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一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景德镇一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分封,不见授土授民,有“封”,而无“建”;西周授土授民,有“封”,更有“建”据此可知,西周分封 A. 实现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B. 确立了周天子的专制王权 C. 加强了西周对地方的统治 D. 巩固了西周大一统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分封通过授土授民实现了封邦建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相对于商朝,西周分封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和统治,并未体现宗法分封制对“天下一家”文化认同心理形成的影响;B选项错误,西周尚未实现君主的专制集权;D选项错误,西周尚未实现大一统。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唐代科举制以士人“名”的高低为评鉴的标准、录取的依据。这里的“名”不仅是文学教养的程度,更关键的是士大夫社会里文坛领袖给予的评价。这一现象表明唐代科举取士 A. 以才学作为主要依据 B. 受前代选举制度的影响 C. 深受社会舆情的左右 D. 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唐代科举制尚处于发展阶段,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其重视名声即沿袭了前代选举制度关注社会评价的做法,说明其仍然受到前代选举制度的影响,选项B正确;从材料可知,唐代科举制重名声,才学只是条件之一,选项A 表述与材料不符,排除;士子只有获得相应的名声才有可能考中,但该名声的关键是文坛领袖给与的评价,并非社会舆情,选项C排除;唐代科举相较于之前的制度的进步性在于践行了公平公正原则,文坛领袖给予的评价具有一定主观性,很难真正保证公平公正的原则,选项D表述错误,排除。 3.下表是唐宋时政府对茶管理政策。据此可知,唐宋时期 A. 政府重视茶叶市场管理 B. 商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 C. 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并未落实 【答案】A 【解析】 【详解】唐宋时期,政府对茶叶交易收税和管理,说明政府重视茶叶市场的管理,选项A正确;材料体现出的是商税成为收入来源之一,但不是主要来源,排除B;仅凭表格材料信息不能得出选项C的结论,排除;唐代“实行专卖,严禁私茶”就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选项D排除。 4.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是对所有社会成员而言的,尤其是针对君王贵族和士大夫阶层而言的,但这种主张被推行的实际结果,变成了统治者限制平民百姓享受最基本的生活权利的利器。这一现象表明 A. 理学背离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 理学不能适应现实政治需要 C. 理学家使民众生活日益艰难 D. 理想诉求与现实实践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理学家的主张在实践过程中理想诉求和现实实践的差异,选项D正确;根据材料“变成了统治者限制平民百姓享受最基本的生活权利的利器”这不是理学家的问题,而是统治者实施的问题,因而不能得出理学背离儒家民本思想的结论,排除A;选项B表述错误,理学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仅凭统治者限制民众生活的权利,不能得出民众生活日益艰难的结论,排除C。 5.鸦片战争前,中国知识界说到美国的国家元首,很自然的用“头人”“酋长”一类的字眼;鸦片战争后,发现无论用“酋”还是用“皇帝”都名不符实,于是音译了“伯理玺天德”,意译了“总统”来指称美国元首。这说明 A. 知识界抛弃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 知识界对美国的认识有所加深 C. 美国总统制得到国人普遍认同 D. 向西方学习进入主动选择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知识界对美国式的民主制度基本不了解,所以使用“部落”、“头人”一类带有鄙夷意味的字眼。随着对欧美国家了解日益加深,他们音译了“伯理玺天德”,意译了“总统”来指称美国元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错误,依据材料中知识界对美国元首称呼的变化不能说明知识界抛弃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材料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知识界对美国元首称呼的变化,不能得出国人普遍认同美国总统制,该表述过于绝对;D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国主动学习西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对于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说他们“出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却将义和团视为“中国文化糟粕的大汇集”。导致这两种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阶级立场 B. 评价角度 C. 指导理论 D. 依据史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革命党人属于资产阶级利益代表,他们把义和团看做是与自己抗击外国侵略的同道。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他们也属于资产阶级,但是他们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所以他们彻底否定义和团运动的排外行为,选项B正确;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都属于资产阶级,其指导思想也一致,选项A、C排除;两个看法所依据的史实是一样的,选项D排除。 7.下表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示意图(部分),其中“?”处应添写的是 A. 新文化阵营的分化 B. 辛亥革命的影响 C. 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D. 五四运动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示意图中所缺部分是新文化运动组成部分,而且从示意图来看,经过所缺部分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更加深入,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从时间上看,且所缺部分应当是1915年至1920年期间,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更大,选项D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新文化阵营的变化,排除A;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C。 【点睛】解题关键是判断出所缺部分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而且其时间是在1915年至1920年期间。 8.小赵查近代经济史资料时发现这样一段文字:“公司是私家经营,雇用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以及日本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濒于停业。”该公司应该是 A. 外商企业 B.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C. 洋务企业 D.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公司是私家经营,雇用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以及日本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濒于停业。”信息可知,该公司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难以与外资企业日本竞争,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D正确;据上分析,A错误;据材料“公司是私家经营……”并结合所学可知,官僚资本主义是国家权力和财产私人所有制的结合,B错误;洋务企业属于官僚经营的国家资本,C错误。 【点睛】所谓官僚资本主义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特点是运用国家政权力量,与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结合,往往兼有超经济掠夺方式。除剥削产业工人外,还利用政治特权,通过滥发纸币,募借内外债、商业投机等方式残酷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官僚资本主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 9.《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上述转变主要是由于 A.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B.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正确;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对日作战的主要力量是清政府及其领导的军队,故A错误;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成员是农民,与材料“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不符,C错误;据材料“(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转变的影响,而不是原因,D错误。 10.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A. 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 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 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 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 1953年中国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对于农产品和物资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管理和销售,显然是保证工业化的顺利实施,故B正确;建国初期是工农业产品极端困乏,故A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以后,故C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已经完成,故D错误。 11.1951年,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的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对杨承宗说:“你回去转告毛泽东,你们要保卫和平,要反对原子弹,就要自己有原子弹。原子弹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从此新中国开始思考核技术的开发。这是基于当时 A. 赶英超美的狂热 B. 美苏冷战的升级 C. 经济发展的需要 D. 朝鲜战争的危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1951年正值朝鲜战争时期,美国的核威胁使得中国开始思考核技术的开发。故答案为D项。赶英超美的狂热是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 排除A项;美苏冷战的升级是指1955年“华约”成立,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排除B项;原子弹的研制是出于国防的需要而不是推动经济发展,排除C项。 12. 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A. 确定“和平”“民主”方针、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 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D. 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时间限制,延安13年是1936——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30年是1978——2008年,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伟大的成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对应的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因此选择D. 考点: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13.自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历经四次修改,综合表内修改内容,从这一历程反映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巩固 B. 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完成 D.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宪法对私营经济的肯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肯定、对法治和私有财产的重视,反映出我国改革不断深化,选项D正确;人大制度在材料未体现,排除A;选项B不符合史实,截止2004年,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并未变化,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我国法制仍然有待完善,排除。 14.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节日庆典、戏剧表演、竞技比赛等捐助,如支付戏剧表演的舞台设置和服装费用等,富裕公民借此可以赢得尊重和名声,甚至是政治资本。这说明当时 A. 社会普遍追逐名利 B. 雅典民主的实质是贵族统治 C. 公民贫富分化严重 D. 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平衡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过捐助承担一定的公共活动费用,借此可获得名望甚至是政治资本,体现出当时雅典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平衡性,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过捐助承担一定的公共活动费用来获得名望的问题,没有涉及普通民众对名利的态度,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的主体为贵族,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雅典民主的实质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雅典权利和义务的一定平衡性,没有体现公民之间财富差距的信息,故C项错误。 15.《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1条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处死刑。”这反映出罗马法 A. 重视语言文字管理 B. 加强社会文明建设 C. 注重加强思想控制 D. 维护个人创作权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十二铜表法》严禁以文字和歌词诽谤侮辱他人,表明古罗马注重保护人身名誉权,体现出加强社会文明建设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文字和唱歌内容的管理,不是对语言文字的管理,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对文字和唱歌内容的管理来保护人身名誉,这不属于思想意识的控制,C项错误;诽谤他人的文字、歌词属于个人创作,要受到法律严惩,D项错误。 16.史学家王乃耀提出:“英国自16世纪后,封建贵族阶级发生了严重分化,大贵族日趋没落,中小贵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资产阶级化;在18世纪期间,大约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上述现象 A. 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 促使英国开始进行殖民扩张 C. 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D. 体现出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出英国16—8世纪中期阶级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表明资本主义在农村和城市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这时期英国封建贵族的没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崛起、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工人、自耕农消失等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开始进行殖民扩张是在16世纪,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英国资本主义在农村和市场得到发展的问题,没有体现民主政治发展的信息,D项错误。 17.有学者指出,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联邦项目的反对者在对项目审核时,也许会对其构成、人事或者成本持有异议,但却很少有人认为本质上而言,联邦政府层面不能从事这些项目。这体现出 A. 美国联邦政府项目受到严格审核 B. 美国联邦政府获得了企业经营权 C. 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受到了认可 D. 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已形同虚设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美国联邦政府项目虽然受到反对者各方面的审核,但本质上认为联邦政府应该从事这些项目,体现出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受到了认可,故C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出美国联邦政府项目受到了严格审核,但A选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和本质问题,A项错误;联邦政府项目属于政府启动的各种公共项目,不是企业经营权,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三权分立体制受到破坏,D项错误。 18.宗教改革时期的漫画是宗教改革家宣传其主张的主要工具,当时一次可以印数万张,每张的价格低至几芬尼(相当于一对香肠或者几瓶脱麦芽酒的价格),这些漫画引发民众(对天主教会)广泛的议论。这说明 A. 宗教宣传局限于大众聚集地 B. 宗教改革主要面向社会的基层 C. 价格革命提升民众生活水平 D. 印刷术的发展推进了宗教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印刷术发展对欧洲社会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宗教改革时期,由于印刷技术的改进,使纸张印刷成本降低,使漫画这种大众传媒工具进入平常百姓家,也使更多的民众了解宗教改革的思想,故选D项;A项中的“局限于大众聚集地”和B项中的“主要面向社会的基层”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其表现是物价暴涨,而材料反映的只是漫画的价格下跌,而未反映其他商品价格的下跌,故排除C项。 19.美国宪法规定国会两院通过的法案需要提交给总统予以批准,总统能够否决或者威胁否决他认为有问题的立法。除此之外,联邦宪法第二条第三条款还规定总统“负责法律得到忠诚的执行”。这些规定 A. 体现了分权与相互制衡原则 B. 旨在保障美国的宪政民主 C.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D. 表明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读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宪法规定国会通过的法案必须经过总统的批准、总统“负责法律得到忠诚的执行”,这些规定是为了防止国会滥用立法权,从而维护美国的民主政治,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总统对国会立法权的制约,未体现国会对总统行政权的限制,故“相互制衡”不成立,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行政权力加强的信息,故排除C项;单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美国“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的结论,故排除D项。 20.1871年4月2日,巴黎公社颁布了《公职人员薪金法令》,规定公社机关职员的年薪最高为6000法郎,而这个薪额只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的年薪;随后,公社决定取消衫市政厅使用豪华轿式马车,并规定公社为在市政厅办公的公社委员提供的用餐费其家属不但享用。这些措施利于 A. 树立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 B. 明确公社委员的责任意识 C. 激发公社领导的担当意识 D. 强化公社委员的公仆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巴黎公社规定公社职员的最高年薪,而且其年薪只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的年薪,同时取消供市政厅使用的豪华轿式马车等措施,这有利于强化公社委员的公仆意识,选项D正确;材料所列的措施针对的主体是公社职员,与人民群众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巴黎公社对公社委员的一些限制,并未明确公社委员的责任意识,也不能激发公社领导的担当意识,故排除B、C两项。 21.19世纪末出现的纳比派反对传统的模仿,“同情一切貌似新颖奇特、破旧立新的人们,因为他们不仅荡涤学院的教条,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洗涤浪漫或逼真的自然的主义”。他们还认为“艺术不再是我们记录下来的视觉感受,不管这张照片多么精美细致……”而是“我们想象力的不时之需”。纳比派的这些理念 A. 推崇印象主义风格 B. 强调艺术的感性色彩 C. 注重直面社会现实 D. 有利于现代主义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主义绘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反对传统的模仿”“同情一切貌似新颖奇特、破旧立新的人们”可知,纳比派推崇“反传统”的理念,这无疑会鼓励一些艺术家大胆创新,探索新的艺术发展道路,从而有利于现代主义绘画的形成与发展,故选D项、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的纳比派“不再是我们记录下来的视觉感受”“我们想象力的不时之需”等信息可知,纳比派不太追求视觉感受,而是强调人的内心感受,这是对印象主义的反叛,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他们还洗涤浪漫或逼真的自然的主义”可知,纳比派不太注重艺术的感性色彩,而是强调人的内心感受,则故排除B项。 22.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利用各种媒介,以“黑暗”、“独裁”、“残酷”、“封闭”、“落后”与“扩张”标识苏联“邪恶帝国”的形象。这些宜传 A. 真实地揭露了苏联存在的问题 B. 正式揭开了美苏冷战对抗的序幕 C. 有力地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影响 D. 服务于美国遏制苏联的舆论攻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给苏联贴上了“邪恶帝国”的标签,可见其目的在于遏制苏联,选项D正确;美国给苏联的定性不符合史实,选项A排除;美苏冷战的序幕是丘吉尔铁幕演说,选项B排除;美国对苏联的标签是否起到效果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 23.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出现的众多法学派别中,注释法学派后期对罗马法的研究从注释转变为提出法律的原则和根据,建立法律的分结构,以便为实际生活服务:人文主义法学派旨在恢复罗马法的本来面目,来改革中世纪后期司法实践的弊端。对罗马法的传播和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罗马法 A. 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化 B. 适用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 C. 为资产阶级制定法律所借鉴 D. 成为欧洲法律体系的准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出现在众多法学流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些法学流派借鉴了罗马法,并将罗马法作为构建新的法律框架原则和改革中世纪法律的工具,选项C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材料并未描述欧洲法律和罗马法之间的关系,选项D排除。 24.1933年,64国代表云集伦教参加世界经济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稳定货币;罗斯福总统要求美国代表团坚决抵制任何旨在稳定货币的国际协议,以“保留采取行动的绝对自由”。美国政府的立场 A. 加快了世界经济形势恶化 B. 体现了美国外交霸权政策 C. 稳定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D. 推动新的货币体系逐渐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不希望稳定世界货币,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在应对经济危机是,实行美元贬值来缓解危机,但是这加快了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选项A正确,排除C;材料并未反映出美国的霸权政策,而且当时美国并未具备称霸的条件,排除B;美国不希望世界货币稳定,因此不利于推动新的货币体系形成,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涉及的时间1933年并联系罗斯福新政内容分析,即这一时期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的做法是为了转嫁危机。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四年,颁行《大清律》,凡十卷,共四百五十八条,其篇目及分门,完全因袭《明律》,后历代不断修缮。《清律》规定:旗人与民族身份,刑罚有殊。官员犯罪区分公罪与私罪。官员贪赃,钦定例:百两以上者,绞决。中央司法机关,主要有大理寺、刑部及都察院,又称三法司。地方司法机关,有州、县,有府,有省,各掌该管内的行政、司法事务。清代的审判机关,分三级管辖。清代的刑罚,主刑为五刑,即笞、杖、徒、流、死。 材料二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下令“参酌各国法律,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并令设立“修订法律馆”。修订法律馆先后译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典,修改、制定了几部重要法典和一系列单行法规,从而使清朝原有的法律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删去旧律以吏、户、礼、兵、刑、工分篇的总目,统分为30门(篇);分别民、刑,即将旧律中继承、分产、婚姻、田宅、钱债、违约等纯属民事法律范畴的条款分出,不再科以刑罚;删去因形势变化而过时的条目,更改陈旧的词语、增加了些新的罪名(如盗毁铁路要件罪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二月初五日会布《公司律》(附《商人通则》9条)。其中规定:凡设立公司,须“赴商部注册”。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前期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发展的认识。 【答案】(1)特点:承袭前代法律;刑罚因民族而异,对贪官处罚重,司法机构较完善;地方司法机构与行政机构没有分开;法律种类单一;刑法占重要地位。 (2)变化:主要借鉴西方法律;法律种类增多;刑事和民事法律分开;与时俱进,增加经济立法。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西方法律制度的传入;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国内革命运动兴起。 (3)认识:制定法律时,要善于学习借鉴古代中国、外国的法律制度: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修订法律,制定新的法律。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完全因袭《明律》,后历代不断修缮”可知,清前期法律承袭前代法律;根据材料“旗人与民族身份,刑罚有殊”可知,刑罚因民族而异;根据材料“官员贪赃,钦定例:百两以上者,绞决”可知,清前期对贪官处罚重;根据材料“中央司法机关,……地方司法机关”可知,司法机构较完善;根据材料“地方司法机关,有州、县,有府,有省,各掌该管内的行政、司法事务”可知,地方司法机构与行政机构没有分开根据材料“清代的刑罚,主刑为五刑,即笞、杖、徒、流、死”可知,清前期法律种类单一,而且刑法占重要地位。 (2)变化:根据材料“参酌各国法律,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可知,清末主要借鉴西方法律;根据材料“删去旧律以吏、户、礼、兵、刑、工分篇的总目,统分为30门(篇)”可知,法律种类增多;根据材料“分别民、刑”可知,刑事和民事法律分开;根据材料“删去因形势变化而过时的条目,更改陈旧的词语、增加了些新的罪名(”可知,清末法律与时俱进,增加经济立法。原因:根据材料时间1902年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根据材料“修订法律馆先后译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典”可知,西方法律制度的传入是法律制度变化的原因之一;根据材料“十二月初五日会布《公司律》(附《商人通则》9条)”可知,经济法的确立表明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根据所学可知,清末国内革命运动兴起促进了清政府修订法律。 (3)认识:开放性试题。根据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制定法律时,要善于学习借鉴古代中国、外国的法律制度;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法律制定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修订法律,制定新的法律。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观点理由:工业文明给广人的劳动者带来苦难,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或出现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了,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可给(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 观点二: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观点理由:工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生产力的发展,能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进步;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它的扩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可给(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 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观点理由:利,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弊,主要表现为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给(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找出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思考。从材料中可知,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有三种: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观点二: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可得出各自的理由。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 ——《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 材料二 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美】迈克尔·H.哈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新教路德宗和天主教会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宗教改革的影响。 【答案】(1)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马丁路德的努力和个人因素。 (2)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天主教主张“因行称义”。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促进了新教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促使许多国家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 【解析】 【详解】(1)据材料一“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等信息可知,天主教会的奢侈腐败;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的壮大;文艺复兴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马丁路德的努力和个人因素。 (2)据所学可知,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天主教主张“因行称义”。 影响:据材料“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可知,路德的宗教改革,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统治,有利于思想解放;据材料“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可知,促使许多国家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炀帝)登基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少数民族政权),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摘自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材料二 (隋炀帝)修运河、建东都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和东盛西衰的趋势;西巡东征、巡游江南很大程度上是在实施发展统一国家的战略,在国土开发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等等。我认为: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贞观时代远不及大业年间的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帝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事唾骂的恶名。 ——摘编自胡戟教授《隋炀帝新传》 (1)概括材料一中导致隋朝灭亡的隋炀帝的举措。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位作者对隋炀帝的不同态度;并指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的原则。 【答案】(1)修建京杭大运河和长城;发动对外和少数民族政权战争;征收沉重的赋税;兴建东都洛阳。 (2)杜佑否定批评、贬低隋炀帝,认为隋炀帝是暴君,导致隋朝灭亡;胡戟教授赞扬、肯定、推崇隋炀帝,认为隋炀帝对国家发展有功绩。 原则:辩证分析的原则,全面评价;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来评价。 【解析】 【详解】(1)据材料“(隋炀帝)登基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可知,大兴土木,营建都城洛邑、京杭大运河和长城;据材料“及亲征吐谷浑(少数民族政权),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可知,穷兵黩武,发动对外和少数民族政权战争;据材料“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可知,征收沉重赋税,穷侈极奢。 (2)据材料一可知,杜佑认为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兵黩武、赋役沉重等,否定批评、贬低隋炀帝;据材料二可知,胡戟教授认为“修运河、建东都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和东盛西衰的趋势”、“西巡东征、巡游江南很大程度上是在实施发展统一国家的战略,在国土开发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等等。”,据此胡戟教授赞扬、肯定、推崇隋炀帝。 原则:据所学可知,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的原则是辩证的、全面的评价;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来评价等方面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