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石河子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ww.ks5u.com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早稻水上漂,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以上农谚反映了 A. 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 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 C. 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D. 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2.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手工业的进步 B. 铁器牛耕的使用 C. 诸侯国的改革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4.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盐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导致上述变化主要原因是 A.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C.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5.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 ) A. 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 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 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D. 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6.15-17世纪的世界,东方的中国商业繁荣,兴起了像晋商、徽商这样的地域性商人群体;而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前者经商获利后便开始大量购买土地修建房屋,进而形成了今天在太原周边大量的山西大院;而后者纷纷购买奢侈品,购买贵族头衔。这些现象对二者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 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 B. 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C. 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 D. 提升了国际地位 7.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设立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A. 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B. 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C. 城市发展受行政因素影响 D. 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文化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不属于宋朝“商业革命”表现的是 A. 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B. 市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C.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 草市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9.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化 A. 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10.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此“百方罗掘”但仍“不足用”。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这表明洋务派认为 A. “求富”是“求强”的先决条件 B. “求强”是“求富”的先决条件 C. 民族富强是民族独立的先决条件 D. 民族独立是民族富强的先决条件 11.1938—1944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431件,比此前20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科技人员的内迁 B. 军工企业的激增 C. 民营工业的发展 D. 战时需求的刺激 12.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着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 A. 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B. 仍然是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 C. 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D. 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13.据统计,全国职业教育学校在民国十年有719所,民国十一年有822所,民国十二年1194所,民国十三年1548所,民国十四年1666年,民国十五年1695年。职业教育在当时 A. 提高了全体国民文化修养 B. 顺应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求 C. 体现了政府引领教育革新 D. 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4.我国制定一五计划时,确定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4.7%,农业平均年增长率为4.3% 的发展指标,这同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是比较高的。一五计划结束时,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8%,农业平均年增长率为4.5% 。材料说明一五计划() A. 得到全国人大的支持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基本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D. 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15.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上海的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上海能够左右外地城市妇女服饰的主要原因是( ) A. 是中国主要经济政治中心 B. 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 C. 上海人开放意识领先全国 D. 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 16.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5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49万人。1999年1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有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涉及饲料、食品、农业开发、医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行业。这表明在中国 A.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 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增强 D. 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17.1963年,陈云提出著名的“鸟笼经济论”即“市场经济是鸟,计划经济是笼子,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这一理论实际上是 A. 实行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 B. 主张市场和计划不应有主次之分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8.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是 A. 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 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C. 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D. 新式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19.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20.1854年,英国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国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这种现象( ) A. 说明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B. 提高了英国国民的素养 C. 迟滞了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D. 加快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 21.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C.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D. 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22.“大地主通常把土地长期出租,租约是长期的,因此他们也感到,同样的土地收入,购买力却下降了。这些土地贵族自然满腹牢骚。”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西欧 A. 商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 B. 价格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 C. 殖民扩张增加了土地供应 D. 工业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 23.戈尔巴乔夫认为:现实表明第三世界并不存在社会主义革命形势,不应采取输出革命的形式来人为制造那里的革命;不应以意识形态作为决定对外政策和判断事物的标准,处理国际冲突时一定要考虑有关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和“普遍安全”。对此言论认识正确的是( ) A. 是苏联实力衰落的客观反映 B. 直接推动了国际格局的转变 C. 否定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 D. 是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反映 24.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 开展“蓝鹰运动“,干预工业生产活动 B. 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C.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D. 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养老以及救济制度 25.1932年总统竞选时,胡佛仍然不改初衷,宣称:“我国今后一百年往哪走,关键在于是恪守美国传统,还是乱搞什么新花样。”他的“初衷”是指( ) A. 用金融刺激生产和消费 B. 不断推动工业的国有化 C. 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D. 大力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26.20世纪70年代,美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英美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这种“混合经济”反映了西方国家() A.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适当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大力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全面停止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7.“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说明全球化() A. 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B. 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C. 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 D. 对当今美国来说弊大于利 28.1973年1月,英国成为欧共体第七个成员国。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她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2016年6月,英国举行“脱欧”公投,302 个投票区计票最终结果显示,51.9%的民众(多数)选择支持脱离欧盟。上述事件说明( ) A. 英国加强外交自主,欲脱离北约控制 B. 一体化的加强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 C. 英国民众完全控制国家的外交事务 D.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进程的加快 29.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7年,美国共实施贸易保护政策1392起,占全球总额的14%,英、德、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均多于300起。其中,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平均每年就有500多起贸易保护措施针对中国。这些现象说明() A. 世界贸易组织已被各国抛弃 B. 世界各国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C. 经济全球化面临挫折和困难 D. 中国不熟谙世界贸易的规则 30.有研究表明,世界经济交往中诸如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竞争政策和环境等,大都是先出现在区域协议之中,而后被引入WTO多边贸易谈判。这一研究表明( ) A. 区域化与全球化相互促进 B. 区域化推动了全球化 C. 全球化兼顾全球各区域的利益 D. 区域协议和世贸组织多边谈判目标一致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31.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摘自《苏州府志》卷三 材料二 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摘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1898) 材料三 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从此,国门向世界敞开,五色斑斓的外国服饰涌入中国市场。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中国城镇民众的穿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思想解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人们追求新异的审美心理日趋成熟。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摘编自孙燕京《50年中国服装“流行”变迁》等 回答:(1)根据材料一,可以探知明代万历年间苏州城的哪些经济发展情况? (2)根据材料二,简要列出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哪一政府正式颁令革除结辫陋习?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后中国民众着装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因素。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材料二 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把这些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既可以加快其自身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内地的发展,并使沿海与内地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局面。 ——摘编自《影响中国之60大事件: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材料三在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怎样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近三十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梦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路,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宗教、思想根源,且主观条件已经具备,在万事俱备的条件下,一批伟大的航海家勇敢地走在了探索新航路的最前列。 ——摘编自王蕊《浅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 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 世纪中期英国在推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 月考答案 【答案】 1. D 2. B 3. B 4. B 5. C 6. C 7. C 8. C 9. D 10. A 11. D 12. A 13. B 14. C 15. B 16. C 17. A 18. D 19. B 20. D 21. B 22. B 23. A 24. C 25. C 26. A 27. C 28. B 29. C 30. B 31. (1)情况:居民多从事丝织业;丝织业分工细致,出现专业性劳动力市场;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理由:结辫不适宜机器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不卫生,又耗费时间。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南京临时政府)。 (3)特点:风格、色彩多样化,求新求变。条件: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解放,审美心理的变化等。 32.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民公社制度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促进城市改革。 (2)历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步推进,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3)三个节奏: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③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3. (1)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航海与造船技术的进步;地圆学说的影响;人们对金钱的狂热追求;西班牙、葡萄牙牙王室的支持;传播天主教思想;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影响: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促使世界联系日益加强,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带来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原因:有制度和政策保障;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出大量廉价的工业品);拥有强大的海军;在交通革新上领先;对外殖民扩张,拥有最多的殖民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