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 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 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 A 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 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 B;分 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 C;从题中的“武王 弟”“周公长子”“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 特权,排除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到‘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 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 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 “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以宗法制为基础,在地方实行 分封制,受封的诸侯要对周王缴纳贡赋、定期述职、听候周王的调遣,而在封地内则享有大 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秦朝地方长官不是世袭的,是皇帝直接任命的,是一种官僚体制, 因此本题应选 C 选项。A 选项错误,周秦都是家天下;C 选项说法不够全面,没有考虑到宗法 的问题;D 选项说法错误,宗法制一直存在。 3.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 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 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 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D. 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答案】C 【解析】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指的是由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到奴隶社会的世袭制,发生在夏 朝;“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是指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发生在战国至秦;分裂割据 到中央集权的转变出现于秦朝完成国家统一。A、B、D 均不符合题意。梁启超所谓“汉朝的革 命”是指选官制度的变革,即由汉代的察举制取代了以世袭官制为主的选官制度,由重血缘 出身到重品德、才能,故选 C。 4.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送京城途中会发生一定“损耗”(因人为、霉变等因素导致的损 失),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朱元璋认为“先印而 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这一件事凸显出 A. 地方吏治腐败严重 B. 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 财经制度严重僵化 D. 君权至上不容挑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材料“空印案”的缘由在于君主不顾实情,认为官员的做法“欺君罔上”,由此可以得出君 权之上不容挑战的结论,D 正确;材料所述“损耗”是自然损耗与官员贪污腐败无关,A 不正 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危及中央的信息,B 不正确;“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 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说明当时的财经制度有一定的灵活性,C 错误。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公元前 594 年,雅典执政官在阿提卡地区颁布法典,刻在 16 块白色旋转木板上,史称《阿 提卡法典》,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 展等。这一法典 A. 基本满足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要求 B.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C.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的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分配的信息,A 排除;由材料“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 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可以得出,所述为梭伦改革。结合所学, 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故选 B;C 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作用,排除;D 是伯利 克利改革的作用,排除。 6.12 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出现了复兴,《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写道:“罗马法披荆斩棘在丛林 中开辟了一条明确的、始终一贯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权力和财富是有利的。”这反映出罗 马法: A. 有利于加强教皇的权力 B. 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 C. 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 D. 是欧洲近代各国法律的源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罗马法“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可知,C 项正确。西方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于 14 到 15 世纪,A 选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A。同样,B 选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B。 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的影响,故 D 是无关项,排除 D。 7.下表为东汉农书《四民月令》农历正月的部分内容。据此可以推知,东汉时期 时间 具体安排 “丁”日 祭祀“道神”,以求春天到来后,阳气能顺利下降不至阻寒 “亥”日 祭祀“樯神”和祖先,让他们保佑庄稼丰收 雨天 举行翻土,拔除旧的树根杂草,对土地进行施肥 A. 传统小农经济发达 B. 封建迷信现象严重 C. 精耕细作技术出现 D. 重视农业思想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祭祀“道神”“穑神”和“祖先”的目的体现了重视农业的思想,雨天精耕 细作技术的安排也体现了这一点,故 D 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小农经济发达,故 A 不符合 题意;B 选项中的“迷信现象”只能反映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材料中程度词“严重”不当,故 B 不符合题意;精耕细作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 C 不符合题意。 8.《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 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 段材料主要说明 A. 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 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 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 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明清时中国生产出了具有欧洲风格、面向欧洲的瓷器商品。由此,中国的 瓷器制造业受到了欧洲市场的影响。但是材料并未提及欧洲采用了中国的制瓷技术,故 D 项 错误,A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提及官窑,所以无法得出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和政府 对官窑工艺水平要求高的结论,故 B、C 项不符合题意。 9.《管子》一书建议把“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孟子》记载 宋国大夫戴盈之说:“(税率)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上述 材料反映了当时 A. 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 B. 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 C. 区域间长途贸易不断兴起 D. 加大“关市之征”成为共识 【答案】B 【解析】 “修道途,便关市”说明修筑道路便于市场发展,“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 说明减轻关税便于统一市场形成,故 B 正确;A 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排除;长途贩运材料没 有体现,故 C 错误;D 中成为“共识”显然说法错误,不符合材料信息。 10. 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 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 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 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A.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B. 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C. 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 D. 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马克思认为小农彼此没有“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 组织”,因此又不是一个阶级。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不是材料强调的 内容,故 A 项错误;材料认为从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看,小农是一个阶级,故 B 项错 误;小农的缺点使得他们无法形成整体的观念,因此国家意识比较淡薄,故 C 项正确;小农 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只是其缺点的一部分,不够全面,因此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11.《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 乎? 曰:其唯学乎!”这条道路 A. 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 B. 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 C. 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 D. 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 【答案】A 【解析】 “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意为:我想要出身贫贱却能够富 贵,生性愚蠢却能够变得聪明,穷困而变得富有,可以吗? 孟子说:大概只有学习吧!可知, 这条路是实现做官的途径,A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实现做官的途径,不涉及君主专制,排除 B; 材料与礼法并施无关,排除 C;正名思想即纠正当时社会政治伦理生活中名分等级混乱的现象, 明贵贱,别善恶,治纲纪,与材料无关,排除 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紧扣关键信 息分析解答即可。 12.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治国思想。下列选项属于道 家提出的是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垂死而不远徙” C.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 D.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A 是儒家思想,强调以德治国;B 是道家思想,强调小国寡民、无为而治;C 是墨家思想,强调兼爱;D 是法家思想,强调法治。故本题选 B。 13.墨子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 必将 A. 打倒封建阶级 B. 加速社会流动 C. 推动士阶层兴起 D. 保障社会平等 【答案】B 【解析】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代表着人人都有机会做官提升自己的地 位,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贵族势力集团,每个人的地位都随时可能受到挑战,因此加强了社 会流动,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与此无关;C 选项说法错误,各个阶层都会得到发展,不仅 仅是士阶层;D 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 14.著名思想家李泽厚说: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 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 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 A. 使儒学和皇权更加充满宗教色彩 B. 得到了当朝统治者推崇 C. 提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的主张 D. 进一步稳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董仲舒新儒学 宣扬“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他开启了儒家宗教化的进程,故 A 项不符合朱熹,故错 误;朱熹的思想在南宋以后才成为官方哲学,故 B 项错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 合一”理论,朱熹的“理欲二分”、“以理制欲”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故 C 项正 确;汉武帝时期,开始确立儒学的封建正统地位,朱熹的思想巩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故 D 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董仲舒和朱熹的 思想 15.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 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 A. 实行察举制 B. 独尊儒术 C. 颁布推恩令 D. 兴办太学 【答案】D 【解析】 根据“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可知,董仲舒认为,汉朝缺乏人才 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培养人才,为此,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培养人才,D 正确;察举制是汉朝 的选官制度,但无法体现“养士”,排除 A;独尊儒术属于统一思想,和“养士”无关,排除 B;推恩令是汉朝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养士”无关,排除 C。 16.唐元和十四年,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韩愈以辟佛为己任,作《谏迎佛骨》:“事 佛求福,乃更得祸”。材料可反映 A. 佛教思想在唐代取得统治地位 B. 韩愈和唐宪宗宗教信仰发生冲突 C. 佛道思想并用有助于教化老百姓 D. 传统儒家思想在冲击中力求振兴 【答案】D 【解析】 韩愈辟佛,认为通过佛事求福,会得到祸害,显然说明当时的儒家思想受到了佛教的冲击, 韩愈的目的是振兴儒学,故 D 正确;唐代儒学仍然是主导地位,故 A 错误;唐宪宗迎佛,韩 愈辟佛,不能说明宗教信仰不同,故 B 错误;佛教是冲击儒学,并不是并用,故 C 错误。 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社会动荡时期,有利于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传播,这严重冲击了儒 学的正统地位。 17.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 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 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 A. 异端思潮的影响 B. 散曲等艺术形式的兴起 C.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D. 理学兴起,人性受压抑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代理学的兴起,倡导“存天理,灭人欲”个性受到压抑,故吴歌从张扬个性的“劲 歌狂舞”转为个性束缚的“浅吟低唱”,故 D 符合题意;明清之交,才出现被视为异端思想 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故 A 不符合题意;散曲等艺术形式通俗晓畅,为百姓喜闻乐见,并非 “浅吟低唱”,故 B 不符合题意;宋代后是大一统的元明清,并非国家分裂,故 C 不符合题 意。 18.欧阳修、胡瑗、石介等人是“宋学”的先驱人物。欧阳修积极参与“庆历新政”,胡瑗在 丹州“建议更阵法,治兵器,开废地为营田,石介积极“预政事”。这说明“宋学” A. 沦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 B. 吸收佛道思想且积极改革 C. 具有救时行道的时代特征 D. 政治化、世俗化的发展倾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学的一些先驱人物如欧阳修积极参与“庆历新政”,胡瑗在丹州 进行改革,石介积极“预政事”,这些都具有经世致用、救时行道的特点,体现了宋学家高 度的社会责任感,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主旨是宋学具有救时行道的时代特征,而不是沦为封 建统治的思想工具,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宋学来源的信息,故不是吸收佛道思想且积极改 革,B 项错误。材料能够体现宋学政治化但体现不出其世俗化的发展倾向,D 项错误。 19.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 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 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这表明李贽 A. 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 B. 具有早期启蒙思想 C. 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 D. 思想引起社会变革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强调的范围很广泛,“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不 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不难看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相 同,B 项错误;依据材料“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黄 仁宇更强调的是李贽思想的局限性,故 C 项正确;思想引起社会变革与历史史实不符,故 D 项 错误。 20.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体制 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 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新的意涵”之核心是 A. 提倡经世致用 B. 反对君主专制 C. 挑战宋明理学 D. 弘扬唯物思想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启蒙思想家的思想的一个共同之处即在于,均主张反对君主专制, 由此可以得出“新的意涵”指的是反对君主专制,B 正确;ACD 均与材料无关,材料涉及的是 政治问题。 21. 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说:“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 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又强调“法律就是秩序,有 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他这样说是因为( ) A. 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B. 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C. 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D. 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亚里士多德针对智者学派以培养能言善辩的学生在 雅典民主中发挥作用,但是忽视道德建设,提出培养美德,但是又注重社会的法律、秩序。 故 D 符合题意。选项 A 中“不受法律约束”,选项 B 中“没有任何法律观念”,选项 C 中“反 对法律对人的约束”均错误,排除 22.苏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代表,当时不存在明确的生活准则使他深为忧虑。……(他)发起一 套辩证科学……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或者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 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因为它会为人生提供永久 性的指导。苏格拉底深为忧虑的原因是 A. 人是万物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 B. 希腊的政治腐败阻碍哲学的进步 C. 人们不重视辩证法导致道德标准失控 D. 希腊人不理解人生追求是真善美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苏格拉底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他针砭时弊,认为人是万物 尺度的观念导致价值标准混乱,为此他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 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A 项正确。B 项政治腐败无法体现;苏格拉底 反对的并非是否有辩证法的问题,而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的问题;D 项错误,追求真善美是苏格 拉底的目标,但是并不是材料的中心思想。 考点:苏格拉底的观点 【详解】 【点睛】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苏拉格底的哲学观点和主要的影响。苏格拉底主张认识 人自己,强调人的价值,同时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 智者学派的纠正。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智者学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需要掌握。 23.13 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 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 萨 A. 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 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 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可以 看出,市民阶层的意志对教会的影响,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工商业阶层的成长壮大,故答案 为 A 项。13 世纪后半期,文艺复兴运动尚未开展,人文主义不可能得到广泛传播,B 项不符 合史实,排除;C 项材料不能反映,尊重市民意志不能反映教会权威的提高;新教理论的形成 是在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排除 D 项。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背景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些新兴资产阶级包括手工工 场主、商人和金融家,他们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的幸福;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 经营手段创造幸福胜过关心虚幻的神学说教;追求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材料所述,教 会注意尊重市民的意志,说明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 24.罗索在他的《西方哲学史冲写道:“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而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 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 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此观点 A. 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B. 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 C. 说明上层阶级助推了文艺复兴 D. 没有看到群众性运动的真正力量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罗索强调文艺复兴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特别受到崇尚人文主义的教 皇的赞助,故可知上层阶级助推了文艺复兴的发生,C 项正确。题干对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分 析具有片面性,排除 A。题干涉及文艺复兴的背景而未涉及性质,排除 B。题干强调上层阶级 助推了文艺复兴,而 D 项是对题干信息的曲解,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C。 25.【加试题】有人认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 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 思想革命。”作者意在说明宗教改革 A. 影响的广泛性超过文艺复兴 B. 与经济发展程度有密切关系 C. 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D. 与文艺复兴的性质截然不同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材料是说文艺复兴是发生于意大利上层知识分子范围内的文艺思潮,而 宗教改革的影响则深入到北欧普通民众之中,其广泛性胜过文艺复兴,A 正确。材料不是强调 宗教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故 B 错误;材料没有突出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排除 C;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都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D 错误。 26.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 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 运动 A. 创立了新的宗教派别 B.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C. 提出了新的宗教观点 D. 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 明之曙光”是指两者推动了欧洲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由此可以得出 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也推动欧洲的近代化,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 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所以答案 选 B;宗教改革时候没有创新教派,故 A 错误;新的宗教观点在改革中没有提出,故 C 项错误; 宗教改革使改变信仰方式,不是破除宗教,故 D 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宗教改革的实质和意义:其实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反封 建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改变传统依靠教主信教的模式,提倡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打击 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有利于资本 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始终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 27.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 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 这说明( ) A. 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B. 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 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 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宗教改革虽然将人们从天主教的权威下解救出来,但其却反对哥白 尼的科学学说,迫害人文主义者,说明其有反理性的一面,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 料并未体现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该表述与题意不符;B 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教会 对人文主义的打压,并未体现出爱恨交加的态度;D 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与人文 主义之间的联系,与宗教信仰自由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28. 18 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 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 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 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 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 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 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答案】A 【解析】 结合材料时间“18 世纪前半期”、地点“法国”及“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可知,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即反对专制、提 倡民主自由的思想流行,A 符合题意;B、C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D 与史实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法国启蒙思想。解答本题注意把握关键的时间信息“18 世纪前半期”和地点 信息“法国”,由此得出材料中的现象与启蒙思想密切相关。 29.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 1793 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 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 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 三权分立 B. 君主立宪 C. 人民主权 D. 法律至上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又是平民大众”可知国民公会是由平民大众组成,代表人民,而它同时又是权威 机关,又是法庭可知,人民享有极大主权,C 项符合题意;三权分立是美国最早实行,建立起 联邦制政府;由题干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可知,没有君主,所以不是君主立宪;题 干没有体现法律至上的观点。由此分析 ABD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C。 30.康德认为:“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 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 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 原则发生影响的。”这一言论说明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B. 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 C. 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D.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启蒙运动…… 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启蒙了的人们……会一步步地 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反映了启蒙思想与政治变革 的关系,即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C 与题意相符。A 不能全面概括材料;BD 与题意不 合。故选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影响 【名师点睛】启蒙运动的影响 (1)为争取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2)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3)所宣传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思想,推动了资产阶 级革命和改革,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还直接影响了一些欧洲封建专制君主借 助“开明专制”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4)鼓舞了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也给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 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 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 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 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清初大儒们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 求真谛……这些大儒激烈地反对明代的空疏和形而上学思潮,建立起一种新的学术氛围。在 这种氛围下,他们把着重点放到了对古代经典做研究、旁征博引地做考证以及将知识运用到 社会上。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儒”的杰出代表及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并分析 其影响。 【答案】(1)原因:封建统治者稳定封建秩序、巩固统治的需要;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 三教合流的结果;隋唐儒学大家的倡导与努力;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2)代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批判封建专制。 影响:考据学兴起;思想呈现活跃局面;冲击了官方儒学的基础;深刻影响了清末民初的思 想家和民主革命家。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可得出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由 “三教……相互影响、渗透”“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可得出是三教合流的结果;根据材料 “韩愈……建立儒家道统”可得出是隋唐儒学大家的倡导与努力;结合所学,宋代以文治国, 实行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2)关于代表,由材料“清初”以及“大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 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和唐甄等。关于主张,由材料“对古代经典做研究、旁征博引地 做考证以及将知识运用到社会上”,可见经世致用,结合所学,他们还批判封建专制。关于 影响,对当时而言,可以从清代学术引领、思想冲击等方面归纳;对后世而言,可以从社会 发展与社会思潮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作答。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阳明(1472—1529)提出“心外无物”的命题,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离开人的意识活动,便不存在客观事物。他又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 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 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知” 是要求“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物”是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格者,正也, 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 材料二 1517 年,路德(1483—1546)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维腾堡教堂门 口,反对罗马教皇在德国发行赎罪券。路德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 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路德指出,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唯一 权威,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 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路德宣称,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日耳曼的金钱不能送 给罗马教会。他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和路德思想主张产生的相同社会背景及其 共同的历史意义。 【答案】(1)思想主张:王阳明:心即理;人性本善;致良知;反省内心等。路德:因信称 义,否定教皇权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理性思考等。 (2)背景:国内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工商业的发展、新兴城市的兴起和新的市民阶 层的形成;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理论发展需要等。意义:都强调了人的思考的重要性、提倡 理性思维,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缓解阶级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对后来思想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按照材料一、二分 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材料一涉及到王阳明的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即理、“致良知”、 端正人心,去恶存善等内容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2)王阳明和路德思想主张产生的相同社会背景主要从经济方面、阶级力量方面、政治方面、 思想文化方面等多角度分析,例如,经济方面、阶级力量方面就要突出工商业的发展使市民 阶层的壮大。共同的历史意义主要从解放人们思想、强调人的思考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 材料解析题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但联系课本却是必要的,应该 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最重要的是要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去组织答案,表达观点,解决问题,因为所有的命题者都不 会偏离教材去命题。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 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 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 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压抑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 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第 36 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 罪…… 第 86 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 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18 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 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 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 18 世纪 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 ——黄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特点》 (1)据材料一,指出“个人主义”的内涵。概括解决“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的积极 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目的及产生的作用。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理解 18 世纪被称为法国的“启蒙世纪”的内涵。 【答案】(1)内涵:人文主义。 意义:冲破传统的束缚;充分发挥个人创造的潜能,开启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2)目的: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 作用:揭开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3)内涵: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18 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 潮;为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结合文艺复兴的实质可以得出为人文主义;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 “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压抑的个 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作答。 (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出处,可以判定考查的是宗教改革,目的是为了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 罪券;第二小问作用是揭开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3)结合材料三中的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 18 世纪称作法 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可以得出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 放运动;18 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为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16—17 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14—17 世纪) 明清启蒙运动是在复兴“三代之制”的旗帜下展开 的。如黄宗羲等曾以《左传>中民为“神之主”、《孟子》 中“民贵君轻”的思想来批判君主专制:“古者以天下为 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 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早期启蒙运动犹如在理学的磐石下畸形生长的一株弱草, 发生的范围主要局限在少数进步思想家中,其影响也未超 出少数清醒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及江南一带的士子阶层。 文艺复兴是通过对希腊罗马灿烂的古典文 化的重新高扬而进行的一场以人文主义精神反 对封建主义精神的斗争。正如伏尔泰所指出:文 艺复兴的重大意义不在于简单复古,而在于“创 新”。文艺复兴把人的自由与解放推到一个新的 阶段,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 折。 ——摘编自刘念慈《试析中国早期启蒙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异同》 表为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对比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 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与文艺复兴运动都以“复兴”古代思想的形式来反对封建主 义。 阐述:在明末清初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刺激下,启蒙学者以理想化的“三代之制”去 衬托“今世之弊”,用传说中的氏族民主制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以“百家争鸣”的诸子学 风去声讨盛行于明清的文化专制。14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处于萌芽阶段,新兴资产阶级通过 对希腊古典文化的重新高扬,用人文主义精神反对封建主义精神,进步的思想界还未形成全 新的思想体系。 总之,当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往往借助古典文化对抗强大的封建主义。 示例二 论题: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与文艺复兴运动在性质和影响上大相径庭。 阐述:从性质来看,中国早期思想启蒙运动没有超越儒家思想的范畴,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从影响来看,中国早期思想启蒙运动 虽然冲击了当时的封建专制,但未提出新社会制度构想,未能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对社会 的影响力有限,未能推动社会的转型;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对新航路开辟、欧洲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学发展影响重大,为资本主 义的发展做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总之,中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差异带来了二者在性质上与影响上的不同。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本题据材料“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16—17 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14—17 世纪)”并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例如:中国明末清初的 思想启蒙与文艺复兴运动在性质和影响方面的差异。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与欧洲两个思想 运动的社会环境、阶级性质、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予以阐述。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