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 ‎1.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 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A项和B项知识错误,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比较论证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分封制。‎ ‎2.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王国与朝廷之间矛盾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渐趋激化”,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朝廷控制的郡级政区的变化,不涉及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排除B。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题干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应该越来越小,排除D。‎ 点睛:D是误选项。很多学生认为“汉代由15个郡扩大到108个郡”,事实上是“把这15郡分成了108个郡。”,郡越分越小,地方的权利越来越弱。‎ ‎3.清末庚子之变,慈溪太后、端郡王载漪等决意招抚义和团,下诏对外宣战。李鸿章、张之洞等地方官员“与各领事订约,上海租界淮归各国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无保护,两不相扰。”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 A. 地方实力派的崛起影响中央的决策 B. 西方列强改变瓜分中国的侵略目标 C. 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削弱 D. 有利于列强势力在长江流域的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慈溪太后、端郡王载漪等决意招抚义和团,下诏对外宣战”“地方官员‘与各领事订约,上海租界淮归各国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无保护’”可以得出,清政府对各国宣战,但地方政府不仅不遵守中央命令,这说明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减弱,中央集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故C项正确;地方实力派的崛起并不能影响中央政府的决策,故A项排除;B项是八国联军侵华后,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列强在长江流域的发展,故D项排除。‎ ‎4.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 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 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 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 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答案】C ‎【解析】‎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都没有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排除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向西方学习之后,排除B。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历程,特点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每一次学习西方的变革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深入下去的,故选C。‎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5.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 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 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 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 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点理解“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即所有其它社会改造方法都行不通的前提下,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成为俄国社会进步的必然和唯一行得通的选择。‎ ‎6.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 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 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 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抗战准备。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沿海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从防范的地理方向来看,不是针对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和红军,也体现不出“削弱各地军阀”的意图;这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针对日本作出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国民政府抗战准备 ‎7. 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 A. 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 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ABC三项时间不符;70年代我国提出“三个世界”的概念,密切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材料中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正是这一理念的反映,D项正确。‎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70年代外交·三个世界 ‎8.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主导 ‎【答案】B ‎【解析】‎ 此题注意把握时间:1928年。此时毛泽东虽然已经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等星星之火,但中共中央仍然坚持城市暴动。由材料中“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革命高潮”相结合,才能变成“全国胜利”的信息可知,农民战争要配合城市暴动,以城市暴动为主体,故B项符合材料的原意。排除其它选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中国革命道路。‎ ‎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中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洋务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9—1978年史学研究的受到阶级斗争、革命史观影响,对农民阶级的运动关注较高,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关注度相对较高,洋务运动属于地主阶级主持的自救运动,与当时的史学主流思想不符,因此研究较少,因此丁是洋务运动,选项D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当时的史观下,对A、B、C涉及的内容关注度都高于洋务运动,因此排除。‎ ‎10.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下列情境在电影中可能出现的是 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送春风”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科教兴国”的标语 D. 特写:热烈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利用“1977年”来解答问题。“改革开放”1978年提出,“科教兴国”1995年提出 ,原子弹爆炸成功在1964年,所以选A,粉碎“四人帮”在1976年。‎ 考点:现代中国教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事件的识记能力。‎ ‎11.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阐述了“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等问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 B. 经济建设中出现“左”倾苗头 C. 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学习苏联建设的经验 ‎【答案】A ‎【解析】‎ ‎【详解】《论十大关系》是中共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其背景是总结前一阶段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吸取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教训,为了少走弯路,因此这一报告体现了中共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精神,选项A正确;报告的内容符合中国的国情,没有“左”倾苗头,排除B;1956年一五计划已经开始,排除C;报告是吸取苏联建设中的教训,而非借鉴经验,排除D。‎ ‎12.下表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8.1‎ ‎17.9‎ ‎18.5‎ 表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 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 市场经济形成 D.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图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部分 ‎1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铺开;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设立学部,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改变统治机构,“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公司律》《破产律》《集会结社律》等等先后出台,中国法律现代化由此起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的“新政”与洋务运动的影响上相似之处。‎ ‎【答案】(1)措施:废除科举;编练新军;设立商部,颁布法律,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整顿吏治,撤销淘汰不合理的衙门和机构;学习西方法律制度等。‎ ‎(2)相似:推动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西学的传播;没有触动清廷的政体;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成功挽救清王朝命运。‎ ‎【解析】‎ ‎【详解】(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清末新政的主要措施要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教育方面、军事方面等分类别进行归纳,例如,经济方面要突出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等。‎ ‎(2)清末的“新政”与洋务运动的影响上相似之处要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例如,二者均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二者均促进了西学的传播属于相似的积极影响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