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强化40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作业】
知能强化练(四十) 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 一、选择题 1.(2019·辽宁五校联考)1906年,孙中山提出了“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五权分立’”。孙中山称之为“破天荒的政体”。这里的五权除了西方的三权以外,新增了考试权和监察权。孙中山的“新主义”( ) A.受制于中国现状而未能付诸实践 B.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体现了中西政治文明成果的融合 D.旨在弥补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 C [五权分立思想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得到实践,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源自西方的三权分立,而考试权和监察权则源于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和监察制度,所以五权分立是中西融合的成果,故C项正确;五权分立是政权建设架构,与政党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2.史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关注民生,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民本”主张依然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 ) 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A [“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但没有让土地的所有权发生根本的改变,所以农民拥有土地就成为一句空话,故A项正确;“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关注民生,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可知对民生是有关注的,故C项错误;在三民主义思想里面,有关于民生方面的措施,如“平均地权”,故D项错误。] 3.(2019·河北邢台月考)有学者说,三民主义是要实现“使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而不相冲突”。其针对的是三民主义中的( ) A.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推翻帝制,创立民国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A [结合所学知识,三民主义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的是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与题目中“使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而不相冲突”相符,故A项正确;B项表述是民族主义,与题意无关,错误;C项表述是民权主义,强调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与题意无关,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使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而不相冲突”不相符,错误。] 4.(2019·豫南豫北名校精英联赛)“湖北报刊在揭露社会,批判清政府的落后、反动方面, 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而对三民主义的传播,除对民族主义的反清革命宣传得较为充分以外,对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这表明( ) A.完成民族主义的任务是主要的 B.民权、民生主义不是主要的 C.湖北革命党人的理论水平较低 D.三民主义未得到较好贯彻 D [材料说的是对三民主义的宣传“除对民族主义的反清革命宣传得较为充分以外,对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并没有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故A、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对三民主义的宣传,湖北革命党人的理论水平较低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据材料“湖北报刊在揭露社会,批判清政府的落后、反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而对三民主义的传播,除对民族主义的反清革命宣传得较为充分以外,对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得出三民主义未得到较好贯彻,故D项正确。] 5.1924年11月,孙中山以大元帅身份公布了《工会条例》。下列是条例中的某些条款,这些规定( ) A.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新发展 B.表明其政治立场发生根本改变 C.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D.背离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 A [1924年,孙中山公布《工会条例》,保护劳工权利,表明孙中山的思想实现了升华,由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故A项正确;孙中山公布《工会条例》,保护劳工权利,并没有改变他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思想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故C项错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没有背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故D项错误。] 6.(2019·湖北八校联考)《国民党一大宣言》:“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故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B.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D.与中共革命思想部分一致 D [据材料“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可知国民党主张“耕者有其田”,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故A项错误;从材料信息“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可知,这一主张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并没有实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 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和中共的土地政策,即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有相同的部分,故D项正确。] 7.(2019·广东江门模拟)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什么农民协会,砍脑壳会,莫害人!’富农中态度恶劣的这样说。……中农呢?他们锅里有米煮,没有人半夜里敲门来讨账。独自皱着眉头在那里想:‘农民协会果然立得起来吗?’……而他们(贫农)中间有很多人,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他们有什么不进农会?”。这段话意图是( ) A.应该按照经济地位的不同区别对待农民 B.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农民革命态度不同 C.农民阶级不如工人阶级有坚定革命信念 D.争取贫农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保障 A [据材料“富农”“中农”“贫农”参加“农会”的态度不同可得,毛泽东主张应该按照经济地位的不同区别对待农民,故A项正确;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农民革命态度不同与题目的要求“这段话意图是”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毛泽东认为贫农的革命信念是最坚定的,不涉及与工人阶级的对比,故C项错误;毛泽东认为贫农是最容易争取的,不涉及革命胜利的保障问题,故D项错误。] 8.(2019·安徽十校联考)1930年,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有文章批评“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违反了“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这个马克思主义原理。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党和红军中存在教条主义倾向 B.共产国际阻碍中国革命 C.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存在偏差 D.马克思主义无法本土化 A [“农村包围城市”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材料批评这一观点不符合马克思原理,反映出材料没有从实际出发,是教条主义错误,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有文章批评‘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可知是中共中央的意见,与共产国际无关,故B项错误;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是符合国情的正确观点,中国已经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故C项错误;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故D项错误。] 9.(2019·豫南豫北名校精英联赛)当年,《新民主主义论》在国统区秘密流行。不过,它的封面被伪装成各种样式。有被伪装成言情小说的,有被伪装成《大乘起信论》的,还有被伪装成《文史通义》《中国向何处去》的。这说明《新民主主义论》( ) A.遭到人们丑化 B.思想魅力巨大 C.冲击传统思想 D.促进思想解放 B [《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困难时期,《新民主主义论》在国统区只能秘密流行,人们为了能够读到《新民主主义论》,所以才有了“ 有被伪装成言情小说的,有被伪装成《大乘起信论》的,还有被伪装成《文史通义》《中国向何处去》的”,故A项错误;人们为了能够读到《新民主主义论》,对其进行了各种伪装,说明《新民主主义论》思想魅力巨大,故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论》主要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材料并没有说明《新民主主义论》的影响,故C、D项错误。] 10.(2019·浙江“五校联考”)下图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东方红厂出品的苏绣丝像《毛泽东在延安枣园窑洞中工作》,这一时期毛泽东所写的作品( ) A.用大革命的材料说明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 B.论证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存在并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C.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 D.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C [在1925年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明确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与材料中“毛泽东在延安枣园窑洞中工作”不符,故A项错误;大革命失败后,在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同时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做了说明,与材料中“毛泽东在延安枣园窑洞中工作”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毛泽东在延安枣园窑洞中工作”是抗战时期,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故C项正确;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与材料中“毛泽东在延安枣园窑洞中工作”不符,故D项错误。] 11.俄罗斯学者潘佐夫所著《毛泽东传》记述了毛泽东“摆脱苏联及其模式的影响、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努力”。下列著作体现毛泽东这一探索的是(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持久战》 C.《论联合政府》 D.《论十大关系》 D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论述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而不是摆脱苏联,故A项错误;《论持久战》是论述抗日的前途问题不是摆脱苏联,故B项错误;《论联合政府》主要论述抗日胜利以后的政府,主要论及国内问题没有论及苏联,故C项错误;《论十大关系》主要是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注意的问题,其中注意农轻重比例,要求注意农业和轻工业,表明已经不同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模式,故D项正确。] 12.(2019·浙江温州模拟)“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不小,希望在九十年代,进步得更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一论断科学地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这是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表现有“神舟1号”发射 D.邓小平概括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变革作用 D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发展生产力,材料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没有解释这一本质,故A项错误;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因此1992年“南方谈话”不是首次明确提出这一论断,故B项错误;“神舟1号”发射时间是1999年底,不是1992年这一论断的重要表现,故C项错误;材料“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体现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变革作用,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广东湛江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和主义指的是相对于君主制而言的对共和国的偏爱。……然而共和主义对制度的关注焦点是随着时间的转移而不断变化的。美国革命把共和主义用于全部民族,并通过支持现代民主政体的引入,对共和主义进行了改造。这种改造,在美国版本中,意味着承认在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的基础上的分离政府。……民主是公民亲自组织和管理政府的小社会,而共和则是采用代议制的共同体。 ——摘编自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麦迪逊等《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 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新式者何?即化国为家是也。人人当去其自私自利之心,同心协力,共同缔造。国家者载民之舟也,舟行大海中,猝遇风涛,当同心互助,以谋共济。故吾人今日由旧国家变为新国家,当铲除旧思想,发达新思想。新思想者何?即公共心。 吾人今日欲改造新国家,当实行三民主义。何谓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之主义是也。民族主义即世界人类各族平等,一种族绝不能为他种族所压制。民权主义,即人人平等,同为一族,绝不能以少数人压制多数人。……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之今日均产主义。 ——摘编自1921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广东同乡会欢迎会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改造共和主义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美国共和主义的发展之处及其原因,并分析孙中山共和思想的历史价值。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意味着承认在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的基础上的分离政府”,承认联邦制和三权分立;根据材料一“共和则是采用代议制的共同体”,采用代议制。 第(2)问,第一小问发展根据材料二“化国为家是也。人人当去其自私自利之心,同心协力,共同缔造”,建立人民的国家;根据材料二“今日欲改造新国家,当实行三民主义” ,实行三民主义。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孙中山的思想能够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展创新;根据材料二“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亦即俄国之今日均产主义”,孙中山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第三小问价值,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孙中山的共和思想对辛亥革命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中国近代政治的近代化;培养中国人的公民意识;促进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深入人心。 答案 (1)建立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建立联邦制;建立代议制政府。 (2)发展:要建立人民的共和国;用三民主义改造国家。 原因:孙中山的认识能与时俱进;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没有得到落实;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 价值: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专制,建立共和国,开创近代中国共和政治的先河;民国成立后,采用了民国纪年法,有助于国民对现代国家的认同;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等。 14.(2019·河南洛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探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演变的。甲午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遭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开辟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仿效与探索相辅相成。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它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近代的中国在帝国的黄昏中醒来,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逐渐踏上了蜕变与新生的历程。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历史逻辑,即不同的历史时代面对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相关具体史实,围绕“时代主题与思想理论探索”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 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近代遭遇外来侵略后,社会发生大变革,各阶层萌发新思想以实现启蒙与救亡,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联系史实围绕“时代主题与思想理论探索”拟定论题,如救亡图存与新思潮的萌发;富国强兵与洋务思潮的产生与发展;救亡图存与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民主革命浪潮中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北洋政府黑暗统治下的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等论题也可,阐述要结合思想或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其内涵、形成与发展等方面。言之有理,史实准确即可酌情给分。 答案 (示例一)论题:救亡图存与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阐述: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中国人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19世纪90年代,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西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并将之付诸实践,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示例二)论题:民主革命浪潮中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阐述: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每况愈下。为此,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但均以失败告终。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武装起义的浪潮中不断丰富民主革命思想,形成了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政府和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面对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民主革命浪潮的不断高涨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不断发展。 (示例三)论题: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阐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对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即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及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并使其不断深化和发展,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