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时期课件(共57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时期课件(共57张ppt)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成熟 ——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时期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2-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考查视角一 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 1.(2017课标全国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 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 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官修史书与私家史书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或翔实或虚伪的史料,故A项错 误;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取决于史书编撰者的立场观点,与私家还是官修无 关,故B项错误;作为官方统治者的宰相或皇帝参与编修史书,实际上是政 府主导修史的方向,从而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C项正确;解释历史 的客观性是建立在史学家对历史事实不断探究基础之上的,无论私家还是 官修史书都能使解释历史具有客观性,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C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3-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2.(2016课标全国Ⅱ,24)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 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 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汉字的演变。秦统一后,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 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但是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三种字体,故 A项错误;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题 干“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 等三种字体刻写”正是汉字演变过程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三国曹魏时期 流行的字体是隶书,这与材料“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 写”不符,故C项错误;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B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4-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3.(2016课标全国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 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 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科举制的作用。科举制有利于选拔出最优秀的官 吏的说法太绝对了,故A项错误;科举制把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注重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科 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 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C项错误;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而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答案解析 关闭 D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5-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4.(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 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 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土地政策。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 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导致土地高度集 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 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 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与农民租种土地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 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 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B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6-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5.(2015课标全国Ⅱ,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 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 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 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 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 答案解析 关闭 C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7-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考查视角二 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 6.(2017课标全国Ⅱ,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 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 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 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材料“北朝时,嗜好奶类制 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可知北朝时,南方茶已在北方出 现,而不是唐代才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仅是喝茶习俗对北方 的影响,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由“北朝时……北 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 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以看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 ;材料只是提及北方城市中有南方的饮茶习俗,但无法体现经济水平的高 低,更无法对南北方进行比较,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C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8-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7.(2017课标全国Ⅲ,26)表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 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根据图表内容,可知拥有20—130亩 土地的自耕农比例达到74.1%,这说明当时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 确;拥有300亩以上土地的户数仅有2家,而拥有20—130亩土地的自耕农有 103家,说明当时该地土地集中现象并不严重,故B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 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均田制破坏严重和农业生产效率是否 提高,故C、D两项均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A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9-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8.(2015课标全国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 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 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宋代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题干材料反映了与沿海经济有关的 民间崇拜得到朝廷(官方)认可,这正说明了东南沿海经济日益受到统治者 重视,其社会影响力上升,故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由“民间崇拜”可知,该现象源自民间,故无法判断是否与朝廷的政策相关, 故C项错误。统治者与民众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他们的思想与观念存 在本质上的差异,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A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10-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9.(2014课标全国Ⅱ,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 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 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西晋时儒家思想在社会上的影响。材料并没有反映养子与 亲子的权利,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血缘亲情关系淡化,B项错误;材料体现 的是家庭内部,而不是宗族内部,C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西晋时,将养子 和亲子同等对待,其体现了“父为子纲”的儒家伦理,这是三纲五常等儒家 伦理强化的结果,故选D项。 答案解析 关闭 D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11-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10.(2014课标全国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 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 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儒学的地位。由材料可知,唐高祖认为自己是老子的后 裔,故把老子置于孔子之上,武则天却把佛教置于道教之上,而唐武宗则大 规模“灭佛”,由此来看,儒家的政治地位相对比较稳固,没有太大的起落,故 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过于绝对;B项说法错误,武则天时期佛教的地位 就超越了道教;D项不符合史实,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答案解析 关闭 C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12-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考查视角三 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 11.(2016课标全国Ⅲ,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 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 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 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与时代选择的关系。从题干中可看出,唐太宗 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与萧子云的书法相比“尽善尽美”,正是由于唐太宗对王 羲之书法造诣的推崇,才导致王羲之的书法日渐普及,由此可见王羲之书 法地位的确立是其个人艺术水平和时代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故C项正确。 王羲之书法地位的确立首先是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高超,其次才是受唐太宗 推崇的影响,“决定”说法不准确,故A项错误。题干中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 书法,不能说明其书法成就不可超越,故B项错误。艺术评判标准的区别不 是朝代更替的产物,而是不同时代需求的差异造成的,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C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13-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12.(2016课标全国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 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 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君主专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说明宋代重史传 统影响君主的个人行为,帝王不可以“容易行事”,故A项正确;受到个人主观 因素的影响,宋代史官所撰史书未必全都真实可信,故B项错误;史官记录 皇帝的真实言行,客观上促使皇帝减少失误,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的说法过于夸大,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表述宋太祖担心自己有失误会遭史 官记录,而“真实言行”包括错误和正确两种言行,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A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14-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考查视角四 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 13.(2017课标全国Ⅰ,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 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15-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由材料信息“秦王(李世民)”“秦王世民”,可知泾州之战时,李世民还未登基 称帝,故A项错误;由材料信息“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太宗为西讨元帅”,可 知泾州之战时唐军的主帅是李世民,故B项错误;尽管对李世民的称呼不同, 但四则材料均提及唐军战败,故C项正确;李世民患病是唐军战败的原因之 一,但根据“孤证不立”的原则不能断定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C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16-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14.(2017课标全国Ⅲ,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 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 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 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叙述,还可以通过实物呈 现,故A项错误;对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两则文献有不同记载, 这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北宋时期的文献虽然 对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有不同记载,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叙述不能 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 合多种历史叙述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B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17-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考查视角五 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 15.〔2015课标全国Ⅰ,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 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 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 (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 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 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 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 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 关闭 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18-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19-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20-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21- 考查视角一 考查视角二 考查视角三 考查视角四 考查视角五 探规寻律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串点成线 -22- 时空坐标 时段特征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串点成线 -23- 时空坐标 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隋唐时期(581—907年)、宋元时 期(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 时期。 政治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 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 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和完 善,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经济方面:魏晋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 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 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 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串点成线 -24- 时空坐标 时段特征 文化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群体形成,这推动了书法、绘画、 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 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元科技成就突出,其突出表现是印刷术、 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宋元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其突出代表有元曲 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25-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26-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27-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28-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29-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30- 基础过关 1.〔2017宁夏银川二模,24(改编)〕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 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根源是(  ) A.人口增长刺激人地矛盾 B.政局动荡使得社会上出现大量流民和荒地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结果 D.封建土地私有制趋于瓦解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人口增长刺激人地 矛盾,政府采取限制土地兼并及开垦土地的政策,这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 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产生大量流民与无主荒地,曹魏屯田制、南 朝宋占山令、北魏均田制均是将无主土地收归国有,再分给农民耕种,故B 项正确;少数民族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这 与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无关,故C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 在中国古代一直居主体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B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31- 2.(2017四川凉山三模,25)孝廉和秀才的察举,在魏晋时都采用了考 试之法,郡举孝廉考试经术,州举秀才考试策论。梁武帝向寒微人 士开放了策试之途,还允许自学者申请考试。据此可知(  ) A.当时已建立了考试选官制度 B.这对科举制产生了影响 C.察举成儒家宣传的主要工具 D.寒门人士成为了入仕主流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隋朝时形成的科举制是考试 选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部分采用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 对科举制的产生有积极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儒家宣传的主要工 具,而是选拔人才的方式,故C项错误;魏晋采用考试方法选拔人才为寒门 人士入仕提供了条件,但没有成为主流,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B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32- 3.(2017河北邢台月考,4)宋代南方种麦和北方种稻都已比较普通,曾 有南方的农民被请到北方传授种稻经验,而南方种麦后广泛实行了 冬麦、晚稻两熟制。这有利于(  ) A.耕作技术的革命 B.抑制土地兼并 C.农业产量的增加 D.瓦解小农经济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农业。宋代的中国仍处于铁犁牛耕时代,耕作技术没 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故B项 错误;推广农业种植经验有利于提高农业产量,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 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C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33- 4.(2017山西五校联考,26)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 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治宋必始于唐。”这说 明(  ) A.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 B.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 C.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 D.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题干材料重在追溯理学的源头,不涉及宋代的发 展状况,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旨在强调唐宋儒学的发 展,故C项错误;材料“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治宋必始于唐”,反映 了理学的历史渊源,故D项正确。 答案解析 关闭 D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34- 5.(2017湖南邵阳三模,27)元朝时期,西域之士“仕于中朝,学于南夏, 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 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这反映出元朝(  ) A.民族隔阂的消除 B.对外政策的开放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民族融合的加强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隔阂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 的是元朝的民族关系,没有涉及对外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元 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西域之士”“中原之士”的经历,反映 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加强,故D项正确。 答案解析 关闭 D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破茧成蝶 -35- 一 二 三 一、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从中央看,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 对中央的控制。 (2)从地方看,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 益加强。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不允许地方有独立 的行政体系。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 和考核,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 听命于皇帝。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和监察制度的建设,选官、监察等权力日 益控制在皇帝手中。 (4)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各朝代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和发展。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破茧成蝶 -36- 一 二 三 2.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破茧成蝶 -37- 一 二 三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破茧成蝶 -38- 一 二 三 对应演练  1.(2017河南六市二模,26)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 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 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这反映出(   ) A.政事堂制度已被废除 B.君主专制加强的策略性 C.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 D.当时朋党之争日趋激烈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唐代的政治制度。材料中没有涉及政事堂制度,也得不出政 事堂制度已被废除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 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 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可知宦官 和宰相争夺权力,这样有利于加强皇权,反映出君主专制加强的策略性,故 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省六部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朋党之争的 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B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破茧成蝶 -39- 一 二 三 2.(2017江苏南京三模,4)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录取 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 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南宋的科举制。题目中进士出身的官员中父辈有官职者 (含宗室)有100多人,这说明贵族体制依然存在,故A项错误;而三代不士者 有300人左右,这说明更多的平民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进入仕途,因此选 官制度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与其他朝代进行比 较,单凭图中的数据无法得出“科举制走向成熟”的结论,故C项错误;宋代时, 除了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外还实行荫封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B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破茧成蝶 -40- 一 二 三 二、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表现在: 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 社会环境。 ②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 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 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④南方自然条件较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 优越。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破茧成蝶 -41- 一 二 三 (2)过程: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破茧成蝶 -42- 一 二 三 (3)影响: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破茧成蝶 -43- 一 二 三 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演变的特点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破茧成蝶 -44- 一 二 三 对应演练  3.(2017湖南株洲一模,4)唐朝诗人李敬方在《汴河直进船》诗中 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 膏是此河。”该诗从侧面可以印证(  ) A.唐政府对东南地区百姓进行疯狂盘剥 B.东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C.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十分严重 D.诗人辩证地看待运河作用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根据题干中诗的内容,可知唐朝 利用运河方便政府搜刮浙江、福建等地的民脂民膏,A项是材料的直接信 息,非侧面信息,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开凿运河是为了漕运的 需要,说明南方经济不断发展,南粮北运以满足宫廷政府需要,B项是材料 从侧面反映的信息,故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藩镇割据,故C项错误;D项也是 材料的直接信息,非侧面信息,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B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破茧成蝶 -45- 一 二 三 4.(2017湖南衡阳十校调研,25)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 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 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由此可知,宋代(  ) A.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B.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C.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城市经济。题干材料是对东京等城市中商人经营地 点的描述,未反映城市规模的大小,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城市治安问 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宋太宗时有临街开店的现象发生,宋仁宗时商人只 要纳税就可临街开店,这说明“市坊界限”打破,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故C项 正确;材料无关商业税的征收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C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破茧成蝶 -46- 一 二 三 三、儒学的成熟和科技文化的繁荣 1.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坚持儒家道德伦理、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 (2)发展: ①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 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 ③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宋明理学把儒家思想发展到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因而更具有 说服力和约束力,更有利于服务政治。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破茧成蝶 -47- 一 二 三 2.影响宋元时期文化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48-点石成金 -48- 1 2 3 4 5 6 7 8 1.(2017安徽宣城二模,25)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 《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主要反映了(   ) A.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 B.进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 C.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之势 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三教合一”。材料中的文献都是中国古代典籍,没有外国文 献,故A项错误;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时期,南北朝时期没有科举制,没有进士 的说法,故B项错误;《孝经》是儒家的思想,《老子》是道家的经典,《小 品》《法华经》是佛教的著作,故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之势,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释、道三教并存、三教调合的内容,没有突出 佛教的地位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C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49-点石成金 -49- 1 2 3 4 5 6 7 8 2.(2017安徽合肥一模,2)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 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 农业生产应该(  ) 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 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 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时的农书。材料没有涉及土地休耕轮作的内容,故A项 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提高地力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按照自然 规律安排农业生产,否则劳而无获,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进技术的 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C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50-点石成金 -50- 1 2 3 4 5 6 7 8 3.(2017辽宁大连二模,25)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下图 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图中“里坊”的命名旨在(  )   A.打破坊市界限 B.规范城市布局 C.重视教化百姓 D.突破地域限制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唐代的城市。打破坊市界限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唐代城市 划分坊市,是规范城市布局的表现,但体现不出里坊命名的主旨,故B项错 误;材料中里坊以“崇教”“明义”命名,可知体现的是利用儒家思想教化民众, 故C项正确;唐代坊市有明确的地域界限,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C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51-点石成金 -51- 1 2 3 4 5 6 7 8 4.(2017湖南考前演练,25)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 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 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 C.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完善 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 为不满又无可奈何”,可知当时的制度对武将不利,不只是周渭一个人的态 度,故A项错误,D项正确;“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是一种常规 调任,不能体现“亲信”,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地方上知县与大将之间的 关系,与君主专制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D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52-点石成金 -52- 1 2 3 4 5 6 7 8 5.(2017辽宁大连二模,27)南宋《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 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表明(  ) A.官营商品流向放宽 B.瓷器市场竞争激烈 C.窑务管理渐趋松懈 D.汝窑产品质地欠佳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手工业。根据材料“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可知汝窑在供皇帝挑选后,可以投入市场,这反映出官营手工业放宽了产 品流通方向,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瓷器产品销售竞争激烈,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不是官窑管理松懈,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反映D项,排除。 答案解析 关闭 A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53-点石成金 -53- 1 2 3 4 5 6 7 8 6.(2017福建泉州适应性练习,26)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 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 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 B.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C.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思想较为开放, 所以女服也不拘一格,而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理学家提倡的三纲五常等 道德观念逐渐普遍化,女服也随之变得内敛拘谨,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 实,排除;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风气应该更为开放,女服 不该变得内敛拘谨,故C项错误;市民阶层扩大,女服应该更加世俗化,而不 是内敛拘谨,故D项错误。 答案解析 关闭 A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54-点石成金 -54- 1 2 3 4 5 6 7 8 7.(2017名校高考冲刺二,26)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 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 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   )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 答案解析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材料没有评论元杂剧的问题,故A项 错误;材料多谈杂剧的内容及来源,没有谈到其创作者,故B项错误;材料说 明了元杂剧的内容取自生活,但无法说明古代诗书的平民化,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 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可知元代杂剧的内容大多源于 生活,故D项正确。 答案解析 关闭 A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55-点石成金 -55- 1 2 3 4 5 6 7 8 8.(2017江苏南通三模,21)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 了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 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 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 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56-点石成金 -56- 1 2 3 4 5 6 7 8 材料二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 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 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 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 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 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 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并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 径。 (2)根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并归纳王阳明 思想的社会意义。 串点成线 织线成面 破茧成蝶 点石成金 -57-点石成金 -57- 1 2 3 4 5 6 7 8 参考答案￿(1)原因: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儒学家关注社会。 路径: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 生活中。 (2)不同点: 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 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 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