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寒假测试(2)历史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北宋韦骧在《钱塘集》中对王安石变法写诗颂道:“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实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该诗涉及到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有( ) ①青苗法 ②免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市易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这表明他认为 A.最高统治者的才能决定国家命运 B.改革赋税与选官制度是根本大计 C.社会治安状况是衡量朝政兴衰的标准 D.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态度 4.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5. 两浙路发生灾荒,当时杭州知州范仲淹,兼负责浙西一带的赈灾。他除了给饥民“发粟”,号召杭州“诸佛寺主首”雇佣许多.工人,大兴土木。杭州地方官府也大举兴建“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这些举措 A.反映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B.形成较为系统的赈灾制度 C.不恤百姓而且伤耗了民力 D.充分地运用市场机制赈灾 6.有学者指出:900多年之前,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梁启超更是指出,在这个“金融管制的办法”中,其中的一些办法“如同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这里所说如同银行的办法有 A.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B.均输法市易法 C.青苗法市易法 D.免役法均输法 7.绘制思维导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学习宋朝历史时,绘制了如下导图。其中① ②、③处应依次填入 A.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积弱”局面、保甲法与将兵法 B.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积弱”局面、市易法与均输法 C.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积贫”局面、保马法与保甲法 D.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积贫”局面、严格“恩荫”制 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9.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 10.时人描述王安石变法后的情境说:“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材料反映王安石变法( ) A.头绪过多,操之过急 B.影响巨大,效果明显 C.用人不当,落实不力 D.政见不一,导致失败 11.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 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 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12.《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 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 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13.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半个多世纪后,政府财政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损1500多万缗。这种情况的出现是 A.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 B.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收人变少 C.王安石实行变法的重要背景 D.王安石变法措施不当的结果 14.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是他决心变法的写照。对此理解全面的是 A.认为天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 B.认为人们有各种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听信流言蜚语 C.传统的习惯和法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需进行改革 D.体现出王安石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锐意改革,坚持变法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勇气 15.在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但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有偏差,导致结论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16.北宋王安石变法与秦国商鞅变法有诸多相同点,但两者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最本质的差异在于是否( ) A.对普通民众有利 B.推动社会转型 C.得到统治者支持 D.能够富国强兵 17.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宋加强中央集权所致 B.北方民族的南侵 C.对西夏、辽的战争耗费和赔款 D.财政入不敷出 18.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19.《日知录·宋市风俗》记载:“及神宗朝,荆公秉正……国是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矣。”此段材料 A.对王安石变法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B.对改革前的描述符合当时实际情况 C.对王安石变法持全盘否定态度 D.反映后人对王安石变法评价不高 20.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王安石变法简论》)。以下各项符合材料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态度的是 A.基本否定 B.基本肯定 C.一分为二 D.不清楚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每题2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信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 “青苗钱”以常平籴本1400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 旧有之系统,包括其中的既有利益,必须铲除,然后……新的体系才能成立。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引起所述的社会冲突,是因为宋朝的社会还未发展到这一程度,是以纠结新旧两派,作这场决斗。他的改革,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归纳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仁宗在位中期,部分士大夫针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发起一次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的主要领导者为范仲淹。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正直,受到士大夫的推崇,遂与韩琦、欧阳修等人结成改革派集团。庆历三年,此集团而提出限制官营恩荫人数,或加以考试,合格者始授官。针对当时官员磨勘(考核官员的升迁)手续较为简易,范仲淹提出对磨勘进行严格管理,按政绩升迁,改变论资排辈之弊。在地方,委各路官员以更大权力,同时精选监察官吏,负责甄别州县官吏善恶,不任事即予罢黜。上述改革措施刚一出台,即遭到极大阻力,在反动派激烈攻击下,改革集团被贬出朝。“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而终 —整理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的影响及其“昙花一现”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44年,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访华期间,谈到罗斯福时代的美国与王安石时代的中国经济形势非常相似。……有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王安石的经济智慧拯救了饥饿的美国农民……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始终没有被王安石看穿,也很少被他日后的崇拜者顾及,即现代金融经济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有了今日的历史眼光,我们才能断言要将这帝国之财政商业化,金融之管制方式必须就位。有关汇票、提货单、保险单、共同海损、以船作抵押之借款、冒险借款、股份、打捞权利等都要经过立法才能执行无碍。更重要的是法律上有关遗产继承、破产、丧失赎取权、假冒、欺骗、监守自盗等之规定也要与商业社会里的流动状态相符,且一切都用金钱统治,这一点才做得通。宋代内陆商业组织之实况与这种要求相去至远。 ——摘自《王安石变法与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王安石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变法经济措施失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2.A 3.D 4.A 5.D 6.C 7.A 8.A 9.B 10.A 11.B 12.C 13.C 14.D 15.B 16.B 17.A 18.B 19.A 20.A 21.(1)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平抑物价;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 (2)问题:缺乏社会机制(或独立的银行、法律机构)的有效保障;地方官员在实施中片面化简单化,罔顾农民实际情况;部分官吏借机勒索百姓。 22.(l)背景: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长期存在;民族、阶级矛盾尖锐;改革派集团获得统治者的支持。 (2)影响:规范官员选拔和考核,有利于澄清吏治;加强地方权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精选地方监察官员,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新政昙花一现,影响有限;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借鉴 原因:新政触及既得利益者;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最高统治者支持不力;新政措施急于求成。 23.(1)原因:①宋代商品经济活跃;②王安石的思想有前瞻性。 (2)①未形成金融体系或缺少金融制度的保障;②缺少法律保护;③措施执行中的随意性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