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1.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 A. 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 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 C. 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 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员,实现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由“‘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可知,贵族政治终将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而没有涉及皇权加强的信息,排除A。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而是强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B。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排除D。‎ ‎2.如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 年限 ‎1年以下 ‎1—2年 ‎2—5年 ‎5—10年 ‎10—15年 ‎15—20年 ‎20年以上 阁臣数(人)‎ ‎30‎ ‎37‎ ‎42‎ ‎25‎ ‎12‎ ‎11‎ ‎4‎ 占比(%)‎ ‎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 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B. 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 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 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们发现内阁大臣更迭频繁,从逻辑来看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性,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担任内阁大臣的年限而不是官员的实际年龄,A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内阁大臣人数变化的数据,B选项排除。内阁大臣的任职年限和他是否发挥辅助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C选项排除。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朝内阁的准确把握。‎ ‎3.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下列的候选名单中,谁有资格入选陪审团 A. 10岁雅典男童 B. 来自波斯的20岁商人 C. 30岁雅典贵妇 D. 40岁雅典男性公民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中,享有公民权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所以A、B、C都没有资格入选陪审团,只有作为成年男子的雅典公民才能当选,故选D。‎ ‎4.为保障财物的流转,罗马法中先后出现了口头契约与诺成契约。口头契约指当事人用特定的语言经问、答而订立的契约,如在仪式或言辞上稍有差错,契约便不成立。诺成契约指当事人表达出双方同意的信息,无须经过特定的仪式而订立的契约。这一转变 A. 有效避免了交易的欺诈 B.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推动罗马法学高度成熟 D. 沉重地打击了贵族特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诺成契约指当事人表达出双方同意的信息,无须经过特定的仪式而订立的契约”来看,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法对于订立契约,从形式上有较大的简化,这一转变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答案为B项。这一转变对避免欺诈没有影响,排除A项;C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一变化没有涉及对贵族特权的损害,排除D项。‎ ‎5.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指出:“从某种角度看,该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英国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该法案的实施 A. 完善了议会制度 B. 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度 C. 限制了国王权力 D. 形成了议会专权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是进一步限制了国王的权力,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侧重于强调对国王权力的限制,而不是强调完善议会制度,A选项排除。材料看不出确立了责任内阁制,B选项排除。材料是划分了国王和议会的界限,并没有说议会专权,D选项排除。‎ ‎6.“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A. 建立联邦制并实行分权制衡 B. 总统和议员实行任期制 C. 建立总统制并确立共和政体 D. 确立两党制并轮番而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说明王权专制带来的弊端,美国未来避免王权专制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对于地方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故A项正确;总统和议员实行任期制体现出民主的特点,故B项错误;建立总统制并确立共和政体属于政体组织形式,故C项错误;D属于党派竞争,不属于限制专制内容,排除。‎ ‎【点睛】美国共和政体体现的政治理念 ‎(1)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 ‎(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3)中央集权原则: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着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7.法国1789年爆发大革命,至1875年确立共和政体之前,出现过共和,帝制多次反复,而研究发现,帝制时期其经济反而更为繁荣,其主要原因是 A. 共和体制不合历史大势 B. 专制体制生命力仍强大 C. 适度集权提供稳定环境 D. 帝制利于工业技术革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法国的共和时期短暂而又激进,操之过急的措施和动荡的环境对于经济而言弊远大于利,反观其革命后的帝制,拿破仑的法典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拿破仑帝国更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第二帝国亦是如此,就连复辟的波旁王朝也部分承认了资产阶级经济利益。这和法国国情关系密切。适度的集权反而比激进短命的共和政权更能释放经济活力,选择C,从整个历史大势来看,共和体制符合历史趋势,排除A,如B解析,此时法国的帝制维护,至少部分承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和专制体制有着本质不同,已经不能将其定性为专制体制,排除B,适当的集权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并不是说帝制有利于工业技术革新,排除D。‎ ‎8.《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男女均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还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婢等。这反映太平天国 A. 意识超前符合历史的潮流 B. 获得了广大民众的理解支持 C. 旨在化解列强入侵的危机 D. 冲击了纲常名教和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男女均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还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婢等”反映出太平天国冲击了封建纲常名教和统治秩序,故D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追求小农经济,这不符合历史的潮流,故A项错误;B项中的“广大民众”说法错误,故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和化解列强入侵的危机无关,故C项错误。‎ ‎9.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选项排除。‎ ‎10.《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 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 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B。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此的态度,排除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D。‎ ‎11.“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例如对平、津、通州),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这是一部影视剧中毛泽东指导某次著名战役的台词,这场著名战役的重大战果是 A. 解放了东北全境 B. 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C.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 解放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题中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符合平津战役的特点,平津战役的胜利促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故C项正确;解放了东北全境是辽沈战役的意义,A项错误;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是淮海战役的意义,B错误;解放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是渡江战役的意义,D错误。‎ ‎【点睛】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以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的手段并对敌人采用政治攻势取得胜利,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主力决战,以战役战术上分批分割歼敌和近战夜战取得了最终胜利;渡江战役发生于1949年4‎ 月,是人民解放军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国民党军队。‎ ‎12.1917年,土耳其的一家地方报纸写道:“这是俄国人民的行动,将来某一天会变成一个太阳并照亮全人类。”而美国的芬兰矿工移民中“一提到列宁的名字心就颤动不已”。在几乎无人知道俄国在哪里的古巴,烟草公司组成了“苏维埃”。这些现象说明俄国十月革命 A. 鼓舞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B. 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进入新时代 C. 为俄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D. 促成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以土耳其、美国的芬兰矿工、古巴等国人们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反响,虽然鼓舞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但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排除;结合材料中“将来某一天会变成一个太阳并照亮全人类”“芬兰矿工移民”“古巴,烟草公司”等信息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故B项正确;现代化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社会主义阵营的初步形成”是在二战后,故D项排除。‎ ‎13.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材料 结论 A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我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1956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D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D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即已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排除A项;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使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排除C项。‎ ‎14.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签订了一系列外交文件。下列文件内容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 ‎②“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③“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④“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②③④①‎ D. ②④③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是1971年;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为此发布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强调“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2‎ 年中日签署《联合公报》,宣布“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公报》生效,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由此中美正式建交。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B项。‎ ‎15.乔治凯南等人打算是,如果苏联拒绝美国的提议,美国“正好就把分裂欧洲的责任推到苏联头上”,如果苏联接受,那么美国就可以迫使东欧国家“放弃其经济生活中的几乎是排他性的苏联取向”,并倒向西方。这一提议 A. 促成了东西欧洲的和解 B. 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C. 推动了美苏经济的对抗 D. 形成了美苏对峙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乔治·凯南是马歇尔计划的设计者,从材料中不难看出美国试图通过该计划来嫁祸苏联,或者策划东欧脱离苏联对其经济的控制,因此这一政策的结果只能是推动美苏在经济领域的对抗,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而非马歇尔计划,选项B排除;美苏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选项D排除。‎ ‎16.1969年2月,戴高乐接见英国新任驻法大使索姆斯,表示希望看到英国和西欧其他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关系,在政治上和防务上加强合作,认为西欧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于北大西洋公约的防务。这表明 A.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 西欧政治上的联合进一步加强 C. 英法共同规划欧共体的发展 D. 欧共体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戴高乐希望西欧在经济、“政治上和防务上加强合作”,“有自己的独立于北大西洋公约的防务”,反映了法国希望欧洲联合起来,摆脱美国操控。这表明两极格局下美国与其阵营内部成员(如法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分化,因此A选项正确。这是戴高乐的个人意见和希望,不能说明西欧政治上的联合进一步加强成为现实,也不能代表欧共体的态度,B、D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国的要求,并未体现英国的态度,结合所学可知,英国1973年才加入欧共体,此时并未与法国共同规划欧共体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7.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 井田制度松动 B. 世袭制度解体 C. 抑商政策弱化 D. 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18.据统计,清前期各地农业短工的日工资,就其平均数说,除东北的奉天、热河地区,以及广东安徽地区以外,其他各省最高为八十文,最低为二十文,从雍正十三年(1735)至道光七年(1827)九十多年没有多少变化。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 全国工资价格水平趋向平衡 B.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停滞 C. 闭关政策制约海外市场扩大 D. 重农思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农业短工日工资九十年间没有发生变化,反映出农业发展水平没有大幅度提升,选项B正确;材料农业短工工资“最高为八十文,最低为二十文”,可见当时工资价格水平不平衡,而且从农业工资无法得出全国工资水平,选项A排除;闭关锁国政策与农业无关发展水平关联性不大,出口产品多数为手工业品,选项C排除;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19.下列明清时期的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当时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B.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 C. 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答案】B ‎【解析】‎ 明清时期从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来看,资本主义是当时的潮流。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潮流;A项体现的是纺织业的发展情况,不符合题意;B项体现出雇佣劳动关系,说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符合题意;C项说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不符合题意;D项说明商业发展的状况,不符合题意。‎ 点睛:首先要明确明清时期世界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然后从四个选项中找出符合“雇佣劳动关系”的即可。‎ ‎20.唐朝宫廷建筑以浑朴雄阔宏伟壮丽为特色,但民间建筑不准高大。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 都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 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描述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宋朝官方和民间商业建筑都很奢侈,与唐朝时不准“民间建筑”高大不同,体现出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建筑高大奢侈,与都城经济功能是否增强无关,排除;CD项,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的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 ‎21.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中国古代有两个时期的经济政策,一个“节制资本,不让民间有过富,而在经济上层加以一种限制”;另一个“不让民间有穷人,侧重为民置产”。这两种经济政策是 A. 重农抑商政策、编户制度 B. 盐铁专卖政策、均田制 C. 市舶使政策、均田制 D. 重农抑商政策、工商皆本政策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节制资本,不让民间有过富,而在经济上层加以一种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是西汉时期的盐铁专卖政策,材料“不让民间有穷人,侧重为民置产”可知,这一政策是均田制;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编户制度是古代户籍制度;市舶使制度是对外贸易政策;工商皆本政策是近代出现的。所以答案选B。‎ ‎22.16世纪初,威尼斯胡椒在安特卫普市场上价格为每磅20个格罗特,葡萄牙胡椒则为16至18个格罗特。威尼斯商人因此被迫亏本出售胡椒。其主要原因是 A. 葡萄牙支持新航路开辟 B. 意大利传统优势不在 C. 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 D. 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葡萄牙处在大西洋沿岸的重要位置上,这使得葡萄牙在胡椒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故D项正确;葡萄牙支持新航路开辟并不能说明葡萄牙在胡椒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意大利的传统优势,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故C项排除。‎ ‎23.下表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英国经济霸权的更迭演变过程。‎ 崛起中的霸权 ‎1789—1815‎ 霸权的胜利 ‎1815—1850‎ 霸权的成熟 ‎1850—1873‎ 衰落的霸权 ‎1873—1897‎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A. 在崛起阶段奠定了世界科技中心地位 B. 在胜利阶段加强了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C. 在成熟阶段大力推行了自由主义政策 D. 在衰落阶段经济的发展速度徘徊不前 ‎【答案】C ‎【解析】‎ ‎【详解】英国霸权的成熟时期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此时正是自由主义盛行的时期,故C项正确;1789—1815的崛起阶段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并没有奠定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排除A项;1815—1850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还没有形成,排除B项;衰落阶段的英国只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速度有所放慢,但并没有徘徊不前,排除D项;‎ ‎24.洋务派初期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即使后来建立“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据此可以推知,洋务派 A. 企图借助政权力量来实现“分洋利”‎ B. 试图通过经济垄断以达求富之目的 C. 为确保洋务企业独尊地位不择手段 D. 并未真正跨出师夷长技的坚定步伐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以及“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说明洋务派试图在经济上形成垄断地位,以此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实现“求富”的目的。故答案为B项。洋务派的这一措施不是针对外国资本主义,而是针对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排除A项;C项不能反映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排除;洋务运动在实践中迈出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排除D项。‎ ‎25.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 A. 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 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 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顺应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 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中说明的是农民没有把获取的钱财投资于商业的扩大再经营,反而从事土地开发,体现出当时农民重视土地的思想,这种经济思想显然不利于农村自然经济的快速解体,这种案例说明近代经济变动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民思想是安土重迁,不是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农民意识问题,不能论述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结论,故D项错误。‎ ‎26.瑞蚨祥(中华老字号企业)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该企业在1912年以后的几年间销售额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B. 欧美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侵略 C. 辛亥革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D. 南京国民政府倡导实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不符合题意;一战爆发于1914年,欧美列强忙于战争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不符合题意;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时间“1912年”,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7.苏(俄)联某领导人将实现社会主义和谋求国家强大的战略同步实施,提出:只有在胜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才能消灭俄国的落后;只有走“捷径”,采取强制措施,打破常规,才能实现生产力水平的加速发展。这种认识 A. 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推动了斯大林体制的形成 C. 违背了苏联当时基本国情 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强调所谓走捷径,应该是要快速实现俄国的工业化,在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过程之中,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促进了俄国快速实现了工业化,选项B正确,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这一特点,选项A排除;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与国际国内环境密切相关,没有违背苏俄(联)国情,选项C排除;斯大林模式是对新经济政策的一种改变,并没有延续新经济政策的精神,选项D排除。‎ ‎28.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分析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威克特认为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A. 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 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 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 具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表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通过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体现的是“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的说法,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立法干预经济无关,A选项排除。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是对工业的干预,B选项排除。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选项排除。‎ ‎29.下图为1974—1985年英国国家补贴煤矿、铁路和钢铁等国有企业的金额(单位:亿英镑)示意图,该图说明英国 A. 实行企业国有化成效显著 B. 国有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C. 国有企业效率日益低下 D. 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健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英国对国有企业的补贴越来越多,这说明英国的国有企业效率日益低下,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企业国有化的弊端而非成效,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有企业得到的补贴越来越多而非规模越来越大,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社会保障制度,排除D项。‎ ‎【点睛】注意材料“1974—1985年”这一时间信息。‎ ‎30.20世纪中期开始,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的所有者逐渐退出经营第一线,然后由专门的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等人才进行经营。这一现象 A. 实现了资本的社会化 B. 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D. 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企业的所有者逐渐退出经营第一线,然后由专门的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等人才进行经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故B项正确;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与资本的社会化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与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无关,故C项错误;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故D项错误。故选B。‎ ‎31.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道:“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导致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 A. 经济基础极其薄弱 B. 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C. 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D. 西方国家长期的经济封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苏联在占有自然资源优势和科技人才的前提下,人民生活水平却较低,其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选项C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苏联的经济基础并不薄弱,选项A排除;东欧剧变不是造成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原因,排除选项B;西方对苏联的封锁不是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低的决定性因素,排除选项D。‎ ‎32.1953年我国第一次宣布“一五”计划,规定粮食生产年平均增长5.3%,但当年实际粮产量仅增长1.8%,棉花产量则下降9%;1954年粮食增长仅1.6%,棉花再次减产9%。这反映出 A. 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的必要性 B. 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迫切性 C.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紧迫性 D. 仿效苏联经济模式的局限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为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初步基础,但材料反映当时我国农业尚无法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农产品供应,这说明变革农村生产关系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必要性,故选A;材料没有反映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背景问题,所以无法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迫切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问题,排除D。‎ ‎33.1962年,中共中央下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此后,人民公社数量较核算单位下放前增加了15534个,增加27.72%,生产队增加了895502个,增加19.58%。这一变化 A. 克服了公社体制的弊端 B. 扩大了人民公社的规模 C. 改变了农村所有制形式 D.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可知,核算权下放到生产队,适度缩小了公社和生产队的规模,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人民公社体制“一大二公”的弊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一定提高,但无法根本上消除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病。故答案为D项,AB项排除。C项,生产核算权下放不代表改变所有制形式,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34.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对其认识最正确的是 A. 中国经济增速总体是持续稳定增长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前进 C. 对内改革的深化推动三次发展高潮 D. 开放力度强弱影响经济增速的快慢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趋势来看,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增长有快有慢,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前进。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可知,这一期间增速也有低俗的时候,故 “持续稳定增长”这一表述不够准确,排除A项;80年代初的增长主要源于改革开放的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但这一时期还没有推进改革的深化,故C项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从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出“开放力度强弱影响经济增速的快慢”这一关系,故 D选项错误。‎ ‎35.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统计,“六五”计划期间(1981—1986年)与1953—1978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数据对比如下表。几位高二同学分析了表格中数据变化的原因,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 国民收入增长速度(%)‎ ‎1953—1978年平均 ‎7.9‎ ‎82‎ ‎6.0‎ ‎“六五”期间平均 ‎11.0‎ ‎11.0‎ ‎9.7‎ A. 甲: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 B. 乙: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 C. 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 丁: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经济框架 ‎【答案】B ‎【解析】‎ ‎【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进程,“六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故答案为B项。ACD项,上海浦东新区20世纪90年代才开发和开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基本确立;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93年。此三项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36.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列宁装等,“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女孩子喜欢穿俄国风情的“布拉吉”。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建国初期,物质生活不丰富 B.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 D. 国际政治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20世纪50年代,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美国敌视新中国,中苏关系良好,受国际环境影响,我国服饰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从而出现材料中“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和喜爱苏式服装的现象,故选D;物质生活不丰富会导致服饰的单一化和简朴化,与服饰政治色彩浓厚无关,排除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我国服饰政治色彩浓厚无关,排除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与服饰政治色彩浓厚无关,排除C。‎ ‎37.下图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和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形成这种趋势的制度保障主要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B. 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C. 世界各国关税壁垒森严 D. 经济半球化转向全球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水平逐渐下降,贸易总额逐渐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贸易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故A正确;世界贸易总额增长属于现象,不是制度保障,故B排除;关税壁垒森严并不会导致关税水平逐渐下降,故C排除;经济全球化也不属于“制度保障”,故D排除。‎ ‎38.1976年,IMF在牙买加召开会议,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牙买加体系。该体系下实行浮动汇率制,打破美元作为唯一外汇储备的情形。西德马克、日元随两国经济的恢复发展脱颖而出,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这一体系 A. 导致了德日两国取代美国金融霸主地位 B. 完善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管理运作机制 C. 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的新变化 D. 说明了固定汇率制阻碍了战后经济恢复 ‎【答案】C ‎【解析】‎ ‎【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仍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牙买加体系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故B错误;西德马克、日元随两国经济的恢复发展脱颖而出,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说明美元的霸主地位动摇,世界经济领域出现新变化,故C正确;固定汇率制有利于货币体系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3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于1994年,故①正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的社会政治制度不相同,故③排除;②④正确。所以答案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 ‎40.从1996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加入WTO的发达国家有4个,发展中国家有31个。截止2005年,WTO成员国数量达到149个,约占全球国家总数的63%.这表明 A. 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B. 国际旧政治格局遭到冲击 C. 新兴独立国家数量猛增 D.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推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从材料的数据明显可以看出,WTO不断的向前发展,加入的国家越来越多,表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不断的加强,选项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旧的政治格局遭到冲击,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选项B排除。材料看不出新兴独立国家数量增加,只能看出加入WTO的国家增多,选项C排除。经济全球化不是曲折而是发展,选项D排除。‎ 二、材料题(共计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农民的农产品要先出售,取得货币来交租,剩余货币用于购买铁用具、食盐等资料。农业中的商品生产逐步发展,城郊园圃业、林业、牧业、渔业商品化的程度较高,农业领域的商品生产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由于抑商政策和土贡政策的冲击,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只能依附于小农经济和地主田庄经济,难以独立发展,不占主导地位。农产品依然主要通过非市场途径分配,即缴纳租赋和留作自用。市场需求对农业商品化影响不大。农业依旧是传统农业,政府发展农业的目标是增产,农业技术创新的目标也是增产。‎ ‎——摘编自郑林《试论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上层建筑的巨大作用,在英国改造农业方面得到了典型表现。自1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国会圈地时期,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城镇人口的急剧膨胀带来了对商品粮的巨大需求。乔治三世在位时期(1760—1820年)国会颁布圈地法令3000个以上,英国的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基本确立,大租地农场的经营方式占据了绝对优势。农村形成了地主、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三大阶层。农业的资本主义化,鼓励了农业投资,为技术革命和机器的应用扫清了障碍。播种机、打谷机和收割机应运而生,在农业革新的高潮中,成立了农业委员会、皇家农业协会等。英国资本主义农业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商品化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世纪英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特点:货币地租逐步普及;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主要目的是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商品生产呈现多元化趋势;总体上仍受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限制,规模效应有限;依附传统自然经济,影响有限。‎ ‎(2)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代议制的确立;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人口的增长和城镇的发展;圈地运动的进行;农业投资的加大;新技术的应用;专业组织的推动。‎ 影响:推动了农村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阶级结构;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本。‎ ‎【解析】‎ ‎【详解】(1)据材料“(明清时期)农民的农产品要先出售,取得货币来交租,剩余货币用于购买铁用具、食盐等资料”等信息可知,货币地租逐步普及;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主要目的是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据材料“农业中的商品生产逐步发展,城郊园圃业、林业、牧业、渔业商品化的程度较高,农业领域的商品生产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等信息可知,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商品生产呈现多元化趋势;据材料“但由于抑商政策和土贡政策的冲击,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只能依附于小农经济和地主田庄经济,难以独立发展,不占主导地位” 等信息可知,总体上仍受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限制,规模效应有限;据材料“市场需求对农业商品化影响不大。农业依旧是传统农业” 等信息可知,依附传统自然经济,影响有限。‎ ‎(2)原因:据材料“上层建筑的巨大作用,在英国改造农业方面得到了典型表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代议制的确立;据材料“乔治三世在位时期(1760-1820年)国会颁布圈地法令3000个以上,英国的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基本确立”等信息可知,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圈地运动的进行;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基本确立;据材料“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城镇人口的急剧膨胀带来了对商品粮的巨大需求”等信息可知,人口的增长和城镇的发展,带来了对商品粮的巨大需求;农业投资的加大;据材料“播种机、打谷机和收割机应运而生”等信息可知,新技术的应用;据材料“在农业革新的高潮中,成立了农业委员会、皇家农业协会等”信息可知,专业组织的推动。‎ 影响:据材料“乔治三世在位时期(1760-1820年)国会颁布圈地法令3000个以上,英国的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基本确立”等信息可知,推动了农村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据材料“农村形成了地主、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三大阶层”等信息可知,改变了农村的阶级结构;据材料“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国会圈地时期,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城镇人口的急剧膨胀带来了对商品粮的巨大需求”等信息可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本等。‎ ‎【点睛】圈地运动的影响:1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变化使农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2、加快了英国城镇的进程。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以及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量增加3、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圈地运动造就了大批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扩大了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年7月美英两国发表了各自的新的国际货币制度方案,美国的“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稳定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国民收入和国际收支情况认缴一定的份额,各国投票权的数额取决于认缴份额的多寡。……1945年12月27日,“布雷顿森林协定”在美国国务院内举行签字仪式。‎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卷 材料二 二战后大事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人怀特建议的真实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概括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或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趋势或特点,论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1)意图: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或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背景: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或成为最大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难以维系(或原有世界金融体系混乱)‎ ‎(2)示例:趋势: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明显。‎ 论述:二战后,在吸取贸易保护主义教训的基础上,1947年10月,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它以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为宗旨,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1995年,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它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总之,二战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贸易自由化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其他答案,如战后欧洲向一体化发展;各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或战后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等只要围绕材料中的事件,叙述史实正确皆可)‎ ‎【解析】‎ ‎【详解】(1)意图:依据材料一“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国民收入和国际收支情况认缴一定的份额,各国投票权的数额取决于认缴份额的多寡”的信息和所学可知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背景:依据所学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以及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难以维系等回答。‎ ‎(2)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提取相关观点,比如材料二的信息可以从“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明显”提取观点,论述: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二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确立、1995年,成立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回答。最后从二战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贸易自由化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进行总结归纳。‎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