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七 第2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第2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 (1)近代 ①男性服饰:鸦片战争前后,分别是长袍马褂和西装;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②女性服饰:改良后的旗袍受到女性欢迎。 (2)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③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根据自身选择服饰。 (二)饮食与居室的演进 1.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居室建筑 (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 1.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表现 (1)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 (2)社交礼仪:民国成立后,点头鞠躬握手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 (3)思想观念: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并步入社会。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 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核心论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存在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社会生活习俗的特点。 (一)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 (2)概况 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③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④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⑤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民航事业起步,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近代交通业的特点 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核心论点: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障碍有:政府腐败无能、领域狭窄、普及范围小等。 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电事业 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2)电信事业的发展 ①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大众报业 (1)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 (2)国人办报:1873年,《昭文新报》的创办,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影响较大。 2.影视 (1)电影 ①1896年8月,在上海,中国首次放映电影。 ②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2)电视 ①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②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出现: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影响 ①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②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③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交往等诸多方式。 ④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大众传媒的影响 人们开始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来华国际友人也日益增多,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达到高峰。中外交流愈加广泛,人们通过电影、电视、报刊、网络、广播、展览会等多种文化传播形式来了解外来文化。这开阔了中国民众的视野,使他们能以宽广的心胸看待外国事物,比较理性地评价中国的对外关系,并日益成为世界公民。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核心论点:大众传媒的发展,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图解历史】 1.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 信息提取:近现代中国服饰的演变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段性。 2.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及影响 3.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信息提取: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的发展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精微点拨】 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图解历史】 1.影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 信息提取:中国近代交通建设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较快,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传统守旧观念的阻挠、近代中国政治与经济的落后、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推动等。 2.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 信息提取:中国进入近现代以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传统交通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知识拓展】 近代通信事业发展的特点 (1)开端艰难,起步晚,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排挤。 (3)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推广。 (4)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 【教材补遗】 近代报刊分类 (1)传播洋教、西学为主的报纸: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2)商业报纸 ①标志:1872年《申报》的创刊。 ②特点: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和广告四要素有机结合,尤其以适应近代社会发展工商事业需要的商情和时事为主。 (3)政论性报刊 ①维新运动时期的《时务报》,1896年创办,由梁启超主笔,猛烈抨击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②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机关报,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③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4)通俗性报刊:取材世俗,运笔浅显,专门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要,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娱乐等专门分工。1884年,中报馆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重点一 新旧杂陈与时髦的转身——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论点】 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从图三到图四反映的是追求富裕、发展、个性和文明。 其变化趋势是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史料一 史料二 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辞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 ——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 史料三 1902年天津《大公报》上刊载一则征婚广告: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音yan chi,即美丑),均可。 ——《近代中国最早的征婚广告和新式婚礼》 【史料解读】 (1)史料一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旧有观念根深蒂固。第二幅图反映出断发易服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2)史料二反映了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演变的特点。抓住史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 新式”“旧式”“传统”等词体会史料内涵。据关键信息可知,民国初年北京地区具有新旧习俗并存的特点。 (3)史料三说明择偶观念变化,反映了婚姻自主及中西合璧的婚姻习俗。 【问题思考】 (1)结合史料一,概括分析导致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原因。 试答: (2)根据史料二,简要分析北京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 试答: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史料三中婚姻观念形成的原因。 试答: 【提示】 (1)①根本原因: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②政治上,重大社会变革运动和仁人志士的推动。③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④经济上,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经济:近代商业的出现与发展;思想文化:西方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3)西方文明的冲击;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 【历史追问】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试答: 【提示】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 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2.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辩证地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历史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重点二 融入世界的媒介——近代交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论点】 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传统交通工具有轿子、马车、人力车、自行车等,主要是人力、畜力牵引。 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交通运输更为便捷,有火车、汽车、电车、轮船、飞机等;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动力、电力等机械力;更有利于国计民生(或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低廉;对象逐渐平民化、普及化。 种类由平面交通发展到海陆空立体交通。 史料一 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史料二 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铁路交通从无到有。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的铁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 ——摘编自《中国铁路史》 史料三 19世纪末汉口至上海航线的轮船公司概况 开办年 国别 公司 船只(艘) 吨位 1875 中国 招商局 4 5 860 1887 英国 太古、怡和 7 13 922 1898 日本 大阪 4 6 581 1899 德国 瑞记、美最时 5 5 743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及阻碍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因素。 (2)史料二说明了中国近代铁路修建的基本发展历程及特点。 (3)史料三反映了19世纪末汉口至上海航线的轮船公司的发展概况。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 试答: (2)依据史料二,说明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 试答: (3)根据史料三,概括这一时期长江航运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试答: 【提示】 (1)原因: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 主要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铁路发展是列强侵华与清廷自救的产物;从无到有;从列强修建到国人自主修建。 (3)特点:列强在中国轮船航运业占据优势,其中英国居于首位;中国近代航运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成因: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沿海沿江交通;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打开中国大门;洋务运动的推动。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特点 1.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2)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2.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上看: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3)从地域上看:发展不平衡,最早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且发展较快,西北、西南地区发展缓慢,地区差别较大。 史料一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史料二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史料三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报纸总印数(亿份) 246.8 211.3 263.3 318.4 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80 799 647 762 2 332 164 2 931 682 3 381 46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8 056 91 572 383 513 526 483 585 007 互联网用户(户) — — 7 213 3 014 518 9 021 717 【史料解读】 (1)史料一指出国人办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说明办报活动与当时现实斗争关系密切。 (2)史料二中“宣传正义”“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民报》的历史作用。 (3)史料三反映了四大媒介的发展情况。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指出近代报刊的功能。以《民报》为例,阐述其历史作用。 试答: (2)根据史料三分析,表中四种传媒发展速度,哪种最快?说明了什么问题?并根据材料分析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影响了其他传媒的地位。 试答: 【提示】 (1)功能:报刊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作用:《民报》提供了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2)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最快。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讯事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且同时出现了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凸现了互联网这一媒介的独特优势。 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 新闻传播功能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传播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了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强烈的政治性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 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辩证地分析近代报刊和影视的历史作用 1.近代报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近代影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制作比较精良,画面比较清晰,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影响人们文化娱乐生活。 (2)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设置电视商场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影响人们经济生活。 (3)影视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7·高考全国卷Ⅲ·T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命题点: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婚礼仪式上既有传统的“喜字纱灯”,又有“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和新郎新娘的出身信息,排除A、C两项;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体现的是政府的引导,并非主导,D项错误。 2.(2014·高考全国卷Ⅱ·T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命题点:服饰变革的特点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维新派的目的。康有为认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故其主张易服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本题选择B项。 3.(2014·高考全国卷Ⅰ·T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命题点:近代电影的发展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现象。僻居四川的成都也大致相同:“社交男女要公开,才把平权博得来;若问社交何处所,维新茶社大家挨(维新茶社男女可以杂坐)。”这反映出当时( ) 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各地风俗趋向一致 C.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D.娱乐场所繁荣兴盛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20年代前后,女性可以在公众场合出现,甚至可与男性杂处合坐,体现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选A项。 2.(命题点:近代公共意识的变化)清末《违警律》规定:“乘自行车不设铃(铃铛)号(牌)者,处五日以下一日以上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罚金。”民国时期规定,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由此可知( ) A.自行车已普遍使用 B.崇洋媚外风气盛行 C.政府加强公共管理 D.民众抵制西方文明 解析:选C。清末、民国时期对有关自行车的各交通事项进行了规定,反映了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加强,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普遍”,排除A项;法律只是规定自行车的使用,体现不出崇洋媚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排除D项。 3.(命题点:近代物质习俗变迁的阻力)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这一现象表明( ) A.民国政府不重视交通建设 B.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低 C.商会比较关注民众的利益 D.近代化的道路阻力重重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北京欲兴办电车,民间谣疑迭起,京师总商会也对电车存在误解,不支持兴办,这说明道路近代化的进程困难重重,故D项正确。 4.(命题点:近代交通业发展的特点)1884年点石斋出版的石印本《申江胜景图》,将《吴淞火轮车》(如右图所示)作为新上海的一大胜景,并认为“维车之利,无间华夷,使人使马各有所宜。自通泰西,独出其奇,以电运轮,其捷难羁”。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结构渐趋优化 B.民众的出行方式发生巨变 C.上海成为经济中心 D.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解析:选D。据材料“维车之利……使人使马各有所宜……以电运轮,其捷难羁”可知,火车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出行方式造成冲击,反映了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故选D项。 5.(命题点:大众传媒的变化)《大公报》自1902年创刊以来,记录了一百多年间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大公报》报道的新闻可能有( ) ①社会各界强烈反对“二十一条”的签订 ②自行车开始传入中国 ③改良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④北伐军势如破竹,攻占南京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二十一条签订于1915年,故①正确;自行车于同治七年(1868年)传入中国,故②错误;辛亥革命以后社会生活习俗变迁,改良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故③正确;北伐军势如破竹,攻占南京是1927年,故④正确;故选择B项。 6.(命题点: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1906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解析:选B。据材料“1906年,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可知,清末国家重视教育的发展,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江西九校联考)1934年9月1日《申报》刊登的三星牙膏广告画(如右图):“画面主体为身穿旗袍的秀丽妻子正在为丈夫挤牙膏,背景为穿着睡衣的丈夫正在洗漱。”这则广告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仍然相对低下 B.广告发挥了教化女性相夫教子的作用 C.文化生活对传统的继承和反叛的特征 D.时髦女性登上广告助推三星牙膏销售 解析:选C。妻子为丈夫挤牙膏,体现了两性关系仍偏重于传统家庭关系,但妻子身穿最流行的旗袍以及广告中表现的生活方式又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特征,故选C项。 2.(2020·博雅闻道高三联考)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阔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科技进步加速社会阶层融合 B.交通工具变革使女性地位提高 C.工业文明助推社会观念变化 D.大众出行方式受地域影响明显 解析:选C。由材料“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阔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可知,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影响人们的出行观念,故选C项。 3.(2020·茂名二模)1860年,上海西人书馆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去某友人家做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味极甘醇可口”。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 解析:选C。材料“特出西洋名酒为饷”“西洋玻璃杯、洋皂”说明当时物质生活受到西方的影响,故选C项;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成分的构成, 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不是经济成分的组成,排除A项;从材料不能得出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排除B项;材料“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表明“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错误,排除D项。 4.(2020·兰州一模)1930年5月中旬《大公报》为陕西某事连续配发了以下社评。这反映出( ) 5月12日 《为陕灾致最后之呼吁》 5月13日 《各尽我之救命责任》 5月14日 《各竭其力,各尽其心》 5月15日 《陕灾之造因及目前之转机》 A.众多报纸媒介密切关注灾情 B.官方赈灾力量十分有限 C.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D.媒体关注政府救灾力度 解析:选C。从《大公报》为陕西受灾连续配发了4篇社评可知,报纸密切关注社会问题,呼吁各界尽职尽责,体现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反映了大众传媒与社会的互动,故选C项。 5.(2020·泸州质检)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今后将敷设无数之干线,以横贯全国各极端,使伊犁与山东恍如毗连,沈阳与广州语言相通,云南视太原将亲如兄弟焉……则中国之前途,可永久适存于世界。其意在说明铁路的修筑( ) A.有助于实现中国近代化 B.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 C.有利于交通条件的改善 D.有利于实现民生主义 解析:选B。孙中山所说强调的是铁路的修筑可使中国各地联系更为密切,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而非有助于实现近代化,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表述只是孙中山所说的表面意识,并未表明其本质,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要是“节制资本、实现耕者有其田”,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6.(2020·南宁二模)“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 000个。”材料表明( ) A.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 B.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 C.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 D.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 解析:选C。根据材料“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 000个”可知,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观影人数逐步增长,说明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故选C项。 7.(2020·聊城二模)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曾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 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些。”陆费逵意在说明,出版业( ) A.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 B.要紧跟时代步伐 C.是社会最重要的行业 D.要坚持行业自信 解析:选A。材料中陆费逵强调书业与国家社会进步关系密切,反映出他意在说明出版业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要紧跟时代步伐,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当时的出版业是社会最重要的行业,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版业要坚持行业自信,排除D项。 8.(2020·永州三模)1897年,天津中西大学堂举行了全校运动会,共设12个比赛项目:跑带跳一百码;赛掷重物;跑带跳二百二十码;先跑后长跳;先立后长跳;跑袋法;跑围场一周;跑兼拾物;绕场围跑三周;持棍高跳法;先跑后高跳;赛递物法。据此可知( ) A.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功能 B.全民健身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C.学校体育竞技活动的开展受西方文明影响 D.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 解析:选C。据材料“1897年,天津中西大学堂”“跑带跳二百二十码”可知,“码”是西方计量单位,中西大学堂举行的全校运动会体现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故选C项。 9.(2020·兰州二模)1878年,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在伦敦公使馆“仿行西礼,大宴英国绅商士女,令夫人同出接见,尽欢而散”。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在大城市的上层社会,女子出席宴会逐渐成为稀松平常的事。这反映出( ) A.男女平等成为共识 B.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西方化 C.辛亥革命促使妇女解放 D.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俗形成冲击 解析:选D。题干中由郭嵩焘仿行西礼引起轩然大波到上层社会逐渐接受,由此可以推知西方文化、礼俗对中国传统礼俗形成冲击,故选D项。 10.(2020·衡阳三模)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鸦片战争后不断受到西医冲击。19世纪70年代,一些洋务人士和绅商有感于西医的功效,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各地就诊西医人数大大增加。20世纪初,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缘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B.推动近代医学的进步 C.是对中医价值的否定 D.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 解析:选B。由材料内容可知,西医传入中国后,冲击了传统中医,推动西式医院的筹建和大量中医人士学习西医,说明西医传入中国后推动了近代医学的进步,故选B项。 11.(2020·昆明三模)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 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 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 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 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解析:选D。近代以来,西风东渐,海关试办邮政既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又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海关试办邮政,与关税主权关系不大,排除A项;“建立起”说法错误,可以说中国近代邮政由此发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试办邮政与外交无关,排除C项。 12.(2020·杭州质检)下列世界近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能正确反映发展趋势的是( ) 重要事件 发展趋势 A 1787年宪法颁布、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B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瓦特改良联动式蒸汽机、明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C 《社会契约论》出版、《船山遗书》 理性化、科学化 D 新兴城市的出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理性化、城市化 解析:选A。1787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是维护民主制度的法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故选A项;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是与荷兰争夺海上殖民霸权,体现不出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趋势,排除B项;《社会契约论》和《船山遗书》都带有民主启蒙色彩,体现理性,但体现不出科学化,排除C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封建社会对婚姻的限制,不能体现理性化和城市化,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0·石家庄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一时期美国也提出了建设纵贯全国连接各州的州际国防公路战略构想。195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公布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建立全国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同时出台法案建立了“公路信托基金”,接受专用于公路目的的税收。此条款打破了美国国会不将税收专门用于指定目的的惯例。艾森豪威尔在德国目睹了高速公路上部队高速移动的情景,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该法案。此后经40余年不懈努力,终于建设完成了7.7万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这个系统支撑着这个世界强国的经济繁荣和国民的荣耀。 ——摘编自刘瑞波、赵宁《欧美国家 高速公路融资模式及其借鉴》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截至2017年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 253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公里。高速公路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世界银行对此做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摘编自徐丽、贺菲菲《缓解制约 支撑发展 ——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意义。 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冷战的影响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从起步时间和发展成就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意义,具体可从对公路本身、对社会经济、对社会生活变化、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对改革开放、对少数民族、对经济一体化等各个角度回答。 答案:(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美国国内统一市场发展的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借鉴德国经验;联邦政府的支持;加强国防的需要;冷战的影响;政策法律的延续性。(答出其中六点即可) (2)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成就巨大;投资主体多元;投资形式多样。(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意义: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4.(2020·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年夜饭的变迁》 ——央视网·新闻频道(2018年11月) 比较上面四幅图片,从图中内容提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年夜饭变化的一个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信息具体、明确,说明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答案:示例 变化(信息):年夜饭食材(内容/种类)及形式发生了变化。 说明:1978年前,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人们缺乏生产积极性),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物资匮乏(经济困难),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所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夜饭的食材和餐具相对简单。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全球化(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加强了饮食与世界的联系(交流)。体现在年夜饭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食材丰富,肉、蛋、鱼俱备,进入21世纪,年夜饭的食材更丰富、清淡有营养,菜品的样式也更讲究,注重艺术性。 结论:年夜饭的变迁体现了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或年夜饭在变迁中传承、发展,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