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 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 C. 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 D. 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的“封建政治”是指分封制度,而“郡县政治”是指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郡县制不是;郡县制维护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分封制维护了奴隶制度;分封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C。 2.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世官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秦朝,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避免了周朝地方割据的局面的重演,但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有叛国而无叛郡是指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故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否定分封制,故A项错误,C项正确。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但材料肯定的是郡县制,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B项错误。世官制属于官员世袭制度,与材料肯定郡县制不符,D项错误。 3.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 A. 秦朝丞相 B. 汉朝刺史 C. 元朝御史台 D. 明朝提刑按察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较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刺史就是“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故B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位高权重;C选项权力也很大;D选项是三司之一,不符合题意。 4.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 专制皇权 B. 中央集权 C. 监察权力 D. 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制度军事为了加强皇权,反映的趋势是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答案为A。本题反映皇权强化,没有涉及地方问题,故不是加强中央集权,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机构,自然不是监察权力的强化,C错误。材料不是针对农民,D错误。 5.图1、图2反映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 A. 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 分封制、郡县制 C. 分封制、宗法制 D. 郡县制、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依据图1中郡、国可知是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依据图2行省可知是行省制度,A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制度,B和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央中枢机构,不符合图片信息,D错误。 6.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一些惯例。如“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内阁无需预先征得国王同意,即可召开会议”等。这反映出英国代议制的特点是 ①内阁对议会负责 ②国王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③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④国王、议会和内阁互不统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体现了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体现了国王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内阁无需预先征得国王同意,即可召开会议”体现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故①②③正确;国王、议会和内阁互不统属说法错误,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排除BCD项。 7. 178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民众认为,宪法应由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制宪会议)自己来制定,然后把它交给政府,而不应该预先由政府制定它,然后把它“恩赐”给人民。如果一个政府能够制定自己的宪法,那么这个政府也就可以任意改变宪法,从而堕落为暴政。这反映了马萨诸塞州民众认为 A. 反复无常的政府易走向暴政 B. 制定宪法要遵循民主的程序 C. 联邦宪法的内容要体现民主 D. 制宪会议要由地方选举产生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通过自己选出的制宪会议”“由……制定……然后……然后”“一个政府能够制定自己的宪法”等信息可得出民众注重的是宪法制订的方法和程序,没有谈到政府的多变性,故A项排除,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联邦宪法的内容,故C项排除;材料强调宪法必须体现人民的意愿,保证民主的程序,故D项排除。 8. 1689年颁布的英国《权利法案》和1875年实施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都规定 A. 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B. 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 C. 政府首脑由民选产生 D. 国家元首可以解散两院 【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找出不同点即可,英国《权利法案》表明君主立宪制的开始建立,国王仍为国家元首,但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任命内阁成员的是首相而非国王,首相作为政府首脑由议会下院多数党产生而非民选,国王无权解散议会,因此BCD都错误,答案选A。 9.史家认为,1871年的德国宪法,“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宪法”。主要是由于该宪法 A. 不是由资产阶级制定的 B. 没有反映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要求 C. 没有顺应资本主义潮流 D. 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的色彩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宪法是一部照顾各种势力利益的妥协性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色彩,因此认为它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宪法,故D项正确。1871年宪法是由资产阶级制定的,排除A。1871年宪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排除B。1871年宪法标志着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排除C。 10. 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主要是说巴黎公社起义时 A. 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B. 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C. 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 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19 世纪70 年代,无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这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B、C两项与题干材料相比,不够全面。D项材料未体现。 11.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后一个则是指 A. 北平和平解放 B. 1949年北京政协会议 C. 开国大典 D. 全国一届人大 【答案】C 【解析】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举行,C正确;A是平津战役;B和D属于会议在人民大会堂。 12.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外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中国须同外国商定,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由中国政府自主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中国重新收回了这项主权。 13.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A. 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 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C. 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D. 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来看,说明地方督抚权力扩大,表明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朝的中央集权受到冲击。故答案为C项。这一变化冲击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地方权力的扩大,但并不能体现中央对地方失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对官员任命有一定的干预权,地方政府本来就掌握行政权,排除D项。 14. 下列关于列强在中国获取下列特权的先后顺序是 ①领事裁判权②公使驻京权③协定关税权④设厂权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③①④② D. ①③④② 【答案】B 【解析】③项是在《南京条约》中直接规定的,签订时间是1842年;①项是在《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签订时间晚于《南京条约》;②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签订的条约中规定的;④项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中规定的内容。故选C。 15.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 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 B.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 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 D. 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此前……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风气的变迁,故C项正确;对辫子问题的态度并不能说明中国由臣民国家变为公民国家,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中国“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故D项错误。故选C。 16.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A. 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 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但没有涉及五四运动,与材料中“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符,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动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问题提到历史日程上来,与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相符,故B项正确;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材料中“辛亥革命”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是中国社会内在的发展,材料没有涉及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故D项错误。 17.民国成立之前,历史教科书中几乎没有关于“四大发明”的记载;民国以来,教科书编纂者们逐步把有争议的“四大发明”的知识镶嵌进历史教科书。民国历史教科书编纂者们的主要目的是 A. 培育民族精神 B. 弘扬侍统文化 C. 倡导学术自由 D. 激发学史兴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典型代表,民国时期,我国的民族矛盾尖锐,把“四大发明”的知识镶嵌进历史教科书,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故选A;依据民国以来的历史背景可知,当时中国民族矛盾一直比较激烈,教科书编纂者们虽有弘扬传统文化和激发学生学史兴趣的目的,但这也不是主要目的,只能居次要地位,故可排除BD两项;材料的意思并没有涉及倡导学术自由的意思,故可排除C。 18.中共领导人在解放战争某时期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当时 A. 中共准备进行战略反攻 B.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C. 解放长江以南准备就绪 D. 东北三省已经全部解放 【答案】A 【解析】当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1947年),由于解放区防御的压力巨大,中央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材料“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说明的是想进行战略反攻,故A项正确;B是三大战役的意义;C是渡江战役的意义;D是辽沈战役的意义。 19.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但是我国仍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为什么我们还要时时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呢?下列表述中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 学以致用 B. 知耻后勇 C. 居安思危 D. 闻鸡起舞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过上安宁幸福生活以后,仍然要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提醒自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相关的抗争和往事,这样做体现了居安思危意识,C选项符合题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和学以致用没有关系,A选项错误;知耻后勇与中国人民已经“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不符,B选项错误;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与闻鸡起舞强调的立志报国,勤奋刻苦精神无关,D选项错误。 20.2010某报刊刊登的一首赞歌中写道:“一声惊雷震九天,南湖八十九年前,唤起工农千百万,风雷滚滚来天半,同心干,红旗漫卷映河山……”这首赞歌所纪念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 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C.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D. 井冈山革命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答案】A 【解析】材料“南湖八十九年前”的空间和时间信息说明这一历史事件是1921年中共一大,故A项正确;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上,故B项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是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故C项错误;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是在1927年,故D项错误。 21.彼得格勒爆发了罢工暴动,原因是运输工具不充足,从而导致了食品和燃料的极度缺乏。沙皇当局命令军队前去维持秩序,但士兵们却同示威者亲近起来。以上事件引发了 A. 七月流血事件 B. 彼得格勒起义 C. 二月革命 D. 《四月提纲》 【答案】C 【解析】材料“沙皇当局命令军队前去维持秩序,但士兵们却同示威者亲近起来”反映了当时沙皇仍然存在,处于二月革命之前,故C正确;七月流血事件时沙皇统治已经被推翻,故A错误;彼得格勒起义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B错误;《四月提纲》发布时沙皇统治已经被推翻,故D错误。故选C。 22.1949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议案等报道,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 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完成 C. 确立《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D.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答案】D 【解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完成,B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C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议案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D正确。 23.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A. 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B. 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C. 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D. 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答案】D 【解析】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放在第二章,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故D正确;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原则在“五四宪法”中就已经明确,排除A;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了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新经验,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故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排除C。 24. 把“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在 A. 1954年 B. 1978年 C. 1982年 D. 1999年 【答案】D 【解析】把“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在1999年,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正式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故选D。A项是通过的1954年宪法,并未提出依法治国的方针;B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改革开放的决策;C项1982年宪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的成就,但是也未提出依法治国的方针。 25.17~18世纪,欧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普遍具有的特征是 A. 推翻了君主制度 B. 彻底解决土地问题 C. 向法治化国家过渡 D.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答案】C 【解析】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再实行专制统治,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从人治走向了法制,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后仍然存在着君主制,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解決土地问题,他们不可能把土地分给农民,故B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不是民主共和制度,故D项错误。 26.伯利克里如此描述雅典的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 法律只调节私人争端 B. 法律是民主政治的保障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实行多数人的民主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可见在雅典法律是维护民主政体的保障,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不是题干内容的体现。 27.罗马共和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西塞罗曾说:“我们的国家政体之所以优于其它国家,是因为在那些国家(希腊)里差不多都有过这样一些人,他们以自己的立法和规章建立国家。……然而相反,我们的国家的存在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而是靠许多人智慧,不是由一代人,而是经过数个,由数代人建立的”。由此可见,在古代 A. 罗马的制度优于希腊的制度 B. 罗马政制依靠思想家的设想 C. 罗马政制更多源于长久实践 D. 政体建立必须依靠人民支持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我们的国家的存在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而是靠许多人智慧,不是由一代人,而是经过数个,由数代人建立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塞罗认为自罗马王政时期开始,正是在数个世纪的一代代人的交替中,罗马形成了自己完善的国家政体。由此可见,在古代罗马政制更多源于长久实践,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是西塞罗的个人观点,不能据此得出古代罗马的制度优于希腊的制度;B选项表述错误,仅依靠思想家的设想无法创立古代罗马政制;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政体的建立与人民支持没有必然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8.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 秦、唐、明 B. 秦、唐、元 C. 汉、宋、明 D. 秦、元、清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蜀“郡”洪水,由丞相与诸卿拿方案,发生在实行三公九卿制的秦朝;唐代治理地方州县洪水,需要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和尚书省交由工、户部办理;阁臣按照皇帝的旨意,发诏书给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是明代的现象,A选项符合题意; 元代实行一省制,且没有阁臣,BD两项错误;宋代中书门下一起在政事堂办公,C选项错误。 29.巴黎公社是新型的工人政权,其论据不包括 A. 公社委员由直接选举产生 B. 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 C. 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 D. 公社委员会主要由知识分子组成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巴黎公社委员会由知识分子组成,不能说明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政权,D项符合题意;工人委员会由“直接”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罢免公职人员和所有公职人员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工资等,都体现了巴黎公社的“创新”和“工人当家作主”,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 30.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下列对该组图片体现的主题表述最准确的是 A.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 B. 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C.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D. 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图片反映的内容都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无法体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故排除A项;题意中的图片都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反映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因此体现了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故选B项;中共“一大”会址无法体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故排除C项;中共“一大”会址无法体现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故排除D项。 二、材料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血缘、门第、等级、世袭。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解析】(1)依据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可知先秦时期选官制度是世袭制,结合材料和所学这一选官的标准是依靠血缘、门第、等级以及世袭。 (2)依据材料二“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可知材料二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这一制度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和世袭的特点。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是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可知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以及压制人才。 (4)依据材料四“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的信息可知是科举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张扬了“学而优则仕”、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以及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不赞成建立一个君主制国家,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材料二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有许多来自法国的志愿者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这些志愿者帮助美国取得了独立和自由后,回到依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祖国。当凯旋的志愿者们无比兴奋地宣传美国时,也预示着法国将有一场巨变发生。正如当时一家报纸所说:“在帮助美国13州夺取自由之时,我们也在为夺取自己的自由做准备。” ——以上材料引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独立战争后的美国的国家制度是什么制度?有什么弊端? (2)根据材料一“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其具体表现主要是什么? (3)材料二中“法国将有一场巨变发生”,“巨变”指什么?几经反复法国最终确立了什么政体? (4)分别写出英国、德国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法律文献 【答案】(1)邦联制 弊端: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阻碍美国经济的发展。 (2)表现: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或确立了联邦共和政体。 (3)巨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政体:民主共和政体 (4)文献: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解析】(1)依据材料“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可知独立战争后的美国的国家制度是邦联制。依据材料“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可知弊端是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阻碍美国经济的发展。 (2)依据所学可知具体表现主要是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或确立了联邦共和政体。 (3)依据所学可知 巨变是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政体是指民主共和政体。 (4)依据所学可知英国、德国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法律文献是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33.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现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ꞏ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结合所学,指出该制度有何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答案】(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丰厚土壤 (3)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特点:广泛性、直接选举等。 (4)民主政治建没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应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等。 【解析】(1)第一小问,由“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可知,“前提”应是新中国的成立;第二小问“成就”,旨在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施民主政治建设的三大制度。 (2) 依据“在共产党领导下”“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等信息进行归纳。 (3)第一小问,由“村民实行自治”可知应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第二小问;可从民主范围和民主形式的角度来概括。 (4)第一小问,可结合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行归纳;第二小问为开放型题目,可结合自身认知特点概括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