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汉川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汉川二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近300年,大小战争约500场,会盟数十次。周初号称八百诸侯,到春秋末期,虽然还有一些小国存在,但基本上已经是七大国的天下了。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分封制不利于政局稳定 B.宗法观念在春秋荡然无存 C.春秋争霸促进局部统一 D.七国是指鲁齐燕魏宋晋楚 2.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常理,治国要道。维护政治的大一统,必须先实行思想的大一统。为此他主张 A.君权神授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Ziyuanku.com C.三纲五常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此外,他还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抑商政策的松动 4.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太守的女儿杜丽娘,梦中爱上少年书生柳梦梅,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赴试,杜丽娘的鬼魂与之见面,并获再生。杜父反对他们结合,经杜丽娘一再坚持,加上柳梦梅被点中状元,由皇帝做主,二人终于成婚。材料反映了 A.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B.婚姻自由成为了社会时尚 C.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 D.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5.下图是“车、马”二字在不同时期的字体,符合汉字演变顺序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6.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古文经是西汉刘歆为帮助王莽篡汉而伪造出来的,非孔子之经,是“伪经”。它是王莽新朝之学,故称“新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考证有理有据,观点可信 B.减少了变法改革的阻力 C.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D.成为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 7.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九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持这一观点的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激进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8.《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9.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核心任务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决定民众习俗变化 D.民众观念的进一步解放 10.一位老工程师回忆文革时说:“由于当时批判反动学术权威,报章上连篇累牍地严厉指责各种管卡压和专制学阀作风,因此,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以权威和老子自居,在研究队伍内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风气。”当时这种现象推动科技突破的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发现天然杂交水稻优势 D.“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1.“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主张的主要意义在于 A.代表了人类社会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鼓励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D.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12.与下列绘画作品的风格所属时代对应的是 A.18世纪末19世纪初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30年代 13.下表为某一届世界博览会中美展品表,它的共同之处表明 国家 代表性展品 中国 载人航天技术,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等 美国 将日光转化为电力,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 A.中国国际地位有较大提升 B.中国传统手工业日渐凋零 C.环境保护引起更多关注 D.两国产业结构逐渐趋同 14.亚里士多德:“多数人被少数人奴役,平民起来反抗贵族……直到后来他们才共同选择梭伦为调停人和执政官,把政府委托给他。”材料表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四百人会议 B.废除债务奴隶制 C.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D.推行财产等级制 15.当梭伦改革实行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的争执最后都要经过这些陪审员来解决,包括高级官吏判决的案件,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 B.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C.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 D.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 16.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得到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17.唐朝宰相杜佑曾评论道:“周之兴也得(姜)太公,齐之霸也得__①__,魏之富也得__②__,秦之强也得__③__,……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下列填写准确的是 A.①管仲 ②吴起 ③韩非 B.①庄周 ②孙武 ③孙膑 C.①孟轲 ②墨翟 ③荀况 D.①管仲 ②李悝 ③商鞅 18.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冯太后聪颖惠达 B.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 C.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冯太后精通汉族文化 19.据《魏书·目录序》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 20.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21.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右图是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一幅漫画,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这说明1861年改革 A.没有给俄国带来变化 B.阻止了俄国近代化 C.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D.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23.某学者认为《日本帝国宪法》是“成功地将政治现代化即民主化遏制在最小限度的产物”,下列宪法内容中体现这一认识的有 ①日本臣民在不妨碍安宁秩序,不违背臣民义务下,有信教之自由②议会作为立法辅助机关,在制定法律时需要天皇的许可和国务大臣的署名③天皇为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力④拥有相当财产的25岁以上男子有选举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有一节“没有出场的角色”,他指出:“在演出维新到政变的这一出历史剧的时候,还有一个没有出场的角色,他虽然还没有出场,但已经使一切登场人物感觉到他就在舞台的帷幕后面……他发出来的使一切大地主、大买办、大官僚和他们的皇太后、皇帝、帝国主义听了发抖的声音已经迫在眼前了。”没有出场的角色是 A.广大人民群众 B.资产阶级革命派 C.资产阶级激进派 D.无产阶级 25.《纽约时报》1908年在专电中提到中国一位刚刚去世的皇帝时说,1898年这位皇帝“表现出了鼓励改革运动的愿望”,“如果这些法令真正实行的话,将意味着大清国全盘西化”。下列与这个皇帝的改革运动无关的是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传播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有利于社会风俗的改变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本卷包括第26题(15分)、第27题(15分)、第28题(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 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分)对此应如何评价? (3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分)其依据是什么? (2分)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6分) 27.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释,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曰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2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4分)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 (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5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政府对土地所有者失去的土地和在这些土地上耕种的农奴进行补偿。农奴获得了自由,逐渐免除了劳作义务,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 大多数人发现他们背上了一辈子的债务——这是造成疏远和激进的根源。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于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观点一致的改革措施。(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他一系列改革”的主要措施。(4分) (3)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他们评价1861年改革的不同视角。(4分)据此说明历史认识的特点。 (2分)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答 题 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题号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本卷包括第26题(15分)、第27题(15分)、第28题(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分)对此应如何评价? (3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分)其依据是什么? (2分)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6分) 27.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2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4分)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 (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5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观点一致的改革措施。(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他一系列改革”的主要措施。(4分) (3)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他们评价1861年改革的不同视角。(4分)据此说明历史认识的特点。 (2分) 参考答案: 1----5 CDBCD 6---10 CCBDD 11—15 ADCCB 16—20 ADDDD 21—25 DCBAC 第26题:(共15分) (1)主要意图:(2分)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 评价:(3分)变法以救亡为目的,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挽救腐败的清王朝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2分)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2分)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君权强大。 (3)原因;(6分)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维新派脱离群众,变法失去人民支持;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改革过程中应对危机的措施失当等等。(答对其中4点即得满分) 第27题:(共15分) (1)措施: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2分) (2)不同点: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4分) 不同影响: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4分) (3)观点:能(1分)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目的、措施(或者内容)以及改革的历史影响等方面,综合判断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不单单看改革的主导者是哪个阶级。 (4分) 第28题:(共20分) (1)评价:认为改革激化社会矛盾,没有促进农业发展。 措施:农民可以通过高额赎买获取土地。 (2)评价:认为改革扩大民主范围。 措施:中央与地方的政治改革,如建立各级法院等。(列举其他措施同样得分) (3)视角:材料一:从协调各阶层利益的结果的视角。 材料二:从美俄比较的视角,农奴解放和获得政治权利。 特点:作者立场不同、视角不同、选取材料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结论也不同。(学生能回答一点即可给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