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浏阳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院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2名代表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拥有若干列于宪法而未授予众议院的权力。这些规定(B) A.协调了南北方的利益 B.体现了宪法修订者对民主的理解 C.违背了权力制衡原则 D.用制度消解了联邦与各州的矛盾 【解析】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众议院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其是民意的代表。但是民意可能发生错误,于是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可以督查众议院。材料体现了宪法制定者已经意识到民主的缺陷。故选B项。 2.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的决议规定:“从1958年1月1日起,完全取消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义务向国家交售一切农产品的制度,改由国营和集体农庄合作社商业系统来购买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手中多余的农产品。”这一规定(A) A.提高了农庄庄员的生产积极性 B.推动了农业的集体化 C.根本上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D.改善了农业生产布局 【解析】把义务交售制改变为购买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实现了农业集体化,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C;材料主要反映改变了产品分配制度,并没有改变生产布局,D项错误。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主要机构的会员国数量大幅增加,联合国大会的作用显著提高,美国代表指责这是“多数暴政”,甚至宣称愿意看到联合国会址从美国搬走。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A) A.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 B.世界多极化的形成 C.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D.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崛起,在联合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导致材料中的现象出现,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应排除。题干材料涉及的政治问题,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4.1975年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通过的《利马纲领》指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然紧紧地束缚在以初级产品同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制成品的“垂直的”交换关系中。这一认识促使不结盟运动(C)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B.加强内部合作和交流发展经济 C.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解决内部矛盾和冲突一致对外 【解析】依据材料“紧紧地束缚在以初级产品同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制成品的‘垂直的’交换关系中”可以看出当时国际经济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因此不结盟运动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故C项正确。 5.“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B) A.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B.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 C.成语从侧面说明当时东京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D.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 【解析】宋朝没有奉行“工商皆本”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五行八作”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宋朝时期不抑兼并政策有关,由于宋朝时期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所以导致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从而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南宋都城为临安(今杭州),不是东京,故排除C。“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6.《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说: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宫府分离制”最终被“宫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反映(C) A.中央集权趋势加强 B.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C.政治开明程度降低 D.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 【解析】依据材料“宫府合一制”,结合所学可知,皇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削弱相权,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制度,造成政府完全被皇帝控制,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与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宫府合一制有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宫府合一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7.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灾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由此可见,明清时期(D) A.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 B.水利工程事业发达 C.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积极贯彻重农政策 【解析】依据题干“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灾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涉及的农业政策,不能说明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故A项错误。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故C项错误。 8.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D) 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 C.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 【解析】题干没有涉及农产品商品化,故A项错误;“绅衿商贾”购买田产的钱不是商业资本,商业资本是指在流通领域内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瓦解有两个标志,其一,家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织分离,其二,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题干没有反映这两点,故C项错误;“绅衿商贾”发财致富之后,并没有把大量的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买田置地,这样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故D项正确。 9.咸丰以后,清廷极力向晋商摊派捐输,并给予捐输的晋商虚职官衔。如1851年,晋商常家通过捐输获得“诰封武德佐骑尉”。之后,常家捐输频繁,朝廷赏封不断。清政府此举旨在(D) A.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B.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C.筹集洋务运动的资金 D.填补战争赔款带来的国库空虚 【解析】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因战争赔款导致国库空虚,晋商和清政府之间相互借力,晋商通过捐输为清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故选D项。 10.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民主政治建立的程序来看,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B) A.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解析】临时政府是相对于正式政府而言的,根据宪法的原则,选举总统、成立一届政府需要召开国民大会。当时的中国尚未统一,还无法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然后依据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所以,当时的总统、政府都是临时的。“临时”的提法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故B项正确。 11.下表展示的是民国初年统计的国内若干个地区的农村消费情况统计数据,由该表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D) 区域 情况 北部 平均 河北 平乡 河南 新郑 山西 武乡 中东部 平均 福建 连江 江苏 淳化 江苏 江宁 自给(%) 73.3 79.3 77.5 72.0 58.1 59.6 46.2 42.1 购买(%) 26.7 20.7 22.5 28.0 41.9 40.4 53.8 57.9 A.北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 B.中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 C.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影响 D.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农村消费情况”,与城市化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中东部地区的工业制造能力,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信息,故排除C项;材料中表达了从沿海到内地的农村消费情况,即北部农村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而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更深,据此可判断出D项正确。 12.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B) 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 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 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先是源于英法联军制定的《租界规程》,后受制于美国作出了一些调整,这充分说明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殖民色彩,故选B项。A项错在“主动”,C项不符合史实,D项错在“根本”。 13.下图是刊登在《申报》上的某商品广告。这则广告反映了(D) A.解放东北引发民众对中共的拥护 B.民众对民族战争胜利期待的心理 C.国人抵制外货支持国货的时代感 D.商品销售中蕴含爱国御侮的思想 【解析】结合漫画中的“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和东北形势可知,此广告以爱国为角度提倡国民使用国货以抵抗日本的侵略,故D项正确。 14.《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C)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B.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C.意图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 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扩大和平中立趋势”“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中国在团结和平中立的国家,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故C项正确。A项是“打扫屋子再请客”的含义,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为新时期外交的特点,应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15.下表是石家庄市各类商业机构1949年全年购、销商品比例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的石家庄工商业发展(B) A.为国民经济的调整奠定了良好基础 B.已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 C.推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顺利发展 D.将市民经济生活纳入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材料表明石家庄1949年购、销商品中公营占主体,私营也有一定的份额,还出现了合作社成分。结合所学,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主导,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说明石家庄已经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B项正确。 16.1953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盈余,其利润分配依照“四马分肥”的方式,即将利润分为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费、资本家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这种规定(A) A.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 B.致力于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C.调动了国有企业的积极性 D.有利于完成国民经济恢复 【解析】据题干材料“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可以看出这种规定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或史实不符,均排除。 17.下表是1953—1959年沿海与内地基本建设投资统计表: 年份 投资总额(亿元) 比重(总100%) 沿海 内地 沿海 内地 1953—1957年 230.08 262.75 46.7 53.3 1958年 105.05 163.45 39.24 60.76 1959年 126.58 223.14 36.19 63.81 注:沿海指粤、闽、浙、苏、鲁、冀、辽七省和京、津、沪三市,其他省区为内地 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D) A.沿海地区成为“大跃进”运动的重灾区 B.内地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沿海地区 C.全国工业重心实现了向内地的转移 D.国家重视改变经济布局不合理状况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表格,1953—1959年的投资总额和比重内地明显高于沿海,说明国家的投资倾向于内地,旨在改变经济布局不合理的现象,故选D项。 18.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感到痛苦的“散伙”实质上是(D) 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B.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建 C.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 D.中国农民面对现实的创举 【解析】材料中的合作化是指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村集体生产,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是指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家庭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故D项正确。 19.“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材料说明(C) A.罗马法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B.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完善 C.自然法理念适应近代社会 D.罗马法程序严谨内容详尽 【解析】材料表明罗马法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 20.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宣告以往国王所授予的专利权一律无效,规定以后凡新产品的第一发明人将向其授予专利证书,享有不超过14年的独占保护。以下对《垄断法》的制定,理解正确的是(B) A.反映议会成为英国权力中心 B.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 C.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D.专利垄断不利于科技的进步 【解析】《垄断法》规定向第一发明人授予专利证书,明晰私有产权,鼓励科技发明,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 21.西周时期,姓、氏分开,姓用来区分祖先,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汉以后,“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这一变化反映(A) A.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 B.女权社会为男权社会所取代 C.秦汉的统一推动姓氏的演变 D.秦汉时期婚姻习俗有所改变 【解析】“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反映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与宗法制。秦汉以后,“氏”通常为女子娘家姓,说明“氏”失去了代表传统的社会基础,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A项正确。西周和秦汉时期都是男权社会,B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2.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D) 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 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 【解析】“婚丧祭祀”等属于宗法,而“赋役征派,狱讼治安”等又属于行政职能,所以秦汉“乡里”既履行宗法又履行行政职能,D项正确。秦汉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乡里”并非自治机关,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郡县制只强调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故排除B。C项说法片面,排除。 2 3.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朱绍侯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B) 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解析】“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说明庄园经济有利于防止农民叛乱,维护社会稳定,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生产技术的信息,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不能看出东汉豪强庄园经济威胁中央集权,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D项错误。 24.弗朗西斯·福山曾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C)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解析】“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是解题的关键,材料中“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到隋之间的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控制,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出现了“逆转”及“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故选C。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25小题20分,第26小题20分,第27小题12分,共52分) 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千多年来,广州一直对外开放。唐文宗下令:其岭南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不得重加率税。政府在(广州)光塔街设“蕃坊”,供外侨居住,并自主推选“蕃长”,经我国认可,管理“蕃坊”事务。外侨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其教徒传入阿拉伯医学、数学、天文学等。宋仁宗修建北江栈道,后又整治大庾岭山路,这就有助于南北货运的便利。由于这时珠江三角洲开始围堤造田,经济作物面积扩大,茶叶、霜糖行销海外。宋神宗时期,杭州、明州、广州共进口乳香354 449斤,其中广州为348 673斤。宋高宗时期,外侨蒲晋等人因推动中外贸易而获得宋朝官衔。明清时期,在历次海禁期间,广州合法的“贡赐”贸易始终没有取消。 ——摘编自袁钟仁《略述古代广州的对外开放》 材料二 广州自十六世纪葡萄牙殖民者“叩关索市”以来,逐步形成商业发达,工业基础薄弱的消费城市。……上海港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处中国海岸线的中段,且扼长江入海之咽喉。上海附近的苏松地区是全国商品棉花和商品棉布的最大的生产中心地之一。上述因素都致使广州港的外贸中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并最终为上海港所取代。 1984年,广州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截至2018年,广州吸引了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前来投资创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超过922亿美元。国际创新巨头纷纷“落子”广州,301家全球500强企业在广州集聚发展。40年来,广州的城市国际交往“朋友圈”越来越大。目前,驻穗总领事馆62家,广州与全球70个城市、41个港口以及120多个区域性民间组织或机构建立友好关系。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外贸地位变化的原因》、余秋亮《改革开放,行进中国的广州力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广州在唐宋时期对外开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在当时具有如此重要地位的特殊条件。(12分) 特点:管理方式:政府管理与外侨自主管理相结合,政府通过经济、政治等配套措施推动海外贸易发展;( 2分)开放程度:多元开放;(2分)开放影响:广州在对外开放中地位突出,影响后世。(2分) 特殊条件:地理位置: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北接东南,南面南海。唐宋时期,随着中国对外交往路线的改变,货物经由广州出口走海路较之陆路更为便捷。(2分)历史传统:对外开放传统悠久。(2分)经济条件:珠江流域物产丰富,尤其是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为广州的对外开放提供了物质基础。(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广州外贸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指出新时期广州的对外开放有何意义。(8分) 变化:鸦片战争以后,广州的贸易中心地位被取代;(1分)改革开放以后,广州的贸易地位得到提升。(1分) 广州贸易地位衰落原因:广州自身的衰落;(1分)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以上海为代表的新港口兴起。(1分)广州贸易地位提升原因:改革开放。(1分) 意义:加快利用外部资金,(1分)有利于引进世界先进技术,(1分)广州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1分) 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明清江南使用的燃料,主要有薪炭、芦苇、秸秆和煤四大类。工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为五金加工、烧窑和煮盐,其次为榨油、铡烛、染色、食品加工等。农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是蚕业。各部门对燃料种类的要求不同,五金加工要用煤或硬木炭,而烧窑则用煤或柴或炭均可,煮盐多用芦苇或茅草,蚕业则要用小木炭,其他行业大致以柴薪为主。五金加工业中,消费燃料最多的是铁业。江南地区虽然基本上不生产铁,但铁器制造业却仍有一定规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煤资源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但仍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需要从湖南、江西、湖北等地输入煤炭。但总的来看,煤炭在燃料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中的燃料问题》 材料二 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工业化“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要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荷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本国不产煤,其他燃料也很少,必须从国外进口煤,这使荷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使本国经济置于外国商业政策支配之下。法国在1763年以前,商业并不落后于英国,1780年时铁产量3倍于英国。然而法国本身所产煤不能自给,需要从国外大量输入,这为法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能源的需求影响不同,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15世纪以来,英国出现了重工业迅速增长的局面。1650年起,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到1700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英国经历了人类近代史上一次能源革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与中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12分) 差异:近代西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明清江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或煤炭不占主导)。(4分) 原因:①两者的工业结构不同:近代西方重工业出现后,对煤炭的依赖致使其需求量大;明清江南地区以手工业为主,多为轻工业,煤炭可用其他能源替代。(4分)②两者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西方工业发展起步较早,生产资料的生产占的比重较大,对煤炭消耗量大;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才建立手工工场,且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占据主导,生活资料的生产占比大,对煤炭的消费少。(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源革命与近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史实予以简要说明。(8分) 关系:能源革命推动近代化工业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2分) 说明:煤炭相比风能、水能、生物能源等有机能源,功效更高,为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提供更优质的能源,后来也是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主要能源。英国得天独厚的煤炭优势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英国工业近代化。(3分)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新的能源革命,新的科技发明推动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一系列新能源的开发利用。(3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到中华民国(1840—1949)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 外国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年代 洋务运动兴起 1840年前后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9世纪中后期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866年 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 19世纪80年代初 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外国人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统一德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德意志帝国建立 巴黎公社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 1876年 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 1895年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向公众放映电影短片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中国人摄制《定军山》 1909年 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03年 莱特兄弟制成的飞机上天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1919年 巴黎和会召开 1920年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年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7年 首部有声电影问世 1929年 美国爆发经济危机 1931年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件 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1935年 电影《渔光曲》在国际上获奖 1933年 罗斯福实行新政 1939—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1947年 美苏冷战开始 ——节选自历史人教版必修①、必修②、必修③教材附录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 一、观点分(0,1,3) 1.以下5种情况,计3分。 论题明确,能体现中外关联的观点,符合题目要求,指向性明确。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 (1)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影响世界格局 (2)外国对中国的影响。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中国的影响 (3)中外之间的互相影响。如: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 (4)中外之间的相同之处。如:东西方的政治民主化进程都历经曲折。 (5)中外之间的不同之处。如:工业革命对东西方社会的不同影响。 2.以下2种情况,计1分 (1)论点不明确,能够拟出论点。 (2)能够拟出论题,但表达不完整,没有写关联性的词语,如“中国与外国”。 二、论述分(0,2,4,6,9) 1.史实(满分4分) (1)以下1种情况计4分。 至少有两个角度的具体史实。 (2)以下情况计2分。 只有一个角度的具体史实; (3)以下情况计0分 没有具体史实或者史实与论题逻辑不符。 2.论述分(满分5分) (1)在题目中有2条及以上的论述,计5分。 (2)在题目中有1条及以上的论述,计2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