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开滦二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 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和机读卡一并收回。 1. 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孔子除了是位披着泥古服装的创新者外,还是他所处时代的孩子,但对于中国传统模式自己的、令人尊敬的大哲人孔子所处的时代,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孔子的思想因袭了商周时期的思想 B. 孔子思想中的部分因素不适合当时的时代潮流 C. 孔子的思想尚不成熟 D. 阿诺德·汤因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孔子思想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孔子除了是位披着泥古服装的创新者外,还是他所处时代的孩子”“对于中国传统模式自己的、令人尊敬的大哲人孔子所处的时代,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的部分因素不适合当时的时代潮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 2. 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 A. 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 B. 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 C. 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 D. 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和墨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即主张节俭,这是墨家思想,兼爱是墨家思想的核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指在祭祀所用的食物选上好的原料,尽量精细,以达到仁、礼,所用后者是儒家思想,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排除。 3. 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 A. 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 B. 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C. 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 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儒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以“君王受命于天”作为的理论前提其目的为提供加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化君主专制,没有体现出民本思想,故A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目的 4. 荀子认为夭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也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乎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相对于荀子,董仲舒 A. 继承了荀子的天命观 B. 强调了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 突出了天的神秘性 D. 初步具有了人民主权观念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天下的黎民百姓的存在,不是为君主服务的;相反,天下人所立的君主是用来为百姓服务的。荀子和董仲舒一直是强调重民,这两句话都是强调“以民为本”。但是董仲舒更加强调对政策的要求,要求君主施行德政, 这就对君主的暴政有所制约。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C选项与材料不符;D选项违背了新儒学的本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新儒学 5.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 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 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 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 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答案】D 【解析】欧阳修上书的大义是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多为议论时政的内容,如果传到“虏中”,恐于朝廷不便,所以建议政府加强对书籍出版业的管理,故选D。材料中是文化的影响不是书籍出版,故B错误;AC并非欧阳修的主要的表达的意思。 6. 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 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 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 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 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材料意思是宋人邢昺年幼时,雕版印刷术尚未普及,学生学习很不方便,效果不好;后来,雕版印刷术得到普及,真是儒生的幸事。由此分析,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故选C。其他各项均与材料意思不符。 7.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君主专制,为君主争霸出谋划策的学派是法家, B项正确。儒家主张“仁”“仁政”、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都不是“专替君主打算”排除A C、D。所以选B。 8.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荀子、董仲舒 B. 荀子、孟子 C. 商鞅、孟子 D. 韩非子、董仲舒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法学和儒学的发展。依据所学,孟子强调“仁政”而非专制,且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并非汉朝儒生,故可排除ABC项。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君主专制理论代表人物,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加强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加强君主集权,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韩非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9.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C.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宋明理学。依据所学可知,A项是先秦、秦汉儒学的共性,不属于创新;C项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D项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不属于理学的创新。理学是在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儒学体系,完成了哲理化、思辩化的过程。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概念 10.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11.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东晋的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排除;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C项排除;D项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排除。故选A。 12.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根据材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反映的佛教的主张与儒家重视的人伦道德的观点相反,D项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不出“急于融入本土文化”,不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 考点: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宋明理学·三教合流 13.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选A项。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 14. 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说明了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B. 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 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D. 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能否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说明中国古代存在迷信思想,但这不能反映中外对比的实质问题,故A错误;“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故B错误;“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没有说明自然经济不需要科技的信息,故C错误;“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说明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科技发挥的作用不同,故D正确。 15.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艰难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 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 文庙额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A 【解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支柱,建立文庙是在强化这一思想支柱,以此加强对人民的统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代才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程朱理学的产生导致文庙的兴修,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庙的修建是加强统治的需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支柱。 16. 商业的友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 A. 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B. 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C. 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D. 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级兴起,推动小说的出现和繁荣、推动宋代风俗画兴起;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针对政府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故ACD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群体逐渐形成,推动了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B错误,符合设问。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材料中用 “不包括”作为限制语,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解答时要注意的两点是:(1)设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 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2)解答的关键是整体认识商品经济的影响,逐一分析即可知道答案。 17. 建炎三年(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李清照作诗《乌江》,内容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A. 对南宋覆亡的遗憾 B. 恰遇婚姻变故时的无限伤感 C. 对政治腐败的不满 D. 身处民族危亡时的忧国之情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是两宋交接时代,所以国仇家恨集中体现在她的作品之中。这首《乌江》中“不肯过江东”就体现出她对南宋政府的不满,表达出她身处民族危亡时的忧国之情,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时期不对,当时南宋刚刚建立;B选项看不出来;C选项错在此与政治腐败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李清照 【名师点睛】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18. 中国古代被称为“为资本主义的到来吹响了号角”和“水手之友”的发明是 A. 印刷术、造纸术 B. 火药、印刷术 C. 指南针、造纸术 D. 火药、指南针 【答案】D 【解析】中国的火药传入欧洲击垮了代表欧洲封建统治势力的骑士阶层,“为资本主义的到来吹响了号角”;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指南针成为“水手之友”,所以答案选D。印刷术、造纸术强调的是对文化的传播,排除ABC。 点睛:火药武器的发展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新兴的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的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探险家和殖民者开展新航路开辟、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前提条件。总之,火药和指南针等发明加速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19. 苏轼、辛弃疾都是宋词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但苏词刚健豪放,辛词悲壮激昂,出现这一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 阶级立场不同 B. 政治立场不同 C. 个人性格不同 D. 社会变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反映时代的特点。北宋被金灭亡之后,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南宋偏安江南一隅,故辛弃疾的词增添了许多慷慨悲壮、北伐中原的激昂情绪,所以才有了辛词与苏词的不同,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词 20. 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A. 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对象 B. 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 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D. 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答案】B 【解析】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的不同态度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深远影响,无论是利用还是坚决清除都是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为出发点的,故选B。AD项错误,不符合维新变法;C项错误,儒家学说提倡社会变革的提法并不准确,这只是康有为的宣传策略。 点睛: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都与孔教有关,反映了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之深。康有为借孔子的权威宣传新法;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反对旧道德,在运动中提出了达到孔家店的口号。具有明显的偏激性。其实,对待传统文化要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辩证的看待。 21. 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代表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黄宗羲 【答案】C 【解析】AB不对,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政”,春秋战国时期,两人的主张都没被统治者采纳;D不对,黄宗羲在明清之际批判君主专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董仲舒为了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指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天子如果无道,上天便会降罪于他。由此可知董仲舒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故答案为C。 22. 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A. 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对象 B. 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 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D. 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答案】B 【解析】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的不同态度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深远影响,无论是利用还是坚决清除都是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为出发点的,故选B。AD项错误,不符合维新变法;C项错误,儒家学说提倡社会变革的提法并不准确,这只是康有为的宣传策略。 点睛: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都与孔教有关,反映了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之深。康有为借孔子的权威宣传新法;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反对旧道德,在运动中提出了达到孔家店的口号。具有明显的偏激性。其实,对待传统文化要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辩证的看待。 23. 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 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答案】D 24. 历史学家指出: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的革命问题,邓小平理论阐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但二者的思想精髓是一致的。这反映出 A. 二者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 二者在理论上都具有前进性 C. 毛泽东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 D. 邓小平理论更具有指导意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分,两者都是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说法不准确;C选项说法错误,毛泽东思想依旧具有指导意义;D选项说法错误,两者没有比较出谁更好的意义。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影响;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影响 【名师点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 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25. 从1966年6月到1972年,整整7年,中国影坛没有拍摄过一部故事片……当时,八亿人民主要看八个样板戏。这反映出 A. 中国电影拍摄水平整体下降 B. 样板戏不利于提高生产水平 C. “文化大革命”影响文化发展 D. 样板戏更符合大众的要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1966年6月到1972年这段时间在中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时期文学艺术没有得到发展,“双百方针”完全被忽视,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不正确,不应该是拍摄技术的问题,而是不允许拍摄的问题。B选项错在这与生产无关;D选项说法有原则性的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样板戏是指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剧目。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积极的政治意义:被纳入了与所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相对立的革命文艺路线,被当作批判刘少奇、周扬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论据和武器,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实行文化革命的典范。 26.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 B.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共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A是毛泽东思想的内容;BC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D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故答案选A。 27.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出现被认为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这里的“觉醒”是指 A. 人们开始摆脱神明的约束 B. 私有观念和私有制的出现 C. 人们开始重视道德的约束 D. 民主精神和民主政治完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指人们开始摆脱神明的约束;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自然哲学 28. 《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薄伽丘用这则故事想要说明 A. 人的自然天性难以泯灭 B. 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 C. 将女人比作祸水很愚蠢 D. 青年人是不会盲从盲信的 【答案】A 【解析】薄伽丘的故事主要展现出人们对事物本身的判断是不会因事物名字的改变而泯灭天性的,所以本题选项A选项。B选项对材料的理解程度不够;C选项与材料中主旨无关;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29. 马丁•路德在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反对赎罪券的时候,并没有发起一场宗教改革的打算,但当《九十五条论纲》贴出后,引起强烈反应,并很快演变出席卷全欧洲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运动。这说明当时 A. 教皇失去了对社会的影响力 B. 世俗权力已经超越教会权力 C. 人们的宗教观念已非常淡薄 D. 天主教会是社会矛盾的焦点 【答案】D 【解析】马丁·路德最开始的目的并没有席卷整个欧洲,但《九十五条论纲》贴出后影响了整个欧洲,说明天主教会问题是民众所公认的,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当时教会权力依旧很大;C选项说法错误,人民还是有宗教关的。 30. 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超越”主要表现在 ①以“理性”为核心 ②抨击教会的腐朽 ③提出人民主权学说 ④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所发生的时代略晚,因此运动显得更加成熟。从最开始的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从最开始的思想层面的改革到对整个资本主义形式的构建,矛头直指封建制度,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对宗教的态度变化不明显,故排除②。 31. 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指的是 A. 智者运动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C.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D.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希腊思想复活”指的是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旗号的文艺复兴。“原始基督教复活”指的是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回归基督教传统,否认教会权威的宗教改革,故正确答案为C。智者学派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启蒙运动是一次反专制反宗教神学的思想运动,排除ABD三项。 点睛:注意题干的信息是“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文艺复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文化运动。在中世纪,当教会在堕落时,宗教改革者们本着回归圣经的原则,兴起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使教会重新找回了原教会的面貌,又引导信徒们能够按照圣经的教导坚持信仰。 32. 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店说了句“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酥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意在 A. 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 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C. 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D. 反对教会禁欲苦行讽刺教会腐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这个财主说自己喝的酒就连耶稣也可以喝,因此被宗教裁判所判刑,说明当时的宗教主张禁欲苦行,而作者反对这种禁欲苦行;之后这位财主疏通关系,献上了一大块“肥膏”,就被释放了,这是在讽刺教会的腐败,故正确答案为D。薄伽丘的《十日谈》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会统治的黑暗和罪恶,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排除AB两项;而C项中抨击灵魂获救的骗局是对宗教的彻底否定,表述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C项,抨击教会的贪婪有一定道理,但材料信息中没有灵魂获救的信息。 33.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其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和价值,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主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这反映出普罗泰格拉 A. 首次承认了人的社会价值 B. 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C. 有意缓和古希腊阶级矛盾 D. 对人文主义已有新的认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介绍的是普罗泰戈拉的哲学思想,明显体现的是他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的思想,所体现出浓郁的人文主义情怀,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首字”二字上;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错在“新认识”上。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 【名师点睛】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或480年~前420或410年)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普罗泰格拉是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约生于公元前490~前480年之间,大约活了70岁。他出生在阿布德拉城,多次来到当时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的中心雅典,与民主派政治家伯里克利结为至友,曾为意大利南部的雅典殖民地图里城制定过法典。一生旅居各地,收徒传授修辞和论辩知识,是当时最受人尊敬的"智者"。 34. 英国的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他的思想观念是 A. 君主立宪 B. 革命权利说 C. 社会契约论 D. 天赋人权 【答案】C 【解析】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题中并未体现此思想,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革命权利学说认为,既然成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自然权利,而且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那么一旦政府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侵犯人民的权利并且开始压迫人民的时候,人民就理所当然地有权利举行革命或起义来推翻这样的政府。题中并未体现此思想,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社会契约理念通过把社会和国家看作人们之间订立契约的结果,来说明政治权威、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来源、范围和条件等问题。题中“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体现此思想,故C项正确。天赋人权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题中并未体现此思想,故D项错误。 35.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它的本质含义是强调 A.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B. 人创造了万物 C. 人是唯一可以衡量万物的工具 D. 人的价值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智者学派的作用,A项错误在于智者学派 强调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B项和C项的错误在于扩大了人的作用,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3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予欲善而民善矣——孔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朱熹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两人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分析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观点。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儒学的主要特点及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 主张: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 (2)观点: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天地万物各有其理;三纲五常也是理的表现。 特点: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 消极影响: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性。 (3)先秦不受重视;西汉开始成为正统思想;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子为政,焉用杀”,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等信息分析归纳思想主张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以及时代背景分析结果及原因即可。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等信息即可归纳朱熹的观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朱熹属于理学家的特点方面分析,如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等。第三小问影响,结合理学的影响分析,如维系统治、扼杀人性等。 (3)解答本题需要综合三则材料去分析归纳,材料一是孔子,当时不受重视,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材料三中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子为政,焉用杀”、“春秋大一统者”“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宋明理学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37.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中文版第3卷 材料三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 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人文主义思想出现差异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答案】(1)原则:保持和谐关系、倡导仁爱;提倡礼治;重视道义;倡导诚信。 根源:古希腊工商业的繁荣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2)批判对象:更加公开、猛烈地抨击天主教会,并将斗争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 政治追求:追求自由、平等,进而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的社会。 (3)不同:西方的思想启蒙重视人的价值和自由权力,而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忽略了人性的解放,更偏重于救亡图存。 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等。 【解析】(1)第一小问原则,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可从和谐、仁爱、礼治、道义、诚信等方面进行归纳。第二小问根源,联系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类型及政治制度的各自特点分析作答。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回答“批判对象”要注意结合启蒙斗争矛头、方式等内容思考作答;回答“政治追求”要注意联系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政治主张分析解答。 (3)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三“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可知西方的思想启蒙重视人的价值和自由权力;根据材料三“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可知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忽略了人性的解 放,更偏重于救亡图存;两者比较即可知道不同。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