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银川一中 2021 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24.《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1975 年岐山董家村裘卫诸器出土后, 人们在恭王三年(公元前 920 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解释其意为贾、价、 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这一变化导致史学界 A.丰富了对井田制的研究视角 B.质疑《礼记·王制》的真伪 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价值 D.重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涵 25.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庄之说,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 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玄学的兴起 反映出 A.老庄学说成为治国思想 B.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 C.儒学的思辨化倾向加强 D.儒家信仰理论得以重建 26.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 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 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D.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27.“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 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 A.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B.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制定 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28.在鸦片战争前的五十年间,清政府的进出口贸易中,80%—90%的进口来自英国, 65%—80%的出口到英国,然而对英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在当时的中英贸易中,中国 处于顺差的主要原因是 A. 对外贸易管制严格 B. 农民购买力普遍低下 C. 民众消费意识的淡薄 D. 通商口岸数量偏少 29.五四运动后,“走向民间”逐渐成为知识精英们的共识。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选择让学 生深入工厂及乡村中宣传和帮助工农建立组织,乡村建设运动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 地开展起来。这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社会动员观念的更新 D.民主革命任务的转变 30.下表为《1913—1948 年中国产业资本属性结构状况表(部分)》(单位:万元) 1911/1914 1920 增长% 1936 增长% 1947/1948 增长% 外国资本 102125 133000 4.50 571758 9.54 73414 -16.35 国家资本 47807 66952 3.81 222454 7.79 420079 6.72 私人资本 28741 57977 10.54 204844 8.21 161499 -2.05 合计 178673 257929 5.16 999056 8.83 654992 -3.61 对表中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A.产业资本持续增加利于工业化 B.国家统一推动了国家资本发展 C.政治环境影响资本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变迁影响资本结构 31.1950 年 3 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明确提出:“组织起来与提高技术相结合,应成为今年 互助生产的主要方向。”1951 年春,山西省长治地区的十个农业合作社先行做了试点。 据此可知,山西当时 A.是最早开始农业合作化的试点 B.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 C.成立人民公社旨在推广农业技术 D.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32.亚里士多德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他在西方哲 学史第一次提出了“如何使我们的有死亡的生命具有不朽价值”的哲学命题。他的哲 学探索 A.为科学产生奠定理论基础 B.充满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考 C.批判当时雅典的公民政治 D.使他成为百科全书式人物 33.1895 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奈特糖业公司一案的判决中认为,该公司尽管控制了全国食 糖精炼生产的 98%,但并未犯法,因为它仅属于制造业,而不属于商业和贸易。这反 映了此时的美国 A. 贸易上实行保护主义政策 B. 加强了对工业的计划管理 C. 在国际竞争中实力相对弱 D. 垄断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 34.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 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 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 1979 年,联合公司达 3947 个,参加的企业 共有 17516 个。这一措施 A.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B.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C.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 35.1966 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提出对苏联、东欧国家“缓和、谅解、 合作”的计划。1969 年,联邦德国提出“新东方政策”,实现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 关系正常化。据此可知 A.美苏冷战格局趋于瓦解 B.经济区域集团化快速发展 C.多极化的格局得到加强 D.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明显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古希腊人把农耕看作对自然法则的臣服,认为人通过劳动可与自然及神的力量接触而 不朽。随着劳动分工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奴隶的普遍化,贬低劳动的观念产生,对手工业和 商业的贬斥尤为明显。进入中世纪,劳动被视为上帝对人的惩罚,神学家们视劳动为人类 抵御欲望诱惑、实现自我拯救的途径之一。至近代,思想家们开始深入思考劳动之于人的 积极意义。如狄德罗指出劳动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卢梭认为在对小孩子的教育中增加一门 手工艺课十分必要等。亚当·斯密从社会经济领域的视角系统地阐释了劳动价值理论,认 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唯一方式,人类只有在劳动 中才能发现自身的本质。 ——摘编自付长珍、王成峰《从生产自身到发展自身——西方劳动观念的变迁及其启 示》 材料二 受儒家思想影响,古代中国社会轻视劳动,劳动者地位低下,但同时又重民本,倡勤 劳。新文化运动中“劳工神圣”思潮促进了人们对劳动者的重视,唯物史观及劳动价值论 的传播进一步推动了劳动者地位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和阶级划分, 劳动光荣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初期,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被破除,“勤劳致富”成为主 流劳动价值观。 ——摘编自田守雷《中国主流劳动价值观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劳动观念变迁的阶段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12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现代主流劳动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其时代背景。综上,谈谈你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13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表 1 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与方式 西欧 东亚 传统结构 封建庄园与自治城市并立 专制王权与小农经济牢固结合 内部条件 资本主义因素增长,从内部引起旧 制度转变,引发渐进性的社会变革 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微弱,外来挑战造成 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使旧制度逐渐解 体 外部条件 开辟海外市场,通过殖民扩张进行 资源掠夺、资本积累、移民 被西方殖民主义边缘化或半边缘化,利 用外资和外国技术 主流模式 自主型市场经济,从轻工业到重工 业的工业化道路,自下而上推动政 治变革或革命 非自主型的中央统制经济或混合经济, 自上而下,强制性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 述清晰。)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明治维新深刻地改变了日本传统的封建国家形态,是国家治理机制现代化的起点。它 是国内不同集团权力与利益重组和博弈的必然产物,外部渗透和干预进一步弱化了幕府统 治的基础。明治维新从国家治理主体与中央政府财政体系构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构建、 国家治理的权力工具选择等多个方面推进了日本国家治理机制的现代化,也给东亚各国带 来了战争和灾难。这种国家治理机制为其扩展区域霸权创造了制度与国家竞争力的条件, 使日本成为近现代东亚地区乃至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关键性力量。在产生值得其他国 家借鉴的有益经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至今仍然阻碍着日本成为一个真正 意义上的国家治理机制正常化国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国家治理机制现代化的举措。(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治维新对国家治理提供的经验和教训。(8 分) 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凡尔赛体系是战胜的协约国大国根据一战后的实力对比和各自的利益相互讨价还价的 结果。它是建立在战胜国相互妥协,对战败国掠夺,对弱小民族和国家奴役,对社会主义 和无产阶级运动敌视的基础上的。……在凡尔赛体系存在的 20 年里,能在欧洲稳定与均势 中发挥作用的大国有苏联,美国、意大利、德国、英国与法国,然而凡尔赛体系未能反映 这种力量结构。从其一建立,体系就存在明显的结构缺陷。其所固有的结构缺陷又使它缺 乏广泛的力量基础和强大的维持力量,二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凡尔赛体系的瓦解。 ——摘编自陈世阳、夏欢《凡尔赛体系解体的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概括凡尔赛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无法克服的矛盾”的具 体表现。(9 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体系的影响。(6 分) 4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英国现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毕业于 剑桥大学,曾向当时被西方经济学界誉为“大师”的剑桥教授马歇尔学经济学,先后出版 了《货币政策论》、《货币论》、《走向繁荣之路》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书。他的 总量分析法,抛开了传统的个量分析,从而使经济学完成了从微观经济学向宏观经济学的 过度。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 20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三次经济危机,其中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危害最深。危机的频繁发生,使西方国家的决策人急 于找到解决经济问题的新方法,而传统的以“自由放任”为主旨的经济学说已不能适应新 形势的需要,凯恩斯主义随之应运而生。从那时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都把凯恩斯主义奉为国策。并被许多西方人称之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时代” 等。 ——摘编自罗静兰等著的《西方文化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及其功能。(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6 分) 银川一中 2021 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答案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A C D B B C C B B D A D 41.(25 分) (1)阶段特征:古希腊人认为人通过劳动与神沟通;中世纪时期西方人贬低劳动;近代社 会肯定劳动的积极作用。(6 分) 原因:受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原始宗教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中世纪天主教会 势力强大,基督教神学控制人们的思想;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文主 义思想和欧洲启蒙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6 分) (2)长期肯定劳动的价值,形成主流价值观。(3 分) 时代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受马克思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分 配方式的变化,社会财富的增加。(6 分) 认识:劳动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劳动创造价 值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永恒价值。(4 分,言之有理即可) 42.(12分)【示例】 论题:东亚现代化模式由特殊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所决定。 论述:东亚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大多由政府主导,属于强制性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这与 东亚特殊的历史传统与近代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遭遇密切相关。以中国为例,近代中国面 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单纯依靠产生不久的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力量和发育不全的市场自我调 节体系,根本无法完成现代化。在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与时代紧迫感的推动下,政府成为 改革的强大组织力量,大力推行工业化战略。从晚清的洋务运动到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 设运动”,这些现代化的努力无不利用政府的权威去推进。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摆脱生产力 极其落后的现状,我国借鉴苏联经验,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行赶超型工业化 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 上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结论:特殊的历史环境决定了东亚实行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 45.(15 分) (1)通过“废藩置县”和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建立以天皇为首的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和现代法律体系;取消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宣布四民平等, 重构社会阶层;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推行殖产兴业政策,改革币制, 改革本国的经济制度,建立中央政府财政体系;文明开化,推行武士道精神,构建国家主 流意识形态。(7 分) (2)经验: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多层面对治理体制进行构建,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国 家治理机制;提升中央政府宏观治理能力;构建国家治理机制运行的核心价值和主流意识 形态;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与人才积累,重视军事技术与国防能力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与 国家安全;谋求国家自主发展道路;建立全方位和平外交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 分) 教训:避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避免国家治理体系构建中过度模仿而导致创新能力 的弱化。 (2 分) 46.(15 分) (1)特点:掠夺性;分赃性;不稳定性。(3 分) 表现: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 间的矛盾、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与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6 分) (2)影响: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 系;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欧洲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建立 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稳定与恢复。但由于体系内部 矛盾重重,随着各国实力的变化、矛盾的发展,凡尔赛体系必然会崩溃。(6 分) 47.(15 分) (1)核心:国家干预经济 (2 分) 功能:完成了从微观经济学向宏观经济学的过渡;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繁荣起 了直接的指导作用;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催生了战后“新 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产生;其作用和影响也是有限度的。(9 分) (2)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学说不适应时代发展需 要;凯恩斯本人的经济学识及其对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6 分)查看更多