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海南省东方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海南省东方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2019年)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下列古人类中,会种植农作物水稻的是 A. 北京人 B. 河姆渡人 C. 半坡人 D. 元谋人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下游,适宜种植水稻,且在其遗址中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故选B。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其所处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还未进入农耕社会,不会农业生产,排除AD;半坡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粟,排除C。 2.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B.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C. “周公…立七十一国” D. 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材料“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反映的是秦代郡县制;B项体现了分封制下各个诸侯王对周王所尽的义务;C项也体现了分封制;D项中“齐”、“鲁”是西周分封的两个诸侯国。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3.传说禹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深得众望。舜年老后,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禹。这一传说反映的是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禅让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可知,舜传位给禹是因为其治水有功,深得众望,这体现了传贤不传子的禅让制,故选C。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才有的政治制度,排除A;世袭制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关系,明显不符合材料情境,排除B;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排除D。 4.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 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 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 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 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的信息反映了九鼎随着夏商周政权更迭,在夏商周流转,说明了九鼎代表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5.《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公有制④私有制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材料大意是如今大道已经消逝,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做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财务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由题干“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可知,私有制已经开始在社会上盛行,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与经济基础的变革相适应,原始社会的禅让制逐步被世袭制所代替。由此可见,题干中的既隐的“大道”指的是正在消亡的禅让制和公有制,取而代之的则是世袭制与私有制。因此,①③正确;②④错误;选A。 6.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和成功识读使商朝成为中国信史的开端。下列对“甲骨文”的研究和描述,还不够确切的是: A. 甲骨文主要出土“殷墟” B. 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商朝社会 C. 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前身 D. 甲骨文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 【答案】D 【解析】 以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作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D项不正确,故选D;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主要出土“殷墟”,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研究甲骨文便于了解商朝社会情况,我国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A、B、C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 诸侯争霸 B.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 铁农具的使用 D. “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 【答案】C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土地私有制和“初税亩”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诸侯争霸则是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斗争,它体现着分封制的趋于瓦解。铁农具的使用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选项C正确;诸侯争霸是社会转型的表现,而非根本因素,排除A;土地制度变化和“初税亩”制度的出现和推广是铁犁牛耕推动导致的,因此二者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D。 8.《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 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 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完整解读信息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宗室贵戚怨恨商鞅.这是由于商鞅采取了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所以选D。 9.“(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是因为实行了“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材料中“家给人足”是因为实行了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材料“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是因为实现了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因此①②③正确,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燔诗书而明法令带来的影响,④错误,ABD选项排除。 10.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 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 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事正确的;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以及各国的改革,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故BCD项不符合材料的要求。所以答案选A。 11.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这主要反映了 A. 孔子“仁”和“礼”的思想 B. 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 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D. 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答案】C 【解析】抓住两个关键词“无人”“自然”可知,“某思想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这体现了道家思想,故C正确;孔子的“仁”“礼”思想、墨子的“节用”“兼爱”思想关注的是社会秩序,主张人的积极有为,与材料主张不符,排除A、D;庄子“齐物”主张体现自由逍遥的精神状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 1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这反映出当时 A. 国家出现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 B. 封建土地所有制因井田制的崩溃而确立 C. 人们渴望重建因诸侯割据而被破坏的社会秩序 D. 思想家希望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第一位思想解放运动时期”应该是百家争鸣时期,材料中“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是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处于诸侯争霸时期,材料中主张说明人们渴望重建因诸侯割据而被破坏的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国家出现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故A项错误。此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时期,故B项错误。“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属于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 13.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 A. 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分守己 B.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C. 施刑罚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D. 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提出加强君主的权威,可以增强国力,从而结束分裂,实现统一。这些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选项D正确;材料强调统治者的驭人之术,严刑峻法并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A;选项B答非所问,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 14.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中央官学的建立 A. 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 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 C. 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 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汉武帝时期”“培养《五经》博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学发展,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故A项正确;中央官学不是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当时强调儒学的正统地位,而不是促进学生思想和个性的发展,C项错误;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D错误。 15.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材料“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管理问题,没有涉及家庭和睦问题,故排除A选项;材料强调的是“长”字,而不是等级问题,所以排除B选项;C项反映的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故排除。 16.以下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实行发展经济、招揽人才的政策 ③“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 ④打击匈奴势力,形成稳固的后方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秦国国力的增强,兵强马壮是最基本的条件,而导致该结果出现的正是商鞅变法,故①符合;实行发展经济、招揽人才的政策,如楚国的李斯,魏国的尉缭,直接增强了秦国的实力,故②符合;秦国材料李斯建议,“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先后灭掉东方六国,故③符合;秦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修筑了万里长城,巩固了稳固的后方,排除。故选①②③组合,故排除BCD,选A。 17.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 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答案】B 【解析】“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说明大多数墓葬中没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由此可证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B项符合题意;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只能证明早其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只能证明当时的城市建造技术,排除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只能证明历史的悠久,排除D项。 18.《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诺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 A. 武王克商 B. 平王东迁 C. 诸侯争霸 D. 王室衰微 【答案】D 【解析】公元前771年,西北的民族犬戎攻破周的都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平王东迁后,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一些大的诸侯国,纷纷争做霸主。这就出现了题干描述的现象:“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说明周天子地位的下降,王室衰微。 19.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社会比较安定 B. 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 人口增加 D. 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农民摆脱不了受压迫和剥削的命运,故D符合题意,选D;东汉“光武中兴”,使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同时,人口有所增加,故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0.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A. 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 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最显著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故C正确;地方豪强独霸一方,不属于中央政权,故A排除;朝中大将篡夺皇位,不符合东汉史实,故B排除;农民起义不属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故D排除。 21.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 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 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 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黄巾起义是有组织、有准备的,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揭竿而起,故B符合题意;A项是起义爆发前的共同点,故A不符合题意;C、D项是起义后导致的共同点,故CD不符合题意。 22. 《九章算术》分为方田、粟米、均输、方程、勾股等九章。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数学( ) 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②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 ③注重理论研究 ④以科学实验见长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科学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分为方田、粟米、均输、方程、勾股等”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故①②两项的表述与此相符;③④两项的表述均与古代中国科学思想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的特点不符。故本题应选A项。 23.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名家名作迭出。下列各项最能体现当时赋的特色的是 A. 巧文多智 B. 意境深沉 C. 气势恢弘 D. 清新活泼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西汉走向全盛,汉武帝时代的赋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故C正确;巧文多智、意境深沉、清新活泼不符合汉赋的特点,故ABD排除。 24.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 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B. 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C. 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可知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本案中该子因“孝心”而被赦免无罪,结合所学可知“孝心”反映了儒家伦理观念,这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故B选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司法审判依据汉律,但最终依据孝心判决,可知汉代审判有依据标准,不能说是混乱,故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唯一”说法错误,司法依据还有汉律,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不能反映汉代以孝治天下儒家独尊,故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25.秦朝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每年地方向中央报告情况,其中包括人口、垦田、刑狱、赋役等数字。由此可知,上计的作用是 ①加强基层控制 ②监督农业生产 ③平抑地方物价 ④保证赋役征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上计制度下,地方每年要向中央汇报相关情况,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地方汇报的情况中包括了“人口、垦田……赋役”等数字,从而有利于监督农业生产和保证赋役征派,①②④说法正确,故选B项;上计制度主要是加强对地方的了解和控制,无法体现平抑物价的作用,③说法有误,排除ACD项。 26.观察下面选项,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①妾一(侧室)大哥(25岁) ②妾二(侧室)二哥(22岁) ③妻(正室)三哥(20岁) ④妻(正室)四哥(14岁)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为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室之长子,三哥为正妻之子,且为正妻之子中最长,故C项正确;大哥、二哥为妾室之子,四哥为正妻次子,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7.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齐东的莱夷,并且在齐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旦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制 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推动了经济发展 C. 强化了中央权力 D. 促进了文化整合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的开明政策;“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D项正确。材料强调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与扩大了地方权力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推动了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其促进了文化整合,排除B。材料反映齐国和鲁国推行的统治政策,与强化了中央权力无关,排除C。 28.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有 ①玉米 ②水稻 ③棉花 ④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玉米原产美洲,排除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故②④正确。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排除③。故选②④组合,排除ABC,选D。 29.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倾向积极涉世,干预国家政治;有的倾向消极避世,内省修身。下列人物中,倾向积极涉世,干预政治的有 ①孔子 ②老子 ③孟子 ④韩非子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倾向积极涉世,干预政治的有孔子、孟子和韩非子,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由于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和“无为而治”是避世和消极的,所以有老子的组合即ABC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30.(董)仲舒曰:“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因素是 A. 土地私有制度 B. 土地兼并严重 C. 手工业的繁荣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见商鞅变法规定土地私有, 土地可以买卖,从而造成了土地兼并现象,故选A;土地兼并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C;材料现象的经济根源是土地私有制而非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结合四则材料,分别写出材料对应的学派。 (2)结合社会背景分析其中哪一学派的主张最受统治者的欢迎? 【答案】(1)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2)材料四的法家主张。 背景:春秋战国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使自己在争霸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法家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积极进行变革的主张最符合时代和统治者的需求,因此最受重视和欢迎。 【解析】(1)根据材料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材料二”天下兼相爱,非相攻”材料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材料四”夫严刑者…重罚者…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2)一问结合所学可知法家主张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专政的需要,二问结合所学从春秋战国的争霸形势及法家思想适应兼并战争需要进行分析阐述。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度;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征收赋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解析】(1)一问根据材料一“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可知汉代继承秦代制度,即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度。 (2)根据材料二“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体制,二问根据材料二“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可知地方候国具有官吏任免及财政大权,对中央集权形成威胁。 (3)根据材料三““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分别隶属于汉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结合所学进行概括阐述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