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版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作业
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深化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斗争。《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加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政治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经济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近代社会生活进一步变化 思想 文化 甲午中日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考情探究】 5年考情 备考策略 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 全国 课标 Ⅰ卷 2019,28,4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近几年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从知识上看,主要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剧变、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从题型上看, (1)整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变化,并注意分析变化的原因、影响 (2)关注清末政治。该内容考查较多, 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非选择题则体现了与时政热点的联系;从学科核心素养上看,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 所选主题多为教材之外,注意依托清末社会环境复习 (3)关注思想文化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联系,把思想文化发展同时代背景相联系 2018,28,4分 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的外交局限 2018,41(2),9分 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2017,29,4分 影响20世纪初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因素 全国 课标 Ⅱ卷 2019,28,4分 西方人对戊戌变法的态度 2018,42,12分 洋务企业变迁的启示 【考点集训】 考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申报》刊文指出,中国“十余年来,旧观顿改,以此言守,尚何虑敌焰之嚣张乎”,并主张“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这表明( ) A.国内舆论对洋务运动评价较为客观 B.国内部分舆论存在轻视日本的倾向 C.国人普遍认为中国力量应强于日本 D.清朝政府官员存在盲目乐观的情绪 答案 B 2.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其成员具有较好的素质和军事才能,能将天皇的意志和战时大本营的决策贯彻到各作战部队。清政府则采用“谋士—幕府”制,各高官雇用大多擅长词章类的幕僚为其出谋划策。这反映了( ) A.日本近代军制改革的完成 B.清政府不谙熟近代战争 C.洋务运动未影响中国军事 D.地方督抚干预中央决策 答案 B 3.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 A.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B.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C.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答案 C 4.《庚子诗鉴》载,1900年间,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蜡。遇粤之荔支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西人,暴其惨酷”。据此推断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了敌意 B.义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 C.清政府成为列强“以华制华”的工具 D.农民阶级完全认清了基督教的本质 答案 A 5.“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材料表明( ) A.东南互保在当时促进了南方各省的繁荣 B.清政府采取了正确措施应对当时的困局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直接促成了东南互保 D.清政府统治下一些实力人物割据化倾向 答案 D 考点二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6.下表是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它反映出( )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 1880 24.9 5.5 —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C.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D.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答案 D 7.晚清中国工业企业的资本大体由国家资本、私人资本和借贷资本三部分组成。甲午战争之前,资本构成比例大致为国家资本占43.44%,借贷资本占11.38%,买办和官僚资本占18.34%,商人资本占26.84%。这反映出晚清工业( ) A.成为中国经济支柱 B.政府是早期工业化主导力量 C.资本构成渐趋合理 D.资本主义已渗透到农业经济 答案 B 8.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企业形式 设厂数 资本(万元) 资本所占比重 官办 37 1007.8 9.3% 官办招商集股 6 356.4 3.3% 官督商办 2 73.8 0.7% 官商合办 30 1139.9 10.5% 商办 416 8277.7 76.2% 合计 491 10855.6 100%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 D.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答案 A 9.“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啧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今(甲午战后)轮舟、铁路明效彰彰也……故丁男亦得其佣值,红女愈广其营生,则机器之效又彰彰矣。”这最能说明( ) A.民族工业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 B.甲午战争激发了国人学习西方的热情 C.工业文明导致人们学习西方的热情 D.国人为了救亡图存接受西方工业文明 答案 C 10.1903年,天津地方政府创办直隶工艺总局,该局以提倡工艺为宗旨,附设实习工场、工艺学堂等机构,传习染色、织布、金工、提花等工艺,招收官费和自费学徒。至1907年6月,仅官费学徒即毕业671人,其中织染业占582人。由此可知,直隶工艺总局的创办( ) A.表明了洋务运动已经发展到全新的阶段 B.为民族工业提供了所需的技术和人才 C.改变了西方纺织品在中国的垄断地位 D.得益于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 答案 B 考点三 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1.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了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材料中的“他”( ) A.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 C.最早提出实行君主立宪 D.主张托古改制、变法维新 答案 D 12.19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体现了( )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体西用是维新派宗旨 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东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答案 D 13.某学生根据梁启超1901年10月所著《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的内容,整理出下表: 中国旧思想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于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同时即为治于人者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从表格内容推断当时梁启超做此宣传的目的是( ) A.宣扬维新变法以实现救亡图存 B.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机 C.主张实业救国,实现富国强兵 D.谴责专制君主,否定儒学正统地位 答案 B 【应用集训】 1.“在20世纪的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说明( ) A.义和团的行为自相矛盾 B.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C.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 D.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 答案 D 2.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 A.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答案 C 3.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道光洋艘征抚记》等史著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遂北犯定海。当代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中英军事实力、军事行动后,认为“英军有着制胜的武力,绝非害怕林的武备”。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时人记载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 B.历史原因的探讨很难有定论 C.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答案 C 4.历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曾国藩及其他自强运动的领袖虽走的路线不错,然而他们不能救国救民族。此其故何在?在于他们的不彻底。他们为什么不彻底呢?一部分因为他们自己不要彻底,大部分因为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蒋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 A.阶级斗争分析法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答案 C 5.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事件 观点 戊戌变法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辛亥革命 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各种思想混乱 概括材料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任选上表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 答案 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只是欺骗人民,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 【五年高考】 考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1.(2019课标Ⅱ,28,4分)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 D 2.(2018课标Ⅰ,28,4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 C 3.(2018北京文综,16,4分)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答案 A 4.(2015四川文综,5,4分)右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 答案 D 5.(2018课标Ⅰ,41,9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答案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考点二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6.(2019课标Ⅰ,28,4分)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答案 B 7.(2019江苏单科,7,3分)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 C 8.(2018江苏单科,7,3分)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答案 D 9.(2017课标Ⅲ,28,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 D 10.(2017课标Ⅰ,29,4分)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 A 11.(2017江苏单科,7,3分)《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 主题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 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答案 D 12.(2016天津文综,5,4分)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13.(2016江苏单科,9,3分)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 A 14.(2015天津文综,5,4分)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 A 15.(2015浙江文综,18,4分)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答案 D 16.(2018课标Ⅱ,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 示例一: 启示: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说明: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充满了艰辛与曲折。19 世纪60 年代,面对落后的现实,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创办军事企业,但在创办过程中面临设备落后、人才缺乏、原材料短缺等问题。通过不断探索,创办民用工业和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突破顽固势力的阻挠,建立起一批近代化的工业企业。 示例二: 启示:市场、资金、技术与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工业化成功之路。 说明:在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陷入困境之际,盛宣怀接手经营后,他采用市场经济手段,募集资金,解决资源问题,并有效改进技术,最终使汉阳铁厂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近代化钢铁企业,为中国近代化作出重大贡献。 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我国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发挥市场功能,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利用国内各种资源,使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结论:综上所述,市场、资金、技术与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工业化发展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 示例三: 启示:官商不分的体制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说明: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隶属总督、巡抚,形同官僚衙门,导致官商不分、政企不分。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官僚主义作风,在汉阳铁厂的筹建过程中,存在设备购置盲目、选址不当导致生产成本提高等问题,投产六年后企业濒临破产。由此可见,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洋务企业,官商不分的体制是问题和弊端的根源。洋务派实现工业化、富国强兵的目的,最终幻灭。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四大家族凭借掌握国家政权,垄断国家经济命脉,形成官僚资本,官商结合,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结论:在旧中国,官商不分的体制,成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重要阻碍因素。 17.(2016课标Ⅲ,41,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考点三 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8.(2018天津文综,6,4分)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 C 19.(2018课标Ⅲ,28,4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 D 20.(2017海南单科,9,2分)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 B 21.(2016课标Ⅲ,28,4分)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 C 22.(2016江苏单科,8,3分)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答案 B 23.(2015课标Ⅱ,29,4分)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 C 24.(2018天津文综,13,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5分) 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分)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 答案 (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不准确。 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4)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1.(2014山东文综,18,4分)“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 D 2.(2011课标,31,4分)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 B 3.(2015江苏单科,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分) 答案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考点二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4.(2014大纲全国,16,4分)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 )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 答案 C 5.(2014浙江文综,17,4分)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答案 D 6.(2014江苏单科,6,3分)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答案 C 7.(2013浙江文综,18,4分)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答案 C 8.(2013江苏单科,6,3分)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答案 C 9.(2012课标全国,30,4分)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答案 A 10.(2015重庆文综,13,14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与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材料二 1897年5月27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 年份 国内工商业、 交通业及其他 钱庄 外国 洋行 外国在 华银行 合计 1897年底 70 14 12 4 100 1898年底 51 11 38 0 100 1899年底 85 0 15 0 100 ——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 《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 (2)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6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4分)指出该行在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2分) 答案 (2)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 (3)民族工商业及交通业。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在经营管理上依赖洋人,没有完全摆脱列强的控制。 11.(2014四川文综,14,10分)(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图片中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10分) 答案 (2)整理:材料二图片中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10分) 考点三 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2.(2014课标Ⅰ,29,4分)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 B 13.(2014课标Ⅱ,28,4分)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 B 14.(2013北京文综,15,4分)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15.(2013安徽文综,13,4分)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 A 16.(2015课标Ⅰ,40,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答案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 17.(2014福建文综,38,20分)(节选)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 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分)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 答案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18.(2013山东文综,28,8分)(节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国别 译书 类别 英 美 日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 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 录 5 2 24 7 38 7.1 总 计 57 32 321 123 533 —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1)据上表,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答案 (1)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若从清末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2012山东文综,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威”“扬武”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8分) 答案 (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4分) 1.(2020届全国大联考一,10)据统计,从1860年到1894年,朝鲜向中国朝贡的年份有25年,琉球有8年,越南有5年,尼泊尔向中国朝贡了4次,缅甸朝贡了1次。1894年以后这一现象还有些残留,但未能构成一种国际秩序。这表明近代中国( ) A.宗藩心态已被完全破除 B.传统外交体制难以存续 C.积极顺应近代化的潮流 D.努力维护独立自主地位 答案 B 2.(2020届全国名校大联考,11)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奥外相一再训令强调“我国要努力避免与第三国发生纠纷……要尽可能地处于被动者的位置,让中国来做主动者”。日本对列强承诺,日清两国不幸开战的话,日本也将保持防御性的地位。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 B.日本力图避免战争以巩固维新成果 C.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是必然的 D.日本借助外交手段寻求战争主动性 答案 D 3.(2020届江西名师联盟入学调研,12)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这反映出( ) A.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 C.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 D.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 答案 A 4.(2020届百师联盟开学摸底大联考,11)维新运动培养起近代中国第一批新型知识分子。他们除了直接参与政治斗争外,还积极从事各种近代的文化事业,如办报刊、办学堂、组织学会团体,翻译出版书籍,提倡白话文,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形成做了大量准备和奠基的工作。由材料可知,维新运动( ) A.培养了首批近代知识分子 B.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 C.推动了近代白话文的普及 D.促进了近代思想启蒙 答案 D 5.(2020届重庆南岸区初考,29)下表是八国联军侵华兵力统计表。此表说明( ) 国家 兵力 国家 兵力 日 21634人 法 7080人 俄 15570人 奥地利 429人 英 10653人 意大利 2545人 美 5608人 德 8401人 A.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当时日本是侵华的主谋 C.列强侵华达成利益一致 D.清政府成为列强代理人 答案 A 6.(2020届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8)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说明( ) A.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 B.福建农村近代工业占主导 C.通商口岸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D.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深远 答案 C 7.(2020届江西名师联盟入学调研,13)1897年《知新报》记载,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略已扩充,制造……火药炮弹、钢铁诸器……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湖北机器织布局在(1896年)“极力整顿”后,“竟盈余十八万金,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厂中的9名外国技师被裁去8名”。这反映了甲午战后( ) A.洋务企业仍有显著发展 B.民族工业取得了技术独立 C.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化 D.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新动向 答案 A 8.(2020届安徽“江淮十校”一联,8)1902年,梁启超的《新史学》问世。在他看来,“新史学”当务之急,就是要效法“泰西之良史”,以“民统”代替“君统”,以“国史”代替“朝史”,以“民史”代替“君史”。梁启超此举旨在( ) A.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 B.为维新变法失败辩护 C.激发国人的国家意识 D.支持清末的立宪改革 答案 C 9.(2020届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新起点联考,14)据记载,1907年到1909年间,学堂由137所增至254所,学生由8693人增至16649人,尤其实用人才逐渐增多。直至1909年,全国共有2651名工商业毕业生,其中多数对口供职。这一现象说明清末( ) A.科举制度遭到巨大冲击 B.人才培养适应时代需求 C.实业教育思潮开始兴起 D.儒家经典退出教育体系 答案 B 10.(2019福建龙海二中考前模拟,28)1896年,七十四岁高龄的李鸿章被清政府委以出使大臣,出访欧美六国。临行前家人恐不测,专门准备一副楠木棺材随行。事后,李鸿章在致友人信件中抒发了对西方文明的无限向往。李鸿章此行( ) A.彰显了士大夫社会责任感 B.萌发了学习欧美代议制的念头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 D.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 A 11.(2019辽宁协作体三模,28)考虑到短期难以弥合权力真空将会导致中国出现山崩地裂的危险,康有为主张保留清王朝的社会政治影响,先建立“立法、行政、司法并峙,各有专属,相辅而行”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再缓慢进入共和政体。据此可知,康有为( ) A.希望以改良途径使君主成为虚君 B.反对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根基 C.力图实现向近代社会的平稳过渡 D.不遗余力地为清政府摇旗呐喊 答案 C 12.(2019辽宁辽阳一模,28)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说:赫胥黎犯了倒果为因的错,事实上人跟禽兽最初没有分别,个人组成社会是为了安全利益,而不是因为有天良,适者生存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种族和社会。原文不具有的“国族竞争”的意义,在《天演论》中却呼之欲出。可见,严复译书的目的是( ) A.纠正进化论的错误 B.丰富进化论的内涵 C.谋求国人安全利益 D.激励国人自立自强 答案 D 13.(2019辽宁沈阳一模,9)1899年,在清政府拒绝其租借浙江三门湾的要求后,意大利向清政府下达最后通牒并派遣军舰来华威胁。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最后意大利宣布放弃对中国沿海的任何要求。这反映了当时( ) 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政治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D.战争失利并未中断近代化进程 答案 D 14.(2019四川棠湖中学适应性考试,29)赫德说:“义和团之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矣。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之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 A.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答案 A 15.(2019湖北荆门四校模拟,28)《辛丑条约》附件对外国使节觐见作了详细规定,包括国书呈递“皇帝必亲手接收”,款宴诸国使臣皇帝必“躬亲入座”。并强调:“中国优礼诸国使臣,断不致与彼此两国平行体制有所不同。”这些规定( ) A.使清政府最终沦为“洋人的朝廷” B.进一步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根基 C.利于确立近代国家平等交往原则 D.破坏了清王朝对外交往的自主性 答案 C 16.(2018上海崇明区一模,18)旅日学者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中谈道:“历史的真实不能完全认同那些惯用的‘身陷绝境’‘弹尽粮绝’‘敌强我弱’‘被迫撤离’等颇有开脱战败责任的词汇。清日战争中,清军的处境恰恰与惯用语的状况完全相反……清国人……只在耻辱的呻吟中怨天怨地,最终未能从自身的弊端中找到正确答案。”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 A.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敌强我弱 B.人们夸大了战争结局的悲惨 C.中国人并没有对自身进行深刻反思 D.清政府的腐朽导致中日战争失败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16分) 17.(2019福建龙海二中考前模拟,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义演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慈善活动,伴随中国城市近代化的进程而演进,受到商业演出的启发而发展。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等思想理论,突破了中国古代慈善文化本意上的乐善好施、赈灾救民、扶贫济困、尊老爱幼、苦乐共享的狭隘范围,而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存亡和富强联系在一起。 义演活动的组织与举办,有社会不同阶层及团体的参与,如各类慈善团体、大小商会、青红帮、宗教团体、艺人、票友、学校教育机构等,参与组织者和主要演员多数为社会知名人士。同时,义演的各类形式与演出内容也从传统逐步走向时尚。义演的捐赠方式多样,特别是慈善捐赠所救助的对象也呈多样化,从对艺人团体贫弱互助的自救,发展为赈济灾害、扶助贫弱、助医助学、保家卫国等。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慈善义演表现为零星、偶发事件,似乎是少数人的作为,但在重大灾难发生时,义演会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回应”。 义演传递情感、呼唤爱心,其社会功用与效果不仅在于人们从中获得“仁爱”与“慈善”精神的感染,而且对传统艺术与时尚艺术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材料摘编自郭常英《慈善义演与近代中国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慈善义演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慈善义演发展的特点和作用。(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学界对近代中国慈善活动进行深入研究的意义。(2分) 答案 (1)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逐渐开启近代化的历程。(1分) 经济上,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分)思想上,西方慈善文化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1分)政治上,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有识之士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和谋求富强的理论和实践。(1分) (2)特点:社会机构和成员(各阶层、团体)的广泛参与;形式与演出的内容逐渐从传统走向时尚;救助对象的多样化;从零星、偶发到社会回应;等。(4分) 作用:凸显道德教化和艺术传播作用,促进慈善意识和文明习尚的形成;激发民族意识,凝聚民族力量,为近代救亡图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推动近代艺术的发展;等。(6分) (3)当今学界对历史上慈善活动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当今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和谐社会创建助力。(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