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八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黄山市八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黄山市“八校联盟”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的农具 A.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 B.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 C.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 D.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 ‎2.《旧五代史·食货志》中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3.下表文献中关于唐朝的叙述,表明当时 ‎ 出处 叙述内容 ‎《清异录》‎ 有刁萧者,携一镜……背有字曰:碧金仙,大中九年十二月铜坊长老白九峰造 ‎《三水小牍》‎ 钜鹿郡南和县街北有纸坊,长垣悉晒纸 ‎《乐府杂录》‎ 文宗朝有内人郑中丞,善琵琶……郑尝弹小忽雷,偶以匙头脱,送崇仁坊南赵家修理,大约造乐器悉在此坊,其中二赵家最妙 A.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密 B.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打破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一些城市出现手工业作坊 ‎4.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这一现象 A.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 B.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 C.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5.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6.元朝政府在各港口设置市舶司,并出资设立“官本船”其做法是由官府建造海船,发给本钱,“选人入番贸易诸货”,贏利朝廷得七成,商人得三成。此举 A.禁止了民间贸易的发展 B.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 C.开启了“海禁”政策之先河 D.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7.在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顺差地位,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见下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流出地区 流入(亿两)‎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 欧洲、日本、菲律宾 ‎3.7‎ ‎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 欧洲、日本、菲律宾 ‎12.3‎ ‎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 英国 ‎0.09‎ A.中国经济发达领先于世界各地 ‎ 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 C.新航路开辟影响中西方贸易 ‎ D.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政策差异 ‎8.明末马铃薯传入中国。最初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由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筛选、培育。清代中叶中国人口骤增,马铃薯迎来了第一个种植高峰,开始走向平常百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农民注重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 B.马铃薯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口味 C.传统的经营模式不利于物种交流 D.封建国家忽视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9.哥伦布的发现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这样说的理由是地理大发现 A.加快了工业文明的传播 B.拓展了欧洲的世界市场 C.开启了人类全球化进程 D.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10.在1636年到1637年间,荷兰出现了一股争相求购郁金香的热潮,导致郁金香价格急速上升,当时很多人变卖家财,参与到投机郁金香上。到1637年后期,郁金香泡沫破裂,很多人蒙受巨大损失,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这可以说明当时的荷兰 A.经济的泡沫化引发世界市场的波动 B.与东方经济往来日益频繁 C.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人们的投资观念 D.民族主义推动了国花种植 ‎11.马克思说:“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巨大的城市”的形成主要基于 A.商业革命发生,贸易中心转移 B.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向城市 C.工业革命开展,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 D.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地位确立 ‎12.下图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1771—1841年间英国粮食价格变化(1800年=100)‎ A.工业革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 C.自由主义准则影响不断扩大 D.英国农业经济呈现衰退趋势 ‎13.下表是1750—1913年部分国家人均工业化程度(英国1900年人均工业化程度为100)。由表格可知,这一时期 德国 英国 加拿大 美国 日本 中国 印度 巴西 墨西哥 ‎1750年 ‎8‎ ‎10‎ ‎—‎ ‎4‎ ‎7‎ ‎8‎ ‎7‎ ‎—‎ ‎—‎ ‎1800年 ‎8‎ ‎16‎ ‎5‎ ‎9‎ ‎7‎ ‎6‎ ‎6‎ ‎—‎ ‎—‎ ‎1860年 ‎15‎ ‎64‎ ‎7‎ ‎21‎ ‎7‎ ‎4‎ ‎3‎ ‎4‎ ‎5‎ ‎1913年 ‎85‎ ‎115‎ ‎46‎ ‎126‎ ‎20‎ ‎3‎ ‎2‎ ‎7‎ ‎7‎ A.工业化缩小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 B.亚非拉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基本停滞 C.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发展 ‎ D.英国是工业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14.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列属于后者的发明是 ‎①蒸汽机 ②汽车 ③汽船 ④电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建议,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此举 A.制约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抵制了外商在华势力的扩大 D.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 ‎16.以下为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统计表:‎ 年份 指数 年份 指数 ‎1821-1830‎ ‎100‎ ‎1871-1880‎ ‎80‎ ‎1831-1840‎ ‎92‎ ‎1881-1890‎ ‎80‎ ‎1841-1850‎ ‎92‎ ‎1991-1900‎ ‎78‎ ‎1851-1860‎ ‎87‎ ‎1901-1911‎ ‎78‎ ‎1861-1870‎ ‎82‎ ‎——摘自王建朗和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述表格反映的状况 A.缘于列强的经济侵略 B.不利于近代工业发展 C.显示重农抑商合理性 D.表明精耕细作的终结 ‎17.1937年,国民政府中央经济行政机构编制由3684人减至1561人,精简率达58%。原来分属于政府和军队的经济机构,基本上归口在经济部、交通部和财政部之下,最后又受国防最高委员会领导。这一调整旨在 A.适应全面抗战的需要 B.优化政府机构的职能 C.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D.规范经济管理的模式 ‎18.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将法币与汪伪政权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回忆说,他从昆明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一下飞机就发现手中的法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这说明 A.沦陷区国民财富迅速缩水 B.政府抑制全国法币发行 C.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 D.官僚资本遭受沉重打击 ‎19.1953年,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一些建议,例如:要十分注意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大量生产质量好、价格低的农机具和肥料,还要保证工业品对农村的供应,发展城乡物资交流等。基于此,我国对“一五”‎ 计划作了较大的调整。这一调整 A.推动了农业专业化的实现 B.避免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有利于工业化举措的完善 D.实现了国民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 ‎20.邓小平在1962年7月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铰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这说明当时 A.摆脱了“左”倾错误的束缚 B.隐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萌芽 C.中央下放农村经济管理权力 D.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下图所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对空白的三个时间曾经发生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①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 B.②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C.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D.以上三个事件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22.1978年下半年,广东出现“逃港”高潮,仅8月份就达6709人,逃出1814人,1979年春节后又出现“逃港”现象。这一现象直接影响 ( )‎ A.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 C.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 D.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 ‎23.民国初年,《采菲录》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 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 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 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 ‎24.《申报》自1873年6月中旬开始通过各地信局招徕通商码头之外的零散订户,声明“不拘多少,数张或十余张均可”。至1875年3月,《申报》更雄心勃勃、大张旗鼓地进京销售报纸,同年3月9日《申报》头版刊发了进京销售报纸的广告。这说明《申报》‎ A.采用饥饿营销策略 B.具有现代市场意识 C.推动了广告业发展 D.在全国设立代销处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三题,共52分,第25题20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 ‎25.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经过长期的生产竞争,纺织、农产品加工、陶瓷等行业的生产向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日益集中,形成某一行业、某种产品、甚至某一生产环节的专业区,不少地区还排斥了其他地区的同类生产。在纺织业、农产加工业、矿业等十几个主要行业中,多数属于与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直接相关的,矿业又有很大部分用于生活日用。广大农村 ,普遍存在手工业与粮食生产的结合,手工业与经济作物生产的结合,乡村作坊工业的发展及其与农业的结合。‎ ‎——摘编自方行《中国古代经济论稿》 ‎ 材料二 开埠通商以后,列强商轮、军舰停靠于中国口岸者渐多,这些轮船的维护、修理使本地手工业者获得了大宗生意,而在维修外国轮船的过程中传统手工业者也学到了新式技术,使传统手工业有了质变为新式工业的契机。在上海一带,原本存在着锻铁、铜锡器制造、木船修造等工具制造类手工业,外资船厂兴起后,在修造过程中寻求一些手工业作坊代锻代制机器零件,这些手工业作坊有的就转化为了早期的本土机械企业。 ‎ ‎——严鹏《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开展 :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 ‎ 材料三 毛泽东说:“资本家赞成社会主义改造,敲锣打鼓,那是因为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来,工人群众又在底下顶他们,逼得他们不得不这样。”陈云讲话指出:对资本家和平赎买,应该推广定息的办法。“所有的资方实职人员,应该全部安置”。 1956年,公私合营工业企业的总产值比全行业公私合营前的1955年增加了 32%。 ‎ ‎——高化民《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评析》 ‎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上述特点的形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8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上海一带”出现的一家近代民族机械企业及其创办人,并分析中国早期机械工业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掀起的原因,并简述 ‎“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的成功之处。(6分) ‎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管理。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国家,它先后打败西、荷、法,树立了海上霸权、商业霸权和殖民霸权。18世纪60年代,成为“日不落帝国”。它拥有的殖民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了。有几种条件决定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但如此广阔的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和对商品的大量需求,无疑是其首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强劲动力。‎ ‎——摘编自杨子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史概要》‎ 材料三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保持传统出口优势……注重制度建设和规则保障……加强对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服务……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近代世界市场开拓的异同。(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瘟疫传播的原因,在秦以前,大都认为是鬼神作崇,所以用傩逐疫。东汉张仲景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即“瘴气说”。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明末医学家吴又可亲自参与了崇祯年间的疫病救治,在《温疫论》中指出瘟疫是由天地间的“杂气、异气、疠气”所致,不同的气导致的疾病不同,已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中医也提出的一些防治瘟疫的经验方法,例如,在大寒大湿之年要小心瘟疫,防止戾气从口鼻而入,隔离病患,服用疏利祛邪的药物等。‎ ‎——李今庸《中国古代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 材料二 14至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爆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面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为了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还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限制出入病疫区。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屠宰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等 材料三 建国初期,中国疾病谱以传染病为主,公共卫生服务就显得更加重要。1952年,美军对我国东北、青岛等地投放细菌武器,中央人民政府发起反对美帝细菌战的防疫运动,在全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到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取得巨大成就。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基本绝迹,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疟疾等几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也得到了有效的防治。‎ ‎——摘编自江宇《治病即治国:爱国卫生运动和新中国的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瘟疫认识与防治的发展。(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4—17世纪英国应对疫情措施的背景并说明“卫生革命”的意义。(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能够有效防治疾病的原因。(3分)‎ 黄山市“八校联盟”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B D B C C D C C C C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C A B A A C B C C C B ‎1.B [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农具是耧车,用于开沟播种,提高了劳动效率,故选B。耧车不能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A项错误;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的是耦犁,C项错误;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的是灌溉工具,D项错误 ‎2.B [解析] “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表明官营产品可以在民间市场中买卖,故选B。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与材料的内容官营产品可以买卖不符,A项错误;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是在宋朝,C项错误;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与材料内容强调官营产品可以买卖不符,D项错误。‎ ‎3.D 【解析】此题材料信息中的镜、纸、琵琶等手工业品均由专业作坊制造,而这些手工作坊又受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产生,故选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手工业分工,也无法体现坊市界限已打破,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情况,无法体现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排除C。‎ ‎4.B 【解析】“以末致财”的大商人,仍须“用本守之”,即发财致富后大量购买土地,这会造成土地兼并现象,从而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商人的经商热情遭到打击,故A项错误;大商人 “用本守之”,成为大地主,这容易造成地方势力的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的税收问题,故D项错误。‎ ‎5.C 【解析】由材料“大运河线路……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可见大运河沟通南北交流与发展,促成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故C符合题意;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为了缓解南北交通运输压力,无法解决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大运河带动沿岸的新的生产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性不可能因为大运河而趋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C 【解析】元朝在各港口设立的市舶司,对外贸实行全面控制,它不但是管理机构,而且直接买卖商品或经营对外贸易,此举成为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的先河,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民间贸易,排除A;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元朝官府全面控制对外贸易,不利于中外经济交流,排除D。‎ ‎7. D [解析] 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但由于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一口通商,使外国的大宗商品很难进入,而传统的贸易渠道始终存在,此时中国依然处于出超状态,故选D。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表格中,流出地区只列举了欧洲、日本、菲律宾,无法说明中国经济领先于“世界各地”,A项错误;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顺差地位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必然关系,B项错误;C项不是主要原因,错误。‎ ‎ 8.C 【解析】根据题干“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筛选、培育…‎ 马铃薯迎来了第一个种植高峰,开始走向平常百姓”可知马铃薯从明末传入中国后直到清代中叶才出现种植高峰,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模式的自给自足和封闭性阻碍了马铃薯的快速推广,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体现经济价值角度对人们扩大种植马铃薯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人们的饮食喜好影响对人们马铃薯的选择,排除。D项,材料中未提及封建国家对农作物引进的态度,排除。‎ ‎9. C [解析] “哥伦布的发现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强调的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大发现开启了人类全球化进程符合题意,故选C。哥伦布发现美洲时,工业革命还没开始,工业文明时代还没有到来,A项错误;拓展了欧洲的世界市场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B项错误;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D项错误。‎ ‎10.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人们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争相求购郁金香,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荷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人们注重的投资、最求利润意识增强,投资观念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荷兰出现了一股争相求购郁金香的热潮”,无法体现世界市场的波动,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与东方经济往来日益频繁”,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争相求购郁金香是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并非“民族主义推动了国花种植”,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荷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荷兰出现了一股争相求购郁金香的热潮,导致郁金香价格急速上升,当时很多人变卖家财,参与到投机郁金香上”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荷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解答即可。‎ ‎11. C [解析] 工业革命是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原因,故选C。材料反映出“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商业革命无直接关系,A项错误;圈地运动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但这不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D项有利于城市化进程,但不是主要原因,错误。‎ ‎12. B [解析]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粮食价格大幅度变化,说明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因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在初步形成,故选B。工业革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农业的产量,与粮食价格大幅度变化无直接关系,A项错误;自由主义准则影响不断扩大与英国粮食价格变动较大无关,C项错误;工业革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没有呈现衰退趋势,D项错误。‎ ‎13. C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国、印度的人均工业化水平虽有下降,但没有停滞,巴西、墨西哥还在增长,德国、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的人均工业化水平在增长,故选C。材料说的是1750—1913年一些国家人均工业化程度,反映不出工业化缩小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差距,A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国、印度的人均工业化水平虽有下降,但没有停滞,巴西、墨西哥还在增长,B项错误;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工业化发展速度超过英国,D项错误。‎ ‎14. C ‎15.A [解析] “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说明只许官商合办,不允许私人办企业,这显然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此举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与材料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符,B项错误;此举抵制了外商在华势力的扩大与材料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符,C项错误;此举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与材料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符,D项错误。‎ ‎16. B ‎ 【解析】通过图表数据看出,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晚清农业发展滞后不利于近代工业发展,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列强的经济侵略造成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下降,排除A;重农抑商不利于工商业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C错误;D表述太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17.A 【解析】原来分属于政府和军队的经济机构,基本上归口在经济部,交通部和财政部之下, 最后又受国防最高委员会领导,适应了全面抗战的需要,标志着国民政府战时经济领导体制的形成,为战时统制经济的实行提供了制度保证,故A正确;国民党调整中央经济行政机构主要目的是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优化政府机构的职能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材料表明国民党实行战时统制经济,这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民族工业,C错误;国民党调整中央经济行政机构主要目的是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规范经济管理的模式”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 ‎18.A 【解析】材料提到,日寇投降不久,上海法币(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两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寇投降不久,上海物资奇缺,同时由于道路破坏,法币也奇缺,导致暂时性的通货紧缩。国民党政府大量增加法币以应急,大量的法币充盈市场,物价为之飞速上涨,法币信用自此开始丧失,故A项正确;国民党政府大量发行法币,故B项排除;材料说明上海出现暂时性的通货紧缩,无法体现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官僚资本,排除D项。‎ ‎19.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的建议主要集中于工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强调工业品要保证农村的需要,这有利于工业化措施的完善,故选C;材料信息与农业专业化无关,排除A;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没有避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这一调整的效果,排除D。‎ ‎20.B 【解析】材料“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铰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表明当时已经隐含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萌芽。B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摆脱左倾错误,A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改革思想,不能说明当时中央下放权力,C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在1982年之后开始推行,时间不符,D错误。故选B。‎ ‎21.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③正确,故选C;1980年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与其他地区一样,是社会主义制度,①错误,排除A;1990年我国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②错误,排除B;①②③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措施,不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 ‎22. C [解析] 群体性“逃港”事件导致政府开展大规模的反偷渡斗争,1980年,经济特区在“逃港”最严重的深圳建立,“逃港”事件得到遏制,故选C。“逃港”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无关,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是在1984年,B项错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不合题意,D项错误。‎ ‎23.C 【解析】民国以来,政府大力移风易俗,近代中国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显著,排除A;材料中“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说明存在对缠足习俗面临挑战,说明妇女缠足习俗的社会基础正在动摇,排除B;由材料中对放足存在不同的态度,说明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故选C;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时间不符,而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大变革,排除D。‎ ‎24.B 【解析】“大张旗效地进京销售报纸,同年3月9日《申报》头版刊发了进京”‎ 说明《申报》头版刊发具有拓宽市场的意识,属于现代商业市场信息,B正确;A中饥饿营销策略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推动广告说法错误;D中全国说法范围广。‎ 二:材料题:第25题18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 ‎25. (1)特点:手工业地域化专业生产;与民生密切相关;农村手工业与农业的广泛结合。(4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影响:促进了手工业产品的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稳固了小农经济,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4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如回答“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等;农产品的商品化”等也可以给分)‎ ‎(2)机械企业、创办人:发昌机器厂、方举赞(或孙英德)。(2分)时代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近代手工工场的发展;船舶修理市场的催生;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或答“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的开展。(4分,任意答出4点即可)‎ ‎(3)原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推动;农业集体化的推进;工人阶级的力量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情怀;符合实际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式。(4分,任意写出2点即可)成功之处:和平方式将私人资本主义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资产阶级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2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 ‎26.(1)两宋路线比汉朝更发达(航行更远,线路更多);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管理越来越规范;手工业产品出口种类增多;民间外贸日益发达。(4分)‎ ‎(2)同:均加强世界联系,传播先进文明。(2分)‎ 异:“丝绸之路”中,中国处于主动地位,大多为和平交往方式,各种文明和谐发展,文明传播多为自然辐射,但始终没能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世界市场以西方国家为中心,各国通过武装拓殖,争夺霸权,以武力输出西方文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转型。(6分)‎ ‎(3)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2分)新时期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2分)‎ ‎27. (1)认识:对瘟疫传播原因的认识从鬼神作崇到多气说;逐步了解瘟疫具有传染性以及其主要传染途径:提出防治瘟疫的方法;对瘟疫的认识逐渐科学、理性。(3分)‎ ‎(2)背景:宗教观念的影响;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封建王权的发展。(6分)‎ 意义:促进城市化发展;提高公民卫生意识;推动医疗技术进步,促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4分)‎ ‎(3)新中国的建立;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国家集中力量,发挥制度优势;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广泛发动群众,全民动员。(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