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20届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
兰州一中 2017-2018-1 学期高二文科班 历史期中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道题 2 分,共 50 分) 1. 孟子的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其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中获取的精神营养是 A. 仁爱友善,以德服人 B. 人性本善,舍生取义 C. 先义后利,关注民生 D. 注重气节,健全人格 【答案】D 【解析】孟子的言论强调的是人要经得住富贵的诱惑,贫贱的挫折和武力的威吓,即注重人 的气节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该言论不涉及仁爱友善和以德 服人,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该言论不涉及人性本善和舍生取义的问题,选项 B 不符 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义利、民生的问题,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2. 下列主张与“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意思是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 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材料体现的是 道家庄子的无用思想;A 项是法家思想;B 项道家思想;C 项儒家陆九渊的思想;D 项是儒 家荀子的思想。所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3. “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 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出自于美国华 裔学者杜维明的《超越启蒙心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 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 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 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答案】D 【解析】材料意在强调儒学既要维护秩序又同等重视个人发展,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不是强调“仁”和“礼”,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 调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不仅仅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选还要对秩序维护, 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既维护秩序又同等重视个人发展。 4.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 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以上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关于 “君主与百姓关系”的众多论述。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B. 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C. 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D. 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答案】A 【解析】他们并未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例如,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 主张君权神授,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天下应该服从君主的统治,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 确;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就是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 除;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是民本思想的体现,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孟子认为君 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就是强调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选项 D 不符合题 意,排除;故本题选 A。 点睛:战国时期孟子率先提出民本思想,荀子进一步发展为君民舟水关系;西汉时期儒家成 为正统思想,但是君主专制也发展到新的阶段;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峰, 但是思想领域里却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潮。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期,君主专制的 思想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5. 朱熹强调“世界本只是一个太极,而万物各有秉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 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这样,朱熹便将个别与一般绝对 对立起来,朱熹想以此论证 A. 理无所不在,看得见摸得着 B. “尊卑贵贱”等级社会的合理性 C. 佛教和儒家思想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D.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 【答案】A 【解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材料中的“则随处可见”等字眼意在强调是理随处可以见 到,即理无所不在,看得见摸得着,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等级社会问题, 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在论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关系,选项 C 不符合题意, 排除;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朱熹认为理无所不在。 6. 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 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据此推论,他们都主 张 A. 改革科举制度 B. “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C. 加强理学文学的研究 D.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不能空谈义理、不揣时势而要做到经世致用,学以济世,选 B 是符合 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改革科举制度的信息,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要加强经 世致用的研究而非加强理学的研究,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抨击的是空谈义理、不揣 时势而非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7.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主张人文主义思想。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同于智者学派的 是 A. 探究人的问题 B. 强调人的价值 C. 树立人的尊严 D. 注重人的道德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 索的主题,都强调人的价值,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本质,A.B.C 是其相同点;但智者学派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道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苏格拉底则更 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所以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8. “不管你写的是什么题材,你处理的是什么题材,你画出的画还可能是圣母玛利亚。但是 你想到的,你看到的是现世,是此岸,是世俗,是人世间,理性从神性逐渐地回归到人性中。” 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A. 智者运动 B. 人文主义 C. 理性运动 D. 宗教改革 【答案】B 【解析】回归到“人性”中说明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开始于文艺复兴即人文主义,选 B 是符 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而非智者运动,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 肯定的是人性而非理性,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而非宗教改革, 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回归到“人性”中,反映的是文艺复兴。 9. 有学者指出:“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教在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理想与现实之 间造成的二元对立以及由这种对立而导致的信仰虚假和道德堕落,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 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其意在说明宗教改革 A. 破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B. 缓和了各国内部的矛盾 C. 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到来 D. 建立了平民自己的宗教 【答案】A 【解析】宗教改革打击的是罗马教皇,破除的是罗马教皇的权威,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 教的二元对立正是强调这一点,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宗教改革起不到缓和各国内部 的矛盾的作用,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教改革也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到来,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教改革是建立资产阶级的宗教,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 选 A。 10. 整个 18 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和“批判的时代”。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 蒙思想家的思考更侧重于 A. 批判神学统治 B. 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C. 与上帝直接对话 D. 追求民主和思想的自由 【答案】D 【解析】启蒙思想家主张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启蒙思想家的思考更侧重于追求民主和 思想的自由,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是三者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由 神和自然转向人类指的是文艺复兴,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上帝直接对话只属于宗 教改革,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11. “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 场运动是 A. 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 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 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 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答案】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内容 【名师点睛】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从批判对象上看,文艺复兴运动的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而启蒙运动直指 整个“黑暗的中世纪”。 (2)从涉及的领域看,文艺复兴集中于文学、艺术领域,启蒙运动扩展到宗教、哲学、经 济、科学、史学、文学、美学等精神文明领域的各个方面。 (3)从批判形式上看,启蒙运动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4)从思想特点上看,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不再承认外界的任何权威,而把理性作为判 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他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扬理性真理是为了解放全人类。 12. 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 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 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 A. 人身自由 B. 思想自由 C. 推翻专制 D. 主权在民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了要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即思想自由要自由,选 B 是符合题意的, 正确;是人身自由而非思想自由,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来看推翻专制并非启 蒙的真谛,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主权在民是卢梭而非康德的,选项 D 不符合题意, 排除;故本题选 B。 13. “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 此新。”材料赞叹的技术成果是 A. 指南针 B. 造纸术 C. 火药 D. 印刷术 【答案】B 【解析】材料出自晋人傅咸的《纸赋》,意思是麻纸由破布做成,物美价廉,反映了魏晋南 北朝时造纸术的进步及纸的质量的提高,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赞叹的技术成果 是造纸术而非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选项 A、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14. 下图反映的是“雷”字的发展演变历程。据此可知,汉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逐渐 A. 多元化 B. 形象化 C. 国际化 D. 简约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根据图片信息,不论字形、字 义,不能体现多元化,故 A 项错误;从雷字的产生发展过程,形象化伴随始终,故 B 项错 误;汉字是中国的语言文字,图片不能体现国际化,故 C 项错误;从图片可以看出,汉字笔 画原来越简单,表意功能越来越清晰,故 D 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形体演进的基本 趋势 15. 文化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下列时代风貌与文化艺术特色对应关系正确的一 组是 A.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B. 隋唐时期盛世气象——杜甫诗歌体现忧国思家情 C. 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小说逐渐发展为文学主流 D.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反映市民生活的话本流行 【答案】B 【解析】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为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选 A 是符合题意 的,正确;杜甫生活在唐朝衰落时期不会反映盛世气象,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小说 是明清的而非宋代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话本是宋代的而非明代的,选项 D 不符 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16.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 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材料主要说明 A. 戏曲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 B. 戏曲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 戏曲的兴起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D. 戏曲剧本主要由历史故事加工而成 【答案】B 【解析】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词事实足以证明戏曲是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的,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不是材料所要说明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戏曲剧本是否主要由历史故事加工而成在材 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17. 王祯在《农书·农器图谱》中详细记载了冶金“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和“转轮 排字盘”等重大发明,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既注意吸收当时最新实践成果又积极 开展农业科技实验。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 极为强调实用科学技术 B. 注重社会科学理论研究 C. 重视理论的概括和抽象 D.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案】A 【解析】“实践成果、农业科技实验”等字眼意在强调中国古代科学极为强调实用科学技术, 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古代科学不注重理论研究,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中 国古代科学不注重理论的概括和抽象,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不是中国古代科 学思想的主要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18. 有人说:“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第一章,也是最基本的一章。”普朗克 的量子论对现代物理学的贡献不包括 A. 证明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B. 揭示了宏观世界的物体低速运动规律 C. 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D. 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普朗克量子论的内容和作用。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 命性进步,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促进了当代科技的发展。揭示宏观世界 物体低速运动规律的是经典力学,因此答案为 B。 19. 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 是 A. 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达尔文的进化论内容之一认为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 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因此推翻了上帝的作用,显 然 B 选项符合题意;A 项伏尔泰的天赋人权主要是强调人的作用,与题意无关;C 项马丁·路 德的新教更不符题意;D 项相对论探索的与揭示的是宏观世界,与题意无关。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的辉煌·生物学·进化论 【名师点睛】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1)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过 程。 (2)生物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生物进化 论的核心内容)。 (3)人是由古猿进化来的。 20. 在 1917 年 1 月 1 日出版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再论孔教问题》,提出“且应毁 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下列叙述与其观点不符的是 A. 体现了彻底反封建的决心 B. 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C. 为文学革命指明了方向 D. 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倾向 【答案】C 【解析】材料不涉及文学革命,也就不会为文学革命指明方向,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毁孔庙罢其祀足以证明彻底反封建的决心,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矛头直指儒家传统 道德也是材料的主旨,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做法是对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 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21. 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 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 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 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 C. 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D. 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 【答案】D 【解析】“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 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没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没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评价洋务运动的 历史作用方面的信息,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22. 1917 年,《新青年》2 卷 6 期发表了胡适的《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 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该诗 A. 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B. 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C. 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理念 D. 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此首诗使用 的是白话文,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AB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内容 23.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 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 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 此推断 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 宗……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雕 版印刷应用比较普遍,故应选 C。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是毕昇发明的;B 项材料中主要论 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 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 24. 《新青年》从第八卷起成为中共机关刊物。下图第一期的封面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全新的 编辑意图:封面正中是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伸出两只有力的手,紧紧相握。这反映出 A. 民主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B.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C. 新文化运动由启蒙向劳工和社会实践转向 D. 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得到了苏俄的大力支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民主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指 1919 年五四运动,排除 A。题干无从体现民主科学的思想,排除 B。根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得到苏俄的 大力支持,排除 D。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日益结 合,而且通过排除法,本题的正确答案只能是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 25.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 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 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 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 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魏源的海防思想。A 项不符合“鸦片战争时期”的时代背景和题 干材料的意思,可以排除。“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B 项错误。从题 干材料中无法看出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C 项错误。根据“鸦片战争时期”的时代背景 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当时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所以魏源认为只能“轻外洋”“重内 河”,D 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想的萌发·魏源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 3 小题,共 50 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 19 世纪末 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 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 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 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 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理 学成为 19 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 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长为灌木, 不能形成丛林”的原因。 【答案】(1)分影响:理学成为读书谋官的工具;成为官方正统学说;对维护专制主 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后期日益僵化,压制思想进步。 原因:吸收了佛、道因素;提出三纲五常是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论证了儒家纲常 名教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更能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2)相似: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 不同: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进步发挥重大的作用;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 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或: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3)原因:缺乏形成个性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压制;文化专制与思想迫害等。 (2)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的相似之处主要突出都强调人的个 性之类的答案均可。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起的作用不同主要突出李贽的思想基本没 用,作用甚微,而文艺复兴则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向 近代资本主义过渡。 (3)明清时期“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的原因要进行多方 面的分析,例如,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文化方面文化专制与思想迫害严重、 社会环境方面缺乏一个能够形成个性自由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综合分析。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 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 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 4000 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 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很少有领导人会像马丁·路德(MartinLuther)那样看上去不适宜承担革命领 导的任务,因为他的运动是在没有党派和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他的力量来自于他几乎不了 解的一种集体的追随力量。然而,也很少有领导者能像他这样戏剧性地唤起人们的意识,或 者像他这样对其所在时代的政治和宗教态度产生如此震撼性的影响。 ——【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述“公开书”为 什么销量这么大?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他的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集体的追随 力量”还有哪些?并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其对西欧所产生的“震撼性的影响”。 【答案】(1)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实行政教分离。 原因: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术的应用。 (2)背景:天主教会腐败;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教会束缚思想;人文主义传播。 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加尔文等教会人士。 影响:否定罗马教皇权威,解放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 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 紧扣材料一中“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等信息分析归纳, 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以结合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术等方面分 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联系时代背景,可 以从教会的腐败、资本主义发展、教会束缚思想以及人文主义传播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第 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去分析归纳即可;第三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 “现代化”,结合宗教改革在思想解放、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欧洲的现代化等方面分析归纳 即可。 点晴:据题干中“马丁·路德”,可以判断出试题旨在考查宗教改革的相关内容,解题时可 以运用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历史影响分析归纳即可。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 年)。有利玛窦 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 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 其自行其教。 ——摘编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材料三(近代中国)18 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 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 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 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 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的新变化,并分析其时 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8 世纪末叶中外文化交流方式发生了的 新变化,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 点,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 【答案】(1)变化: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开始传到中国。背景:新航路的开 辟;传教士来华,中西文化交流加强。 (2)变化:方式上由平等交流变为对华进行殖民侵略;内容上由文化交流为主变为西方对 华进行经济侵略与暴力掠夺。影响: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客观上带来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共同点:都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趋势: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西学东渐, 所以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的新变化只需突出西学东渐即可。西学东渐时代背景主要突出新 航路开辟后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学即可。 (2)18 世纪末叶中外文化交流方式的变化主要突出“平等交流、文化交流变为了殖民侵略”, 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要分两个方面去分析,例如,客观上的积 极方面主要突出给中国带来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西方工业文明等。 (3)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主要突出两点,一是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而是都把西方文明作为了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的工具。其变化的趋势主要突出从学技术 到学制度,最后再学思想这一历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