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三)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 1.战国中期,有的诸侯国国君给予各级官吏不同数量的粮食或钱币,作为俸禄,官位的高低是确定俸禄多少的依据,故这一时期既出现了万石厚禄的高官,也出现了斗食的小吏。这说明该时期 A.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 国君利用利益关系控制官吏 C. 中央对国家财政严加管控 D. 各级官员按照俸禄划分等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侯国国君给予各级官吏不同数量的粮食或钱币,作为俸禄,官位的高低是确定俸禄多少的依据”可知国君通过俸禄加强对官吏的控制和管理,说明国君利用利益关系控制官吏,故选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统一以后,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吏的俸禄问题,不是对国家财政的管控,故排除C项;官员是按照官位高低确定俸禄多少,而不是按俸禄多少划分等级,故排除D项。 2.董仲舒认为,天是为百姓而生皇帝,而不是为皇帝生百姓。如果皇帝的统治对百姓有好处,天就允许他继续做皇帝,否则就要剥夺他的皇位。这一思想 A. 具有限制皇权的积极意义 B. 论证了皇权的神圣性 C. 否定了“天人感应”的学说 D. 把孔子的学说宗教化 【答案】A 【解析】 - 14 - 【详解】根据“如果皇帝统治对百姓有好处,天就允许他继续做皇帝,否则就要剥夺他的皇位”可知董仲舒的思想明显体现了对皇权的限制,故选A项;根据“否则就要剥夺他的皇位”可知董仲舒不是论证了皇权的神圣性,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思想体现了“天人感应”,而不是否定了“天人感应”,故排除C项;材料中的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不是将孔子的学说宗教化,故排除D项。 3.隋朝初年,沿用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后隋文帝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大业年间,隋炀帝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仍然是郡、县两级制。这种变化说明 A. 地方行政制度处于探索之中 B. 专制皇权治国具有随意性 C.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断变化 D. 郡县制正在向行省制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反映了隋文帝和隋炀帝对地方行政设置的变动,说明隋代在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置上处于探索阶段,并不是具有随意性,故排除B项;地方行政设置的变动并不能说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变化,故排除C项;行省制的设置是在元代,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4.如图为《明代玉米、甘薯传播路线图》。据此可知 A. 京师是农作物新品种的集散地 - 14 - B. 农作物新品种首先在南方试种获得成功 C. 传教士是农作物新品种的传播者 D. 清政府有计划地从南洋引进了新作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内容可知,玉米和甘薯的传播路线是由南到北,可以说明农作物新品种是先在南方种植成功才进一步向北方传播,故选B项;根据路线图可知,京师是新品种最后传播到的地区,所以“集散地”的说法有误,故排除A项;从路线图上无法看出传教士是农作物新品种的传播者,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玉米和甘薯的传播,与清政府无关,故排除D项。 5.甲午战争后,由部分御史言官和翰林学士组成的清流派借机攻击洋务派,认为其努力的前数十年乃“粉饰之局”。他们的言论往往与民族主义、爱国情操、圣人之道联系在一起,颇能“坐致时誉”。这说明清流派 A. 主张政治改革 B. 具有空谈作风 C. 反对洋务运动 D. 践行经世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甲午战争后,由部分御史言官和翰林学士组成的清流派借机攻击洋务派”、“他们的言论往往与民族主义、爱国情操、圣人之道联系在一起”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流派借甲午战争战败之机攻击洋务派,而且往往从国家大义的角度出发,却没有不能真正为挽救民族危机做出贡献,体现了其空谈的作风,并非是经世思想,故选B项,排除D项;主张政治改革的是维新派,故排除A项;清流派是借机攻击洋务派,只是为了沽名钓誉,并不是为了反对洋务运动,故排除C项。 - 14 - 6.1910年12月15日,《申报》上刊登了两版广告,主要涉及保险、补品、酒器、洋行、药物、机器等方面的内容。这反映了 A. 报刊宣传服务于实业建设 B. 民众生活出现多样化趋势 C. 追求洋货已成为社会潮流 D. 百姓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申报》刊登的广告内容主要涉及保险、补品、酒器、洋行、药物、机器等方面,这些广告都是针对当时民众的生活进行宣传的 ,说明当时的民众生活出现多样化趋势,故选B项;保险不属于实业建设,故A项说法有误,故排除;当时民众生活出现多样化趋势,但不能说明追求洋货成为社会潮流,故排除C项;广告涉及的内容还有机器,并不能说明当时百姓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故排除D项。 7.1926年9月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这一观点反映出当时 A. 推翻乡村封建势力是革命的要求 B.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基本形成 C. 中共已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D. 国民革命的核心任务是土地革命 【答案】A 【解析】 - 14 - 【详解】根据“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可知,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因此,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的要求,故A正确;1927年毛泽东到达井冈山后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错误;1927年后中共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革命的核心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家统一,D错误。 8.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每解放一座城市,党中央都派人员将该地区官僚企业原封不动地接管下来,截至1952年,共接管2400多家银行,2858家工矿企业,还有交通运输招商局系统所属企业和十多家垄断性的内外贸易企业;还通过多种形式,把帝国主义在华企业逐步变为国有,这些做法 A. 仿照苏联经验发展国营经济 B. 兼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 C.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 D. 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得以完全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解放军通过接管占领区的官僚企业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将它们变成国有企业,具有反帝反封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所以说兼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故选B项;我国接管官僚企业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做法明显不是仿照苏联经验,故排除A项;我国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所以C项说法有误,故排除;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至少要在1956年三大改造以后,故排除D项。 9.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立法的恰当疆域是公共利益(res publica),用事先制定的律规则来保护公共利益,可以防止这种利益为武断的权力意志所侵凌,诚然,私人利益(res privata)于公共讨论之后在法律中所获得的领域也值得公权保护,西塞罗意在强调 A. 法律强制要求公民为国奉献 B. 公民的权利高于国家的权力 C. 法律应兼顾公共和私人利益 D. 公共和私人利益都不可侵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用事先制定的律规则来保护公共利益”、“私人利益(res - 14 - privata)于公共讨论之后在法律中所获得的领域也值得公权保护”可知西塞罗强调的是法律应该兼顾公共和私人利益,故选C项;西塞罗强调的是兼顾公共和私人利益,而不是强制要求公民为国贡献,公民权利高于国家权力更无从体现,故排除A、B项;材料并未涉及公共和私人利益不可侵犯的内容,故排除D项。 10.18世纪末,著名思想家马布里说:“被视为哲学家的人老是无体止地说什么没有财产就不会有社会,(这)该是多么贫乏……人与人互相接近是因为他们具有社会品格,他们需要互相帮助,互相效力。”这说明 A. 启蒙思想在欧洲广泛传播 B. 保护私有财产已获社会认同 C. 马布里极力倡导民本观念 D. 理智与欲望是人的双重本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布里认为影响人与人接近的因素不仅有财产,还有相互帮助和互相效力的需要,由此说明理智和欲望是人的双重本性,故选D项;由马布里的观点并不能体现启蒙思想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播,故排除A项;马布里并没有强调保护私有财产,已获社会认同的说法无从体现,故排除B项;马布里强调的是人的本性,而不是民本观念,故排除C项。 11.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公司有价证券发行情况统计图 - 14 - 据图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A.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 放弃国际市场 C. 提倡金融投机行为 D. 加强市场调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统计图中的时间、有价证券的增长情况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爆发前的经济“虚假繁荣”阶段,所以这一时期美国采取的是自由放任政策,故选A项;放弃国际市场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金融投机是当时美国股市存在的现象,但并不是值得提倡的,故排除C项;此时美国奉行自由放任,并没有加强市场调控,故排除D项。 12.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学者雷蒙·阿隆针对欧洲的联合提出:“我对能否消除近千年的国家历史持悲观态度……我禁不住怀疑,法兰西是否立刻变成不同于法兰西民族的另外一个东西。”这反映出 A. 部分民众对欧洲联合抱有疑虑 B. 精英阶层不赞同欧洲联合 C. 欧洲联合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D. 法国是欧洲联合推动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雷蒙·阿隆针对欧洲联合采取怀疑的态度,由此说明当时欧洲的部分民众对欧洲联合是抱有疑虑的,故选A项;雷蒙·阿隆的态度不能代表整个精英阶层,故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雷蒙·阿隆的态度,不能说明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法国是欧洲联合的推动者,故排除D项。 - 14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颇早,授时颁历一直是历代君主的要务。例如,北宋确定了西夏的附属地位后,宋真宗将新历和冬服赐予西夏。在元政府的支持下,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历法的优点,创立《授时历》。它所确定的地球公转时间比实际相差仅26秒。明朝建立后不久,政府对《授时历》进行了微改,并将其命名为《大统历》。清朝政府也将修改历法作为头等大事,传教士汤若望参与制定的《时宪历》很快被颁布实行。 ——摘编自张培瑜等《中国古代历法》 材料二:民国建立之初,以新历(西历)为官方历法,行政机关、城市采用新历,乡村民间可依旧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继续推行中西(新旧)合历。1928年至1934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集中力量废除旧历。政府查禁旧历书、颁行新历书,取消“二十四节气”;要求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等;废止旧历节日,代之以新的纪念节日。此后,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成为商界主流。但在推行新历时,政府遇到了许多阻力,特别是禁过旧历年节的做法,遭到百姓的抵制。1934年后,政府不再干涉民众过旧历新年,也渐少提及“废除旧历”。 ——摘编自左玉河《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旧历运动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西合历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注重实用;长期领先世界;吸收外来成果;政府主导;政治色彩浓厚。 (2)原因: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占主导;原有社会习俗力量强大;原有历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近代城市工商业发展;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民国历届政府积极推行新历;西方文化的影响。 影响: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保留了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时间体系和时间观念的多元化。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1 - 14 - )关于概括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颇早,授时颁历一直是历代君主的要务”、“宋真宗将新历和冬服赐予西夏”、“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历法的优点,创立《授时历》”、“它所确定的地球公转时间比实际相差仅26秒”、“清朝政府也将修改历法作为头等大事,传教士汤若望参与制定的《时宪历》很快被颁布实行”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历史悠久、注重实用、长期领先世界、吸收外来成果、政府主导、政治色彩浓厚等方面概括特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民国建立之初,以新历(西历)为官方历法,行政机关、城市采用新历,乡村民间可依旧历”、“但在推行新历时,政府遇到了许多阻力,特别是禁过旧历年节做法,遭到百姓的抵制”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保留旧历,可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占主导;原有社会习俗力量强大;原有历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等方面思考作答。根据材料二“1928年至1934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集中力量废除旧历。政府查禁旧历书、颁行新历书,取消‘二十四节气’;要求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等;废止旧历节日,代之以新的纪念节日。此后,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成为商界主流。”可知政府推行新历,主要原因可从近代城市工商业发展;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民国历届政府积极推行新历;西方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思考作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请从材料中提取一种近代文化现象,并就此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在中西文明交流中应客观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 14 - 阐述:民国初年,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这遭到了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他们对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等所有传统文化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掀起新文化运动。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农耕经济相适应,中国社会缺乏指导工业文明的因素,因此,新文化运动中某些代表人物在主张全盘西化的同时,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做法虽然在动摇封建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的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格物致知的精神,注重自我修养的做法等,这不利于传统文化中精华内容的保留,也使传统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应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作答时要首先从材料中提取相应信息,阐明观点,如根据“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的内容可就“在中西文明交流中应客观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展开论述,对陈独秀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做到观点明确、史实详实、史论结合,逻辑合理即可。 15.材料 从中世纪后期开始,巴黎的面貌不断变化。19世纪,法国工业化和城镇设高速发展,进城定居的人越来越多。1832-1849年间的巴黎空气混浊,房屋老日,道路狭窄用水短缺,霍乱等疾病肆虐。1852年,市政府开始着手放造城市。到1870年,市内道路总长度从239英里增至525英里,路宽从39英尺増至79英尺,大量人行道和林荫大道建成,路旁还设有公同、长持、家亭、垃圾箱等。城市下水管道总长由142公里扩展到60公里。多达19730座房屋被拆除,3400座新房落成,城市人ロ容量大增。此外,攻府兴办公立学、医院、剧院等、除了保降低入和户利当还面向工人推广福利房、市广植树木,形成了许多録地公国,连同新的建筑风格一起形成了巴黎特有的城市美学此,巴黎走出中世纪,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19世纪末,罗马、马德里等城市纷纷效仿上海法租界的规划也参考了巴黎的经验。 ——摘编自朱明《奥斯曼时期巴黎城市改造和城市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2-1870年巴黎城市改造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黎城市改造对当今中国城市化的启示。 【答案】(1)背景:巴黎的城市改造历史悠久;国内政治局势比较稳定;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贫富差距扩大,底层民众生活水平低;城市设施老化、环境卫生条件恶化;巴黎市政府积极推动改革。 措施:建设市政道路,改善交通;建设下水管道,改善卫生状况;拆旧建新,改善居民住房;兴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建设绿地及城市公园。 - 14 - (2)启示:要顺应人民利益;要关注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要不断创新规划理念,提高规划科学性;要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丰富城市职能;要保护城市历史传承;要形成特有的城市精神。 【解析】 【详解】第(1)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1832-1849年间的巴黎空气混浊,房屋老日旧,道路狭窄用水短缺,霍乱等疾病肆虐”可知巴黎的城市改造历史悠久,且城市设施老化、环境卫生条件恶化;“多达19730座房屋被拆除,3400座新房落成,城市人ロ容量大增”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工业革命推动了法国城市的改造,推动了法国工业化;“城市人ロ容量大增”可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除了保降低入和户利当还面向工人推广福利房、市广植树木,形成了许多録地公国”可知贫富差距扩大,底层民众生活水平低等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回答。第二问,根据材料“市内道路总长度从239英里增至525英里,路宽从39英尺増至79英尺,大量人行道和林荫大道建成”可知建设市政道路,改善交通;“城市下水管道总长由142公里扩展到60公里”可知建设下水管道,改善卫生状况;“多达19730座房屋被拆除,3400座新房落成”可知拆旧建新,改善居民住房;“攻府兴办公立学、医院、剧院等、除了保降低入和户利当还面向工人推广福利房、市广植树木,形成了许多録地公国”等兴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建设绿地及城市公园等方面回答。 第(2)小问,材料中法国城市改革从建设市政道路,改善交通,建设下水道,改善卫生,兴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等改革措施要顺应人民利益;同时城市改革要关注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要不断创新规划理念,提高规划科学性;要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丰富城市职能;要保护城市历史传承;要形成特有的城市精神等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德国的赔款问题是凡尔赛和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一战之后的凡尔赛条约上规定,德国应在1921年5月1日前交付200亿金马克赔款,并成立赔款委员会解决赔款总额和分配比例问题。但德国拖延支付,德国以财政危机为理由,要求延期支付其余款项。英国政府支持德国的要求,提出减少赔款总数和延期付款的方案,但遭到法国的强烈反对。于是不仅英法在赔款问题上的分歧加剧,而且德法矛盾也迅速激化,法国于是决定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 - 14 -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讨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这就是鲁尔危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鲁尔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鲁尔危机”对主要当事国(英美、法国、德国)各自有何影响?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战败,需要进行战争赔偿;一战对法国的经济打击尤为沉重;法国要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在欧洲的国际地位。 (2)英美:掌握了赔款的主动权,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得以推行,美国开始向欧洲经济渗透; 法国:处于被动地位,国际地位迅速下降; 德国:取得与其他国家平等地位,为德国的经济复兴和国家的崛起创造条件。 【解析】 【详解】(1)主要原因:依据材料“德国的赔款问题是凡尔赛合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问题之一”的信息和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战败,需要进行战争赔偿;依据材料“提出减少赔款总数和延期付款的方案,但遭到法国的强烈反对”的信息和所学可知一战对法国的经济打击尤为沉重以及法国要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在欧洲的国际地位。 (2)英美的影响:依据材料“英国政府支持德国的要求,提出减少赔款总数和延期付款的方案”的信息以及所学可知英国掌握了赔款的主动权,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得以推行,美国开始向欧洲经济渗透;法国的影响:依据材料“不仅英法在赔款问题上的分歧加剧,而且德法矛盾也迅速激化”的信息可知法国处于被动地位,国际地位迅速下降;德国的影响:依据材料“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德国取得与其他国家平等地位,为德国的经济复兴和国家的崛起创造条件。 17.材料 - 14 - 汤显祖(1550-1616年),江西临川人,少年时即才名扬于海内。万历初,大学士张居正想请汤显祖与其子同习科考却遭其谢绝,这使汤显祖迟迟不得中第。万历十八年,汤显祖上疏弹劾时政腐败,指出皇帝应对此负责,因此遭贬,八年后他弃官归家。汤显祖在思想上近于李贽,他以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为创作主导思想,创作完成了他最伟大的作品《牡丹亭》,体现了他对社会问题极用心的探讨。剧中杜丽娘和柳梦梅以自己的爱情冲破生死界限和封建礼教的束博,自己做主结为夫妻。这一爱情故事打动了观众,成为家传户诵深受欢迎的舞台主流。日本著名戏曲史家青木正儿,首次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并称为东西曲坛伟人,称汤显祖不仅于戏曲上表现其伟大,“即其人格气节亦颇有可羡慕者,谱之入曲固为吾党所快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汤显祖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青木正儿称赞汤显祖伟大原因。 【答案】(1)晚明政治腐败;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市民阶层壮大,市民价值取向得到广泛认可;李贽思想在当时影响。 (2)不畏权势的人格气节;关注现实的艺术特点;勇于反抗礼教的思想倾向;非凡卓越的艺术成就。 【解析】 (1)汤显祖的戏曲创作应放在明朝市民文学发展的这一大背景下进行考查,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息息相关,受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思想的影响,现实的需求和群众基础为戏曲创作提供了客观条件;而汤显祖戏曲的现实批判性和浪漫主义倾向则同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密切关系。 (2)本小问可从材料“上疏弹劾时政腐败……对社会问题极用心的探讨……冲破生死界限和建礼教的束博……首次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并称为东西曲坛伟人”可从汤显祖不畏权势的人格气节、关注现实的艺术特点、勇于反抗礼教的思想倾向、非凡卓越的艺术成就等方面思考作答。 - 14 - - 1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