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超级全能生2020高考全国卷24省1月联考甲卷试题 历史
“超级全能生”2020高考全国卷24省1月联考甲卷 历史 24.孟子曾对“伊尹以割烹要汤”“孔子于卫主痈疽(人名),于齐主侍人瘠环(人名)”等说法进行分析考证,认为这都是谣传而非真实的历史,并列举相关事例来说明这些传言不可靠。这说明 A.孟子注重对史料的考证 B.光鲜的事迹才是真历史 C.社会转型致使谣言盛行 D.礼乐制度已经走向崩溃 25.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实行九品中正制,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 B.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 26.宋代茶馆大多招雇“茶博士”主持日常营业管理。“茶博士”精通烹茶技艺,是城市中职业化、专业化的技术雇工,为市民阶层中有特色的人群之一这表明宋代 A.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B.茶在市民生活中占主导 C.雇工制发展和商业繁荣 D.市民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27.王守仁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据此可知,王守仁倡导 A.良知在修养中的主动性 B.用良知来支配人的行为 C.对客观知识的学习 D.发明本心安身立命 28.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发出了改造国民性,再造新民的呼声。他所谓的新民人格便是近代意义上公民形象的雏形。梁启超的公民思想反映了当时我国 A.公民素质极高 B.民族危机深重 C.民族工业迎来了黄金时期 D.普遍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 29. 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统计表(单位:家)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中国 A.工业分布不合理 B.生产力水平落后 C.帝国主义放松对华掠夺 D.南方地区交通条件优越 30.抗战期间,共产党发动和武装民众形成的众多抗日根据地,不仅破坏了日本“以战养战”的目的,而且钳制了近60%的日本陆军军力。其中“百团大战”历时3个多月,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给日本侵略者以极大震摄。这体现了中共抗战 A.始终是抗日战场上的主力军 B.得到了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C.是为了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D.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灭亡的步伐 31.下图是1957年的一幅漫画《给工人叔叔阿姨去庆祝》(画中字:“庆功队”“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该漫画反映了 A.功劳只是工人阶级努力的结果 B.群众改变落后而貌的愿望强烈 C.庆功队中出现了急躁冒进思想 D.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已宣告完成 32.在讨论是否远征西西里时,雅典政治家尼西阿斯从城邦整体考虑,劝阻公民大会出兵西西里。但在野心家亚西比德的蛊惑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却遭惨败。面对失败的教训,公民大会本应总结教训,但是却把责任完全推到当初赞成远征的将领身上。材料反映了雅典公民大会 A.内部矛盾尖锐 B.滥用国家权力 C.维护贵族利益 D.缺乏理性分析 3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对所有犹太人在居住、婚姻、择业、拥有不动产和选举权等方面的限制均被取消。被长期排斥在主流社会外的犹太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对德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说明 A.帝国宪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B.外来移民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C.犹太人在帝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D.德意志的民主与法治改革很彻底 34.有学者认为,随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中作用的发挥,加之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逐渐将这些战时的非常措施升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政策,这是对他们的严重束缚并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该学者旨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 B.能够向社会主义过渡 C.应该进行适时的调整 D.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 35.1947年2月,英国政府给美国国务院发了一份电报,声称:“从4月起, 英国不能再承受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负担。”这实际上等于向美国说,英国正准备撤离地中海,如果他们不去填补这个缺口,它就要被俄国人填补。据此可知 A.英国挑唆是美苏关系破裂的根源 B.英国撤离地中海维护了地区和平 C.美国政府被迫接受了英国的请求 D.希土危机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设立内阁后,阁臣选拔有特简和廷推两种方式。由皇帝直接任命,不通过吏部为特简。由吏部会同九御、科道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选择点用为廷推。内阁建立初期,阁臣均由皇帝亲自选任。正统时,曹鼎、马愉等均由推举入阁。宣德时期,内阁的官职由正五品一跃成为正三品。嘉靖以来,内阁规模扩大,还设立内阁首辅。在朝位座次上,内阁首辅已经超过尚书。特别是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总揽朝政,权倾朝歼,势力漫布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崇祯时期,阁臣选任继续采用特简方式外,在廷推的过程中引入了“校卜”的方法,又采用了考试的方式来选拔。 ——摘自冯宪军《明代内阁阁臣的选任》 材料二 1714年,新任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不懂英语,内阁会议由指定一名大臣来主持。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尔任首席时政大臣,他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任首相。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1841年,罗伯特·皮尔获得大选胜利,迫使维多利亚女王命其组阁。首相和内阁需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并依靠其多数优势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顺利实行。两党制形成后,执政党可以利用其议会多数的优势改变和操纵议会工作议程。1887-1897年,政府议案占下院工作时间由83%增加到84.5%。1905年,经国王爱德华七世批准,内阁长官正式被授予“首相”称号,在法律上明确了首相与其他阁员的主次关系。 ——摘自阎照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职能强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内阁大臣产生的方式。(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责任内阁制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和历史意义。(15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男耕女织,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的结合是自然经济的主要形式,也是封建制度的基础。鸦片战争之后,资本主义国家依靠侵略特权的保护和机器工业品质优价康的竞争优势,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价值的70%。原“衣被天下”的东南沿海,一些专以纺织为业的农村因而受到很大冲击。与此同时,外国商人还从中国大量收购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 了国内丝、茶的生产发展。外商操纵中国丝茶的出口贸易,使中国的丝、茶生产服务于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并日益商品化。这种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诱使土地所有者改变农业生产的目的,不得不面对农产品市场,调整种植结构以增加收入。生产目的的调整,从根本上改变了自然经济的性质,为自然经济的解体敲响了丧钟。 ——摘自曹中原《中国自然经济究竟何时开始解体》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初,进士科考试内容不以儒家经典为重,主要考查诗、赋、论、策。明经虽以儒家经典考试为主,但重点在于考查记忆力,谈不上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儒家经典在贡举制度中居于次要地位。经学考试方法僵化,脱离了儒家倡导的经世致用传统。考试内容、答题范围有严格的限定,儒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不利于儒学的发展,造成经学研究的低落。为顺应时代要求,范仲淹、王安石等人相继对贡举制度进行改革。北宋的贡举改革主要涉及考试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两个方面。改革大体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从制度层面改革考校程式,完善考场规则,杜绝场屋弊端,保证取士权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这个阶段从太祖朝开始,到真宗朝止。第二阶段从仁宗朝开始直到徽宗朝止,重点在于改革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纠正士人“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的流弊。贡举改革不仅有助于全面提高科举人仕官僚的素养,而且确立了儒学对科举的全面统治,推动了儒学的复兴。通过对科举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的改革,不仅重新确立了儒家经典在科举考试中的核心地位,而且促进了经学变古。 ——摘自杨世文《北宋贡举改革与经学变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贡举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贡举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 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洛迦诺公约》在当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伯伦表达了那时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他宣称,公约标志着“和平年代和战争年代之间的真正的分界线”。同样,白里安也发表了有关“洛迦诺精神”的动人演说:“洛迦诺精神”禁止了战争,用“调解、仲裁与和平”代替了战争。在这种乐观主义的余晖中,美国国务卿弗兰克·凯洛格按照白里安的建议,提出各国保证摈弃战争、不把战争当做“推行国策的一种工具”。这一建议得到了实施, 1928年8月27日,《凯洛格-白里安公约》(又称《非战公约》签订。由于公约只拒绝战争并未规定制裁措施,它很快就得到60多个国家的签署。虽然公约只依靠世界舆论这种道义上的压力,但仅如此多的国家签署公约这一事实足以促成国际紧张局势的进一步缓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非战公约》签订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非战公约》进行评价。(9分)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侯德榜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的农民家庭,从小勤奋好学,有“挂车攻读”的美名。1907年毕业于福州英华书院,在学习期间,就立志用科学和工业来拯救苦难的中国。1913年以优异成绩被公派美国留学。192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并放弃国外高薪挽留,回国发展。1927年起任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兼塘沽碱厂厂长,其后不久,所研制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被参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1932年,凭借过人智慧和吃苦耐劳精神,把制碱法的全部技术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专著《制碱》,并公诸于世,让各国人民共享这一成果。1939年,他自行设计的联合制碱法,使纯碱工业和氮肥工业得到发展,这就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侯德榜一生为中国和世界化工事业鞠躬尽瘁。其散发出的实业救国、科技创断和无私奉献精神更令人景仰。 ——摘编自臧彩文《侯德榜实业精神的内涵和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侯德榜的巨大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侯德榜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