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定远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 1.马克思在称赞巴黎公社的领导者时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他们“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对以上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B. 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制约与民主作风 C. 表明国家政权机关已变为“社会公仆” D. 体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答案】B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可知,公社领导人受到了公众的监督,权力受到了制约,也体现了民主的作风,所以答案选B选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A选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国家政权机关,排除C选项;也不能体现出公社的性质,排除D选项。 2.在西周分封制下,被嫡长子继承制排除在王位继承以外的众王子弟,获得了新建诸侯国的权力,更得到一般宗族子弟绝不会出现的各种政治特权。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 A. 强化了王室间的血缘纽带 B. 推动了王室宗族迅速分化 C. 有效缓和了各诸侯国矛盾 D. 实现了地方对中央的拱卫 【答案】B 【解析】 嫡长子之外的兄弟被分封为诸侯,与周天子的位置明显出现了不一样的地位,导致王室的宗族不断分化,故B正确;材料中是淡化血缘关系,不是强化,故A 错误;分封制显然不会缓和各个诸侯国矛盾,故C错误;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较大,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错误。 【点睛】分封制下可以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但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3.1938年,布哈林(当时任共产国际技委会主席)在中共六大上说,红军应该“分散到各个地力经相当的时间,再转一个地方,到这个地力在一些时间。杀一杀土豪劣绅,吃一吃饭,喝一喝鸡汤,再到另一个地方,照样杀土豪吃鸡,过了相当时向再前进”这说明布哈林 A. 要求重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的建设 B. 指明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C. 认识到动员农民阶级力量的重要性 D. 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答案】D 【解析】 材料认为红军的任务是流动游击,幻想到全国革命高潮到来时,把红军的力量派上去,配合城市暴动来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这表明共产国际对中国农村根据地和红军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这种思想是城市中心论的翻版,这是在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并未要求重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的建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未指明中国革命正确道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未认识到动员农民阶级力量的重要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都曾大规模对外扩张,在此过程中,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则严格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范围内。这种差异 A. 是罗马扩张迅速的根本原因 B. 促使罗马帝国进一步完善法律建设 C. 保障了雅典公民的紧密团结 D. 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加广泛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则严格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范围内",说明扩大公民权范围不是罗马扩张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罗马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排除A;罗马不断扩张公民权的授予范围,必然促进罗马帝国进一步完善法律建设,形成万民法,故选B;雅典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与雅典公民的紧密团结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公民权的授予范围,不是公民的权利内容,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的影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万民法的确立的背景入手,对选项逐一分析,同时注意区分公民法与万民法权利内容两个概念,据此可以得出正确判断。 5.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了外事裁判官,裁判官审案时从罗马古老的“信义”观念出发,认为无论是罗马人还是异邦人出于善意的行为都应该且能够得到保护,确立并认可了一系列新的契约法律关系。罗马法的这一发展 A. 树立了各民族间的交易法则 B. 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 说明当时民族矛盾日渐消失 D. 对私产作出了合法保护 【答案】A 【解析】 “无论是罗马人还是异邦人出于善意的行为都应该且能够得到保护”说明罗马法突破了民族的界限,为各民族交易树立了榜样,故A正确;B是《查士丁尼法典》颁布;C中民族矛盾消失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私有财产保护,故D错误。 6.15世纪末16世纪初,罗马教会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到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成为教会榨取最严重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 德意志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 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 C. 德意志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 D. 德意志缺乏统一的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还没有统一,导致邦国林立,受到罗马教皇的压榨,缺少统一的领导组织反抗,故D正确;A应该是德意志统一之后;教会并不是封建主,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德意志矛盾的激化,故C错误。 7.“延安县中四乡在进行普选运动时,在两个村里,有个别群众提出一个地主当乡长,因他识字。当时该乡的群众知道他表现不好,都不愿选举他。大家主张要选能代表群众利益的人当乡长,不要以识字多少为原则。结果地主落了选。”材料所述现象 A. 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B. 反映出地主不受农民欢迎 C. 反映当地群众已经有了民主的意识 D. 证明延安实行了普选的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C 【解析】 要选能代表“群众”利益的人当乡长等字眼说明了群众的民主意识已经存在,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种选举行为应该是发生在建国之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反映的民主意识增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8.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一是由曾养甫、谌小岑出面,通过翦伯赞、吕振羽与中国共产党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二是通过宋庆龄、宋子文派以牧师身份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董健吾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三是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 国民党已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 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 C. 国共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 D. 中国共产党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项表述错误两党再次合作是在抗战期间,此时国民党还没放弃剿共,故排除;题干中突出是国民党找共产国际谈判,而非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故B项表述不准确,排除;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935年”“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联系这一时期国共关系的变化可知,题干信息体现了国共由对抗走向合作的转折,故C项正确;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 9.历史学家德·阿宁说:“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 B. 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C. 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D. 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不可调和,十月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故B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中“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说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统治。故排除。D项,一战是革命爆发的外部推动因素,包含于B项中,故排除。 10.1946-1948年间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美国所占份额平均分别为27%和51%;1950-1951年期间,中美贸易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停止,中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也处于瘫痪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因素是 A. 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B. 马歇尔计划的实行 C.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D. 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 主要反映的是建国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中西贸易处于瘫痪状态。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说法不符事实,中西贸易处于瘫痪状态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符历史事实,C正确;马歇尔计划针对西欧国家,与中国无关,排除B;中西贸易处于瘫痪状态源于西方的封锁,与中国的外交政策无关,排除D。 11.1933年,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 ( ) A. 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 B. 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 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 D. 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讲述了一位普通工人当选为人大代表的事情,此事体现出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选举制的内容;C选项材料涉及的不是政党问题,故排除;B选项错在本题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故排除。 点睛:本题涉及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民主与法制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题涉及到的是人民权利问题,所以排除B、C选项,直接确定D选项。 12.19 世纪后期,英国议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只规定一般原则,而授权内阁或行政部门制定具体的施行细则。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在 1885—1889 年间否决国会法案 314 项,是之前 100年间的近三倍。这说明,19 世纪后期 A.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日趋完善 B. 资本主义权力制衡机制被打破 C. 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不断强化 D. 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权力的膨胀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英国议会……授权内阁或行政部门制定具体施行细则。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否决国会法案 314 项,是之前 100年间的近三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内阁和美国总统都属于行政权力,材料说明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权力的膨胀,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日趋完善,故A项错误;仅仅凭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资本主义权力制衡机制被打破,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不断强化,故C项错误。故选D。 13.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答案】B 【解析】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四次“分封”,诸如复辟六国贵族、分封同姓王、封建司马氏宗室分封诸子的活动,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A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C项错误;中国古代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是分化、削弱相权,D项不符合史实。 14.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政府同意出租大连和旅顺、允许外蒙古独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中国提供大量援助。这说明 A. “一边倒”外交政策得以延续 B. 二者均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 后者是对前者的维承发展 D. “另起炉灶”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国民政府与别国所签订的条约这体现的就是新中国初期的“另起炉灶”的外交原则,故D项正确。其余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 15.20世纪70年代,苏联领导人曾说:“让我们等待西方由于它的内部经济危机和它同第三世界越来越紧张的关系而自行灭亡。我们应当避免冒风险或采取危险的倡议。”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 预见到两级格局崩溃的必然性 B. 工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C. 尚未认清与西方国家间差距 D. 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团结斗争 【答案】C 【解析】 20世纪70年代,虽然美国经济发展缓慢,但总体实力仍然较强,依然处于领先地位,故“自行灭亡”说法错误,苏联没有认清与西方国家间的差距,C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两级格局结束,并非是西方资本主义自行灭亡,A错误;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16.下表是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中1930年北平底层市民从业统计表。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北京地区的民族工业非常发达 B. 北京的城市化水平超前 C. 北京的政治地位影响经济结构 D. 北京地区贫富差距拉大 【答案】C 【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1930年北平底层市民的行业主要是服务业和手工业,不是民族工业,这说明民族工业发展水平低,故A项错误;城市化水平由工业化水平决定,故B项错误;表格统计的是北平底层市民的从业状况,没有上层市民的数据,故D项错误;1930年国民政府首都是南京,北平地区政治地位较低,民族工业很少,因此底层市民主要从事服务业和手工业,没有工人,即北京的政治地位影响其经济结构,故C项正确。 17.下面是20世纪60年代有关两个德国的漫画。此漫画客观上反映了 A. 柏林成为美苏对抗的前沿 B. 苏联已放弃对东德援助 C. 德国开始走向国家分裂 D. 美苏争霸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柏林墙把德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由美国控制,东部由苏联控制,漫画显示代表美国的势力向东柏林渗透,体现出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故D 项正确;美苏没有直接对抗,故A错误;B中放弃说法错误;C是1961年,该漫画应该是分裂之后。 【点睛】图片类选择题解题技巧: 1.对图片要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如本题中的“东西德”;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如本题中的“冷战”;三看图片反映的关键信息,如图中的美国人伸向东德。 2.对备选项要三思: 一思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本题B项;二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如本题A项;三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如本题C项。 18.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条款:“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这表明 A. 党对私营经济认识上升到新阶段 B. 传统所有制模式开始被打破 C. 私营经济和公有经济的地位平等 D. 私营经济仍未获得合法地位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关于私营经济的内容修正,说明党对私营经济认识上升到新阶段,故A项正确;传统所有制模式开始被打破是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时,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私营经济和公有经济的地位平等,故C项错误;当时私营经济已经获得合法地位,故D项错误。故选A。 19.据记载,1984年全民经商热席卷全国,人们之间的问候语从:“你吃了吗”变成“你下海了吗”,在北方甚至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下列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A. 计划经济体制被市场经济完全取代 B. 对外开放激发了国民的经商热情 C. 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反映 D. 经济改革造成了市场的严重混乱 【答案】C 【解析】 “全民经商热席卷全国”说明国家认识到市场的作用,在经济体制方面出现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苗头和趋势,民众也敏锐地感受到这种变化。故答案为C项。A 项“完全取代”说法绝对,排除;民众经商与对外开放关系不大,且对外开放政策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作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众的经商热情,不能反映市场严重混乱,排除D项。 20.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提到:“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开花炮弹,紧资助剿,甚为得力。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逮其久,风气渐开,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此材料 A. 其中“设局铸造开花炮弹”指的是设上海轮船招商局 B. 表明洋务派认为创办机器工业是抵抗侵略的自强措施 C. 是甲午战败后“实业救国”思想在清政府内部的反应 D. 可论证洋务派希望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以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到沪以来”和“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炮弹”可知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企业,该企业性质应该属于军事工业。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是为了“自强”而立,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指的是江南制造总局;C选项错误,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D选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军事工业,而不是民用工业。 21.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A. 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 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 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的思潮兴起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地点信息,以及简表中的“匡时救世”“訾毁时政,裁量公卿”“保商务,谋公益”和“讲求实学”来看,随着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一股经世致用的思潮。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反传统”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 22.汉代丝织业相当发达,从文字、文物、外贸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印证。下列信息对研究汉代丝织业发展最具史料价值的是 A. 汉代字书《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业的字中花色品种达二十余种 B.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三种典型的丝织刺绣:“乘云绣”、“信期绣”和“长寿绣” C. 唐宋时代的绒线毯、元明时代的绒锦和天鹅绒等都是对汉代纺织技术的沿袭与发展 D. 古罗马普林尼在《自然史》称“中国产丝……运至罗马……人工巧妙达到顶点”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史学素养,史料按学术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相比而言第一手史料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第二手史料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由此可以得出最具史料价值的应为B;ACD项属于第二手的材料,排除。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史学常识·史料·价值 23.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D.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分析数据可得出:市场在价格中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看不出计划经济,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与材料中的时间“1993年底”不符,排除;C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只是材料表面现象,不是本质特征,排除。 24.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首先在农村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吹响了新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之路,它以川皖为试点进而推广全国,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也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这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是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 国家实行减免农业税政策 D. 鼓励个体、独资和“三资”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B正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发展农业经济,没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排除A;2006年国家实行减免农业税政策,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并不是在农村推行的措施,不符合“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之路”,排除D。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之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分析。 25.“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马克思想要表达的是 A. 现代文明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结果 B. 资产阶级所创造的文明是伪善不道德的 C. 资产阶级不加掩饰地呈现西方的价值观念 D. 殖民主义的“传播文明”就是肮脏的奴役和掠夺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马克思揭示了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性,将其与对殖民地的赤裸裸掠夺的野蛮本质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反映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建立在对殖民地的野蛮掠夺基础上,说明殖民主义的“传播文明”就是肮脏的奴役和掠夺,故D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文明与扩张之间的关系,排除A;从材料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文明是伪善的,他的本质面目在殖民地就得到了表现,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在西方文明地区,资产阶级是极端伪善的,他们掩盖了自己的价值观念,C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1500年以后欧洲商队路线图 材料三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初-18世纪中期欧洲的海外贸易中心和贸易方式。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 【答案】(1)特点:交通发达(或陆海丝绸之路发达);范围广泛(或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政府支持、政策开放;政府设机构管理(或设市舶司管理)。 (2)中心:以大西洋沿岸为中心。 方式:直接掠夺、三角贸易、欺诈贸易、武力征服、正当贸易。 (3)特点:英国由独霸世界贸易到贸易比重降低;国际贸易总量增长且互相依赖;国际分工明显;欧美发达国家主导贸易的局面最终形成(或世界贸易由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学生从材料中“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16世纪初—18世纪中期欧洲的海外贸易,第一问通过图片可以看出是以欧洲为中心,第二问学生答出早期殖民扩张的方式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学生从材料中“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等方面来回答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语·周语》记载,周襄王时已产生了“父子不得相互告诉”的思想。汉宣帝曾颁布:“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大父母匿子,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学界认为这是关于亲亲相隐制度最早、最明确的规定。 唐律《名例律》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漏露其事及鞑语消息,亦不坐。”同时唐律还规定:“若犯谋逆以上者,不用此律……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臣,故子孙虽告亦无罪,缘坐同首法”,认为因为“不臣”可以不用容隐制度。到近代,在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历次法律变革中,亲属容隐制度仍得以继承。 ——摘编自王新霞、柳萍等《论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特征——以“亲亲相隐原则”为例》 材料二 2012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88条明确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该规定赋予了亲属证人不被强制出庭作证的特权,体现了亲属拒证权的理念。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为了避免自己及其亲属受到追诉,不愿意作证,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法律不应当强制打压。从更深层次来看,亲属拒证权制度维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血脉亲情,在宏观上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益。在刑事诉讼中,法院对被告亲属所作证言持有怀疑态度,其被认可和采纳的机会很小。 ——摘编自李旭霞《论我国刑事诉讼亲属拒证权制度之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发展的特征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现代“亲属拒证权”与中国古代容隐制度的不同,并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构建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社会价值。 【答案】(1)特征:容隐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对容隐避罪情形限制加强,严厉打击“谋反行为”;亲亲相隐的诉讼原则突显论理关怀;容隐思想历史悠久,对后世影响深远;容隐法律制度不断走向完善;以儒家“孝道”和法家“忠君”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价值追求。 原因:宗法血缘观念的浓厚;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法家思想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等等。 (2)同:对于人们的犯罪行为,都认为其特定亲属可不用出庭作证。 异:在性质上,“亲属拒证权”是一种权利性规定,而容隐制度则为一种义务性规定;在主体上,“亲属拒证权”仅适用于被告的父母、配偶、子女三类亲属,而古代容隐制度的适用范围则更广;在适用对象上,“亲属拒证权”无例外规定,任何犯罪皆适用.而容隐制度则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等罪不适用, 价值: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是充分尊重人权的表现;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实现诉讼程序的公正。 【解析】 (1)特征:根据“周襄王时已产生了‘父子不得相互告诉”思想’”“到近代,在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历次法律变革中,亲属容隐制度仍得以继承”得出容隐思想历史悠久,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得出容隐对象范围不断扩大;根据“若犯谋逆以上者,不用此律……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臣,故子孙虽告亦无罪,缘坐同首法”得出对容隐避罪情形限制加强,严厉打击“谋反行为”;根据“其父母匿大父母匿子,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得出亲亲相隐的诉讼原则突显伦理关怀,以儒家“孝道”和法家“忠君” 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价值追求。原因:可从宗法思想观念、儒家、法家思想、巩固统治角度分析。 (2)同:根据“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该规定赋予了亲属证人不被强制出庭作证的特权”得出相同点;异:可从性质、主体、适用对象等角度分析得出。价值:根据“该规定赋予了亲属证人不被强制出庭作证的特权”“证人为了避免自己及其亲属受到追诉,不愿意作证,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法律不应当强制打压”“在宏观上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益”“法院对被告亲属所作证言持有怀疑态度,其被认可和采纳的机会很小”分析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社会价值。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各个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这就为行省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搜钱刮财,提供了便利条件。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行省由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逐步过渡为地方最高政府,但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受不到法律保护,故称市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四: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为前提……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成吉思汗时代的法令,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典,在实践中,蒙古部落的习惯法还占据着统治地位。直至元朝建立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元世祖时,明令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在建立帝国和加强对地方管理方面,罗马帝国与元朝有哪些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回答,在法律演变形式上,罗马和元朝有何相似之处?分析指出罗马帝国万民法与元朝法律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和元朝行省制度在当时起到哪些作用?对后世影响如何 【答案】(1)相似之处:都通过征服战争后设立帝国;都实行行省制; (2)相似之处:都是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主要区别: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元朝法律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他们在政治待遇和法律地位上都是不平等的。 (3)作用:罗马法缓解社会矛盾,维护了帝国的统治;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影响:罗马法是西方近代法律的渊源;行省制为中国后世所沿用。 【解析】 (1)相似之处:根据“建立帝国和加强对地方管理方面”“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行省由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得出都通过征服战争后设立帝国,都实行行省制。 (2)相似之处:根据“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成吉思汗时代的法令,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典,在实践中,蒙古部落的习惯法还占据着统治地位”得出都是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主要区别:根据“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并结合所学得出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根据“元世祖时,明令把全国人分为四等”“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概括得出元朝法律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他们在政治待遇和法律地位上都是不平等的。 (3)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缓解社会矛盾,维护了帝国的统治;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是西方近代法律的渊源;行省制为中国后世所沿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