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福建师大二附中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 ‎ 历 史 试 卷 一 、 选 择 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30题共60分) ‎ ‎1. 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这说明( )‎ A. 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 B. 荀子主张尊“礼”贬“仁”‎ C. 儒家与法家的思想实质相近 D. 韩非与荀子的基本主张一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 ,可见荀子的“礼学”糅合了儒家和法家思想。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荀子 ‎2. 明代画家徐渭主张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他的画,用笔放纵,设墨酣畅。他甚至把水墨倒在纸上,随着散化之形而作勾勒。这表明徐渭深受下列哪一思想的影响(  )‎ A. “人伦者,天理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心外无物” D. “理”“欲”统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程颢、程颐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不符合“徐渭主张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徐渭反对“束缚、戕害自然人性”,故B项错误;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与材料“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自然人性”观点一致,故C项正确;没有说明天理是需向外探求,还是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泛泛而谈,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心学 ‎3.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 A. 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够充分 C. 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D. 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认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是指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兴经济发展力量—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由于这种经济力量本身的弱小,尚不足以完全推翻封建的生产方式,反映在思想层面上就是这些思想家们尚不能提出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案,而只能倡导改革封建制度中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出现早起启蒙思想的根源不是知识分子力量是否强大;C、D项并非根本原因,都未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明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明清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4. 《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  )‎ A. 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B. 强调等级尊卑,主张同罪异罚 C. 法分贵贱,因人而异 D. 强调以礼入法,忽视个人权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叙述了父子的法律责任,没有体现皇权至上,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是该法律规定的表面现象,故B项错误;C项也反映的是该法律规定的表面现象,故C项错误;该法律的不同规定,实际上是以法律的形式维护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符合宋明理学对于礼制的要求,最终导致的是对个人平等权利的忽视,最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5.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 A. 风俗画和文人画 B. 话本和小说 C. 汉赋和唐诗 D. 元曲和傩戏 ‎【答案】A ‎【解析】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话本、宋词、风俗画、元曲、小说都是文化世俗化的体现,排除B、C项;而高雅文化的代表是文人画,傩戏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排除D项。故A正确。‎ ‎6.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 都有官方印记 B. 没有理性思维 C. 长期领先世界 D. 强调实用价值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可以看出其强调实用价值,D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古代科技有官方印记,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没有理性思维,表述过于绝对,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C项错误;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特点 ‎7. 对下图的解读中,正确地揭示了中西科技发展轨迹上的差异的是(  )‎ A.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 15世纪中国、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 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 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图中两条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15世纪后我国科技落后于西方,A项错误;C项错误,我国科技达到最高峰是15世纪前;D项说法错误,我国科技走向衰落应该是15世纪后;B项正确;通过图片可以看出15世纪前后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科技,出现逆转。故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科技·科技发展的趋势 ‎8.‎ ‎ 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全书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因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这部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 A. 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B. 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C. 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D. 佛教观念影响很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醒世姻缘传》这部小说中的“前世、今世、生死轮回、因果”等字眼均是佛教的典型的思想观念,所以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受佛教观念影响很大,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A项错在自主;B中强化没有体现;C中观念流行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古代文学·佛教观念影响文学 ‎9. 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 A. 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B.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 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D. 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可知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突破了原有的观念,眼界开阔了,故C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放弃了”;B项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应该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这里没涉及;D项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这里没涉及。‎ 点睛:材料“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0. 有学者指出:“(传统中国)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在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和从属的。”下列思想或口号体现了这种社会观念开始改变的是(  )‎ A.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案】B ‎【解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甲午战后,中国人“开始改变”应该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A 项错误;鸦片战争使林、魏等人意识到技不如人,因此转变了自满自足的社会观念,故B项正确;C项不能表明放弃自满自足的心态,故排除;D项的出现晚于B项,排除。‎ ‎11.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必须先其难者而后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  )‎ A.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C. 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作者认为,正确的社会转型应该是“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先是思想解放,随后政治革命、经济建设。中国历史进程与此相符的是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故选D。其他各项均错。‎ 点睛:近代中国由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之道与正常的发展思路并不一致。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和洋务运动都是常考的历史基础知识,需要把握。‎ ‎12. 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奋斗、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  )‎ A. 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B. 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问题 C. 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D.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新文化运动,题眼是“1920年”“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胡适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故A项错误;根据本题题眼,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的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提倡白话文,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进步,故D项说法错误。‎ ‎13. 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 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 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 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时代的潮流影响下,也不得不抬出“民主”这块牌子,即说明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C的表述符合题意。A“各界思想趋同”表述有误;B“主要手段”表述有误;“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反映了不是真意接受三民主义,D也不合题意,故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影响 ‎14. 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二者的主要表现分别是(  )‎ A.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 毛泽东思想萌芽、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C. 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毛泽东思想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依法治国”方略是邓小平理论的具体内容,A项涵盖不全面;毛泽东思想萌芽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毛泽东思想形成于井冈山时期,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邓小平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故D项正确。‎ 考点:20世纪以来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15.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下列属于报道这一事件的文章标题是(  )‎ A. 《标准只有一个》《迈向科学发展的春天》‎ B. 《要敢闯》《扭住中心不放》‎ C. 《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力争高速度》‎ D. 《评“左”比右好》《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谈话主要围绕改革开放的一些思想障碍和束缚,推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故《要敢闯》、《扭住中心不放》符合史实,故B正确。《标准只有一个》反映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1978年左右,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排除。《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属于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故C排除。《评“左”比右好》、《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属于文革阶级斗争时期,故D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南方谈话 ‎16. “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  )‎ A. 结束了“左”倾错误,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 破除了对领袖个人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C. 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D.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答案】B ‎【解析】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打破长期以来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邓小平“南方谈话”则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打破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故选B;A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排除;C是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的影响,排除;D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故选B。‎ ‎17. 在中国历史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出版的书籍译自俄文的占了38%到45%,英文占了25%到37%,其他语种只占3%到7%。这一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一五”计划时期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可以看出与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知识有关。从“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可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翻译的书籍多为工程技术,故D正确;其他时期不符合。‎ ‎18.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 A. 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6年,为调动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前者主要侧重于文学艺术创作,后者侧重于学术研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侧重于对社会大动荡的看法,故排除ABC,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 ‎19. 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区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备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 A. 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完全满足了建设人才需要 C. 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 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答案】D ‎【解析】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所以A项不正确。新时期建设还没有开始,所以B项错误。解决知识青年行业问题的应该是安置就业,不应该是恢复高考制度,所以C项错误,故答案选择D项。‎ ‎20.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写道:“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C. “美德即知识” D. 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题眼是“德行”“求知,智慧,向善”。由本题题眼,可知诗人强调美德即知识,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诗句均无法体现A、B、D三项。‎ ‎21. 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1334—1342)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 A. 因行称义 B. 先定论 C. 信仰得救 D. 教随国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马丁路德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的行为,认为信仰得救,赎罪券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却反映出教皇的贪婪。故选C。A是教皇的宗教思想;B项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内容;D项是后来宗教改革的影响。‎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22. “没有钱花的人既不是自由的人,也不会风度翩翩。有道德的人应当追求财富,使自己能够过上好日子……只要不损害别人,凭熟练的技艺增加自己财富的人是值得称赞的。”该观点最早源自(  )‎ A. 启蒙思想家 B. 宗教改革者 C. 人文主义者 D. 古代儒学大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文主义的内容。人文主义者强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追求现世生活。题干强调的是有道德、自由的人追求财富,符合人文主义观点,故C项正确。A、B两项出现时间较晚;D项中国儒学家强调等级,故排除。‎ ‎23.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在此,孟德斯鸠认为(  )‎ A. 法律有阶级性 B. 法律地位至上 C. 司法必须公正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司法必须公正的主张,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律有阶级性,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法律地位至上,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法律并非万能,故D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思想 ‎24. 18世纪的法国,一些妇女通过沙龙和阅读,进入了以前专为男人享有的知识领域;她们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探讨文学、哲学和政治学;她们的书房里收藏有博物学词典,有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论文。据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法国(  )‎ A. 理性主义影响广泛 B. 男女平等已经实现 C. 知识传播十分迅速 D. 妇女收入显著提高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妇女思想观念出现变化,开始广泛获取知识,这体现出理性主义的影响,理性主义强调不盲从权威,独立自主思考,而独立思考的基础是拥有知识,故A项正确。题干能够体现妇女地位上升,但不能体现男女平等的实现,故B项错误;题干只是提及一些妇女的变化情况,不能由此得出知识传播十分迅速,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的变化并不能得出妇女的收入显著提高的结论,故D项错误。‎ ‎25. 牛顿的发现被认为“跳出了神秘的黑匣子,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了人类”。这是因为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  )‎ A. 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蒸汽时代 B. 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C. 从根本上冲击了宗教神学的基础 D. 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神秘的黑匣子”指教会的说教,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从而使自然科学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这是对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挑战,彻底否定了上帝创世说,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所以应选C;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牛顿经典力学对思想解放的影响,排除A;B表述错误;D不是材料的主旨。‎ ‎【名师点睛】‎ 明确材料的主旨是牛顿经典力学促进思想解放即可。‎ ‎26. 四川某中学举行了一场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一学习小组的代表作了精彩的演讲,其演讲提纲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该学习小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演讲提纲 ‎……例证 瓦特——英国工业革命 法拉第——第二次工业革命 爱因斯坦——第三次科技革命 比尔·盖茨——信息技术革命 A. “重大科学理论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 B. “杰出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大发展”‎ C. “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 “欧洲是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中心”‎ ‎【答案】B ‎27. 阅读下表,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放弃宗教信仰的人数增多 B. 科学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C. 宗教改革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D. 科学的进步彻底批驳了宗教神学 ‎【答案】B ‎【解析】表格显示宗教和神学家比例逐渐下降,科学比例逐渐上升,说明科学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B正确;A中放弃错误;C不符合表格含义;D中彻底说法绝对。‎ ‎28. 贝多芬用音乐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理念。据此判断,贝多芬的作品体现的时代主旋律是 A. 启蒙时代的自由精神 B. 工业时代的自由主义 C. 古典主义的悲剧情结 D. 现实主义的批判意识 ‎【答案】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时代的自由精神 ‎【名师点睛】启蒙思想的主要特征 ‎(1)批判对象:矛头指向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自然权利;孟德斯鸠更明确地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的共同本质,就是反对专制主义。‎ ‎(2)批判领域:集中于政治、思想领域。即使是百科全书派,宣扬科学和理性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反对专制、教权和迷信。‎ ‎(3)批判方式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诉诸理性。启蒙思想家宣传理性,实际上正是为了剥去封建制度的神圣外衣,对封建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是科学进步与资产阶级力量强大的反映。‎ ‎(4)历史作用主要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统治作了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说明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宪和三权分立不仅提供依法治国的理论,还为资产阶级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 ‎29. 某作品被公认为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其主人公曾经是理性主义的追随者,爱真理,为自由而奋斗,但现实告诉他,人的理性克服不了自私的本能,“到处是伪善,到处是欺诈”的现实无法改变。与这部作品创作风格一致的是(  )‎ A. 《自由引导人民》 B. 《唐璜》‎ C. 《大卫•科波菲尔》 D. 《等待戈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题干中“到处是伪善,到处是欺诈”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体现,而A、B两项属于浪漫主义风格,C项是现实主义风格,D项属于现代主义风格,故选C项。‎ 考点: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现实主义 ‎【名师点睛】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在描写对象上: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和内心主观感受,而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再现和剖析社会现实。‎ ‎(2)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而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30. “在欧洲(最早在法国)唯美主义与自然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主要表现在绘画上,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成果。”此评论适用于(  )‎ A. 表达情感的“浪漫主义”绘画 B. 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艺术 C. 穿透历史的“印象派”艺术 D. 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美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题眼是“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浪漫主义”体现了丰富感情,与“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不符,故A项错误;现代主义提倡个性、反传统、反理性,与“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不符,故B项错误;印象画派强调光和色的变化,主张到大自然中写生,故C项正确;现实主义注重表现现实社会,与“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成果”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31题13分,32题12分,33题15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 ‎ ‎ ——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 —— 1918年钱玄同发表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材料三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措施的目的有哪些?‎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汉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的主要理由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1)发展文化;保证政令畅通;巩固国家统一。‎ ‎(2)字形不便于识记;汉字字义含糊,文法不精密;缺乏新名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传播工具 ‎(3)该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载体,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 ‎【解析】(1)根据材料 “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可从发展文化、保证政令畅通等方面回答“书同文”的目的;结合所学可知,还可从实施“书同文”的措施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方面回答。‎ ‎(2)根据材料“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可概括为字形不便于识记;根据材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可概括为汉字字义含糊,文法不精密;根据材料“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可概括为缺乏新名词;根据材料“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可概括为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传播工具。‎ ‎32. 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兴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 ‎——据《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 ‎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1915年开始酝酿,‎ ‎1922年颁布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1)思潮:人文主义。背景:资本主义萌芽兴起与发展;中世纪教会的神学束缚阻碍了社会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要求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 ‎(2)学派:儒家学派的经典。原因:宋明以来,儒家思想的不断沉淀与发展;明清时期,维护统治和社会秩序稳定的时代需要;明末清初思想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合理的批判与发展,使之经世致用和反映时代需求。‎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可知是人文主义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文艺复兴背景从经济、思想以及社会原因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可知是儒家经典;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宋代理学发展以及明末清初思想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合理的批判与发展,使之经世致用和反映时代需求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再对材料中相关系信息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具体解题方法如下;‎ ‎1. 变化、趋势类: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这类题在高考试题中是常考题型,值得关注。‎ ‎2. 特点、特征类:这类的题目一般要求“从具体到一 般”,“从现象到本质”。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 ‎3. 归纳要点类: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 ‎33. 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编写 材料二 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实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 ‎ ——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 材料三 晚清以来,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那一代人”所进行的“实验”是怎样实现“自由与自治”的。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发明与创造”? ‎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你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 ‎【答案】(1) 君主及其政府的权力源于人民;建立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的权利;君主及其政府威胁人民的权利时,人民有权推翻它。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支持,对其他国家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产生广泛影响。‎ ‎(2)制定联邦宪法;确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调和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创建第一个发电厂;贝尔发明电话机;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德雷克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3)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在“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部分:‎ 侧重①:“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侧重②:民国的建立,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吸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给予正确认知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能力,同时,涉及到四个小问,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较大难度。本问实际上考查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相关内容——牛顿经典力学及其影响以及欧洲启蒙运动相关内容——洛克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和解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考查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相关内容,围绕相关史实展开,言之有理即可。关于第二小问,考查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内容——电气技术及其应用,围绕相关史实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3)根据题干要求,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兼顾考查学生历史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一分结论”、“论从史出”。本题实际上属于观点评述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对材料中的观点表明态度,此部分属于开放性设问,可持不同观点;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对所持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要有总结性的点评性的结论;第四,评述(论证说明)的过程,即“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要言之成文。‎ 考点: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牛顿经典力学及其影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欧洲启蒙运动·洛克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的确立与发展·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技术及其应用;史学理论与研究·历史研究和认识的方法·“一分材料,一分结论”、“论从史出”‎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