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又采用了“五德之运”学说,认为周是火德,秦为水德,秦代周,符合水灭火。这反映出秦始皇( ) A.彻底摆脱了商周政治观念的影响 B.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 C.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D.主要采用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2.下图所示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汉朝 B.宋朝 C.唐朝 D.明朝 3.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4.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说明雅典( ) A. 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 B. 注重权利意识的培育 C. 注重责任意识的提升 D. 注重程序的公平公正 5.下表的内容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下面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推论正确的是( ) 史实 推论 甲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 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英王“统而不治” 乙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 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丙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政府首脑需要对议会负责 丁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标志着法国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制政体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有学者道:“我们有必要将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视为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如同一曲戏剧的三个场次。”此处所说的“衔接、演进”主要反映在 ( ) A.对守旧势力进行无情革命 B.把夺取政权作为奋斗方向 C.将反帝爱国作为革命目标 D.以爱国知识分子为主导力量 7.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 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 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 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8.见下表关于“与我国建交国家增长数目图”下列四个阶段增长原因表述错误的( ) A. ①阶段数目增加得益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②阶段数目增加得益于中国重返联合国 C. ③阶段数目增加得益于中美关系改善 D. ④阶段数目增加得益于不结盟政策 9.1991年,美国国务卿贝克公开宣扬:“今天是我们遇到百年不遇的重塑历史进程和确立新的和平时代的一个机会,今天我们面临着要求承担领导作用的第三次召唤。”这个“机会”是( ) A. 苏联解体使东西方力量失衡 B. 东欧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 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强国 D. 美国组建的北约不断地东扩 10.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B.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11.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2.唐代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壁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由此可得知唐代( ) A. 政府对商业进行有效管理 B. 政府已经取消市坊的分界 C. 交易已经打破时间的限制 D. 扬州成为最大的商业城市 13.《清史稿》记载:“时英吉利货船求往江、浙宁波、珠山及天津、广东等处收泊交易,上不许,仍令照例于澳门互市,向粤海关纳税,并征船料。”材料反映出清朝( ) A. 推行专卖制度 B. 厉行“海禁”政策 C.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禁止与外国互市 14.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B.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C.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改变 15.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曾拨款以“示信于众商”。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兔部分税费的优待。这反映出( ) A. 洋务运动由求强向求富的转变 B. 清朝官员贪腐阻滞工商业发展 C. 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 政府与民间资本激烈争存利润 16.《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解释是( ) A.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民国政府倡导国货、奖励实业等政策的推动 C. 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 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一系列扶植轻工业的举措 17. “新航路开辟时代的‘黄金热’的本质不是资产阶级的贪婪,而是资产阶级的进取”。这主要是指( ) A. 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是寻金热 B.“黄金热”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商路受阻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D. 资产阶级的本质热衷于追求财富 18.分析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原因和结果搭配正确的是( ) A. 宋朝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政府放弃商业监管 B. 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D. 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改革→斯大林模式被废止 19.1929—1933年期间,胡佛内阁财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这反映( ) A. 意识形态阻碍了美苏经济交往 B. 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 C. 苏联的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灾难 D. 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 20.某班同学做了一个经济史学习的网页。如果在“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栏目下再增加一个链接,则链接项①应该是( )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 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 C.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 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 21.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说,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 A.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 二战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C. 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D.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建立国营企业 22. 戈尔巴乔夫曾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斯大林模式( ) A. 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 B. 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 C. 使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 D. 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 23.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 ) A. 新经济政策时期 B. 斯大林时期 C. 赫鲁晓夫时期 D. 勃列日涅夫时期 24.据统计,“一五”期间全国销售的纱布、卷烟有1/3是上海生产的,日用工业品有60%是上海生产的。从1953年到1956年,仅上海支援外地工业建设的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政工干部就达21万人。上述局面的出现得益于( ) ①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工业中心,工业发展潜力巨大②上海地处沿海,大力吸收了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③上海私营企业集中,“赎买”政策调动了工商业者的积极性④近代上海形成了完整、合理的重工业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5. 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第一次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历史性变革”是(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6.元旦献词一般是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发表或者在元旦社论时出现,是新中国历史发展变化的见证之一。以下关于中共中央“元旦献词”标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1949年:《将革命进行到底》 B. 1967年:《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建设上》 C. 1988年:《迎接改革开放第十年》 D. 2000年:《迎接新世纪的新曙光》 27.1962年7月,邓小平在接见出席共青团七届三中全体与会者时说,现在出现了一种新情况,如实行“包产到户”、“责任田”、“五统一”等等;又说,“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段话表明邓小平倾向于( ) A.赞扬农业生产合作化 B.打破单一的人民公社体制 C.肯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纠正党内“左”的错误影响 28. 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 ) A. 鼓励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B. 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C.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D. 贯彻落实了“八字方针” 29.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颁布,规定开始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此项政策( ) A.承认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并行发展 B. 全面否定了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成果 C.标志着农村经济进入商品经济发展阶段 D.农村经济活动开始以市场调节为主 30.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1983年9月邓小平成为该刊的封面人物。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 ( ) A.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 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31.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 A.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32. 在古代,有“闰七不闰八,闰八用刀杀”“七上八下”的俗语;但改革开放后,由于粤语“八”的发音类似“发”,“八”作为吉利数字的说法很快遍及全国。这反映出( ) A. 粤语成为时尚潮流的象征 B. 珠三角的经济影响力上升 C. 人们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D. 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 33. 1982年宪法通过后,全国人大对宪法进行了五次修正,其中涉及市场经济的修改内容如下表。从中可以看出( ) A. 国家重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B. 改革开放有利于非公经济地位上升 C. 频繁修宪不利于市场经济理论完善 D.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34.据统计,1945年至1976年间,国际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7.8%,是二战前的10倍。西欧国家经济得到较快恢复,美元也结束了几个殖民帝国货币竞争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D.“关贸总协定”推动 35.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水资源多目标开发工程,将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假如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资金上的问题,可以向下列哪个国际组织求援(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 D.关贸总协定 36.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 C.大国之间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D.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 37.有学者认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洲大国借此在国际舞台上重新崛起,中小国家从中得到了安全、稳定与繁荣,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则有望走上发展之路。该学者意在强调欧洲一体化( ) A. 增强了欧洲的凝聚力 B. 使欧洲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C. 利于维护欧洲的和平 D. 是欧洲各国共赢的一体化 38. 从贸易区内部的实力来看,美国占有2/3的人口和90%的经济实力,加拿大则仅有7%的人口和8%的经济实力,墨西哥虽拥有近26%的人口,但经济实力则不到2%。材料可以体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征是( ) A. 大国主导 B. 政治合作 C.优势互补 D. 经济合作 39.某一国际组织的特点是:遵循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这一国际组织是( ) A. B. C. D. 40.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当今世界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南北向南转移,探讨应对共同挑战的新准则是论坛的工作重心。”下列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 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需要重构 B. 发展中国家正在追赶发达国家 C. 当今世界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D. 大国应结盟应对新势力的挑战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41.(20分)经济体制(政策)只有不断进行调整、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 材料三:我国建国以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摘自1980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显著特点?(4分) (2)材料二体现了“新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它对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有何影响?(6分) (3)材料三中“僵化的经济体制”的名称是什么?结合所学,当时我国如何调整经济体制?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体制调整的认识。(10分) 42.(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有人在对反经济全球化时这样说:“美国以高新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控制世界资源的流向和经济产出为手段,以游戏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来保证自身的根本利益,是经济全球化的利益最大获得者。” 张维迎说:中国的影响力正日益增大,未来国际社会有好多游戏规则需要中国参与制定。……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要建立一个民主、法制的市场经济,然后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中国GDP超日本”是历史性进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发生”的原因。(8分) (2)材料三中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立足点是什么?根据张维迎的观点,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为此中国政府在世纪之交做了哪些努力?(12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C D C C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C C A B B C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D C A B B D C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B B C B D D A C A 二、材料解析题(40分) 41、【答案】(1)政策:新经济政策。(2分)特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2分) (2)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2分)影响: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局面,战后西欧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4分) (3)名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调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6分)认识:经济体制必须依据国情适时调整;计划和市场可以相结合;经济体制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等。(任意一点2分) 42、【答案】(1)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技术手段;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消除了障碍;跨国公司的推动。(任意四点8分) (2)立足点:全球化受美国控制(经济全球化存在不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2分)中国应对: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建立民主、法制市场;增强自身实力。(任意两点4分)努力: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