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9年秋季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 “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近五百年之久的跨世纪社会大辩论,各派纷纷发表本学派的思想主张。虽然各派的观点主张各有侧重,但却有着共同主题。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共同主题是 A. 扩大各自流派思想的学术影响 B. 争夺国家主流思想的地位 C. 探寻重建社会秩序的途径与方案 D. 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虽然各派的观点主张各有侧重,但却有着共同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各家的主张各不相同,而在各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老庄讲道,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从天命思想中摆脱出来,作为自觉的主体去面对世界、认识世界的趋向。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故C符合题意;扩大各自流派思想的学术影响、争夺国家主流思想的地位是其目的,而不是其主张,A、B错误;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是各自思想主张所产生的作用,与题意不符,D错误。 2.老子的思想内涵广博,应用性强,可以用于政治、军事、学术和生活等方面,其中至今仍然具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A. “无为”思想 B. 辩证法思想 C. 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 “小国寡民”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正确;“无为”思想意思是顺其自然,其作为统治者治国可以减轻对人们的剥削,而对于我们处世则具有消极意义,故A不符题意;据所学可知,老子属于客观唯心主义,C违背史实;“小国寡民”思想是幻想维持在小农经济的状态,这是对大规模农耕文明到来的一种思想抵触,故D与题意不符。 3.孔子、孟子和荀子被后世尊称为儒家“三圣”。三位“圣人”的思想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都始终贯穿着一条思想主线,你认为这一条思想主线是 A. 人不分贫富贵贱的思想 B. 阐述“仁”的思想 C. “性善论”思想 D. 礼乐和法治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礼”;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主张;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提出了“仁义、王道”,故三位“圣人”的思想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都始终贯穿着一条思想主线即“仁”的思想,B正确;据所学可知,三位“圣人”的思想都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A说法错误;“性善论”思想是孟子的思想,孔子主张“性相近”,荀子主张“性恶论”,故C错误;据所学可知,荀子主张“礼法并施”,而孔子、孟子的思想没有涉及法家思想,D错误。 4.西汉文帝和景帝喜好“黄老之学”,景帝“读黄帝、老子,手不释卷,尊其术”。而汉武帝即位后,却“弃黄老之术,而独尊儒术”。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西汉中期国力恢复和增强 B. “七国之乱”的发生 C. 边患问题和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D. 汉武帝不好“黄老之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西汉文帝和景帝喜好“黄老之学”,景帝“读黄帝、老子,手不释卷,尊其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面临经济凋敝、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针对经济凋敝,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恢复;到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国力增强,“黄老之学”已经不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故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故A正确;“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因为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是由于汉景帝时期晁错的“削藩”措施引发,B与题意不符;据所学可知,汉初面临经济凋敝、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但是土地兼并问题此时不是很突出,故C错误;据所学可知,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恢复;到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国力增强,“黄老之学”已经不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故D错误。 5.《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一论述体现了哪一思想 A. “春秋大一统”思想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C. “君权神授”思想 D.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可知,材料体现了遵从天意者天下呈现“治”,与天意相左则天下大乱;据材料“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可知,作为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应该和天意相同;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春秋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君权神授”思想,A、B、C错误。 6.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记载:“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主张教育目标是成圣成贤 B. 倡导教育目标是博闻强记 C. 阐明教育目标是求取功名 D. 强调教育目标是完善人的品德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知,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D正确;A、B与材料无关;据材料“……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可知,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而不是求取功名,C错误。 7.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学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 圣人独有的道德 B. 人与生俱来的善性 C. 后天获得的认知 D. 外部世界的价值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良知”是指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符合题意;A、C、D与材料不符。 8.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修养论,“格知”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四者共同构成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经典式”人生理想。这里“四论”最深刻的历史影响是 A. 提高个人品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 B. 培育了中华民族优良民族性格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和自由 D. 沦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知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的功名论”并结合所学可知,理学的根本目的是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培育了中华民族优良民族性格,B正确;据材料可知,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并不是最深刻的历史影响,A错误;理学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和自由,但不是最深刻的历史影响,C错误;理学沦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是其地位,而不是影响,D错误。 9.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离经叛道”的含义理解准确的是 A. 彻底否定孔孟之道的反叛精神 B. 倡导君民共主的创新精神 C. 大力批判道家学说的批判精神 D. 挑战正统儒学权威的战斗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离经叛道”的意思是指离开经书上的理论思想,反叛道义。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是指其蔑视权威挑战正统,提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不要以圣人的标准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故D正确;据所学可知,李贽提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不要以圣人的标准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可知李贽没有彻底否定孔孟之道,A错误;据所学可知,倡导君民共主不是李贽思想,B违背史实;据所学可知,李贽的“离经叛道”中的道是指儒家的道义,而不是道家学说,C说法错误。 10.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顾炎武力主“均田”“益民”;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对这些思想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 都主张维持和保护小农经济 B. 都反对土地兼并和贫富不均 C. 都体现“重农抑商”思想 D. 都主张平均土地、关注民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小农经济受剥削、灾荒、兵乱、瘟疫等冲击,国家政权摇摇欲坠,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看到了国计民生面临的问题,提出均田的主张,是对农民生活、小农经济的关注,D正确;A说法欠妥;据材料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提出均田的主张,是反对土地兼并;但没有涉及“均贫富”问题,B说法错误;C与材料无关。 11.中国传统儒学家都重视对社会本体的探讨,无论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以及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还是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阐述君与民之间的关系,这些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 A. 民主思想 B. 民本思想 C. 人民主权思想 D. 人本主义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以及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还是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都是强调统治者要贵民、重民、以民为主,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B正确;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没有产生民主思想,A错误;人民主权思想是指主权在民,材料没有涉及权力的分配问题,C错误;人本主义思想是以人为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尊严与自由,是“以人为中心和准则的哲学”,与民本思想不完全一致,D错误。 12.在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过程中,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学者是 A. 普罗泰格拉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人在整个自然界中是最高级的,D正确;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A错误;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B错误;柏拉图主张理性思考,C错误。 13.古希腊神话故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该剧讲述神明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的严厉惩罚的故事。面对不可抗拒的惩罚,他毫不退让,决不屈服,并且愤怒地说:“我憎恨所有的神。”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 对于神灵崇拜意识开始弱化 B. “神”人格化的早期人文精神 C. 憎恨邪恶同情正义的审美价值 D. 不畏神权的反抗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该剧讲述神明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的严厉惩罚的故事。”可知,神明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这体现了人格化的普罗米修斯对神灵的反抗意识,张扬着人的价值,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神灵崇拜,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被惩罚的故事,材料没有体现憎恨邪恶同情正义的审美价值,C错误;据所学可知,当时古希腊人没有摆脱宗教束缚,因此并不是体现雅典人不畏神权的反抗精神,故D说法错误。 14.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教育活动以传授修辞术、演讲术和诉讼术为主要内容,注重辩论技巧传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口头论辩能力为重点。由此可知,智者学派教育活动 A. 适应了当时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 B. 有利于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 C. 使哲学成为了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D. 体现雅典教育以培养演说家为主要目标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古希腊智者学派教育活动以传授修辞术、演讲术和诉讼术为主要内容,注重辩论技巧传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口头论辩能力为重点”并结合所学可知,智者运动是在古希腊民主政治高峰时期产生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参政能力以适应当时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A正确;智者运动注重功利,忽视道德,不利于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B错误;使哲学成为了真正研究人的学问的是苏格拉底,C错误;雅典教育是以培养公民参政能力为目标,D说法错误。 【点睛】智者运动的背景: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时期;希腊工商业发展;平民地位提高。 15.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题材的圣母画像中的人物从一个冷漠虚无的存在,变成一个充满慈爱、洋溢“母性”的慈母形象(如图所示),对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艺术家创作思想受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B. 宗教信仰在艺术家心中失去神圣地位 C. 艺术创作题材由宗教题材转向世俗题材 D. 艺术家出身由贵族主体转向平民主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画像是一个充满慈爱、洋溢“母性”的慈母形象,凸显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伟大,这是艺术家创作思想受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结果,A正确;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仍信奉基督教,B说法错误;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仍是“圣母”,只是圣母的形象有所变化,C错误;D与材料无关。 【点睛】文艺复兴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其表现形式是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开始的。 16.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和艺术家大多数出身于城市贵族或商贾之家,受其作品影响的大多数是城市富人和文化人等社会上层群体,这反映出文艺复兴运动 A. 脱离社会现实需求 B.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适应宗教神权统治需要 D. 批判封建贵族特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和艺术家大多数出身于城市贵族或商贾之家,受其作品影响的大多数是城市富人和文化人等社会上层群体”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局限性,局限于上流社会,说明它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B正确;据材料不能体现文艺复兴运动脱离社会现实需求,A错误;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的斗争矛头指向了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故适应宗教神权统治需要的说法错误,C错误;据所学可知,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贵族特权,D错误。 【点睛】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意大利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17.如图是反映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漫画。画面左边的天平托盘中站立着教皇和红衣主教。下边托盘中放着《圣经》一书,天平左边一端高高翘起。这幅漫画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 教皇的权威地位被否定 B. 教皇受到应有的惩罚和审判 C. 《圣经》的重量大于教皇和主教 D. 教皇的神权统治被推翻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漫画可知,《圣经》重于教皇和红衣主教,这表明了宗教改革中新教徒强调信仰上帝重要性,教皇的权威地位被否定,A正确;B与题意无关;《圣经》的重量大于教皇和主教是材料的现象,本质是其权威被否定,C错误;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否定了天主教的权威,并没有推翻教皇的神权统治,D错误。 18.宗教改革时期,英国人威克里夫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直接阅读.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在当时 A.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 B. 体现了马丁·路德的改革主张 C. 破除了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 D. 摧毁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宗教改革时期,英国人威克里夫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直接阅读.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并结合所学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人人都可以阅读《圣经》,而英国人威克里夫和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直接阅读.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符合了马丁路德的主张,故B正确;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仍然信仰上帝,A、C说法错误;宗教改革摧毁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翻译了的《旧约全书》使普通人可以直接阅读.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D不是材料主旨。 19.卢梭说:“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的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卢梭所表达的是 A. 天赋人权思想 B. 自由平等思想 C. 人民主权思想 D. 人非工具思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的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民主权思想,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卢梭 20.在法国大革命中沦为“阶下囚”的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这说明了启蒙思想 A. 否定了法国的等级制度 B. 导致法国政教分离 C. 推动了法国的宗教改革 D. 为法国革命起到了思想动员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法国大革命中沦为“阶下囚”的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启蒙思想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动员作用,因此选D;材料没有涉及否定法国的等级制度,A错误;B与题意无关;C违背史实。 21.有学者说:“若从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从思想文化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则无疑是法国之欧洲。”材料中所说英国、法国开先河的事件分别是 A. 工业革命、启蒙运动 B. 工业革命、文艺复兴 C. “光荣革命”、文艺复兴 D. “光荣革命”、启蒙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若从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从思想文化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则无疑是法国之欧洲。”并结合所学可知,十八世纪的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几乎是同时的法国启蒙运动也达到高潮,A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B、C错误;据所学可知,“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 22.下表是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代表性的科技成就,分析下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我国古代传统科技发展进入总结阶段 ②科技成就突出体现出实用性强的特点 ③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研究与典籍归纳整理 ④涉农科技成就与“重农”政策密切相关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我国传统科技进入到总结阶段,①正确;明清时期我国科技注重典籍的整理和经验的总结,注重实用性,②正确;据所学可知,研究方法注重实验研究是近代科学的特点,③错误;据材料“《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并结合所学可知,涉农科技成就与中国古代传统的“重农”政策密切相关,④正确;故选A;B、C、D错误。 23. 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一书中认为:“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法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劲’。”这表明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之一是 A. 统治者对书法的偏爱 B. 人才选拔制度的推动 C. 书法艺术家修养艺术的提高 D. 士大夫审美标准的转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材料“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可知,对书法的要求是唐代铨选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推动了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故B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 【详解】 24.如图是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所作《市担婴戏图》。阅读如图,下列关于这幅画作理解正确的是 ①画面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②作品笔法细腻注重写实 ③绘画题材走出宫廷深入民间 ④技法完全摆脱了宫廷画的影响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图文信息可知,画作中货郎挑着货物,在与道旁孩童相逗,体现了作品笔法细腻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的特点,①、②正确;据材料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所作《市担婴戏图》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行商在民间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现象影响到艺术的创作,成为画家艺术表现的对象,③正确;据所学可知宫廷画的审美情趣在皇家气息中掺入世俗格调,具较多故事性、趣味性,《市担婴戏图》体现了这个特点,故技法完全摆脱了宫廷画的影响说法错误,④不符题意;选C;A、B、D错误。 25.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 A. 注重气节奋发有为的思想 B. 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思想 C. 反对纲常主张个性自由的思想 D. 追求金钱鼓励冒险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一方面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壮大,这些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这些文学作品,正是对当时一些新思想的反应,孙悟空是反封建的典型人物,紧箍咒象征着封建礼教,由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分析可知反映明代出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C正确;注重气节奋发有为的思想是程朱理学的内容,与材料不符,A错误;追求民主反对专制及追求金钱鼓励冒险都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B、D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必然,也是时代需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崇爱己,不可得也。”“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君道篇》等 “释(注:放弃)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注:无)意度,奚仲(注:夏朝工匠)不能成一轮(注:车轮)。” ——《韩非子·权术篇》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鲁问篇》 材料二 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提出“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人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近日,在一列从济南开往北京的高铁上,一名乘客霸占他人座位,并以“站不起来”为由拒绝回到自己座位。“霸座”事件一曝光,就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有学者指出,“霸座”行为既是侵占别人权益的道德问题,也是扰乱公共秩序的治安问题。 阅读上述三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三段文字分别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流派的思想?并概括其各自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该观点的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运用所学诸子百家思想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霸座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答案】(1)流派及主张:儒家:“仁政”思想、“礼法并用”思想(或者“礼乐治士”思想、“法数制民”思想);法家:法治思想(或者以法治国思想);墨家:“兼爱”思想、“举贤任能”思想。 历史背景: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发展。 社会上: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阶级上: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各国礼贤下士,网罗人才。 教育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文化走入民间。 (2)政治观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三纲五常”学说“性三品”学说。 主要目的:神话专制皇权,宣扬封建等级;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看法与解决办法:评分说明:看法——就是考生对于“霸座”现象带自我主观性的道德评价与定性。这个评价与定性是提出解决办法的基础和前提。看法与解决办法之间具有逻辑意义上的严密关联,二者不能缺乏关联或者相互矛盾。解决办法要能结合所学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有关知识,有理有据,史论结合。要求:能辩证全面地看待和评价问题,观点明确清楚;能合理引用相关历史文化史实,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言之成理;对问题实质概括准确,并能给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 评分标准:一等①看法正确,观点明确,解决办法,适当合理。②论述能恰当引用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史实,进行多角度论述。③表述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表述完整。 二等①看法较正确,观点较明确,解决办法,具有一定可行性。②基本能引用相关历史文化方面的史实,论述角度单一。③表述条理基本清晰,层次基本清楚,表述基本完整。 三等①看法偏颇或不正确,观点不明确;解决办法,不具可行性。②未引用史实;无实质性评论。③表述逻辑混乱,条理不清晰,表述不完整。 看法:“霸座”事件反映出当下一些人缺乏严以律己、关爱他人的社会公德意识,遵规守纪的法纪观念淡漠,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念。 解决办法: 示例一:用严格的法治来规范和治理“霸座”行为,惩治和震慑霸座者。韩非子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就是要人们严明法纪,按规矩和制度行事,法律面前,一视同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就是要求人们做到“心中有法度,行动自从容”。当前,“霸座”事件频发,就是执法“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违纪者的违法成本太低,纵容了违纪违法者,挫伤了守法守纪者。韩非子又说:“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如果乘客霸座情节严重,要严格按照破坏公共秩序论处,并列入个人诚信“黑名单”,限制其乘坐高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使其付出一定的代价。对违纪违规者给予适度的惩罚,就是对违法者的最好的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教育违纪者,还能警示旁观者,安抚受害者,激励守法者,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保障每位乘客的合法权益,让任何试图挑战社会文明底线的行为都受到应有的处罚。当然,惩罚要适度,不可过于严厉,做到宽严适度,严而有度。 示例二:用情感感化和换位思考的方法,对霸座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唤醒违纪者的“良知”,让“霸座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从而改过自新。 俗话说:“言不惭,行不耻。”人的行为上的错误,源于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的“人之四端”思想,为教育感化霸座者提供了理论根据。在尊重霸座者人格的前提下,通过心平气和的方式,与霸座者进行说理和沟通,让违纪违规者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相信能够感化违纪违规者。孟子说“人性本善”,俗话说:人心本肉长,将人心比我心,让霸座者换位思考,假如别人霸占了你的座位,你作何感想?真诚的对话沟通,以此唤醒霸座者的“良知”。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求教育每一位交通参与者,尊重他人正当权益,少一点自私自利,多一点公共意识。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墨家“兼爱”思想,也可以教育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兼顾到他人的利益,不要损人利己,要双向思考,利益兼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要求“文明、法治、诚信、友善”,也把文明和友善作为核心价值理念,作为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该把他落实到日常行动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示例三:用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办法,对霸座者“情法并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荀子的“礼法并用”思想,更为我们解决“霸座”问题,提供完备的策略。荀子认为,社会的治乱,问题在于是否能以礼义法度去适当地节制并调整人欲,使不至于发生冲突,避免社会陷入偏险悖乱的状态。教育感化霸座者是前提,依法依规处罚霸座行为是手段。只教育不处罚,会使法纪规矩“失之于软”;只处罚不教育,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只有教育和处罚并用,让霸座者感受到霸座行为“法律不容、规则不容、道德更不容”,只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总之,要大力加强公民的法纪意识,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提升守法和护法水平,方可减少和消除“霸座”现象。 【解析】 【详解】(1)流派及主张:据材料出处《荀子·君道篇》可知是儒家;据材料“……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崇爱己,不可得也。”可知是儒家的民本思想;据材料“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可知,材料强调礼法并施。据材料出处《韩非子·权术篇》可知是法家;据材料“释(注:放弃)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注:无)意度,奚仲(注:夏朝工匠)不能成一轮(注:车轮)。”可知,放弃法治而随心所欲来治国,尧也不能治理好国家,故主张法治思想(或者以法治国思想)。据材料出处《墨子·鲁问篇》可知是墨家;据材料“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可知是墨子的“兼爱”思想;据材料“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可知。主张“选贤任能”思想。 历史背景:这些思想的出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状况,故这些思想出现的背景实际就是百家争鸣的背景。结合所学百家争鸣的背景可从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发展;社会上: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乱不断;阶级上: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各国礼贤下士,网罗人才;教育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文化走入民间等角度回答 (2)政治观点:据材料“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可知,董仲舒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据材料“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提出‘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人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可知,董仲舒强调“三纲五常”、“性三品”的等级观念。 主要目的:据所学可知,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学说神化专制皇权;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知,宣扬封建等级。 (3)看法:“霸座”事件反映出当下一些人缺乏严以律己、关爱他人的社会公德意识,遵规守纪的法纪观念淡漠,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念。 示例一:据材料“霸座”现象的出现,反映了部分国民素质太低,公共道德意识较弱,故社会应该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公民进行道德宣传教育;对公德意识严重缺失者应该用严格的法治来规范和治理“霸座”行为,这也就要求我国的法律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各项法律法规要健全,不给违法乱纪者提供机会,让任何试图挑战社会文明底线的行为都受到应有的处罚等角度回答即可。 示例二:用情感感化和换位思考的方法,对霸座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唤醒违纪者的“良知”,让“霸座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从而改过自新。 俗话说:据所学 “言不惭,行不耻。” 可知,人的行为上的错误,源于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据所学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可知,孟子的“人之四端”思想,为教育感化霸座者提供了理论根据。这就要求人们在尊重霸座者人格的前提下,与霸座者进行说理和沟通,对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违纪违规者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相信能够感化违纪违规者。 示例三:用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办法,对霸座者“情法并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据所学可知,荀子认为治国应“礼法并施”,即以礼教为主,同时又吸收法家的法治思想。荀子的思想,为我们解决“霸座”问题,提供完备的策略。即在尊重霸座者人格的前提下,与霸座者进行说理和沟通,对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违纪违规者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帮助其改变错误;若规劝无效则依法规处罚霸座行为,使之付出代价,之所以“霸座”现象频频出现,就是违纪者的违法成本太低,纵容了违纪违法者,挫伤了守法守纪者。只有教育和处罚并用,才能标本兼治。总之,要大力加强公民的法纪意识,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提升守法和护法水平,方可减少和消除“霸座”现象。 27.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思想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对近代欧洲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逐渐摒弃了基督教教条的束缚,将价值取向由“神为中心”转向“人为中心”,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科学的进步为基础,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以“理性”为核心思想,旨在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强调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和权利的思想解放潮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690年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自己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这就违反了社会和政府的目的。所以立法权和执行权往往是分立的。”“在一切场合,只要政府存在,立法权是最高的权力,因为谁能够对另一个人制定法律就必须是在他之上。” ——摘编自洛克《政府论》 阅读上述二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历史影响。 【答案】(1)差异与产生原因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能完全摆脱“神性”或者宗教神学观;启蒙运动以科学为基础,突出理性,强调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和权利。 产生原因: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天主教会势力强大,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启蒙运动时期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然科学发展对宗教神学观造成了冲击。 (2)洛克的主张与影响:主张:①君主及其政府的权力源于人民(或者政治权力是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②建立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的权利(或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③立法权和行政权必须分立(或者两权分立),④立法权是最高权力(或者立法权高于行政权) 影响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支持(或者说对其他国家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产生广泛影响)。②对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③为其后的启蒙运动提供思想借鉴和依据。 【解析】 【详解】(1)差异与产生原因差异: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逐渐摒弃了基督教教条的束缚……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可知,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能完全摆脱“神性”或者宗教神学观;据材料“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科学的进步为基础,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以“理性”为核心思想”可知,启蒙运动以科学为基础,突出理性,强调人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产生原因: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处于萌芽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神学势力强大,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而启蒙运动时期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发展对宗教神学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2)洛克的主张与影响:主张:据材料“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并结合所学可知,政治权力是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据材料“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所以立法权和执行权往往是分立的。”可知,立法权和行政权必须分立;据材料“在一切场合,只要政府存在,立法权是最高的权力,因为谁能够对另一个人制定法律就必须是在他之上。”可知,立法权高于行政权。 影响:据所学可知洛克的这些主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其他国家反对封建专制暴政的斗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理论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为后来法国的启蒙运动提供思想借鉴和依据。 28.中国古代印刷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布衣毕异以胶泥刻字,用火烧坚,制作众多的泥活字,并在带框的铁板内排字成页,加热铁板上的“松脂、蜡和纸灰之类”以固定活字字模,再压平字面,即可以刷墨印纸。若只印刷少量书籍的话,这种方法并不算简易,若印刷成千上万本书籍,出书的速度就相当的快速。 ——摘编自张秀民《中国印刷史》 材料二 就一般的书籍出版来说,传统的汉文活字印刷技术要求高,印版难以保存,相对雕版印刷尚无全面优势,长期处于次要地位。自唐代至清末,中国一直以雕版印刷为主,雕版印刷术对传承典籍与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雕版印刷术还传播到朝鲜、越南、琉球、日本以及中亚和欧洲,促进了世界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19世纪后期,西方近代石印、铅印技术传入我国后,传统的雕版和活字版逐渐被取代,汉文活字印刷实现了技术突破,铅字排版印刷在20世纪占据了主导地位。 ——摘编自钱存利、郑如斯《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 阅读上述二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印刷科技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期我国古代印刷术发展落后的原因。 【答案】(1)特点:①历史悠久。②技术进步缓慢。③前期领先于世界,后期落后于世界。④活字印刷操作程序繁琐,无全面优势。⑤雕版印刷居主要地位。⑥传播范围广、对世界贡献大。 (2)原因:(答案内容相近似即可,创新性答案酌情赋分) 政治因素:后期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科技交流。 经济因素:小农经济占主体,科技发展缺乏原动力。 文化因素:儒学教育为主要内容,不重视科技发展。 市场因素:人民群众十分贫困,书籍需求市场有限,印刷科技缺乏发展动力。 外部因素:近代西方更为先进的印刷术传入所带来的冲击。 【解析】 【详解】(1)特点:据材料“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布衣毕异以胶泥刻字,用火烧坚,制作众多的泥活字,并在带框的铁板内排字成页”可知,印刷术历史悠久;据材料“就一般的书籍出版来说,传统的汉文活字印刷技术要求高,印版难以保存,相对雕版印刷尚无全面优势,长期处于次要地位。自唐代至清末,中国一直以雕版印刷为主,雕版印刷术对传承典籍与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知,传统的汉文活字印刷技术要求高,相对雕版印刷尚无全面优势,长期处于次要地位,技术进步缓慢;活字印刷操作程序繁琐,无全面优势;雕版印刷居主要地位;据材料“19世纪后期,西方近代石印、铅印技术传入我国后,传统的雕版和活字版逐渐被取代,”可知,前期领先于世界,后期落后于世界;据材料“雕版印刷术还传播到朝鲜、越南、琉球、日本以及中亚和欧洲,促进了世界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可知,传播范围广、对世界贡献大。 (2)19世纪后期我国古代印刷术发展落后的原因可从政治上:后期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科技交流;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体,科技发展缺乏原动力;文化上:儒学教育为主要内容,不重视科技发展;市场上:人民群众十分贫困,书籍需求市场有限,印刷科技缺乏发展动力;外部因素:近代西方更为先进的印刷术传入所带来的冲击等角度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