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理(含解析)(新版)人教版
2019高二(理科)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齐人”“楚人”的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答案】D 【解析】郡县制下封国被取消,因此“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故答案为D项。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是“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的原因,而不是引起题干所说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宗法制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 点睛: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郡县制和分封制的联系和区别。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 它是中国历史上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诸邦交流,后有西方传来叩启闭关自守的大门;同时,它又是一个极度集权的朝代,废除了秦以来一直实行制度。该朝代是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答案】D 【解析】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材料中“极度集权”和“废除了秦以来一直实行的丞相制度”是指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加强皇权使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因此材料中的朝代是指明朝,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点睛:首先明确“废除了秦以来一直实行的丞相制度”是指废除丞相制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废除丞相制度是在明朝,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3.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的“大势”主要是指 A. 英国的船坚炮利 B. 工业文明迅速扩张 C. 中国的闭关锁国 D.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答案】B - 18 - 【解析】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正在全球各地寻找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大门,在这种情况下鸦片战争爆发。故答案为B项。船坚炮利是英国取胜的原因,不是必然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排除A项;“闭关锁国”并不必然招致外来侵略,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就在世界各地扩张,排除D项。 点睛: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由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反映约法坚持 A. 主权在民 B. 自由平等 C. 三权分立 D. 宪法至上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来看,约法坚持公民的自由平等原则。故答案为B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的是主权在民原则,排除A项;确立行政、立法和司法的权力分立与制衡,体现的是三权分立原则,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宪法至上原则,排除D项。 5.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A. 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 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 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 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规定在通商口岸设厂,这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故B正确。《马关条约》未涉及实施“以华治华”策略,故A排除。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不包括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故C排除。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过于片面,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影响 6. 有学者在1937年8 - 18 - 月上海刊物《呐喊》上发文指出:“我相信中国文化界的优秀分子以前没有一个不是憎恶战争的,但是现在却没有一个不是讴歌抗战的。 ”下列各项与作者发此感言直接相关的是 A. 八国联军侵华 B. 武昌起义取得成功 C.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D.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以及“现在却没有一个不是讴歌抗战的”,说明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故答案为D项。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00年,武昌起义是在191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是在1931年,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7. “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观念在现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为根本的体现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基层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民选出的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体现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观念,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也能做到维护人民利益,但不符合题干中“最为根本”的要求,排除ABD项。 8. 2015年11月,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了历史性会晤。会谈中,习近平指出:无论哪个党派、团体,无论其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习近平总书记谈及的“核心意涵”是指 A. “一个中国”原则 B. “一国两制构想” C. 经济密切合作 D. 两岸直接“三通” 【答案】A 【解析】1992年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因此“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是指“一个中国”原则。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与“九二共识”的含义不符,排除BCD项。 - 18 - 9.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的发言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这次会议是 A. 雅尔塔会议 B. 布雷顿森林会 C. 万隆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C 【解析】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故答案为C项。雅尔塔会议中国没有参加,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会议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代表参加,排除B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点睛: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指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认为亚非各国的命运,应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来掌握,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对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10.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下列有关罗马法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 B. 公民法注重形式且程序繁琐 C. 万民法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 D. 自然法是法庭判决的量刑依据 【答案】D 【解析】自然法是一种法律思想理论,不是具体的法律制度,因此不可能作为法庭判决的量刑依据。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公民法注重形式且程序繁琐、万民法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11. 下表内容依据美国宪法部分条文整理。 授予联邦的权力 禁止联邦行使的权力 保留给州的权力 1.征税权 2.办理外交和缔结条约 3.建立陆军海军 1.不得对从任何州输出的商品征税 2.未得到州的同意.不得改变州疆界 3 1.管理州内工商业 2.制定和改变州法律 3.保护健康和安全 - 18 - .在商业上,不得给予任何一州优惠于他州的待遇 该表体现了美国实行 A. 君主立宪制 B. 责任内阁制 C. 中央集权制 D. 联邦制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各自可以行使的职权,体现了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故答案为D项。AB项属于政权组织形式,且美国没有实行这样的制度,排除;C项属于国家结构形式,但不是美国实行的,排除。 点睛:联邦制实际上是一种联邦和州的纵向分权,联邦和州在各自权限范围内都享有自由行动的权力。当然,联邦地位高于各州。合众国的宪法、法律和同外国缔结的条约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州必须遵守。州可以有自己的宪法或法律,但是,凡同联邦宪法、法律和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联邦和州之间依据宪法划定不同的权力范围,有关全国的外交、军事、财政等事务由联邦政府管辖,各州在不违反联邦宪法的前提下制定本地区的宪法和法律,管辖本地区的财政、经济、文化教育等具体事务。美国通过联邦制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12. 1848年,世界上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被誉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这种理论诞生的标志是 A. 《人权宣言》的颁布 B. 巴黎公社的成立 C.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 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C 【解析】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故答案为C项。《人权宣言》的颁布是在1789年,巴黎公社的成立是在1871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1917年,均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BD项。 13. 1924年1月21日,列宁在戈尔基村去世,孙中山闻讯后致悼词:“惟君特立,万夫之雄;建此新国,跻我大同。”孙中山如此评价的依据是 A. 列宁帮助建立中华民国 B. 列宁促成国共合作 C. 孙中山高度欣赏列宁的人格魅力 - 18 - D. 列宁领导建立新型人民政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建此新国”可知,孙中山称赞列宁建立新国家的功绩,即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答案为D。列宁没有帮助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排除A;BC不符合题意。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新型人民政权的建立 14.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这表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 A. 全球化趋势 B. 多极化趋势 C. 一体化趋势 D. 区域集团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说明这些力量冲击着两极格局,表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表现出的趋势,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点睛: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舞台上出现了冲击两极格局的力量。具体表现在:欧洲走向联合,日本随着经济的崛起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影响力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其中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在不断加强。出现冲击两极格局的力量即表明,两极格局下已经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15. 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蚕纹)可以反映商代 商代青铜器父癸鼎上的蚕纹 A. 冶铁业的进步 B. 甲骨文的成熟 C. 兴起了棉纺织业 D. 已经有了养蚕业 【答案】D 【解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根据图示青铜器图纹(蚕纹),可以看出商代已经有了养蚕业。故答案为D项。西周晚期出现冶铁业,排除A项;图示花纹不是甲骨文,排除B项;养蚕缫丝不属于棉纺织业, - 18 - 排除C项。 16.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C.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 “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答案】C 【解析】“近代的前夜”中的近代指的是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一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中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是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题意。所以选C。A属于手工业特点;B属于农业租佃关系;D 属于从事商业抛弃农业现象。 17.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票,引起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 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C. 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性质 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性质。故答案为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排除A项;这一时期属于清政府统治时期,排除B项;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D项。 18. 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有历史学家认为:“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 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人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一五计划”的开展 B.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D. “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答案】A 【解析】1953—1957年是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成就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开展。故答案为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 - 18 -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C项;“大跃进运动”于1958年开展,排除D项。 19. 有位老队长告诉记者,承包之前集体劳动时,每天早上都拿着哨子吹,通知大家该出工了。可有时候连吹二三遍都看不到一个人影出来。承包到户后,根本不用你吹哨子,许多人家天不亮就下到田里拔草施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实现了土地所有制的根本变化 B. 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确立了农民个体土地私有制 D.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 【答案】D 【解析】通过实施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答案为D项。土地仍然集体所有,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不存在土地私有,排除AC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排除B项。 点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特点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发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模式,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20. 1991年底到1992年,社会上兴起了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了国有企业思想动荡。这反映出 A. 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奋斗目标 B. 国有企业改革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 C. 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D. 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理念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砸“三铁”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再保留“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说明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机制转型,故选B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A项与材料信息中的时间不符。C项中的“开始”不正确,1984年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项中的“完全接纳”与史实不符。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 - 18 - 21.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 A. 婚礼嫁妆完全西方化 B. 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C.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D. 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 【答案】A 【解析】“送嫁妆”说明仍保留我国传统的婚礼风俗,并不是完全西化,故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通过表格中的统计,可以得出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因此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嫁妆含有中国传统特色,并体现新时代特征,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22. 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 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 从封闭走向开放 C.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答案】C 【解析】公元1500年前后是开辟新航路的“地理大发现”时期,由于新航路开辟成功,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正确,但从材料中的“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世界史”来看,不符合“分水岭”的含义,排除;B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23. 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上述材料反映出 A. 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 B. 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 C.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 科技革命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等,说明工业革命的到来,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选C。A项相对论与材料无关;B项没看到材料的本质;D项中“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材料的时间概念不符。 - 18 -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工业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工业革命的开展,在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上的狭隘性,开始向现代文明转化。 24. 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人。还有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这表明30年代大危机 A. 波及范围广 B. 持续时间特别长 C. 破坏性特别大 D.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人。有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经济危机破坏性特别大,导致失业严重,故C正确。波及范围广,指经济危机波及的行业领域多,波及的国家范围大,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持续时间特别长,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故D排除。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特点 25.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中说:“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开端。”这里“新的经济时代”是指 A. 自由放任的经济时代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 C. 福利国家的时代 D. 发展“新经济”的时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上任后,改变了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实施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帮助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所以选B。A出现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C出现在二战后;D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影响 26.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这股幸福感源于 A. 义务交售制 B. 工业成就突出 C. 固定粮食税 D. 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C - 18 -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22年、农民感觉到幸福只能源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而非其他的选项,而在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属于新经济政策内容的只有固定粮食税。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固定粮食税 27.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A. 赫鲁晓夫 B. 勃列日涅夫 C. 戈尔巴乔夫 D. 叶利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理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改革的手术刀”、“挥向了党的脖子”,可知指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加速了苏联的解体,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所示改革家在斯大林之后,但不符合题干的描述,排除;B项所示改革家的改革没有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排除;叶利钦是俄罗斯的领导人,与题干“苏联领导人”不符,排除D。故选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戈尔巴乔夫改革·概况 28. 欧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当今世界三大著名区域经济集团,欧洲联盟与后两者相比,主要不同点是 A. 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 合作程度最高,合作领域最广泛,合作成效最显著 C. 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D. 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 【答案】B 【解析】欧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都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这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A、C两个选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排除D项;欧洲联盟与后两者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欧洲联盟是主导欧洲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因此,合作程度最高,合作领域最广泛,合作成效最显著,B选项正确。 29. 那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觉醒、群星璀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矗立着一座座高大的思想文化丰碑,其中,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是 A. 道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儒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答案】C - 18 - 【解析】材料中的“那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觉醒、群星璀璨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 30. 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 A. 女权意识的觉醒 B. 宋明理学的影响 C. 法家思想的影响 D. 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古代贞洁观对女性的压制,越到后期越明显。依据所学可知,这是由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对人性的压抑,尤其是对女性的束缚和压制。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从材料信息不能看出受法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D项“战乱和社会动荡”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31.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的文明发展程度”。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 A. 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 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C. 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D.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根据题干“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再联系教材所学,《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可知C正确。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诗经》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流形式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以下的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诗经》质朴典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以民歌为基础的“楚辞”,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诗经》和“楚辞”正好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格。 汉赋华丽而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 18 - 唐诗风格多样,千古传诵,以五言和七言诗为主,把诗歌推向顶峰。 宋词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句式灵活,极具歌唱性。 元曲是民间兴起的新的诗歌形式,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 明清小说将广阔的社会生活纳入了文学的视野,艺术而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将古典小说创作推向繁盛阶段,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总体来说,呈现了多元兼容、雅俗共赏和发展趋势的逐渐平民化等特征。 32.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字体端正规范。下列四个“書”(书)字中,属于楷书的是 A. B. C. D. 【答案】C ........................... 33. 有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说:“凡道理、智识、文学样样都该学外国人,才能生存于20世纪,做一个文明人”。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A. 孕育了维新变法思想 B. 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C. 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D. 存在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倾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该问题可以转换成新文化运动比洋务运动及地主阶级自强派的进步性体现在何处,即材料一只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二则认为“民权学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却提出了要触动封建统治根本,只有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依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局限性是:产生了否定一切古代传统文化的片面认识。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名师点睛】 - 18 - 34. 孙中山说:“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去,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中“恶劣政治的根本”是指 A. 满族统治 B. 军阀混战 C. 君主专制 D. 外国侵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说明孙中山认为完成民族革命以后还不能完全民主政治,还需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创立民国,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评价三民主义: 1、从理论上讲,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这也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从实践上讲,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但是由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的一系列斗争都失败了。 35. 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 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C. 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 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A 【解析】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64年10月16日,这个时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A选项时间符合,且符合李宗仁的描述,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大亚湾核电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C选项发生在21世纪;D选项发生在1970年,时间不满足要求,故排除。 36. 有人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这两部作品主要宣扬了 A. 蒙昧主义 B. 禁欲主义 C. 浪漫主义 D. 人文主义 【答案】D 【解析】薄伽丘的《十日谈》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 18 - 但丁的《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这两部作品主要宣扬了人文主义,故答案为D项。这两部作品批判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排除A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中的“称之为‘人曲’”的含义,排除。 37. “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说这句话的科学家是 A. 牛顿 B. 伽利略 C. 拉瓦锡 D. 哥白尼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用经典力学体系解释天体的运动,因此说这句话的科学家是牛顿。故答案为A项。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拉瓦锡被后世尊称为“现代化学之父”,哥白尼确立“日心说”,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 38. 19世纪70年代,有一个画派的画家们主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应从光的角度来体现,但也离不开与色彩的结合。他们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在画面中造成一种“光”与“色”的生动明快效果。下列作品中,充分体现该画派风格的是 A. 《日出·印象》 B. 《自由引导人民》 C.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 《蒙娜丽莎》 【答案】A 【解析】印象画派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与材料信息相符。《日出•印象》属于印象画派的作品,故答案为A项。《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现实主义作品,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项;《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3个选项是正确的。;只选一项且正确碍1分;选两项且正确得2分;其余情况不得分。) 39. 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有关的是 A. 实行郡县制 B. 实行行省制度 C. 废除宰相制度 D.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答案】ABD 【解析】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北宋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和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均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BD项。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 40. 读下面“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的票数增长示意图”据此图分析,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18 - A. 第三世界的力量迅速崛起 B. 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C. 西方国家放弃了长期以来敌视中国的政策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答案】ABD 【解析】由于第三世界力量迅速崛起,且大多数国家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支持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多,因此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故答案为ABD项。仍然有西方国家没有支持中国,所以根据材料不能得出西方国家放弃长期以来敌视中国的政策,排除C项。 41. 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下列各项中,属于美苏冷战具体表现的是 A.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北约的建立 D.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答案】ABC 【解析】美国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包括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军事上北约的建立。故答案为ABC项。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排除D项。 42. “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主调,由此形成“重农抑商”政治方针是古代统治者惯行的基本治国之策。我国古代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包括 A. 商业的不稳定性 B. 商人流动性大,不易管理 C. 强调耕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 鼓励海外贸易的需要 【答案】ABC 【解析】我国古代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认为商业不如农业收入稳定;商人流动性大,政府不容易管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实行这种政策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答案为ABC项。鼓励海外贸易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 - 18 - 点睛: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还有利于社会稳定。而工商业的发展会带来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的统治。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经济政策。 43.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A.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B. 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C. 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 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答案】AC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可以看出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有了改变。故答案为ACD项。“文化教育日渐衰落”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项。 44.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一些新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 “福利国家”得到发展,阶级矛盾逐渐消除 C.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 D. “新经济”出现,成为一种新的增长模式 【答案】ACD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一些新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出现,成为一种新的增长模式。故答案为ACD项。为缩小贫富差距,稳定社会秩序,西方国家逐步建立“福利国家”制度,但阶级矛盾仍然存在,并未消除,排除B项。 点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这种制度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阶级矛盾仍然存在,并未消除。 45.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宋元时期) - 18 - 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民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下列文化成就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 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 B. 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 C.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 D. 屈原的《离骚》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 【答案】ABC 【解析】宋元时期文学艺术市民化表现在柳永的词雅俗并陈,适应娱乐场所的需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描绘了北宋的市井生活;关汉卿的《窦娥冤》大量使用白话、方言,更受市民阶层的欢迎。故答案为ABC项。屈原的《离骚》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与市民化无关,排除D项。 46. 当代美国法哲学家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指出,应该对互联网及其对言论自由、观念市场和民主制度的影响投注更多关心。互联网可以有效保存上述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但也潜藏着破坏上述价值的能力。对上述认识正确的是 A. 互联网有利于民主制度发展 B.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C. 要“善待、善用、善管”网络媒体和虚拟社会 D. 互联网下只能采用民主共和国 【答案】AB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互联网可以有效保存上述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但也潜藏着破坏上述价值的能力”可知,一方面互联网有利于民主制度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要“善待、善用、善管”网络媒体和虚拟社会。故ABC项说法正确。D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 - 1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