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作业

课后限时集训(十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五四运动以后,学生和思想界领袖们得到了商人、民族资本家和工人的支持,希望通过思想改革、社会改革来建设一个新中国。中国传统的伦理教条、风俗习惯、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以及社会和政治制度,都遭受到猛烈批判。这主要是由于五四运动(  )‎ A.找到了民族救亡正确道路 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C.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D.弘扬了爱国进步与民主科学的精神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核心内容为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弘扬了爱国进步与民主科学的精神,故选D项;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民族救亡的正确道路,故排除A项;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年,故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故排除C项。]‎ ‎2.1922年,中共二大发出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合作的具体办法。这一号召(  )‎ A.说明中共较清醒地认识了中国国情 B.表明当时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是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具体表现 D.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A [工人、农民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同时中国共产党还主张联合一切革命党派和资产阶级民主派,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已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力量所在,这是中国的实际,故选A项;B项表述属于中共一大的内容,与题意无关,‎ 故排除B项;全民族抗战路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项。]‎ ‎3.(2019·广州一模)1925年,华北五所大学分别就辩题“中国宜用武力统一”举办辩论会,其中四所大学正方获胜。当时有评论称:“正方主张中国宜用武力统一的理由,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的思想不谋而合。”据此可知,当时(  )‎ A.北伐战争已具备一定民意条件 B.学生辩论扩大了革命群众基础 C.军阀割据仍是民族革命的障碍 D.专制和大一统观念仍占据主导 A [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决心以武力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1925年……正方主张中国宜用武力……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的思想不谋而合”这一信息正说明国民政府的决定具备了一定的民意基础,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学生与民众对武力统一的态度,排除B、C两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排除D项。]‎ ‎4.在1927年8月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上,中共明确提出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来解决土地问题,规定党当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有计划、尽可能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工作重心将发生变化 B.开始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 C.已放弃城市工人运动 D.开始关注农民革命问题 A [根据“中共明确提出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来解决土地问题,规定党当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有计划、尽可能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农村,故A项正确;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故B项错误;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并不意味着放弃城市工人运动,故C项错误;早在国民大革命时,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开始关注农民革命问题,故D项错误。]‎ ‎5.(2019·烟台诊断)在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的三湾改编中规定:党支部建在连上(此前营、连、排没有党组织),‎ 排设党小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案1929年12月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上述规定旨在(  )‎ A.确立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 B.明确革命军队的政治任务 C.把发展党员定为中心工作 D.强化革命军队的军事纪律 A [由材料“党支部建在连上,排设党小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可知,中国共产党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党指挥枪即军队由谁指挥的问题,而没有明确军队的政治任务,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发展党员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强调军队的军事纪律问题,而是军队指挥权的问题,故D项错误。]‎ ‎6.下图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宣传画《工人、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田地》。这一作品(  )‎ A.说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力 C.奠定了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 D.反映出红军宣传具有通俗性 D [“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宣传画《工人、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是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的作品,但从这个作品无法得知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是否形成,故A项错误;由画面看内容非常直观,没有体现想象力,故B项错误;在土地革命时期,没有体现奠定统一战线的思想,故C项错误;通过漫画可以让人很通俗地看到打土豪分田地的场景,群众容易接受,故D项正确。]‎ ‎7.1928年中共中央在给广东省委的指示信中提出,“中国现在革命的发展,事实上形成特殊的方式:‘农民割据’”,“‎ 这种割据局面必须发展大城市的中心。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就要在这上面表现坚强起来”。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主导革命的胜利 B [由材料可知,1928年中共中央认为农村的革命只是为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提供条件,说明城市中心论在当时依然是主流,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当时中共中央依然以工人阶级为革命的主力,故D项错误。]‎ ‎8.(2019·厦门质检)1928年夏,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指出现阶段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这次大会(  )‎ A.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B.克服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C.有助于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 D.阻滞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1927年10月建立的,材料中的时间为1928年,故A项错误;1928年中共中央的“左”倾错误时有抬头,故B项错误;中共六大对于中国革命性质和中心工作进行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判断,有利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故C项正确;中共六大的决议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故D项错误。]‎ ‎9.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打破地主、资产阶级经济的和政治的权力,以除去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和农民自由的一切障碍。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 A.是对中共“一大”纲领的修正 B.巩固了社会主义革命斗争成果 C.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热情 D.成为中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C [材料所述规定并非对中共“一大”纲领的修正,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时间信息“1931年”不符,故排除;材料中“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除去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和农民自由的一切障碍”说明这些规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热情,故C项正确;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10.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要求各根据地的每个区、县均要建立读书班,各级政府要组织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强迫性识字,达到“普遍的能做报告,能看各种文件,最低限度也要能看标语和路条(通行凭证)”的标准。由此可知当时的扫盲教育(  )‎ A.具有明显的政治化特征 B.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 C.调动了民众的革命热情 D.有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A [根据题干信息“各级政府要组织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强迫性识字,达到‘普遍的能做报告,能看各种文件,最低限度也要能看标语和路条(通行凭证)’的标准”可知A项为正确答案。]‎ ‎1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高举“抗日反蒋”的旗帜,转战湘黔川滇寻求新的落脚点,集中全力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1935年6月转入川西北会合红四方面军,明确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由此可知(  )‎ A.中共对蒋政策未发生重大变化 B.红军长征进入一个新阶段 C.中日民族矛盾开始趋于激化 D.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路线方针问题 B [从“抗日反蒋”到“北上抗日”,越发强调抗日的重要性,表明红军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B项正确。]‎ ‎12.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一认识(  )‎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C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的政策应围绕这一矛盾进行调整,强调土地革命的重要性,依然是坚持阶级矛盾为主,故A项错误;遵义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左”倾军事路线,指引红军长征逐渐取得胜利,故B项错误;随着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开始调整政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确定政策深刻的民族性质,其目的就是联蒋抗日,所以这一认识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论持久战》为持久抗战奠定了思想基础,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毛泽东与中央早期领导人》‎ 材料二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瞿秋白在上海召集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做出《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强调了“暴动”的重要性: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非常之重要;轻视城市工人,仅仅当作一种响应农民的力量,是很错误的……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当然,最激烈的主张暴动的,是共产国际新任全权代表罗明纳兹。会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新中央,向各地党组织发出了一系列要求组织暴动的指令,但都一一痛遭失败。‎ ‎——摘编自《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材料三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政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左”倾路线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都被逐渐地克服了。‎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当时党内在探索革命道路上存在什么样的分歧,并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9分)‎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特点。(8分)‎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和历史作用。(8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分析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革命所处的环境、党自身所犯的错误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进行概括。第(3)问的第一小问从理论与实践逐渐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第二小问从革命成果、党的建设等方面来概括。‎ 答案:(1)分歧: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还是走城市中心道路。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后,革命面临严重危机,而八七会议没有指明革命的道路;缺乏革命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借鉴,照搬了苏联革命道路;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对国情缺乏科学认识;共产国际错误的指示。(9分)‎ ‎(2)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迫使红军进行长征,由于“左”倾错误仍在党内居于统治地位,革命处于危急时刻。特点: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党内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8分)‎ ‎(3)特点: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吸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党在不断与“右”倾和“左”倾错误斗争中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历史作用:使中国革命多次转危为安,党由幼稚走向了成熟,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妥善处理了党内的分歧,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8分)‎ ‎14.(2019·德阳一模)(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孙中山大事年表 ‎ ‎1894年6月 上书李鸿章,主张“仿行西法以筹自强”‎ ‎1894年11月 成立兴中会,首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密谋广州起义 ‎1905年8月 同盟会成立,被推举为总理,提出政治纲领 ‎1905—1911年 先后组织惠州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但均遭失败 ‎1912年初 就任临时大总统,提出“五族共和”‎ ‎1912年4月 正式辞职。同时,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9月 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筹划筑路事宜,但铁路计划未实施 ‎1913-1915年 连续发起了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1917-1918年 联合西南军阀,发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 ‎1920年 开始接受苏俄的帮助 ‎1924年1月 提出新三民主义,并正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1924年11月 为和平统一中国,应冯玉祥邀请,抱病北上 ‎1925年 孙中山病逝于北京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 表中提供了孙中山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历程,蕴含了关于民族复兴的诸多启示。请根据表格内容从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我们要明确要素——提炼启示、结合史实说明。 ‎ 启示:根据表中“孙中山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历程,蕴含了关于民族复兴的诸多启示”和探索中的孙中山先生或“均遭失败”或“未实施”或“辞职”,最后“病逝于北京”并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得出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 ‎ 说明:扣住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并牢牢把握住启示: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近代中国由于不是独立地位,深受列强凌辱、压迫,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抗争是壮烈的,但未实现民族复兴,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才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答案:示例:‎ 启示: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2分)‎ 说明: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主权大量丧失,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华民族无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国家依然积贫积弱。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这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振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10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