ 1.《史记》记载:据材料“”“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且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这反映了孔子 (  )‎ A.重视思想教化使人向善                        B.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 C.推行仁爱缓和社会矛盾                        D.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 ‎2.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  )‎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3.有学者指出:中国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与下表信息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  )‎ 同情行将消逝之封建 ‎ 承认正在萌长之专制 ‎ 厌弃一切制度 ‎ 同情宗法 ‎ 反对宗法 ‎ 放弃宗法 ‎ ‎④个人观点 ‎ ‎①贵族观点 ‎ ‎②平民观点 ‎ ‎③君主观点 ‎ A.①道家 ②墨家 ③法家 ④儒家          B.①儒家 ②法家 ③墨家 ④道家 C.①儒家 ②墨家 ③法家 ④道家          D.①墨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儒家 ‎4.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  )‎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5.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  ) ‎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6. 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  ) ‎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7. 有学者认为: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 ‎,即要求人“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这说明程朱理学 (  ) ‎ A.重在经世致用     B.蔑视君主权威 ‎ ‎ C.追求普遍真理     D.实质虚伪教条 ‎8.“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此诗阐释的观点应属于 (  )‎ A.朱熹                    B.陆九渊                 C.王阳明                D.李贽 ‎9.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宋以后,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  )‎ A.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B.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 ‎1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 B.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C.宋代科考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 ‎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 ‎11.民国《歙县志》中的人物共有九卷,烈女传就有四卷,几乎占到一半,烈女人数从唐代到明清呈直线上升趋势,明清烈女数是宋元时代的四倍。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清进步思想出现                                B.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理学正统地位强化                                D.专制皇权日益加强 ‎1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此观点 (  )‎ A.蕴含了近代西方议会政治的理念        B.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 C.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    D.全面否认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13.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  )‎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                        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14.1884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在《中国宗教》一书中提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时,陈登原编写的《高中本国史》最早出现“四大发明”一目。当时把“四大发明”的概念引入历史教科书是为了 (  )‎ A.强调西方传教士的论述                        B.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C.印证古代科技的影响力                        D.证明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发展 ‎15.下面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A.东汉的《九章算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形成 B.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推动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传播 C.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中记载西方兴修水利的方法——中国近代科技形成 D.清中期京剧的形成和繁荣——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16.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A.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劳动        B.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C.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D.唐代国泰民安富足强盛 ‎17.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说明 (  )‎ A.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                    B.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 C.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                    D.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18. 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  )‎ A.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                            B.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 C.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                            D.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 ‎19.“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许多相通的地方”应包括 ‎ A.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                        B.宣扬理性主义 C.代表新兴工商业者的利益                    D.强调个人自由 ‎20. 14—15世纪,欧洲的人们逐步背离上帝,崇拜自我或崇拜世间的人或物,沉迷于世上的人、物或自我,以这些东西为人生的终极关怀,并鲜明地提出了“服从你的意欲而行”。对材料所示现象作出的合理解释是 (  ) ‎ A.近代人文精神开始兴起                        B.人类最初自我意识的觉醒 C.进化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D.理性准则驱离了神学束缚 ‎21.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这一现象 (  )‎ 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        B.打破了神学对科学技术的束缚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D.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 ‎22.法国思想家博丹(1530—1596年)提出国家主权理论,认为国家是民族利益的集合整体,主权是国家最本质的特征,具有不可转让性和永久性,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国家应按法律来治理。在当时,该理论 (  )‎ A.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具有反对教权的现实意义 C.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            D.标志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23.对下表中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共同之处解读正确的是 (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卢梭《社会契约论》 ‎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一件与他昨天处置臣民生命财产的那些暴行同样合法的行为。” ‎ A.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B.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C.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24.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但却仅被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求引起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这说明 (  )‎ A.英国人比埃及人更注重科研                B.英国科技推动了经济发展 C.社会生产需要激发科技创新                D.蒸汽动力认识有渐进过程 ‎25.英国哲学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的“加速度定律”,美国的《独立宣言》等,这些看似不同领域的思想成就,其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此信念是指相信 (  )‎ A.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均蕴含着通则 C.科学能够带给人类幸福                        D.知识是改善人类生活的主要工具 ‎26.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A.工业革命造成社会不平等加剧——现代主义文学兴起 B.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们心灵巨大创伤——浪漫主义音乐出现 C.20世纪上半期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D.19世纪中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印象画派出现 ‎27.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改革是由他们开始的。先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虽然提出了不少改革主张,但还是一种思想。”根据这句话,可以推知洋务派 (  )‎ A.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B.使得崇洋媚外思想开始出现 C.让改革派思想有了实践意义                D.促使国家走向分裂的道路 ‎28.1875年,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院”。“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这一认识 (  )‎ A.是对中体西用的具体表述                    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D.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29.“‎ 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他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把它们纳入儒家总的解释之中。由于他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都要多。”这段话适宜于评价 (  )‎ A.李鸿章和中体西用                                B.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 C.胡适和新文化运动                                D.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30.梁启超认为: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资本若不收归国有,只以土地收归国有,其结果必南辕北辙。这说明梁启超 (  )‎ A.强调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            B.主张逐一解决社会问题 C.其主张与“平均地权”有一致性        D.明确反对进行社会革命 ‎31.史家在评论近代历史事件时指出“以所谓礼教侍奉权力,是孔子的发明,向来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有之才得以区别于周边野蛮人,如今却因为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被当成糟粕来排斥。这真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是前所未有之事。”以上评价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 ‎32.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该材料主要表明 (  )‎ A.辛亥革命完全失败                                B.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C.中国民众精神麻木                                D.救亡图存大势所趋 ‎33.“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就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材料反应新文化运动重大缺陷是 (  )‎ A.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B.对权威的蔑视与挑战 C.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D.具有崇洋媚外的特征 ‎34.1916年2月,胡适与陈独秀通信,表示有“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之意。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这场文学革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 ‎ A.改变了民国政府教育的旧体制            B.清除了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 ‎35.孙中山1895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  )‎ 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 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 ‎36.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的学者认为“‎ 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也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从思想渊源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经历有关,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上述评论都旨在强调 (  )‎ A.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B.外部因素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C. 时代潮流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D.社会环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 二、材料题(37题24分、38题22分共46分)‎ ‎37.(24分)‎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起始于先秦时期,发展于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于隋唐和宋元时期。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虽然十分庞杂,但总起来说,其训诫内容是“一条主线”和“三大主题”。“一条主线”就是“尊儒”;“三大主题”,包括“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明清时期,是中国家训的“鼎盛期”。据统计,《中国丛书综录》所列“家训”一类著作,公开印行的有117种,明清两代占89部,其中明代28部,清代61部,清代的大多集中于鸦片战争之前。而且,我国典籍中流传至今的家训,也以明清两代数量最多。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 ‎ 材料二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封建社会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穷途末路。除了洋务派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采一股“新风”之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启蒙学者在批判封建纲常礼教、提倡西学的过程中,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然而,从总体上看,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家训历史已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则标志着中国传统家训已近尾声。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 ‎ 《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等 ‎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家训发展演变的总体特征,并说明明清时期传统家训步入“鼎盛期”的历史背景。(14分)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家训衰落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这种衰落对当前重树家训的历史启示。(10分)‎ ‎38.(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黄宗羲还认为臣工不能盲目地听命于君主,君与臣是共同治理国家的人,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衡量天下治理的标准是人民的安危,而不是王朝的盛衰。他指出,专制帝王的法,是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是一家之法,因而是非法之法。黄宗羲主张设置宰相以分君主权势,凡国家大政,宰相有权与天子“同议可否”。‎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暴君政体是靠恐惧来维持的,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把自己看成是一切,把其他人都视为草芥,同时不要任何法律,君主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暴君政体破坏了整个社会,暴君政体也违反了人性。孟德斯鸠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君政体。‎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从哪些方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6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和黄宗羲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有何 异同?并说明不同之处的原因。(16分)‎ ‎ ‎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5 BBCAA 6-10 DACAB 11-15 CCCBB 16-20 CDBAA 21-25 DBDCB 26-30 DCCBB 31-36 CBADDD 二、 材料题 37(24分)(1)特征:历史悠久;经历了由盛及衰的过程;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呈现形式多样化;反映时代特征;将家风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具有家国情怀。(任意三点6分) ‎ 背景: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社会文化繁荣;封建社会后期社会、民族矛盾日益突显。(任意四点8分) ‎ ‎(2)原因:伴随封建制度和土族势力衰落,宗族观念日益淡薄;反封建思潮和民主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与观念的传播。(6分) ‎ 启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紧扣时代主题,唱响时代主旋律。(任意两点4分)‎ ‎38(22分)(1)君民关系:君主压迫剥削人民以满足私欲;‎ 君臣关系:君主专制,臣工盲目听命于君主;‎ 是非标准(天下治理的标准):以君主的个人意志而不是以人民的安危为治理标准;‎ 国家法律:是帝王一家之法而非是非之法。(6分,答对3点即可)‎ ‎(2)同:都认为君主给社会带来了危害;都反对君主凌驾于社会之上;都反对专制法律;都主张对君主权力进行制约;都提出了分权主张。(6分,答对3点即可)‎ 异:对君主权力进行制约的方式不同:黄宗羲主张在君主制下设宰相,与君主同议国家大政。孟德斯鸠主张把国家权力划分到不同部门,实行三权分立;本质不同:黄宗羲的主张本质上是君主专制制度。孟德斯鸠的主张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思想体系不同:黄宗羲的主张是传统的封建思想。孟德斯鸠的主张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4分,答对2点即可)‎ 原因:明末清初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发展缓慢;虽然出现对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批判但本质上还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分)‎ ‎18世纪的欧洲,已经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思想解放的洗礼;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并不断完善。(4‎ 分,答对2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