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诗经》所称的“因以其伯”是指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城内士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征收赋税、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依旧保留其宗族组织,在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央政府实现了对地方直接管理 B. 土著邦族堀起成为新兴政治力量 C. 分封制的实施促进了邦族的融合 D. 土著邦族完全接纳周代礼乐文明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管理封城内的土著邦族,但各土著邦族保留其宗族组织,形式上践行周礼,这种管理方式有助于促进邦族的融合,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排除;材料未反映出土著邦族崛起,选项B排除;土著邦族是一定程度实施周礼,而非完全接纳,选项D排除。‎ ‎2.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秦简,其中包含《置吏制律》三条,规定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月必须截止。这一规定 A. 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 B. 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 C. 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 D. 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可知到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工作限制在每年的十二月到次年三月截止,避免拖拉影响工作运转,这样有利与统治机构的正常运行,正确答案为C。材料中没有涉及秦朝的厉行法治的信息,A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B错误。材料只是讲了对地方官任免和调整的有序性,没有“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D错误。‎ ‎3.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 A. 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B. 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 C. 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 D. 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说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由过去负责皇宫事务转移到具体国家事务,说明此时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A正确;B中更为成熟,说法错误;唐朝时期主要是三省六部制,不是内外朝,C错误;唐朝中枢机构不是皇室,是三省六部制度,D错误。‎ ‎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然而明朝多位皇帝长期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现象出现的原因 A. 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B. 内阁取代了六部 C. 中枢体制日益完善 D. 宦官掌握决策权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虽然昏君辈出,尽管在皇帝不上朝的情况下,大明帝国仍然维持运转,这主要和内阁的运行有关,皇帝通过控制内阁和身边的亲信太监进而掌握朝廷的走向,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皇权的强化是内阁出现的原因,A选项排除。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B选项排除。明朝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握的是批红权,无决策权,D选项排除。‎ ‎5.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 A. 新的生产方式产生 B. 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 C. 基层社会治理加强 D. 市镇的文化功能凸显 ‎【答案】C ‎【解析】‎ 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表明明朝重视加强对江南市镇的管理,C正确;新的生产方式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标志是雇佣关系,材料不能体现,A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市镇的文化功能,排除D。‎ ‎6.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A. 建立通政司 B. 建立密折制 C. 设立枢密院 D. 设立军机处 ‎【答案】B ‎【解析】根据“密陈朕前……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清朝推行的密折制,B项正确;通政司是管理奏章以及相关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无需“密陈朕前”,故排除A项;枢密院是管理军政事务,保密性没有像材料中强调的那么强,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职能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与材料中的主旨无关,排除D项。‎ ‎7.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爱琴海的古希腊文明在文明早期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民主因素。但苏美尔文明和华夏文明最终走向国家集权,古希腊文明孕育出城邦民主。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早期文明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B. 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的影响有限 C. 海洋文明发展成就领先于大河文明 D. 民主制度只可能孕育于海洋文明 ‎【答案】A ‎【解析】‎ 材料“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爱琴海的古希腊文明在文明早期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民主因素”体现的是早期文明的统一性;材料“但苏美尔文明和华夏文明最终走向国家集权,古希腊文明孕育出城邦民主”体现的多样性,故A正确;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8.公元前440年,雅典城邦司库官被指控挪用公款,在未经详细调查的情况下,公民大会便将其中十位成员判处死刑。当钱的去向被查明并证明司库官无辜的时候,其中九人已经被处死,只有一人得以幸免。这表明雅典公民大会 A. 掌握城邦司法权 B. 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C. 有时会违背民意 D. 存在权力滥用的现象 ‎【答案】D ‎【解析】‎ 材料“当钱的去向被查明并证明司库官无辜的时候,其中九人已经被处死,只有一人得以幸免”体现的是在直接的民主下,公民大会存在着权力滥用的现象,D选项符合题意。陪审法庭掌握城邦的司法权,A选项排除。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公民大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物,违背民意的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 ‎9.为了吸引平民参政,雅典大搞财政补助,使民主政体一度有了“伯里克利的面貌”,但他绝不会当僭主,因为他是自由民主的真正信徒。他的“财政补助民主制”受到了有识之士的批评,而广大贫民却为他的热情欢呼。这说明 A. 财政补助民主制保障了雅典民主政治 B. 伯里克利为贫民参政的发展做出贡献 C. 财政补助民主制为雅典自由民主奠基 D. 伯里克利推动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为了吸引平民参政,雅典大搞财政补助……”,“他的‘财政补助民主制’受到了有识之士的批评,而广大贫民却为他的热情欢呼”等信息可以看出,伯里克利为雅典城邦贫民参政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故B项正确。财政补助民主制只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并不能保障雅典民主政治,排除A项。为雅典自由民主奠基的是梭伦改革,不是伯里克利的财政补助民主制,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描述伯里克利时期的民主化水平,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0.下面是《十二铜表法》第七表“房屋及土地”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表明该法 A. 出发点在于维护贵族利益 B. 法律条文具体明晰 C. 化解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D. 繁琐且不具操作性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十二铜表法》第七表“房屋及土地”的部分内容体现出罗马法条文具体明晰,故B正确;A、D两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11.《十二铜表法》第8表第9条规定:“夜间在快要熟的庄稼地放牧的,或收割此类庄稼的,如为适婚人,则判死刑,吊在树上祭谷神……”;同表第10条规定:“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把他烧死……”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 体现出森严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B. 刑罚具有明显的形式主义特征 C. 实质上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具有明显的宗教特征和报复性 ‎【答案】D ‎【解析】‎ 从《十二铜表法》的条款“吊在树上祭谷神”“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把他烧死”等信息可知,其刑罚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宗教特征和报复性,故选D项;材料中条款没有体现森严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形式主义特征,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阶级性,也就不能得岀《十二铜表法》实质上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这一结论,C项错误。‎ ‎12.“英吉利人是在原始社会解体的基础上进入封建社会的,公众民主意识仍以残余形式被顽强地保存着,而长期被公众认可的习惯法有着浓厚久远的社会基础,对社会所有成员皆有约束力。”材料重在说明,英国 A. 缺乏成文法的约束 B. 有限王权观历史悠久 C. 政治体制亟需完善 D. 尚未形成专制的王权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而长期被公众认可的习惯法有着浓厚久远的社会基础,对社会所有成员皆有约束力。”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英国存在悠久的王权有限传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英国缺乏成文法的约束;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英国政治体制需完善;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的王权有限观历史悠久,并未说明英国尚未形成专制王权。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3.18世纪末英国的执政党一上台便利用权力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培植政治小集团,官员的任命只注重政治忠诚而非才干和品格。“政党分赃”造成英国政治混乱。这反映当时英国 A. 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 B. 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 C. 封建势力根深蒂固 D. 国家权力被贵族控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政党分赃’造成英国政治混乱”可得出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导致了权力的腐败,表明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答案为A;材料内容不能说君主立宪有名无实,而是反映了君主立宪政体需要不断完善,B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封建势力的内容,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国家权力被贵族控制,D错误。‎ ‎14.1787年,鉴于先前对殖民地总督的认识,美国制宪会议的一些代表要求设立一个不能否决法律的行政长官,其他代表认为共和国需要一位强有力的行政长官。经过大量辩论,代表们设立了一位被宪法授予了可制衡议会的足够权力的行政长官。这一“行政长官”的设立 A. 体现了分权制约的基本理念 B. 实质上是中世纪国王的翻版 C. 践行了联邦体制的基本原则 D. 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政治需求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被宪法授予”“可制衡议会”等信息可知,这一行政长官的设立体现了分权制约的基本理念,故答案为A项;材料所述行政长官与中世纪国王有本质区别,排除B项;联邦体制的基本原则是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适度分权,但联邦政府掌握大权,材料没有体现这些内容,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其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政治需求,排除D项。‎ ‎15.凯瑟琳•德林克•鲍恩在《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中这样描述:如果我们要做张大桌子,可是发现相拼的两块的木板边缘不相配,通常匠人就得在两头分别去掉一些,才能拼得合适。我们在这里也是一样。据此可知,美国187年宪法的制定 A. 体现了适时妥协的理念 B. 强调了三权分立原则 C. 损害了地方各州的权利 D. 加强了联邦政府集权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通常匠人就得在两头分别去掉一些,才能拼得合适”可知,美国宪法的制定是中央和地方互相妥协的产物,故选择A选项;材料体现的是宪法制定过程中中央和地方的做法,与三权分立原则和联邦政府的集权无关,故排除B、D选项;做出妥协并不会损害各州的权利,故排除C选项。‎ ‎16.法兰西第二帝国末期,由于拿破仑三世减轻赋税的诺言没有兑现,农民对帝制感到失望,特别是1870年普鲁士军队入侵,从根本上动摇了农民对帝制的信念。这一形势客观上有利于 A. 传统等级观念的动摇 B. 民族革命任务的完成 C. 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 D. 国内君主派势力的分化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农民对帝制感到失望”“从根本上动摇了农民对帝制的信念”可知,法国帝制传统在民众中的认可度被削弱,国内君主派的群众基础从而也被削弱,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法国国内共和派与君主派的争夺,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从根本上动摇了农民对帝制的信念”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法国帝制被冲击和动摇问题,而不是传统等级观念的动摇,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法国帝制受到冲击,与民族革命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法国君主派势力的问题,无法得出国内君主派势力分化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17.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德意志帝国 A. 对立法权的警惕 B.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C. 政治近代化的趋势 D. 首相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说明德国采用的是代议制民主,这体现了德意志帝国政治近代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对立法权的警惕,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首相的信息,故D项错误。‎ ‎18.如图是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亲历记》。结合所学判断,该图 英国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的情形 A. 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侵略行径 B. 揭露了鸦片战争中英军对普通民众的掠夺 C. 说明英国人民已认清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 D. 体现了清政府对民众的财产安全漠不关心 ‎【答案】B ‎【解析】‎ 根据“英国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的情形”、“1845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反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对中国普通民众的掠夺,故选B项;此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并非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A;CD项图片内容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 ‎19.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以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类似的现象在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不断重复上演。这主要反映了 A. 清政府的统治腐朽没落 B. 小农意识深厚不谙熟世情 C. 近代中国国人民族意识淡薄 D. 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当地居民以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等信息可知,说明当时普通民众对国家政治漠不关心,国人民族意识淡薄,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统治腐朽没落,但这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当时中国国人民族意识淡薄,“小农意识深厚不谙熟世情”是材料内容体现的国人民族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而不是材料反映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国人民族意识淡薄的问题,没有体现民族受教育程度的高低问题,故D选项错误。‎ ‎20.“两年间,北伐军横扫六省,进逼天津,当时炮声如雷,京师震动,朝中大元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鸟兽散、正阳门外大市若荒郊无人迹(咸丰帝)召王公、四辅、六部、九卿等会议,皆涕泣丧胆,眼眶肿若樱桃”。材料中的军事行动 A. 震摄了清廷心脏地区 B. 撼动了北洋军阀统治 C.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D. 瓦解了北方封建制度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咸丰帝”“进逼天津”信息可知这次军事行动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北伐。根据所学可知这次北伐运动震慑了清廷的心脏地带,选项A正确;此次军事行动所处时代为太平天国时期,选项B排除;太平天国运动主要矛头指向清政府而非帝国主义,选项C排除;此次北伐运动失败,因此选项D排除。‎ ‎21.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写道:“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震动,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由此可推知,马克思认为 A. 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 B. 洋务运动客观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C. 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进步性质 D. 欧洲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中的“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发的现存政权的动摇、白银的外流”可知,马克思分析的是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正是这些原因,使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故选A项;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义和团运动发生在甲午战争后,时间不符合题意,B、C两项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22.西报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不见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 C. 日本侵略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清朝地方势力各自为战、各行其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而非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侵略势力并未受到有效遏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清朝地方势力各行其是而非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3.‎ ‎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由此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有较大差别;B、C、D三项均不是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的原因。‎ ‎24.英国传教士柏格理旅居昆明时,在1911年10月27日日记中写道:“在地平线上不远处的西方,在金星下面有一彗星,这对革命者意义非凡,可能价值五个军团。民众相信这顆星传递着天意改变的信息,这些星宿在它们的軌道中为反对满族而战。”由此可知 A. 该传教士认同天人感应的现象 B. 革命运动传播借助了传统文化 C. 辛亥革命的风暴浪一触即发 D. 云南各族民众渴求基督的解救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已经爆发,题干反映了借助传统星象学说以附会资产阶级革命,推动革命形势发展,故B项正确;A项,无法得知该传教士认同天人感应的现象和云南各族民众渴求基督的解救,排除AD两项;根据材料时间辛亥革命已经爆发,该事件为云南重九起义,排除C项。‎ ‎25.“凤凰网”评论: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这一评价重在突出五四运动 A. 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 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 C. 重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D.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个承前启后的时点,它前承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和思想洪流,后启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这说明五四运动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但其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在新中国建立后;C选项错误,五四运动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非重建,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是五四运动的影响,但无法说明“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6.梁漱溟在《国民公报》中说:“从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汝霖)章(宗祥)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作者强调 A. 爱国与法治存在冲突 B. 反思五四运动过激行为 C. 法律要保护个人自由 D. 学生爱国行为违背道德 ‎【答案】B ‎【解析】‎ 材料“纵然曹(汝霖)章(宗祥)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体现的是梁漱溟认为爱国应该理性,是对五四运动过激行为的反思,B选项符合题意。爱国与法制并不冲突,A选项排除。法律要保护个人自由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学生的过激行为触犯了法律,D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最高司法机关长官是廷尉;汉代尚书开始参与司法审判;北齐时正式设置大理寺;隋唐演变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宋朝在唐三司的基础上增加了审刑院;元朝设大宗正府;明清时期的司法机关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明代出现“厂卫”等特务司法机关,清代则设立了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司法机关理藩院和维护旗人利益的特殊司法机构。地方上,汉至唐大体上分为三级审理,宋至清末大体上为四级审理。其中,唐沿袭隋,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 ‎——摘编自杜向前《中国古代司法机构设置之变迁研究》‎ 材料二 ‎ ‎ 梭伦改革以前,在雅典贵族通过元老院掌握和操纵立法、行政、司法大权。梭伦通过改革,一方面,提高了公民大会的地位;另一方面,设立了两个重要的政府机构。一个是四百人会议,另一个是陪审法庭,四个等级的公民均可以当选为陪审员,参与各种案件的审理。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设置的下级法院。最高法院与下级法院法官的任命办法与一般官吏的任命办法相同;法官任职期间如无不当行为可以继续任职;其薪俸在任职期间不得减少。如法官行为不检,可由众议院提出弹劾,参议院加以审判,如判定有罪,可以撤职,并不得再行任用。‎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司法机构变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与1787年美国宪法关于司法权相关规定的差异及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不同时期的三国司法实践的积极意义。‎ ‎【答案】(1)特点:中央专设司法机构,并基本保持三大司法机构格局;地方上实行司法与行政合一的体制;不断丰富和完善;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服务。‎ ‎(2)差异:梭伦改革规定,成年男性公民可以直接行使司法权,力求公平公正;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并对司法权予以牵制。‎ 原因:雅典是城邦制国家,公民能直接参与城邦政治。美国则受欧洲民主启蒙思想影响;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 ‎(3)意义:古代中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古代雅典,打破了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近代美国,独立的司法权使其不易被立法权、行政权所牵制,保证司法的公正;但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对司法机构亦有所约束,这有利于避免独裁政治的出现,保证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汉代尚书开始参与司法审判;北齐时正式设置大理寺”“隋唐演变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宋朝在唐三司的基础上增加了审刑院”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司法机构中央专设司法机构,并且基本在隋唐时期的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基础上演变发展;根据材料“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可知,地方上实行司法与行政合一的体制;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司法机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根据材料“明代出现‘厂卫’等特务司法机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司法机构是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服务。‎ ‎(2)差异,根据材料“四个等级的公民均可以当选为陪审员,参与各种案件的审理”“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设置的下级法院”“如法官行为不检,可由众议院提出弹劾”等信息可知,梭伦改革时期,本邦成年男性公民直接参与并行使司法权,而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并对司法权予以牵制。原因,梭伦时期的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政治,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而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体制,司法权、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相互制约与平衡。‎ ‎(3)古代中国的中央专设司法机构,并基本保持三大司法机构的格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专制统治;古代雅典建立陪审法庭,公民参与城邦政治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法律的局面,一定程度上维护公民的权力,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对行政权、司法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可以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政体,推动美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28.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现代政治制度的滥筋,其“四大文明”(代议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不但为世界政治文明做出了贡献,其渐进式政治改革模式更是确保了英国三百多年的和谐发展。……《权利法案》前的暴力革命为近代英国宪政改革奠定基础。……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英国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的企业主和中产阶级取得更多议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经济迅速发展。……1969年的《人民代表选举法》规定,凡年满18岁的公民,依法均享有选举权。至此,英国自由、平等的普选制才真正确立起来。‎ ‎——摘编自阁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尽管宪法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暴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速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 ‎——摘编自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英国宪政的发展历程,并说明英国宪政发展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宪政运动兴起的背景,并分析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历程: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宪政改革奠定了基础;②‎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标志着英国宪政的开始;③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权利,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发展;④1969年《人民代表选举法》的颁布使自由、平等的普选制度真正确立起来。‎ ‎ 意义:①宪政为英国赢得了长期的和平稳定;②促进了英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③英国的宪政出现了许多制度创新——代议制、两党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为近代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④渐进的方式进行宪政改革,提供了除暴力革命以外的另一种模式选择。‎ ‎(2)背景: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者封建专制统治受到沉重打击),民族危机日益严重;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③西方民主宪政思想的传入。‎ 因素:①封建势力的阻碍;②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③军阀混战,政局动荡;④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⑤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解析】‎ ‎(1)依据材料“(权利法案)前的暴力革命为近代英国宪政改革奠定基础。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英国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企业主和中产阶阶级取得更多议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经济迅速发展。……1969年的《人民代表选举法)》规定,凡年满18岁的公民,均享有选举权。至此,英国自由、平等的普选制才真正确立起来。”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英国宪政的发展历程。依据材料“英国是世界现代政治制度的滥觞,其‘四大发明’(代议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不但为世界政治文明做出了贡献,其渐进式政治改革模式更是确保了英国三百多年的和谐发展。”结合所学从为英国赢得了长期的和平稳定、促进了英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制度创新——代议制、两党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为近代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提供了除暴力革命以外的另一种模式选择等方面说明英国宪政发展的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西方民主宪政思想的传入等方面指出近代中国宪政运动兴起的背景。结合所学从封建势力的阻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军阀混战,政局动荡、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等方面分析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主要因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